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笔记2022-02-06

60 阅读6分钟

2022-02-06

自我感想

  • 让一个行为成为一个习惯的本质

重复\color{plum}{重复}

只有不停的重复一个行为,每天长期不停的重复,直到这个行为不需要经过大脑考虑就会自动去做,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那么这个行为就会成为习惯。

  • 学啥都得有自己的产出

真是不敢想象我之前看的10本书,一共大概也就看了这么多书,因为没有做读书笔记,我像是没有看一样,10本书呢,用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可是因为没有总结,现在可以说基本什么都不剩了。

所以比如说读书,获得了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以后我真得做好读书笔记,必须去总结,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感想,这样才不算浪费。

  • 碎片时间也牛逼

还是真不敢想象,之前看的10本书基本都是在地铁上的时候通过微信读书看的,每天也就坐地铁20多分钟,竟然还松散的还看完了10本书,可惜自己没有及时总结自己的感想。碎片时间每次的时间少,所以要可以锻炼自己迅速进入状态,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否则还没进入状态,就该下地铁了。还有就是读的过程中有触发点要及时记录,不然下次再读的时候会接不上。就像CPU每次切换任务的时候需要记录下当前的状态,方便下次恢复。

  • 设置自己的进度条

关于这个进度条的设置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次最好不要设置很大的目标

终极目标可以很大,但是每个进度条的目标不应该很大很宽泛。比如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就不日我一个月要读一本书更好。一直都在选择状态,最终的结果大概率就是选择累了,放弃了。

2、进度条的力度要细,要清晰,不要有模糊地带

比如每天需要读2页书,就比每天要读一会读要好。读一会书是个模糊的小目标,人类天性对模糊的目标容易停滞。

3、进度被迫影响要及时调整进度

进度条的设置我理解主要是为了让自己对整个事情的进度有个整体的把握,但是进度难免会被别的事情影响,尤其是工作中,这个时候要及时调整和审视当前这个任务的进度,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要让别的任务导致这个任务产生模糊地带。

  • 学啥都得去感受其本质,去抓其本质

感觉这样描述很宽泛,我也暂时没有功底很简单的描述清楚,但是学习东西的时候要去感受这个东西的本质,最底层的逻辑是什么。确定这个东西的变量是是什么,不变量是什么,尤其是这个不变量需要学的扎实。

语句摘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确定性有很高的渴望,以至于不确定性本身就是焦虑和痛苦的来源,有时有人们甚至宁可选择确定的痛苦,也要避开不确定性.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你不做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是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很多时候仅仅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一下,就能极大的加深印象和理解。获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学习一个小领域的时候,时刻把“最终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综述”放在大脑中提醒自己,有助于在阅读和实践时有意无意的整理知识的结构、本质和重点。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更不容易忘记,更容易被提取。

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他的本质是什么
  2. 他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3. 他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和自省

  1.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
  2. 到现在为止,收获是什么(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学过的东西)
  3. 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方式)
  4. 设想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的本质,也就是最简单的解释)
  5.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遇到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后,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妨碍了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确定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被羁绊。
  6. 养成反驳自己想法的习惯。有了一个想法后,习惯性的去反驳它,问自己“这个难道就一定成立吗”,“A一定会导致B吗”

模糊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做事情确实需要有目标,但是我觉得有目标没问题也确实需要有目标,但是真正在做事情的时候反而需要暂时忘记的目标,重点去感受这个事情本身,就像常说的活在当下,真正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更加关注的应该是事情本身,去享受做这个事情的过程。比如目标是成为一个作家,那么在读书的时候,反而需要忘记这个目标,读某本书的时候目标不应该是成为作家,而是去感受这本书中的内容,去享受和作者交流的这个过程。好像是有些模糊,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状态才是正确的,目前也不知道如何简洁的描述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