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接触这个“企业级信息后战略规划”是在准备学习软考系统分析师,在学习第一个培训视频,理解粗浅,有问题感谢指正,多多包涵。
首先需要有个概念比如一个公司存在多个不同的系统,并且每个系统都没什么关联管理会发生什么情况?比如说财务系统和出差报账是分开的没有关系,这样就会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孤岛,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数据不一致,整体应用价值大打折扣,从数据中获取的数据不知道是否是真实的最新的。
这个时候需要做战略数据规划从企业环节把数据打通,站在企业角度,规划整个企业数据层面问题,之后才能将具体的业务进行拆分和排期,那个项目最重要,那个项目先做。那个项目后做,之后在进入单个系统开发,在单个系统开发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实施、项目验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企业级信息系统。
在此理解信息化战略体系关键名词含义:
- 企业战略规划:根据swot方法评估当前企业情况,确定企业大发展方向
-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为企业战略开发支撑系统
-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去规划系统软硬件,支撑系统做环境规划
- 信息资料规划:制定数据和标准
如何从企业全局到技术层面纬度转化,有两种方法,企业IT整合(EITA),业务IT整合(BITA)。两种实现思路上有不同,例如企业IT整合,从顶层开始制原则规范、模式标准,到下层业务按照上层业务规范标准进行开发;从业务出发,去比较企业现有技术和需求,找寻不一致点做具体的转变计划。
在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经历三个阶段,围绕部门需求业务数据为核心、围绕企业整体需求为核心、围绕企业内外环境为核心(由点到面破圈);结合个人经历,刚开始各个部门为解决实际需求开发系统a、b、c这些系统仅仅解决某一个功能和业务,当企业发展,需要围绕企业为核心,建立统一的战略规划,同时对系统a、b、c数据,建立总的数据库(主题数据库)进行管理,由于进行总体管理,所以采用(战略数据规划法、信息工程法、战略栅格法、信息工程法)对系统进行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构建等操作,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需要这些业务对外,同一个业务对几十个其他公司业务需要做一个标准化,以标准化输出实现成本的降低,同样在此阶段使用的方法(价值链分析法、战略一致性原则)。
信息化开发方法:面向过程方法(结构化法)、面向对象方法、面向服务方法。
针对信息化开发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在两年前入职的这家公司采用瀑布模型开发思路,这是面向过程开发方法的代表,开发过程严格区分工作阶段,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任务和输出,例如:项目立项说明、需求说明文档、设计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模块开发进度、测试用例、测试报告、项目结项纪录以及运维记录等等,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强调开发过程整体性和全局性,以及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规范化,简单来说就是自顶向下、逐步分解,一个大系统拆分小系统、小系统拆分单个模块、单个模块再拆分,化繁为简。这个方法的确解决问题完成那个大系统的开发,但是由于开发过程定死了,定死之后需求一旦变化那付出成本非常大,实际使用过程中系统不会一成不变,做过几次更新,每次更新都投入大量人力解决问题,当后面系统越改越乱,客户都使用体验也就越来越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面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在这个方法过程中强调复用性,同时在分析、设计、实现三个阶段界限不明确,一般在分析阶段就把设计给做了,后续公司开始设计低代码平台,在使用低代码平台实现业务,贴合复用性,模块化,的确解决之前更新成本较大,开发周期过长,实现降本增效等许多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现在工作也逐渐偏向第三点面向服务费方法,在这个方法过程中特点标准化,试想一下在现在a公司开发软件在b公司涉及到具体业务很明显复用不了,面向服务能解决这一点。现在我们对接其他公司一般采用服务接口的方式来调用,而这种接口方式就是一个标准化,如何进行服务化,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抽象(操作、服务、业务流程)抽象完成后通过服务建模三个阶段实现(服务发现、服务规约、服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