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 ChatGPT 而火爆圈子,我究竟做了什么?

6,893 阅读19分钟

插件下载量.png

播放量和粉丝.png

公众号.png

我到底做了什么?怎么突然就火了?

底层逻辑是什么?抓手是什么?如何复刻?又沉淀了哪些经验?

下面我将与大家一起"复盘"这个经历,回答这些问题。

一、因势而起

1.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爆火的障碍,傲慢才是!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12月5日的那个晚上,那其实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间点。因为那天晚上 ChatGPT 开始在朋友圈刷屏。当时,作为一名程序员,我挺"傲慢"的,因为我之前接触过各种"人工智障"的产品,所以对于这种所谓的"AI 替代人类"的噱头已经免疫了。

人工智障.png

但是好奇心拉了我一把。毕竟体验一番之后,如果 ChatGPT 又是一个”人工智障“的话,我还可以尽情的在朋友圈里指点江山,当一个“懂王”。

经过一通倒腾,我搞到了一个账号。这里的倒腾也帮助我在后面想通了一件事情,这里先按下不表。搞到账号之后,我将最近设计的爬虫系统中的代码"喂"给它,让它解释一下代码的作用。结果发现 ChatGPT 做得还不错,它解释得很清楚。

于是我开始加大难度了,在我看来:这 AI 能解释代码还是挺正常的,毕竟代码都是各种调包,也许匹配上了某段互联网上的回答。于是我将我设计的爬虫系统中使用到的组件和技术打乱顺序,让它将各个部分的作用和连接方式描述一遍。可怕的是,它竟然回答出来了,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aa.png

因为这个系统在我设计出来之前,互联网上并没有现成的例子。所以它并不是照搬现成的例子,它是真的将各个技术和组件进行了理解,然后按照理解将爬虫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做了解释。而且理解的深度,超出了普通的程序员。

我的脑子里突然有个荒谬的想法:这个网站背后是不是有个真人正在回答问题?随后我否定了这个想法:毕竟用户那么多,哪能像 AlphaGo 一样,给每个用户都配一个柯洁?(注:AlphaGo对决李世石时,大家热议机箱里躲着一个柯洁)

抛开所有不可能,那真相就只有一个:这玩意儿,在技术知识方面真的可以“替代”普通程序员了。当天晚上的试用,让我抛开了对 ChatGPT 的傲慢与偏见,这也是后续一系列事情的开端。

2.贩卖"信息差",几乎是最古老的赚钱方式。

12月6日,就在我体验了 ChatGPT 的第二天,有公众号报道:有人开发了一个 Chrome 插件,目前广受好评。一个灵感突然从我脑子里冒了出来:为什么不写一个 VSCode 插件呢?应该会有很多人用,也许还能发一发视频,吸一波粉丝。

在写插件之前,我做了一下市场调研。我在 VSCode 插件市场上搜索了一下 ChatGPT,发现插件市场中已经有两款 ChatGPT 插件。这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毕竟你再快都有比你更快的。可市场占有率不单纯是一个"先进先出队列",它是一个"可抢占队列",影响抢占的最大因素就是:用户群体。我将用户群体划定为国内用户,这个决定让我市场占有率“一飞冲天”。

贩卖"信息差",几乎是最古老的赚钱方式。这里可以将赚钱改成"爆火",这句话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存在于我的脑海中的,但是我对它深信不疑。此时此刻,有哪些"信息差"可以贩卖?当时的我想到了三条:

  • 国内外的信息差: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当时的两款插件都是外国友人开发的,都没有考虑到横亘在网友与ChatGPT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个"鸿沟"拦截了80%以上的国内网友("鸿沟"是啥,这里就不明说了)。长城.jpeg
  • 技术圈内外的信息差:在当时虽然朋友圈开始刷屏了,可 ChatGPT 的火爆范围还仅仅局限于”技术圈子“,还未”彻底破圈“。圈内和圈外,此时存在非常明显的信息差。而 ChatGPT 的潜力是非常有望”破圈“的(后续爆火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 价值评估谬误——二阶信息差:第三条是非常隐晦的一条,这也是我直到爆火后才彻底想清楚的一条。即,对于没有技术背景的"群众"来说: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 与 发明快速傅里叶变换 的难度价值是差不多的,甚至有人会把两者混为一谈。(这一条也在后面被印证了,因为真的有一些人认为我是 ChatGPT 的作者之一,虽然我在各种视频中都强调,我只是写了一个 VSCode 插件而已。) 乌合之众.jpg

