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实战45讲》 学习笔记 4月Day12

29 阅读3分钟

04 | 深入浅出索引(上)

不管是哈希还是有序数组,或者 N 叉树,它们都是不断迭代、不断优化的产物或者解决方案。数据库技术发展到今天,跳表、LSM 树等数据结构也被用于引擎设计中,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展开了。你心里要有个概念,数据库底层存储的核心就是基于这些数据模型的。每碰到一个新数据库,我们需要先关注它的数据模型,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分析出这个数据库的适用场景。

索引的常见模型

哈希表

image.pngUser2 和 User4 根据身份证号算出来的值都是 N,但没关系,后面还跟了一个链表。假设,这时候你要查 ID_card_n2 对应的名字是什么,处理步骤就是:首先,将 ID_card_n2 通过哈希函数算出 N;然后,按顺序遍历,找到 User2。所以,哈希表这种结构适用于只有等值查询的场景,比如 Memcached 及其他一些 NoSQL 引擎。

有序数组

而有序数组在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场景中的性能就都非常优秀。还是上面这个根据身份证号查名字的例子,如果我们使用有序数组来实现的话,示意图如下所示:

image.png如果仅仅看查询效率,有序数组就是最好的数据结构了。但是,在需要更新数据的时候就麻烦了,你往中间插入一个记录就必须得挪动后面所有的记录,成本太高有序数组索引只适用于静态存储引擎,

二叉搜索树

image.png当然为了维持 O(log(N)) 的查询复杂度,你就需要保持这棵树是平衡二叉树。为了做这个保证,更新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log(N))。二叉搜索树的特点是:父节点左子树所有结点的值小于父节点的值,右子树所有结点的值大于父节点的值。这样如果你要查 ID_card_n2 的话,按照图中的搜索顺序就是按照 UserA -> UserC -> UserF -> User2 这个路径得到。这个时间复杂度是 O(log(N))。

N 叉树

以 InnoDB 的一个整数字段索引为例,这个 N 差不多是 1200。这棵树高是 4 的时候,就可以存 1200 的 3 次方个值,这已经 17 亿了。考虑到树根的数据块总是在内存中的,一个 10 亿行的表上一个整数字段的索引,查找一个值最多只需要访问 3 次磁盘。其实,树的第二层也有很大概率在内存中,那么访问磁盘的平均次数就更少了。

InnoDB 使用了 B+ 树索引模型

image.png

image.png

索引维护

显然,主键长度越小,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普通索引占用的空间也就越小。所以,从性能和存储空间方面考量,自增主键往往是更合理的选择。 有没有什么场景适合用业务字段直接做主键的呢?还是有的。比如,有些业务的场景需求是这样的:只有一个索引;该索引必须是唯一索引。你一定看出来了,这就是典型的 KV 场景。

小结

今天,我跟你分析了数据库引擎可用的数据结构,介绍了 InnoDB 采用的 B+ 树结构,以及为什么 InnoDB 要这么选择。B+ 树能够很好地配合磁盘的读写特性,减少单次查询的磁盘访问次数。


image.png

进行两次全表的数据库索引操作 如果删除,新建主键索引,会同时去修改普通索引对应的主键索引,性能消耗比较大。 删除重建普通索引貌似影响不大,不过要注意在业务低谷期操作,避免影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