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记录

112 阅读9分钟

引言

有人就有需求,在这个人口爆炸的时代,需求是最不缺少的。想要精确的了解一个人的需求,就要了解其行为,而心理活动决定行为结果。

了解别人也是在了解自己,人的有些行为是一致的,不然也不会出现大众化这一词。

本文章算是阅读观后感,杂七杂八的汇总有关于心理学的一堆东西,不成体系。其主要就是记录知识点及自己的想法。想法是多变的,随着事物的发展,知识的扩展,想法也会变化,因此本文章也会持续更新。

欲望

我曾思考过人生意义是什么?其实每个阶段对于人生意义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活着?为爱的人奋斗?周游世界?写一部旷世奇书?

看看这些意义的本质,不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么。

人生的意义不就是满足自己无休无止的欲望。

那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欲望是无限的,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办法就是用无限的知识去获取有限的机会,再用机会创造的东西来满足当下的欲望。

对于人来说欲望越大,幸福感越低,因为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对于市场来说欲望和效用成正比,效用引致了需要和需求。敏锐的人总会第一时间去发现人们的潜在的需求,并通过产品和营销手段去激发人们产生使用欲望。

一、处处是选择

对比

在一种情况下没有对比,两种情况下就形成了对比,就有了可选择性,对比结果会决定选择结果。

对比是相当重要的存在,因为它普遍性一直伴随着我们。就像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对象,别人家的产品等等,好像我们一生都在做对比,现在与过去对比,自己与别人对比。

对于人而言,对比结果无非就是好与坏,正与负。这里只能说道理大家都明白,理性去面对对比结果,将好的的变成更好,将不好的变成好的,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

本文不是心灵鸡汤,对个人方面对比的结果,所产生的行为不做过多阐述。

就引用托尔斯泰说过一句话送给大家:“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大致意思就是:优秀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品质。所以先学习优秀的人,勇于面对问题,正向的解决问题。

对于产品而言,一个需求会产生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产品让人们去选择。人们通常根据对比出的结果,进行购买行为。

例如:一家手机品牌,推出不同价格不同性能的手机来满足用户需求。另一家同样推出价格差不多,性能差不多的手机。用户就开始比对两家手机进行艰难的选择,往往抓住用户一点喜好或者在营销手段上吸引用户,那么这一家手机品牌会获得更多的人群。

买了某品牌手机发现品控与对比另一家显然差很多,性能差不多情况下哪怕贵两三百也是选择品控好的。

可见差不多同级别的对比对的关键点还是产品质量。出色的营销手段会短时间内获得用户流量,但是要留住用户还是靠产品本身。

对比无处不在,其原因还是各种差异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对比上要花很长时间。

例如:两家店卖同样的商品,由于地段原因一家便宜,一家贵些。但便宜那家店离你远,这就需要你去对比如果买便宜的商品,时间成本是否在承受范围之内。

比如爱省钱的人,走过去省钱,不在乎时间成本。但那种不想走太远又想省点费用,便开始计算公交费用,两件商品价格差多少,这样做是否划算,得出结论再决定购买行为。而懒惰或不缺钱的人,直接购买,不想耽误时间或者多加走动。所以同样一件物品的选择,因为距离,价格,时间,性格,得出的结果因人而异。

想想世界上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一个一个类型的研究简直要疯。但好在产品不需要了解每个人,只要了解一个用户群体的行为即可,毕竟人口数量在这放着。

诱饵

怪诞行为学中有《诱饵》这一篇文章,我对其理解就是通过被选择东西的差异性,引导让用户倾向于选择某一种。

image.png

通过对比人们往往会选择中间的,其中某一项或两项就属于诱饵。根据客户心理,给出合理的比对,诱导用户进行选择。

怪诞行为学中的三个例子:

1.餐厅的菜单第一道菜推出最贵的价格,人们往往会点价格排在第二的菜,通过这种比对引诱客户点次贵的菜, 从而加大这道菜的利润率。

2.选择需要入住的酒店,两家酒店价格和环境都差不多,很难选择。但是第二家酒店推出了一个带含早餐的房间,第二家酒店被选择的几率大些。

3.带着外貌或者谈吐不如你的朋友去见妹子,通过差异的对比,妹子对你的好感度会提升很多。

上面说过有对比就有了选择,那么掌握用户心理,对选择项进行调整,或者本没有选择,加入一项变成选择。通过选择项的差异,去诱导用户选择结果。

将真正要展示或要卖的东西的优势在对比情况下放大,提高用户好感度,带动用户情绪。

攀比

我认为所谓的攀比也是在做对比,富人嫉妒的是比自己更富有的人,穷人也是一样,通过对比产生攀比。

对比出来的差异,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行为及发展方向。是努力奋斗减少差距,还是一如既往的见不得别人好。

对于自身而言,以控制比较范围,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提高相对的幸福度。对比是知道好坏,差距,理性的去思考,做出正确的行为,抛开对比带来的负面,去弥补差距。

对于商品而言,如何进行诱饵,使你真正想要卖的东西提高利润,对比其他产品进行优化,提高优势,让用户对于产品产生攀比,你使用了,我也得使用。

至少苹果手机开始流行时候,人们攀比心理迫使他们觉得没有一台在手,感觉很没有面子,省吃俭用也得买一部。

抓住人们攀比心理,前期也会给产品造势。

想一想人聊天时,聊到某一个产品,这是不是一个免费的广告。

二、心理行为与营销手段

羊群效应 (怪诞行为学)

一家餐厅门口有两个人在排队,你会认为这个餐厅不错,就排了队准备尝试下。

用排在你前面人的思维去想下,咦!还有人来排队吃饭,这个餐厅应该确实可以。或许他也不知道味道怎样,也是看前面一个人排队,也想尝试下。

这时候过来一个人看见三个人在排队,他或许在想这餐馆一定很棒,也加入进来。这时候你会想还有人来排队吃饭,这个餐厅应该确实可以,其实你也是想尝试下。

随着人数增加会让你对这家店的认可度更加高。

这种行为叫做羊群效应,基于他人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再决定是否效仿。

还有一种羊群效应叫自我羊群效应,基于自己先前行为而推想某个事物好或不好,就像这家餐厅第一次来,觉得不错,又来了第二次,第三次。就相当于自己在自己后面不断排起了队。

就像我在办公室喝速冲咖啡,但某天好奇点了一杯瑞幸,发现味道不错。第二次喝咖啡开始犹豫速冲还是瑞幸,瑞幸贵但是确实好喝,纠结之后就又点了一次。之后点了第三次,第四次,其实我已经不再做对比了,之前已经很多次对比过了,所以往后瑞幸是符合我的需求。

慢慢的我习惯喝贵点的咖啡,无意中抬高了自己的消费,即便有段时间囊中羞涩,我还是会想喝贵一点的咖啡。

可见好的产品,在可消费范围内是容易被人认可并且形成习惯的。

零价格

免费的最大问题:诱导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做出不明智决定。

你喜欢一件商品,但是另外一件商品带有免费的产品。你会选择带有免费的产品的商品,因为免费的东西不太在意损失。

交易有利和不利一面。而免费它抛开了不利的一面,带来了情绪上的冲动,这就是免费的诱惑。

通过免费衍生出其他服务及产品。比如免费送电视机,但是需要宽带,需要开通服务才能观看。满99包邮,就开始买些需求不大的东西,为了省3块钱邮费。

对于个人而言改正自己非理性行为,认识自己开始,先质疑自己的习惯,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便宜的品牌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从而购买便宜的。

对于营销手段就是利用这个心理来抓住客户,比如0糖,低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