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新论捧逗”新在哪里?

37 阅读4分钟

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三届相声大赛,第一场的展演,演出的节目叫《新论捧逗》。演出后有朋友问这段《新论捧逗》新在哪里?也有记者说:“从外行的角度看并算不上精彩。”记者的话说得很中肯,他或她确实是外行,这段相声真的不是给她或他和与其相同欣赏水平的人士演的。本来我想让主持人在主持词里面加上“此相声只为博厚重者一乐!”导演说不可以,我只好作罢。

现在我就回答一下《新论捧逗》新在哪里这个问题。

《论捧逗》这段相声,是喜爱相声的朋友再熟悉不过的一段传统相声。我个人推崇苏文茂、马志存两位先生的版本,觉得苏文茂、朱相臣先生的版本不够丰满,关于此事我也曾请教过苏文茂先生,苏先生告诉我,跟朱相臣先生合作的那一版,是这个节目刚刚整理出来没多长时间就录音了,比较仓促。

这段相声,有的朋友都能背下来了,再按照原先的演法肯定乏味,于是采用了一种借力打力的打法。

开篇先说过去的版本有问题,并举出例子,诸如聋子耳朵配搭儿,伦理笑料等,然后下定义说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三俗”,(事后居然有人接招,认为是在攻击他,想想真可笑,有人居然愿意承认自己是三俗!自己抢的,我们管不着啦!)似乎是要颠覆原来版的《论捧逗》。就在捧哏演员热泪盈眶之际,出现了几个虽然;“虽然捧哏的演员在台上的话语比逗哏的演员少了点儿,虽然捧哏的演员在台上所付出的劳动强度比逗哏的演员轻了儿,但是,人家毕竟在台上陪你站着哪!不容易!那得耐得住寂寞!所以我要借着今天的机会,向所有的逗哏演员发起倡议,一定要以慈善家的胸怀来关爱、善待捧哏从业人者。”

捧哏演员开始反驳,进而入活。

我跟捧哏演员郑健是一师之徒,所以我在节目里加上了模仿恩师李伯祥先生教训他的情节,其中一段诬蔑捧哏的学习相声三年,连一段《反正话》都逗不了!(《反正话》是一段极其简单的传统小段儿,一个从未学习过相声的人,只要经过很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演出。)收到了极其强烈的效果。这样处理,使得瓢把儿更加紧凑,入活也很平整,这就是《新论捧逗》新处之一。

所谓《新论捧逗》也还是《论捧逗》。既然叫《论捧逗》就不能摒弃其精华,所以“活身儿”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去掉了我认为是累赘的部分,懂得相声的人都知道这个节目的表演难度!

另外新的地方我比较满意的就是“底”,“底”的处理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我想细心的观众一定记得永和豆浆这个包袱儿,我喜爱此类包袱儿:

甲:拿起笔,挥毫泼墨,兰亭序,永和……豆浆……

乙:那是九年!

甲:多音字。

乙:没那么多的!

原来的“底”大家都熟悉:

甲:……再有三年,你就赶上我了

乙:我还不如他呀!

《新论捧逗》“底”是这样;

甲:……如果您继续在书法界弘扬相声艺术,在相声界苦练书法技巧,甭多了,再有三年……

乙:怎么样?

甲:你就成俩外行了!

乙:咳!

甲:哎。这个结束说咳不合适,应该这样说。

合:我呀!

这个“底”的处理是出人预料的,不懂的人认为是狗尾续貂,其实不然,这是个打内的包袱儿,包括前面“活身儿”里面捧哏的加反正话儿,这样的包袱儿也不是演给他或她的记者同志和与他们一个水准的人们的。

此前我一直在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有的青年演员确实下过许多功夫,学了许多传统节目,我敬佩他们所下的功夫,可我考虑的是如何把功夫下到该下的地方。因为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所谓的传统相声里所涉及到的内容,均是那个时期的流行与时尚,我们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年轻人,如果还在追求五、六十年以前的流行与时尚,并把这些东西奉为至宝,这样的人最好改行,建议其去搞考古和历史或贩卖古玩等工作。

传统节目当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营养,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是负在我们这一代相声演肩上的重担。我还是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咱们台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