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读《第一本经济学》

2,599 阅读15分钟

罗伯特.墨菲(美)

center

一句话总结

看经济相关的书籍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用处就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帮助我们面临选择时从多个维度做决策。

PS: 经济学不能百分百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因为这种社会科学涉及到大量的人为主观因素不能保证像自然科学一样做控制变量的实验。

脑图

center

详情

译序

经济学是帮助人们洞察世事,学习人与人相处之道的有趣学问

Section 1:基础

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经济学已被证明是一门普世性的科学

第 1 课: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1.1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 你所学习的每一门学问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实用价值。经济学也是一样,不管是在资本主义下还是在计划经济下,只要有经济的地方都存在着经济学的原理或“定律”
  • 掌握经济学不会让人变得富裕,但是如果不懂经济学原理,那将很难摆脱贫穷
  • 经济学家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比如在游乐场中,物理学家可能会关注到重力加速度,生物学家可能观察到排队的人会流汗,经济学家可能会观察到为什么队首队尾排队的格外多(可能是大家都认为在队首队尾能看到更多的风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多学点总是好的,一个知识全面的青年人不仅懂得代数、文学和光合作用,也应该能解释物价上涨的原因

1.2 经济学是科学吗?

是。现代科学分为:社会科学(心理、经济)与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不会通过严格的实验去得出结论,自然科学反之

1.3 经济学的范畴

经济学的广义定义:“关于交换的研究”(包含但不限于货币经济、以物易物)

  • 所有关于交换的例子中,都贯穿着“稀缺”这一主题。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即使是最富有的人也面临着取舍
  • 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因此产生了“经济问题”:一个社会如何利用可支配的有限资源去生产服务与物品(个人理解这就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混合主义三种制度的本质差异)

1.4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帮助你从另外的视角观察世界,帮助你在个人及职业生涯中做出种种决定

第 2 课:如何发现经济学原理

2.1 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

  • 一些概念
    • 有目的的行动:偏主观,与人类这一有意识的生物的目的息息相关。经济学只适用于有目的的行动
    • 无意识的行为:偏客观,事件的归因是自然法则
  • 大脑与意识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膝跳反射等条件性反射大脑皮层就参与了,但是这些都不是人主动的意识

2.2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 两者的研究方向不同
    • 自然科学:无意识的行为
    • 社会科学:有意识的行动

2.3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就的比较

自然科学的成就比社会科学的成就更“高”。原因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相对简单(不涉及到人的主观意识),这些研究对象的行为是由一系列简洁的原理所支配,因此行为可被理论预测。PS: 自然科学称为 “硬” 科学;社会科学称为 “软” 科学。

  • 一些经济学的学派
    • 凯恩斯主义:需求创造供给
    • 萨伊定律(新古典学派):供给创造需求
    • 奥地利学派:主观价值论,认为萧条是政府干预引起的
  • 由于经济学这些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大量的人为主观,因此存在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2.4 如何发现基本经济学法则

  • 经济学的原理是推导出来的,所有的推导基于一个前提:人拥有自主意识,并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
  • 一些概念:
    • 公理:数学就是基于公理体系的,数学中的一些定理是基于公理体系推导(逻辑演绎)出来的。比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就是一条公理
    • 定理:由公理经过推导演绎出来的结论
  • 关于证伪与证明
    • **自然科学是基于证伪存在的:只能在实践中确认,无法通过证明确认。**即:没发现新的结论之间那就说现在的结论是正确的(比如π是3.14....)
    • **社会科学是基于证明存在的:只能通过证明确认,无法在实践中确认。**即:比如你不认可勾股定理,拿把尺子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证伪”,数学家会告诉你你的尺子不准等前提条件有问题。经济学也是这样~

第 3 课:由行动推导出来的经济学概念

3.1 引言

本章内容是阐述“有目的的行动”这一概念中包括的知识

3.2 只有个人才行动

  • “有目的的行动”必然是作用到某个人身上的,一个集体不会存在意识也不会存在行动。比如“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这句话的描述就是有问题的,日本作为一个集体是不存在意识的,他的行动是由一个一个鬼子构成的
    • 个人理解:通过这个我们可以从其他视角看待网络上的一些争论,很多热点事件下的评论都在公然指责zf,这些评论者没有意识到zf是由一个一个的人构成的,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能完全代表zf的所有官员

