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绕口令》教学提示

56 阅读6分钟

传统相声《十八愁绕口令》由“垫话”与“正活”两部分组成。其中垫话部分是根据王鸣录先生演出本压缩而成;正活部分的数唱主要是相声大师张寿臣先生的演出脚本。数唱中开头的“十八愁”一节,则是由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在五十年代初撰写的。

《十八愁绕口令》是学生入门时比较理想的基本功练习教材。这个段子说、表、数唱兼而有之,对于学生练习吐字发声,掌握节拍、气息等方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在演唱过程中它不但有可塑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而且有“一人多角”,“移步换形”,“跳进跳出”等表演技巧。掌握这些技巧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生来自不同的省市和地区,大部分同学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方言特征。这些方言特征无论在声母、韵母、调值、儿化韵等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学生学习相声语言的第一个障碍。我们选用《十八愁绕口令》做基本功训练教材,就是要利用数唱的方式来矫正、规范学生的吐字、发音,训练他们正确掌握发声部位和发音力度,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障碍。

首先,根据不同地区的方言特点和吐字发声方面的训练要求,在训练时应该选取不同的重点。

  1. 东北籍的学生常见的错误是:将狮子(shi zi),错读做狮子(si zha);将字纸(zi zhi),错读做字纸(zhi zi);将绉绸(zhou chou),错读做绉绸(zou cou)。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选用“我们那有六十六条胡同口,住着位六十六岁的刘老六……”和“隔着窗户撕字纸,不知字纸多少字……“这两个唱段作为强化训练的重点。

  2. 湖北、安徽以及西北籍的学生常常把儿化韵读错。针对他们的情况,我们选取“高高山上小庙儿,小庙儿里边住着个神道儿……”这个带有儿化韵的唱段,作为矫正字音的重点。

  3. 有些同学双唇音发音力度不够。为此,我们选用“扁担长,板凳宽,板凳不如扁担长,扁担不如板凳宽……”和“有个面铺子面冲南,面铺子门口挂着个蓝布棉门帘……”来加强学生吐字的力度。

  4. 有些同学在发唇齿音时,往往含混不清。这时选用“正月里,正月正,姐妹二人去逛灯,大姑娘名叫粉红女,二姑娘名叫女粉红……”作为重点训练唱段,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除了吐字发声方面的训练之外,在数唱时还要在板式、用气、动作表情方面力求做到列几点:

一.关于板式

《十八愁绕口令》在数唱时除了要求达到熟练流利之外,还要做到俏、绕、脆。为了加强演出效果,许多演员在演唱时都以玉子板或七块板伴唱。常见的板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 让板:在句式的句头让过半个拍节,在拍后演唱。通常在八、十等偶数句的句式采用这种方式。

  2. 掏板:掏板是演唱时特意设计的,不掏板也可以,但掏板能渲染气氛,增加俏劲儿。演唱时在句前或句后空半拍,空半拍后又赶上半拍。如:“五月 初五 端阳 白蛇 许仙 到头

  3. 抢板:多用于上半句的句尾甩下的后半拍,即在上句的末赶上下旬的头。如:“狗啃 油篓 油篓 漏狗 狗不啃 油篓 篓不漏 油”

  4. 赶板:此句式中的句段,可用十六分音符,可选用赶板。如:“大大妈 # 耳朵”

  5. 顶板:即字与板同时发声,声到板到,常用于五、七、九等奇数句式。如:“数九寒天 冷风嗖”

二.关于用气:

用气要均匀,气发丹田。演员根据剧场大小,观众情绪,前一个节目的气氛来定音调的高低。用气的原则是要用力,但是要注意留有余地,以免到后半段声嘶力竭。

三.关于表情动作:

在“高高山上小庙儿”和“粉红女,女粉红”的两个唱段中,要注意模拟人物的表演。以“高高山上小庙儿”一段为例,当唱到“前边儿来了胡闹儿……说人家都有怀抱儿”时,演员应该微向左侧,同时模仿胡闹儿的语气、神态、动作。唱到了“吓坏了庙里的神道儿”,演员手式从左稍向右一侧身,再来模仿神道儿惊恐滑稽的神态,使观众分辨清两个人物。但这类节目中的人物表演只是代言体的模仿并不要求完全进入角色。

最后还要把握好垫话中两个人物的情感分寸。这个垫话甲、乙有矛盾,有冲突。乙的自吹自擂、狂妄无知遭到甲的嘲弄,演来如层层剥笋,逐步深入。处理好这个垫话就要把握好两个人物的性格,这样才能使情感、语气,翻包袱的时间、空间,做到准确、到位。现把这一段捧逗的要求重点提示如下:

  1. 捧哏演员的两段独白至关重要。第一段“蹦甭蹦”乙要表现出狂妄自大,念的时候如数家珍,洋洋自得。这一段实际是捧哏演员的重头戏。甲则适当插话,并表露出不屑一听,嘲笑鄙夷的神态。这样就会给观众一个交待,为下文做了铺垫。乙的第二段独自“完了吧,说不上来了吧……”对甲当面斥责,气量狭隘,得理不让人。表演时要有层次,中间可以适当加些语气助词,避免背台词。甲则假装洗耳恭听的样子,其实是叫他充分表演,然后再予以回击。

  2. 甲说到“打南边儿来个白胡老头”一直到“四面八方……”这一单元,乙则是几次要插话,潜台词是我知道这个你会,再换个难度大的。乙从不高兴,逐步发展怒不可遏,才说出“你哪儿那么多老头儿”哪儿是重音耍拉长一点。

  3. 甲要注意在说不上来时(打南边儿来个白胡子老头儿……)要像小孩子学说话,越着急越说不上来,才恰到好处。

除了注意上述问题之外,这个段子在演出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演员可以用玉子板伴唱,也可以用七块板伴唱;可以两人对唱,还可以换个垫话,由一人演唱;数唱部分可以根据时间长短的要求随意增减。

(以上由田立禾老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