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茄多耳:听鼓曲的不听相声,听相声的不听鼓曲

36 阅读2分钟

北方曲艺观众,在上世纪末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奇怪的现象是:听鼓曲的不听相声,听相声的不听鼓曲。直到相声与鼓曲,双双衰落,观众递减。

到了本世纪初,随着德云社的走红,相声观众越来越多,以至于听德云社的相声一票难求。但鼓曲市场依旧尴尬,很不兴旺。

在北京,除了庙会、接待旅游团或举办纪念性质的演出,基本上听不到原汁原味的鼓曲专场了。即使偶尔在民族宫举办鼓曲专场演出,如果不赠票,根本坐不满。至于在北京曲艺茶馆的演出,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相当于天津职业曲艺团的演出水平,可还真不一定有当年雅盛曲艺团、振北曲艺团水平高。

在天津,鼓曲市场也呈现了每况愈下,大有追赶北京之势。过去,天津天天都有鼓曲专场演出,据说现在演出场次也是越来越少,已经少的不能再少了。

好在这一两年有了德云鼓曲社,才弥补了天津鼓曲演出场次的不足。

在河北省、辽宁省,何为鼓曲专场?恐怕基本上没有懂这个概念了。

演出少,是因为没有观众,没有观众群。可见,培养鼓曲观众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很必要,而且还十分紧迫。趁着现在还有几位水平很高的艺术家能出来演出,如果演员的水平也呈现出断崖式下降,那么培养观众便无从谈起了。

培养鼓曲观众要依靠鼓曲专场的广告发布,也要通过民间曲迷组织对新人进行拉拢与培养。此外,演员对业务的态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一个演员,只会两、三个节目,那也根本吸引不来观众。

过去有的老观众,天天下午在园子里听鼓曲,演员一般都能掌握二、三十段节目,这样的曲目储备,才仅仅算是一个基本合格的鼓曲演员。天津年龄较长的业余演员,比现在很多专业演员会的还多。

培养观众,有时比培养演员还难。一年能培养一个好演员(只要老师好,学生灵),但一年培养不出来一个好观众。正因如此,培养鼓曲观众才应该早日提上议程,有关部门才应该尽量做好相关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