3.3 个人有偏好

3.4 偏好是主观的

每个人的偏好不一样,偏好是主观的

3.5 偏好是一种排序,不能被量化

无法量化某个人的偏好,这玩意太主观了

3.6 不同人的偏好不能加总

偏好无法量化,因此整个集体或者社会的偏好无法进行像1+1=2一样被简单加总。因此“劫富济贫”去实现美好社会的观点是荒谬的。

第 4 课:鲁滨孙.克鲁索经济学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交换行为”

  • 通过假设鲁滨孙一个人流落在荒岛上来说明即使一个人的场景下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同样适用
    • 经济地使用:由于社会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诉求无限,因此总会涉及到一些取舍,怎样经济地使用现在的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
    • 消费品:可以直接拿来用的东西。比如水果,小溪的水
    • 生产品/生产要素/生产资料:一些东西不能直接拿来用,但是可以通过对这些东西的使用间接地满足人的诉求(比如稀土矿)
    • 土地/自然资源:大自然中可以直接使用的东西
    • 劳动力:人本身
    • 资本品:是由人创造的生产要素,至少一件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结合生产出来(比如铁块)
  • 人们对物品的估价基于“边际效用”
    • 比如在沙漠中水比钻石贵,就是因为快渴死的人认为水的边际效用比钻石高

Section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中形成的货币价格一个作用是当人们我行我素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无视了别人的意愿

第 5 课:私有财产权制度

5.1 社会需要规则

在社会里,稀缺这一经济问题往往产生冲突。社会上没有足够数量的商品满足每个人的爱好。因此除了大自然的制约,限制还来自于人与人之间

5.2 资本主义:这是私有财产

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是私有财产权(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

  • 现实中纯粹的资本主义并不存在,因为任何国家都有zf这种公共部门

5.3 市场经济与自由企业

市场不是指某个人,也不是指交易的地点,而是指私有财产主人之间互动合作的关系

第 6 课:直接交换与易物价格

  • 人们为什么要互相交换:每个人的偏好都是主观的,交换时双方都期待从交换中获益
  • 直接交换:交易双方都将换得的物品直接用于消费或者生产,而不是再次交换

第 7 课:间接交换与货币的出现

7.1 直接交换的局限

直接交换很难找到合适的交换者

7.2 间接交换的优势

间接交换促进了多人之间的资产重组并使得人人受益

7.3 货币的优势

货币的定义: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有了货币,间接交换时就可以直接把物品对应的价格标出来,大幅提高了间接交换效率

7.4 谁发明了货币?

没有人。货币的出现是人类行动的产物而不是人类设计的产物。 货币的出现是个滚雪球的过程,一开始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然后转到了间接交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间接交换的巨大潜力后,最初畅销的那些商品就被频繁的交易因而市场接受度高了,随着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之前不认可这些商品的人也开始接受这些商品,这标志着“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产生了,货币诞生~。PS:金银的货币属性就是这么来的,当然货币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不能无限多

第 8 课: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8.1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货币经济最主要的好处就是促进了劳动的分工。由于有劳动分工的存在,社会的生产率大幅提高。

8.2 为什么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 减少劳动力切换任务的时间
  • 促进了自动化的应用:劳动分工可以按照流水线的方式将复杂的过程进行拆解,这就促进了自动化工具的研发及使用(举个例子: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家中种植粮食,那研发拖拉机就没有意义,也不会有人去研发)
  • 规模经济:边际成本降低,边际收益大幅提高
  • 先天禀赋:促进劳动力挑选自己有天赋的职业去工作,可以大幅提高生产力(比如数学有天赋的人可以去从事数学家,而不是在家种地)
  • 后天资质:劳动力可以选择接受后天的教育从而让自己更适合当前的工作(比如人们可以读到博士,而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粮食吃要饿死)

8.3 比较优势让人人受益

即使某个人在全部生产环节都具有绝对优势,ta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而获益。 比如美国所有的生产环节(高科技领域、低端制造业)都强过东南亚,但是美国仍然可以通过把低端产业外迁,充分发挥自己的高端制造业实现更多利润的产出~

