谭凤元:单弦表演艺术(不定期更新)

49 阅读6分钟

谭凤元 口述

金受申 记录整理

陆清扬 修订

一、学艺、走票、演员

我叫谭凤元。为什么叫“凤元”两个字呢?这是有一段历史的——一段学习单弦八角鼓,演唱单弦八角鼓的历史。我是北京族籍的蒙古族人,1895年出生在一个单弦八角鼓爱好者的家庭里。可以说,从“洗三”那天起,耳朵里就有弦声、鼓声了,父亲名字叫宝良,号叫寿田,是正黄旗的马甲兵,每月领二两银子的钱粮(工资)。那时候的旗兵,一年里也有不了几次点名应卯的“军政”,闲来没事,不是摔跤,养鸟,上茶馆,就是唱八角鼓,过那没有意义的生活。祖父就是当时的摔跤能手,父亲则喜好唱单弦八角鼓。我父亲最初也是耗财买脸,不要报酬,走子弟票,朋友们都称他老人家“谭处”。日子长了,一家七八口人,每月只有二两银子收入,怎能维持生活呢?父亲便向祖母说了自己的意图,要票友“下海”,改吃生意门,祖母答应了。从此,我父亲便拜了门户,以宝全的艺名,做了单弦八角鼓的演员了。家里也拴了“拢子”①置备了家具、乐器,以“福雅堂”的堂号,承应堂会演出。我们弟兄三个:大哥名叫文成,号伯如(现在北京曲艺团演员),我是老二,名文祥,号仲麟,家里人都叫我文样,外边人都叫我仲麟。至于“凤元”两个字,那是后来的艺名。三弟文瑞,他没学曲艺。前面说过,我不是从洗三那天,就听弦声鼓声了吗?那不是夸张的话。听母亲说,我洗三那天,父亲的朋友自动地来家唱了一天单弦八角鼓,只是午局不带灯②罢了,我满月那天更热闹了,不单午局带灯,还唱的是全堂八角鼓带小戏儿呢!打那儿起,我耳朵里听的便是歌声,音乐声,眼睛里瞧的便是弦子鼓儿,因此,稍长一点,不用人教,也能随着哼出点味儿来,这大概就是“门里出身”的好处吧。

大哥伯如,比我大三岁,小的时候喜欢玩弄弦子,记得我七岁那年,伯如是十岁,有一天父亲很高兴,叫着我的名字说:“文祥,你会唱什么了?”我回答说,“会唱‘春至河开’了。”“唱一遍我听听。”我就唱了一遍《春景》。父亲听了点点头说:“还有点味儿。以后再唱的时候,注意‘竹林外’那个地方是‘卧牛儿’。”父亲把“竹林外”唱了一遍,我又学了一遍,父亲满意了。他又跟大哥说:“文成,你天天拨弄弦子,会弹什么了?”大哥说:“我会弹六句脆唱了。”父亲说:“你也弹个《春景》我听听。”大哥弹完了,父亲摇摇头说:“你弹弦子忙什么?过门儿弹得那么乱七八糟的!”大哥又弹了几遍,父亲总是摇头。后来,父亲生气地跺脚,说:“你别弹了,留神弄脏了我的弦子!”说完,就走出门去了。大哥呢,他还是左一遍右一遍地弹。过了一会儿,父亲从门外进来了,笑着说:“文成,你这回弹对了,学能为就要这么下苦功夫才行!”原来父亲并没走,是藏在门外听着呢。这事虽然已过去六十多年了,有时候和伯如说起来,还感动得要流泪呢!打这儿起,我开始学习单弦八角鼓。除了父亲的教导外,还不断得到父亲的朋友——我们的叔叔、大爷们的指点和改正。

记得是我九岁那年,正赶上我祖母的整寿。过生日,做满月唱八角鼓,那是北京的老习俗。何况我们家又是拴着“拢子”,当然更要唱了。当年,许多同行的叔叔、大爷们,唱了开场,唱完了腰节,一位大爷硬要我和伯如唱一场,一则给祖母祝寿,二则也好叫祖母喜欢喜欢。我们核计了一下,唱的是单弦拆唱(即牌子戏)新编的时事段子《庚子纪略》。这个段子,写得很好,把清朝政府官吏腐败情况,刻画得很深刻。当时,离庚子变乱不过三年时光,来祝寿的人,大半都熟悉这些腐败官吏的面貌,听着听着都哄堂大笑起来,祖母更笑得都直不超腰来了。嘴里连连说:“好孩子、好孩子!”可借这段《庚子纪略》的原词儿,我怎么也找不到,连编者的名字也记不起来了。

从打祖母生日过后,我和大哥、三弟,还是每天到私塾学房里去上学,下学后,仍然学唱,先唱岔曲,后唱单弦的杂牌子,以后又学小口大鼓(即京韵大鼓)和联珠快书,本来这些都是“全堂八角鼓”里的节目。我是听见什么就喜欢什么,真比上学房念书还上瘾。我在念书的时候,就学会了唱联珠快书《淤泥河》,这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步俊亭二大爷教给我的。步二大爷还告诉我说:“《淤泥河》是联珠快书的‘母子’(按即模子的意思),学会了《淤泥河》,再学别的段子就容易了。”我学会了《淤泥河》,常常在书房里唱,招得同学连书都背不上来了。我那会儿,正念《大学》,背书的时候,连“在明明德”都忘了,老师打了我一顿板子,还告诉了我父亲,父亲也训教了我一顿,以后就不敢再唱了。日子多了,对于《淤泥河》也就兴趣不大了,谁知后来真和联珠快书疏远了呢。这也是我后来专攻单弦八角鼓,京韵大鼓的转折点吧。

父亲教我唱岔曲、单弦,要求非常严格,唱错了准打手心两板(打大哥是三板,打三弟是一板),一点儿也不记帐。记得我唱岔曲《秋景》里的“碧云天外”,“外”字应当矮下音儿来唱,我按照“残月西南”的南字唱法,挑起音儿来唱了,父亲说了声:“不对!”告诉完了我的“外”字唱法,然后就打了我两板。以后虽然唱对了,但“外”字为什么矮下去唱,“南”字为什么挑起来唱?始终还不明白。直到我四十多岁,懂得了四声,按照四声研究岔曲、单弦以后,才知道“外”字是去声,去声的口诀是“去声立坠远且放”。“南”字是阳平,阳平的口诀是“阳平清爽高而扬”。可惜那年代唱岔曲、单弦的老前辈们,还不懂四声,教的时候,只能说某字应该怎样唱,怎样唱才好听,但不知道为什么,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从研究了四声以后,对于我的唱帮助很大,一则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可以改革唱腔,二则给学岔曲、单弦的人以一种学习的途径,这一点,我将在介绍演唱知识的时候再说。

(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