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模块化思考

2,639 阅读9分钟

前言

产品模块化的工作像数字中台建设类似,对企业的研发效率、公司效益、企业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数字中台是从能力角度实现企业研发的标准化、模块化。产品模块化工作则是从产品角度实现了产品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从现在发展的趋势来看,软件研发不采取“工业化”思维的几乎很难盈利。汽车没有实现流水线生产之前,生产成本非常高,一旦使用了模块化、标准化,即实现流水线生产后,极大降低了成本,体现了社会的高度分工。目前装配式建筑、家具、电器模块化组装等都是模块化思维,软件也可以有模块化思维,随着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应用,完全实现模块化成为可能。

为什么要进行产品模块化

  1. 提高开发效率:模块化设计可以将复杂的系统拆分成多个小而简单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功能和接口。这种拆分方式可以使得团队内的开发人员专注于各自的工作,提高开发效率。
  2. 提高代码质量:模块化设计可以使得代码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和维护。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独立的测试用例,并且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交互,这可以使得代码更加健壮和可靠。
  3. 方便扩展和升级: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很容易地增加或修改某个特定模块的功能,而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这使得产品更容易进行扩展和升级,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4. 降低维护成本:模块化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由于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因此在出现问题时,只需要针对具体的模块进行调试和修复,可以大大缩短故障排查的时间和成本。
  5. 便于团队协作:模块化设计可以使得团队内的开发人员更好地合作。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职责,开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开发和维护,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产品模块化思路

产品经理主导负责产品模块化方案,从重点产品开始梳理,按照定下来的模块进行设计并落实,给出各产品的模块化率和标准化率。

20230413154406.png

根据不同的业务功能划分模块

将产品的不同业务功能划分到不同的模块中,例如登录模块、支付模块等。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独立开发、测试、部署流程,并且可以通过统一的接口进行交互。

比如:

graph TD;
    A[产品模块]-->B[用户模块];
    B-->C[登录];
    B-->D[注册];
    B-->E[找回密码];
    A-->F[商品模块];
    F-->G[新增];
    F-->H[编辑];
    F-->I[查询];
    F-->J[删除];
    A-->K[支付模块];
    K-->L[支付方式的选择];
    K-->M[支付过程的处理];
    K-->N[支付结果的通知];

设计标准化的接口

在产品模块化设计中,接口设计非常重要。标准化的接口设计可以让不同的模块之间进行协同开发,达到高内聚、低耦合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保证接口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为了确保模块可以互相交互,需要设计标准化的接口规范,包括输入输出格式、协议、数据类型等。

  • 版本管理规范

    • 针对接口的升级和更新,需要制定相应的版本管理策略,避免因为接口变动导致系统崩溃或者异常。
  • 兼容性规范

    • 考虑到不同系统、不同开发语言之间的兼容性问题,避免出现不兼容、参数不匹配等问题。
  • 返回值规范

    •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义,并且应该包含必要的返回信息,例如成功或失败的状态码、提示信息、数据结果等。
  • 接口文档规范

    • 详细描述每个接口的作用、参数、返回值、调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信息,方便其他开发人员进行接口调用和使用。
  • 接口命名规范

    • 使用清晰明确的命名方式,以表达其功能和作用,并且应该具有可读性和易记性。
  • 参数定义规范

    • 定义清晰,并且包括参数类型、数据格式、取值范围等信息,避免出现解释不清或者传参错误的情况。

除了以上规范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接口设计原则需要考虑,例如安全性可扩展性可测试性等。总之,接口设计的标准化是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只有通过良好的接口设计,才能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确定模块间的依赖关系

正确的依赖关系可以保证模块间的协同开发和集成,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以下是一些确定模块间依赖关系的方法:

  1. 分析业务流程:首先需要明确业务流程,并且分析业务流程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梳理出不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2. 制定数据流图:可以制定数据流图,展示整个系统中涉及到的数据流动情况,从而确定不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3. 矩阵分析法:矩阵分析法可以用来确定不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方法将所有模块放在一个矩阵中,对于每个模块,标记它依赖哪些模块以及被哪些模块依赖。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避免出现模块之间的循环依赖。
  4. UML 时序图:UML 时序图可以用来展示模块之间的交互过程,通过分析时序图可以确定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5. 原型验证:通过原型验证也可以确定模块间的依赖关系。在原型设计阶段,可以进行模块间接口的模拟,从而检测模块之间的交互是否正常。

统一的异常处理

为了方便维护和调试,可以设计一个统一的异常处理机制,将所有的异常信息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处理,并提供友好的提示和日志记录。

  1. 统一异常类型: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定义一个统一的异常类型,用来描述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所有的异常都遵循同样的规则,并且方便开发人员进行异常处理。
  2. 异常捕获机制:在程序中设置异常捕获机制,当系统出现异常时,自动将异常信息进行捕获,然后进行统一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异常信息被漏掉或者被多次处理的情况。
  3. 统一的异常处理器:可以定义一个统一的异常处理器,当系统出现异常时,自动调用该处理器进行统一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集中处理异常,方便对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
  4. 异常日志记录:在系统产生异常时,可以同时记录异常日志,包括异常信息、异常时间、异常地点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定位问题,并且为以后的维护提供依据。
  5. 友好提示信息:在处理异常时,需要给用户提供友好的提示信息,让用户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并且提供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的疑虑和不满。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统一的异常处理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且需要遵循良好的编程规范和设计原则,从而确保设计出高效、可靠、易扩展的异常处理方案。

模块化开发工具支持

为了方便模块化开发,可以使用一些开发工具来支持模块化设计,例如可以使用基于插件的 IDE 或者模块化开发框架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块化开发工具:

  1. 模块管理工具:用于管理不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版本控制、更新发布等功能,例如 Maven、Gradle 等。
  2. 代码编辑器或 IDE:提供高效的代码编辑、调试、测试等功能,并且支持各种编程语言和框架,例如 Eclipse、IntelliJ IDEA、Visual Studio Code 等。
  3. 自动化构建工具:用于自动化构建、打包、部署不同模块之间的代码,例如Docker、 Jenkins、Travis CI、GitLab CI 等。
  4. 代码分析工具:用于检测代码质量、安全性等问题,并且提供优化建议和修复方案,例如 SonarQube 等。
  5. 文档生成工具:用于自动生成接口文档、API 文档、用户手册等文档,例如 Swagger、Apiary 等。
  6. 可视化建模工具:用于可视化建模、绘制流程图、UML 图等,例如 Visio、Lucidchart 等。

总之,模块化开发工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加高效地实现模块化开发,提高代码质量、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从而实现高效、快速、可靠的产品开发。

总结

产品模块化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良好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让产品更加易于维护和升级。在进行产品模块化设计时,需要充分了解业务需求、技术架构和开发团队的能力,并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