第 9 课:企业家精神与竞争

9.1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驱动力。 成功的企业家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会纠结自己的过去与当前,而是根据自己对未来的洞见来处理事务。—— 《人的行动》 个人理解:就像《干法》中的观点一样,充分 review 昨天的错误,然后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而不纠结之前的尴尬往事

9.2 竞争保护消费者

在市场经济中,为顾客服务并降低开支是获取利润的唯一方法。

9.3 竞争保护工人

如果资本家压榨的太狠,自然会有新的雇主聘用这个劳动力,这就保护了工人

第 10 课:收入、储蓄、投资

10.1 收入、储蓄、投资

如果一个人用部分储蓄去创造收入,那就是投资

10.2 投资增加未来的收入

不要贪图一时享乐而不储蓄。储蓄&投资可以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切实保障。 永远不要奢侈,人一旦奢侈就会傲慢——稻盛和夫

10.3 储蓄与投资如何增加经济体未来的产出

人们的储蓄可能被生产型企业贷走,从而整个经济体的蛋糕更大。储蓄的增长会改变经济体的产出结构,由消费品(人们不消费才能储蓄)转向生产品(工厂有低利率的贷款才有更多的机会扩大生产)

第 11 课:供给与需求

经济学中使用“供给与需求曲线”来解释一切经济现象。 注意:这里说的曲线是不会随着需求量或供给量改变而改变的,曲线只会挪动位置而已。

第 12 课:利息、信用与债务

12.1 利息:关于时间

利率是时间偏好的表现,时间偏好是指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人们想早点用上这件物品而不是等到以后 生产性负债:企业将贷款来的钱用于再生产而不是去消费

第 13 课:盈亏指导企业家

13.1 盈亏指导企业家

盈亏指导企业家将资源投入到正确的领域

13.2 利息与利润

利润并不是你赚到的钱。净利润 = 利润-同时期的利息 (简单理解:如果你干了一年,赚到的钱还不如银行的利息高,那还玩个毛)

13.3 盈亏计算的社会功能

盈亏系统将消费者的欲望传导到资源的所有者及企业家,让他们根据此来决定往哪条生产线上投入多少资源

13.4 盈亏计算的局限

一切以赚钱为导向,容易忽略法治、道德等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来自邓宁的小册子《交易的工会和罢工》的著名引言如下: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第 14 课:股票市场

  • 股票市场是交易公司所有权的场所,决定谁是公司的最终所有者
  • 公司募资的方式:
    • 债券:类似于贷款
    • 股票:出让所有权
  • 投票投机者的积极意义:他们通过低买高卖去修正股票实际价格

Section 3:计划经济

第 15 课:计划经济-理论篇

  • 纯粹的计划经济是指计划者拥有全部的生产资源,通过统一的中央经济计划指挥所有人
  • 计划经济被激励问题困扰:每个人的回报不与自己的表现相挂钩时,不太可能会努力工作。这是人性使然
  • 计划经济同样被计算问题困扰:由于所有资源与劳动力都没有价格,那么无法计算当前的生产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第 16 课:计划经济-历史篇

历史上的事件不能成为“证伪”经济学的证据,因为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是通过推导得出来的,由于实践过程中无法保证单一变量(因为这玩意涉及到人的主观),因此历史的事件不能证明经济学原理是错误的

Section 4:干预主义:混合经济

第 17 课:价格管制

  • 干预主义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希望通过政府的纠偏来调整市场经济的问题
  • 价格管制是有害的:
    • 最高限价:短缺、长期供给下降、质量下降
    • 最低限价:供给过剩、长期需求下降

第 18 课:销售税与所得税

这两种政府的征税会扭曲经济,导致经济无法为企业家指导方向

第 19 课:关税与配额

  • 重商主义:只贪图国际贸易盈余,即希望出口大于进口。但是无视这种行为对本国国民的危害。
  • 关税与配额都是有害的,配额比关税危害更大。配额使得本国国民无法从外国新技术的发明中得到好处

第 20 课:经济周期

  • 经济周期是指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经济状况
  • 如果没有新技术的发明或者没有发现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那就没有什么方法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没办法永远提高每个人的消费量——经济的增长依赖新技术的产生,新的生产资料的出现,除此之外任何繁荣都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