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报菜名》教学提示

137 阅读5分钟

传统相声“报菜名”(菜单子)来源久远。它是历代相声演员授徒的基本节目之一。

我们选用的教材“请客吃饭”(瓢巴儿)部分是以相声大师张寿臣先生的脚本为母体。同时,又根据不同时期名家的演出脚本,加以比较、增删、梳理而成。贯口部分是相声前辈富寿岩先生的脚本这是当今舞台上流行的通用本。

相声是一门语言表演艺术,所以要求未来的专业相声演员,不但能说准确、流畅的普通话,而且要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清晰度、以及语言的形象性与鲜明性。同时要掌握铺、垫、翻、抖包袱的技能等基本的表演方法。为此,我们选用了说表并重的传统相声《报菜名》作为基础教材。

《报菜名》属于“子母贯口型”的对口相声。它基本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部分(瓢把儿)是子母哏,说表并重;后边贯口部分则以背诵为主。两部分侧重面各有不同,根据不同重点作出提示如下:

第一部分“请客吃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求学员捧、逗兼学。

  2. 要体验把握人物“贪小”虚伪庸俗的内心世界,要“发于内,形于外”,切忌表面上油头滑腔的表演。

  3. 要认真把握人物在不同性格支配下的情感、语气、眼神、手式、音调变化的准确性;把握铺垫、翻抖包袱的尺寸、火候,即掌握笑料产生的时间、空间幅度;同时应该注意捧、逗演员之间,捧逗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4. 要求捧逗演员之间配合严谨默契,生动自然;切忌表演时的“一付脸儿”(面部无表情),“一道夯”(声音没起伏、没感情),无目的的手式及形体动作以及矜持造作舞台腔十足的表演。

第二部分“贯口”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二部分菜单子中的“贯口”,它既是初人校学员矫正字音和发声部位练习的课本;又是曲目教学中贯口活训练的基本教材。根据不同要求分别提示如下:

一、关于矫正字音及发声部位的训练

因学员来自不同省市地区,他(她)们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方言,为使他们能尽快讲出准确,规范的普通话,为教学打好基础。教师在学员朗读课本(贯口)时,发现其字音及发声部位和普通话有悖之处,应逐字逐句纠正,并使之进行强化训练。(因相声起源于北京,故有时北京乡音不在纠正之例)现举例说明:

  1. 矫正字音

以东北方言为例:“人”标准音为ren,东北音多发yin,这是声母上差异;“革”字标准音为ge(二声),东北方言多发作ge(三声),是调值上的差异。这方面问题很多,不一一赘述。

  1. 发声部位的矫正

东北籍学员习惯把吃chi,读成ci,这是平舌音与卷舌音的差异。山西籍学员把ren读成reng,使得本是舌前的“人”字靠后,有喉音成份,这就要求其发声部位提前。

二、贯口活的要求

“贯口”顾名思义即是连贯的意思,在背诵时除应达到字正、音准(不吃字、不倒字、不以音裹字)的基本要求外,要想达到清晰有力、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快慢适度的境界,必须把握好气息和节奏。

  1. 要掌握好气息:气乃声之帅,要呼吸均匀,两肋扩展,胸腹联合,胸腔膈肌下降,腹壁肌收紧,气发丹田以气带声形成共鸣。

  2. 要掌握好节奏:背诵时由慢渐快,要作到慢不断,快不乱,从拌鸡丝,拌肚丝渐快到三鲜苜蓿汤停顿,从红丸子……红焖肉两段逐渐加快形成高潮。

  3. 背诵时要自然流畅,切忌声嘶力竭及“浊”和“飘”的弊病。

  4. 当逗哏演员的背诵时,捧哏演员要适当插话,插话内容不能脱离主题和内容,时间上要遵守“不催,不拖,不撞”的原则。

菜名注释:

菜单子贯口是当今舞台通用本。因年代久远其中菜肴有些已经失传,有些改换菜名儿,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条注释如下:

  1. 蒸鹿尾儿——鹿尾儿并非鹿的尾巴,早年北京砂锅居(居顺和)有售,因砂锅居叫做猪全席,推断可能是猪尾。

  2. 炉猪、炉鸭——即烤猪、烤鸭。

  3. 什锦苏盘——苏盘分两种大小。漆花的圆盒子,盘内有一圈扇形的木头墩儿,中间有一小圆墩儿,各盛一种切成丝的熟菜常见的有熏肘子、大肚儿(猪胃),小肚儿(猪膀胱内有肉馅儿,松子仁儿),香肠、烧鸡,清酱肉,炉肉……等。

  4. 卤什件——鸡,鸭之胗,肝儿。卤是制作方法。

  5. 清蒸蛤什蟆——学名林蛙,油可人药亦可入馔。

  6. 黄心管儿——猪黄管儿,亦称黄香管儿,鲁菜多用之,如“芙蓉猪黄管”

  7. 烩万鱼——即烩鱼籽。

  8. 炸开儿——北京小吃,现已失传。

  9. 炸飞禽——飞禽京津称铁雀,学名鹊鸽。

  10. 清蒸江肴柱——应为“江瑶柱”是干贝的别名。

  11. 糖溜芡实米——芡实米即鸡头米,产于淡水湖泊中。

  12. 糟鸭——香糟酒糟制成的鸭。

  13. 鱼脯丸子——鱼脯即鱼肉剁成茸。

  14. 炸卷果——清真席中常见有甜、咸、荤、素之分。

  15. 烩银丝——即烩猪肚丝。

(由田立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