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一种新技能呢?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型技能,我们总觉得自己会的不多,总想要多学一点,但是往往付出了很多时间效果却不理想。
这篇文章我会分享一下关于知识类型的相关内容 。相信会对你学习任何技能都会有帮助。
首先,我们所学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一类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可以被描述的知识”,比如说:一条数学公式,一篇演讲稿,一个篮球投篮动作等等。这类知识通常是被描述可以表述出来的。隐性知识就是正好相反——「是未被加以表述的知识」。
例如,在排查某种编程语言运行中出现的内存溢出现象的时候,专家会利用各种命令列出目前机器的运行状况,这种操作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几乎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就如同我们经常说的“经验”。但是在这里,我更喜欢称之为“行为规范”。
那么, 在我们学习某种新技能的时候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那对于我们的帮助是更大的呢?
答案是隐性知识。
拿编程来举例子:新手在初学Java这门编程语言的时候,总是会先去搜索引擎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然后会获取一堆学习链接,然后新手会把这些链接的文章看一下,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东西,拿来尝试。这种学习方式就是充分利用了显性知识。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只能了解局部,也就是只能了解我们需要的那部分。那么关于 Java 剩下的庞大的知识体系以及其他的生态内容我就无法了解到。
那么,专家是怎么学习呢?专家在初学 Java 的时候,会首先了解一下官方文档,看看这个语言跟其他语言有什么区别?这门新语言跟自己已经学会的其他语言有没有共通之处。这样分析下来,专家就会获取更全面的知识系统,并且会了解到 Java 这门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关联性,以及在整个编程世界中的 Java 所处的位置。换句话说,专家不是在学习 Java 这门语言,而是在学习 Java 相关的生态环境。
所以,从上面不同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隐性知识简单得理解为个人直觉知识,它根植于每个人的行为和经验中。隐性知识相较于显性知识来说是难以用语言或者其他文字符号表述且难以进行教授的知识。
曾经有一个故事,在一家大型机械厂内有一个机械设备出现了故障,工厂内所有的技术专家绞尽脑汁都无法找到故障的原因。无奈,工厂老板只能花大价钱从国外请来了资深专家,这位专家在机器旁边侧耳听了一下启动声音,就准确的指出了出现故障的原因。这个故事就充分体现了隐性知识的重要作用。
隐性知识的累积主要是通过特殊环境、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和反复试验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我们在生活肯定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某位专业人士也不能准确的说清楚他所知道的解决某种问题的具体原因,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往往是多于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达的。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种新技能的时候,都要从大局出发,依赖于某种情景,了解到新技能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要有意识的去学习它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只有真正了解了某种技能的隐性知识,持续不断地丰富自己隐性知识库,才能拥有不可模仿且难以超越的学习能力和竞争优势。
后记
渔夫出海前并不知道鱼在哪里。
但是他们还是选择出发,因为他们相信会满载而归!
人生有很多时候,不光要有正确的选择,还要付出行动,才能满载而归。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说人话,做人事,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