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谈票友

33 阅读6分钟

戏界人向来看不起票友,讥他们为羊毛,可是也没什么是非。票友刚一下海,无人不讥笑;但赶唱红了之后,又无人不恭维。按技术的学力说,自然不及科班徒弟学得结实,惟科班徒弟不一定有天才。戏剧乃是艺术,凡是一种艺术,都是不能专靠学力可以成功的。所以钱金福、红眼王四、李永泉等人远不及谭鑫培。其实按学力说,他一人比谭深得多;但是他们天才不够,遂不能成名角。然戏界人对之都很佩服,这叫做重后台不重前台。就以人人知道的富连成而论,说是很出来了几个人才,但由光绪二十七年起(原名喜连成),到民国三十几年止,共有四十四五年的时期,前后所收徒弟恐怕不止一二千人,在这么多人中,才出来了几个人才,这原因就是因为不都是天才的关系。而票友则不然,十之七八都有天才。倘天才不近乎此,他就不会爱好。倘不爱好,他也就不会学习了。不过他们学得较美,多数都是成人以后才学,而先生教的情形,又不像科班那样严厉,自然就不容易学到水准。然靠其天才成名的人,也很多。

比方现在之郝寿臣,自他十几岁,我便跟他很熟。一次与钱金福合演《恶虎村》饰濮、武二人,他一举一动,钱金福就学他,闹得台下大乐。到后台,郝问钱:您怎么跟我开玩笑?钱说:好,人家才学呢不是?这当然是瞧不起他。按技术说,则郝与钱相差不止十倍,也可以说望尘莫及。然郝之天才,则优于钱,故郝能成名角。而钱则永是配角的性质,此足见天才之重要。所以百十年来,北京名角中,票友出身者也占相当的数目。

票友下海的人数很多,兹只把极出名的谈几人。

张二奎,与程长庚齐名。系前清工部都水司经承,腔调袭明末清初皮黄的旧调,在同光年间可算独创一格。

张子久,系张二奎的车夫,学张二奎,也极出名。

灯笼程,只传其姓,系在廊坊头条胡同学做牛角灯出身,故名。专学程长庚,人谓得其神似。

卢胜奎,原系一下人,然颇通文字,唱工话白,都有独到之处。搭三庆班时,为程长庚之硬助手,全本《三国演义》,即其所编,亦其所导演。

汪笑侬,旗人,原名德克津。拔贡知县,学汪桂芬。一次唱使桂芬听之,桂芬笑其嗓音太窄,于是便以汪笑侬自名,唱腔有独到处。

许荫棠,系齐化门外粮店出身。学张二奎,嗓音洪亮,有张二奎复生之号。

张雨庭,系眼镜店掌柜。学谭鑫培。光绪年间曾挑班,与姜妙香合演。

冰王三,唱老生,系卖冰出身,故名。曾隶四喜班。王仙舟,学王九龄。程三,唱老生。

王雨田,唱老生,学谭,常与谭合演。刘鸿声,卖剪刀出身。庆四,唱花脸。

穆凤山,唱花脸,学张奎官。金秀山 ,学何桂山。郎德山,学金秀山。黄润甫,唱花脸。

麻穆子,卖私酒出身。

常子和,唱青衣,光绪年间曾红一时。郭秀华,唱青衣,恒在永胜奎班。

陈子芳,唱青衣,光绪末叶红极一时,以《富贵神仙》一戏出名。彼时堂会,几永有此戏。

梅竹轩及老旦全子,均唱老旦出名。

龚云甫,玉器行出身。

望儿,唱花旦,亦红一时,系饭馆跑座出身。德珺如,唱小生,与谭鑫培为亲家。

其余如王幼宸、德建堂、郭仲衡、王又荃、金仲仁、朱琴心、傅小山等,均不弱。

票友这个名词,来源可以说是相当远,且很有历史的关系。清朝入关之初,恐怕人民不服,设法造就了一帮说大鼓书之人,所唱的词句,当然都是替清朝说话,其中的意思,一面是说清朝得天下,是得于李自成等反叛之手,并非夺自明朝;一面是说清朝政治怎样好,怎样仁慈,将来人民一定享福,比明朝好得多等等。北平尚有存着的这种鼓词。这种说唱之人,最初用的都是乐亭、滦州一带往东北的说书人。因为彼时,山海关内外的交通虽不能畅行,但往关外谋生的内地人却不少,乐亭一带之人尤多,当然也就有这些技术人员前去,与满洲人混得相当熟,所以就利用了他们。但是只是这一帮人,当然不够应用,于是到北京之后,又设法安设机构,造就这种人才。一面命人编制唱本,一面教人学唱,学好之后经官场考试及格,每月发给薪水,派往京外各地去唱。凡派出去的时候,每人发给一张龙票,说书人到各县中见知县,将该票呈上,必会受到很客气的招待,吃住一切,都由县中供给。县里并即帮助他,设场说唱,任人来听,听者也不用花钱。但尽管不用花钱,大家仍不爱听。故每遇说书,必须由知县派人到各处去招集。

我为这件事情,问过几位长辈,据他们谈,最初大多数只是说,并不唱,所以名曰大鼓书。间有夹唱者,然也是光唱,没有伴奏的音乐。因大家听着乏味,不感兴趣,所以才商量加上了一个三弦的歌唱,比干唱就难了。所以又把教练人才的机关扩大,立了几处专门教练所,这几处最初也是官立的,后来会说书的人都看着这里边有利可图,乃商请官家,归他们包办,他们自己招收徒弟,教好之后,代向官场报名,考验合格每月支给薪水。在这里边,包办人当然有利,归他扣几成。各承包处,都由官场发给龙票若干张,以备出外说唱时应用。这种包办处,人都呼为票房。处中所有人员,就都呼为票友。到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已经稳定,这种机关已不需要,于是就渐渐解散。不解散的也衰微了。然清末民初之刘宝全、金万昌等等,还都是这种票房的徒弟。我有收藏着的这种票房的公事文件,虽不全,也有一个人概,所以知之较详。他们的徒弟,一辈一辈的名字,每辈都有特排之字,与大族及科班一样,一直到金万昌等,算是最末一辈了。不过康熙以后,他们便都改为卖艺吃饭,不是原来的性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