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一本书:《认知觉醒》

168 阅读9分钟

写在前面

最近看完了《认知觉醒》这本书,读完之后有一些小收获,这里我用三句话总结了书中印象最深的三个点,记录/分享一下。

人的烦恼大多源自于刻在基因里的动物性和现代社会的错位

这句话可能有点绕,不着急,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人的大脑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WX20230320-004301@2x.png

本能脑和情绪脑都有几亿年的历史,在人类祖先还是爬行动物的时候就有了,也可以统称其为原始脑,其经过几亿年的演化已经变得非常强大且高性能,掌控着我们大部分的身体系统,心跳、呼吸、情绪、吃喝拉撒睡等等,而且这些其实是大多数动物都有的,即动物本能,毕竟人类说到底也是一种动物。

相比之下,理智脑则要年轻很多,只有200多万年的历史,源自于灵长动物的出现,主管认知相关的高阶能力,比如学习、分析、推理、想象等,也是人类从万千物种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但是由于出现时间较晚,所以其对我们身体的掌控力也比较弱,而且反应速度较慢耗能也高。

所以可想而知,控制我们大多数决策和行为的其实都是本能脑和情绪脑,而非理智。当然这本身也没问题,因为原始脑高能低耗,用它处理事物肯定是更合适的。试想一下,在原始时代,资源匮乏,危机四伏,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的了,所以一切有利于生存的机制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就被逐渐筛选和固化在了基因里,比如遇到食物就要吃掉,否则可能被饿死,能坐着就不站着,能不动脑就不动脑,因为这样可以节省能量,目光短浅,追求即时满足,这也是符合那个时期的环境规律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所以各种生物在原始脑的驱动下,都选择了尽量“活在当下”。

然而问题就在于自农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太快,原始脑的进化速度已经跟不上了,现代人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是西装革履的商业精英,但其实本质上还是那个好吃懒做、追求即时满足的“原始人”。曾经让人类可以更好的生存下去的这些特质,到了现代社会当已经不需要为生存发愁时,反而成为了人们追求生存之上其他事物的阻碍,这种错位其实也是我们大多数烦恼的源泉。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首先应该学会接纳那个贪吃爱玩的自己,爱玩游戏、爱刷短视频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人的天性如此,你我都一样,不必自责。

其次应该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继续被原始脑的本能和欲望驱使着行动是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应该更多的用理智脑来思考和决策,遇事慢一点,多一些耐心,而不是本能的立即做出反应,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你现在想要的和未来想要的东西之间做一个选择,理智脑通常会选择后者,这也是张一鸣一直推崇的「延迟满足」(也许这就是字节跳动一直不上市的原因吧🐶)。

当然一直用理智脑是很累的,前面也说了理智脑低效高耗能,所以更好的做法是,用理智脑设计一套规则机制,来诱导原始脑驱动着我们朝目标前进,而不是靠着理智脑的毅力一直苦哈哈的坚持着,这个其实在我的第一篇文章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感兴趣的也可以看看。

世界上没有天才,只有刻意练习的普通人

所谓天才,通常是年纪轻轻就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异于常人水平的人,人们通常愿意称这种能力为天赋,这样确实可以获得一些心理安慰:ta 这么厉害因为 ta 是天才,我们只是普通人不和 ta 比。

但是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天才,所有人出生时都是从零开始的,所谓天才其实都是经过长期刻意练习的普通人。莫扎特是公认的音乐天才,7 岁就能弹奏多种乐器并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30岁还在练习吉他爬格子的我流下了眼泪🐶),而且还拥有“完美音高”这种看似天赋的能力。但是其实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在莫三四岁时就开始全职教他音乐,而且在 2014 年一项研究中也证明了天才标志的“完美音高”是可以通过训练被普通人所掌握的。莫扎特天才之名的背后是名家的专心培养和数年的刻意练习。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熟悉的郎朗、周杰伦都是从3、4岁就开始学习钢琴,郎朗更是出生于音乐世家;科比的父亲和舅舅都是前 NBA 运动员,他本人也是从三岁就开始打篮球,也曾留有一句名言:“你有没有见过凌晨 4 点钟的洛杉矶?”,可见其练习的努力程度。这些人们眼中所谓的天才,背后都是长时间大量的刻意练习。

那么是不是只要大量练习就行了呢,你也许听过一万小时定律: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都能从普通人变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是光追求练习的时长是不够的,还需要讲究练习的方法,即「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方法如下:

  1. 有明确目标
  2. 练习时极度专注
  3. 能够获得有效的反馈
  4. 跳出舒适区练习

当然,其实我是认可有天赋这回事存在的,就比如最明显的,同样的训练方法,腿长的人就是会比腿短的人跑得更快,这种生理上的天赋我们确实很难超越,但是还是那句老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没有引发关联和行动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

近两年我也看了一些书,甚至挺多也做了笔记,但是经常是过了个把月就差不多忘光了,相信不少同学也有类似困扰。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之前可能都是无效学习。

真正有效的学习可以分为三步:

  1. 获取知识
  2. 关联知识
  3. 运用知识

然而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通常只停留在了第一步,只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而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关联和行动,看起来有着不错的阅读量,但是知识留存率极低,可以说是做了挺多无用功。要想提高知识留存率,就需要将知识与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关联起来,更进一步可以运用知识做出一些行动或改变,不管是直接运用还是将知识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输出教授给其他人,这个其实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之一。

知识如果没有化为己用就只是知识,而在消化吸收后在需要时可以随时调出帮助自己决策的知识才叫做认知,而吸收消化的过程就需要你去关联和行动。当然这个也只适用于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文史哲之类书籍除外。

然而,知行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很多人都跨不过去,书中也提到了一些点帮助我们行动,比如:寻求反馈、列清单、降低行动门槛、劳逸结合等,这里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可以直接阅读原书。

总之,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有知更要有行,就像原书里说的“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

最后

《认知觉醒》这本书咋看之下像一碗大鸡汤,细看之后发现是个大杂烩,其把一些知名的个人成长、认知心理学书籍中的核心观点做了个汇总,包括但不限于《思考,快与慢》、《刻意练习》、《掌控习惯》、《心流》等等,虽说可能原创观点不多,但是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认为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毕竟如果要把这些书籍都看一遍时间花费可能是是好几倍,而且像《思考,快与慢》这种书其实翻来覆去就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却写了 400 多页,可能还真不如直接看本书来得高效。

这篇文章是我写的第一篇公开的读书笔记,借此我也打算开启一个新的读书笔记合集,叫“三句一本书”(灵感来源于“三口一头猪”🐶),简单来说每本书我会用最多三句话来总结,并附带一些解释和自己的想法,一个是一本书读完我们能记住两三个点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有一个是三句话方便记忆,也方便读者 take away。当然用三句话总结一本书肯定是没法总结完的,所以我只会挑那些书中最突出的、反常识的或者最有触动观点,想要获取更多信息的同学可以直接阅读原书,如果恰好也对你有用也欢迎“一键三连”:)


更多内容请到同名微信公众号内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