想到这里,我才正式决定开发 VSCode 插件。虽然看起来比较曲折,但是其实也就是一个小时内做的决定。此时我的插件只需要综合另外两款插件的优点,然后加上"国内模式(免注册、登陆、代理)"与中文翻译这两个本地化功能即可。插件开发的很顺利,12月7日凌晨我就已经将插件上线了。

3.个人公司化(Run Myself As A Company)

上面两个小结,我们讲了很多方法论,但是将实践过程——插件开发,一笔带过。其实不是我不想讲,而是插件开发的过程几乎没有难点。因为早在这件事情之前,我就已经有一套流水线式的"灵感实现系统",来帮助我快速将灵感转化为产品。这套系统被我称为”计算脑“,而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就是——"个人公司化"。下面这张图片,概括了一下整个系统的层级和实现思路。

  • 系统的最底层是 Docker 容器和 Caprover 这个 Paas 服务,它们可以帮助整个系统实现快速迁移以及容灾备份,并且屏蔽了各种平台的细节,使得本系统可以部署到各种系统上。
  • 再上面一点是 Gitlab,它是整个系统的项目版本管理中心,里面管理了不止代码,还有各种项目的文件。
  • 再往上面就是应用层了,这一层有各种应用,应用之间是无依赖的,但是可以通过工作流串联起来。例如本次插件开发,我的工作流程如下:
    • 在"设计稿平台"中简单出一下插件的交互和设计稿
    • 在 Gitlab 中建立一个新的插件项目
    • 将代码 clone 到 CodeServer 中的 VSCode 插件开发容器中,进行开发。
    • 开发过程中,时不时在"个人知识库"中,查询一下之前开发插件时的经验。
    • 最后每次发布新版本时,通过"自动化平台"自动将代码打包成插件,自动上传到 VSCode 插件市场。

计算脑——灵感上线系统.png

那么"个人公司化"这个理念的初衷是什么呢?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摆脱"螺丝钉"这个身份的束缚。虽然在平时工作中,我们无法插手一些负责模块之外的事情。但是我可以选择在业余时间里仿照公司的研发流程,构建一个”产研小循环“,然后实现一些乍现的灵感。过去半年我发布了好几篇”计算脑“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我的主页查看。

二、顺势而爆

12月7日,我写完插件之后,开始在各个平台上发布了关于 ChatGPT 的第一个视频:"程序员要失业了?ChatGPT VSCode 插件上线"。12月8日,第一支视频开始发酵,b站、快手、抖音等平台,视频播放量开始爬上10w,同时插件上线了"国内模式",国内用户免注册,免登录。

1.同态竞争时的"降维打击"

7、8两日的视频的火爆,让我非常兴奋。但是此时插件也面临着比较激烈的竞争。仅仅两天的时间,VSCode 上 ChatGPT 相关的插件已经达到了7款之多,同时一些新的插件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也比我的插件更好。其中最强大的一款插件已经能够以对话的方式将 ChatGPT 集成在 VSCode 中了,插件升级迫在眉睫。

12月9日,正好是周五,那天晚上我开始对插件进行大改版。对话功能、上下文联想、流式输出等等功能被我加到了插件之中,同时整个插件的UI和交互也升级了,使得插件更加易用。

在发布完插件之后,我马不停蹄在各个平台上发表了第二个视频:"程序员不用失业了!ChatGPT中文版插件,功能强化版上线!"。发布完视频之后,已经是12月10日下午2点了,整个"战斗"持续了18个小时之后,我终于扛不住了,开始补觉。

