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后感

313 阅读6分钟

我的总结

这本书触动我的有多点,方法论很多,不像鸡汤,除了了解很多新词汇,也进一步认清自己问题的本质,同时,总结了几点以后执行的方向。

了解一个新词——元认知,我对他的理解是元认知就是软件, 认知是硬件(学校能培养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差别最主要在元认知。

我们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我的总结是需要尽量包容本能脑,克制情绪脑,启动理智脑。

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这句话总觉得特别到位。所以没必要为每天没打卡而自责,设定下限,不要求上限就够了。

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读一本书下来,收获特别小,就缺乏兴趣,这句话又激发了我的动力)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找到我不专注的原因:经常沉浸在焦虑、担忧的情绪里。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新概念。

锻炼的目的是除了健身还健脑,最好健身之后半小时就去干高集中的工作,因为锻炼会长出大量新的神经元。

从中学习到几点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拆分目标;从易到难;多次重复训练弱的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孩子讲故事,并引导他思考(费曼学习法);做孩子不兴趣的事情之前,先用合适的故事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带孩子多阅读,养成每天的习惯。

对于练习表达,只要有改变就值得坚持下去。 记住里面所说的话,对我们讲大道理和说话品质、说话高度,说话水平肯定有大的提升。

摘取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千百年来,所有的人都一样,只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由于节奏变快、竞争更强,这种天性被放大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反着来,比如: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第一节  元认知: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

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为我们人类所独有,也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源。

想给大家一句忠告:想拥有和掌握元认知能力并不容易,这需要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很多时候,你发现自己做得并不好,没关系,重新再来。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慢慢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在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中,主角之一的刘丹尼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这段话非常好地阐释了元认知能力在大脑决策中的作用,就是这个零点几秒的间隔,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

早上醒来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不假思索地去拿手机,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的习惯性反应,就来自潜意识的左右。实际上,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起床、穿衣服、洗漱,等一切收拾妥当了再来查看信息,否则很可能受各种信息的牵引去看这个、看那个,最后,几十分钟过去了,人还在被窝里。在这一刻,我们有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的能力吗?好像没有。

很多人为了获得美好的人生,常常给自己立下早起、跑步、阅读、写作等目标,但是没过几天就放弃了,这是潜意识在左右我们,我们并没有真正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

这本书涵盖了很多高度概括的知识,比如元认知,不是纯鸡汤性质的书,很多点说到我们的心坎,除了说明原因,也给与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因为元认知能力不行,导致活了几十岁依然执行力不强、专注力不够、意志力不足。所以,一个人要想掌握命运之船的风帆,就必须主动、刻意地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让理智脑更多地参与大脑的决策,掌握大脑的主导权,这样,我们就会比一般人走得更快、更远。总之,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元认知强的人能看到事物更多的意义,赋予目标强烈的价值,因此他们比其他人的专注力、执行力和意志力更强;有的人能觉察他人的想法,克制自己的言行,从而显得情商更高。

阅读在你眼中可能只是用眼睛扫描文字,快速地把这本书扫完,而在有些人眼里,阅读就是和高层次的人聊天,他们赋予阅读这样的意义,内动力就会完全不同。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我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现在懂了。因为每克制自己一次,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锻炼。元认知能力要是能经常锻炼,我们理智脑的自控力可不就越来越强大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