晚上醒来后,我第一时间查看插件的下载量和视频的播放量。结果不出我所料,插件的下载量开始一飞冲天,单我的插件的下载量就是其他所有插件下载量的3倍,同时第二支视频的播放量也开始爬坡上涨,第一支视频的播放量全网已经超过了50w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我的插件与其他插件的功能都差不多,顶多就是多了一个"国内模式",而且我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后来我经过思考,发现在当时这个时间点,整个 VSCode 中的其他 ChatGPT 插件们,其实处于同态竞争(所有插件的功能类似,用户群体类似,产生的结果也类似)之中。

同态竞争.jpg

而我的插件首先将用户群体,限定在了国内用户,这个在前面讲过了,就不多赘述。更重要的是,我的插件有一个其他插件不具备的优势,就是有大量的流量,流量哪里来的呢?对,你猜的没错,就是那两支视频。

两支视频为我的插件引来了大量的流量,有这么多流量,其他插件又怎么能与我比拼下载量呢?后来经过我的估算,起码有15w人是因为视频而去下载我的插件,这些流量甚至溢出到了其他 ChatGPT 插件上。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人根本就不懂编程或者从来没有用过 VSCode,但是他们也因为这个视频去下载了 VSCode 然后去下载我的插件。

这就是"同态竞争"时的"降维打击":两个或者多个基本一样的同质化产品在竞争时,常常需要引入额外的、跳脱的策略/因素,才能产生"降维打击"的效果,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打败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对手。

2.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有人说过: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句话让12月10日的我深有感触。

12月10日,插件开始在更大范围进行传播。因为我的插件当时只支持 VSCode,所以很多人都想要 JetBrains IDE 的插件,例如 IDEA、PyCharm 等等。

但是我之前从来没写过这些 IDE 的插件,所以只能在视频的评论区先承诺,下下周上线,然后想着利用周末时间抓紧学一学。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10日下午就有一个人私信我说:"JetBrains IDE 的插件已经上线了,但是插件作者是我:)"。说实话当时我的第一念头是:桀桀桀,既然你开源了,那么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它将马上成为我的插件。

交朋友.png

毕竟我当时粉丝数比这位朋友多,又承诺过要开发 JetBrains IDE 的插件,这不是"瞌睡了送枕头吗?"

但是细细一想,我还是放弃了。毕竟先不说道德上的问题,这样一搞我就树立了一个"敌人",在与"敌人"撕扯的过程中,我就可能错失更多的机会。而且一个 VSCode 插件的维护就足够我头疼的了,再来一个插件那就是"一个头两个大了"。

所以我决定遵从指导:"交朋友"。首先我和这位朋友互通有无,将我前面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交给了他。然后我们订立了"攻守同盟",互相发布对方插件的视频,相互引流。

除了在技术侧交朋友,我还在其他地方交朋友。当我的插件上线之后,各个平台上有一些介绍我的插件的视频也开始火了起来,甚至比我的视频还要火爆(主要原因是发布视频的作者粉丝比较多)。

刚开始知道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不平衡的:难道我努力只是为了他人做嫁衣?凭啥我的原始视频的火爆程度比不过这些视频?但是转念一想:最终视频还是为我的插件引流。与其去抢蛋糕,不如把蛋糕做大。越多人发布插件相关的视频,整个话题就会越火,同时我的视频播放和粉丝数也就会增长的更多。

所以我开始与各个比较火爆的视频作者取得联系,互相关注以及互相引流。后来的联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这是后话了。

3.热度叠浪

同时,从12月10日开始,整件开始事情进入高潮阶段。

12月10日,以"机器之心"为首的一波公众号开始发表文章介绍我的 VSCode 插件。此时插件开始有了些许"破圈"的感觉。我此时觉得这波热度还能更上一层楼,于是开始想到了"老本行"——Android开发。

彼时,也许是因为应用商店审核过于麻烦。所以直到 12月10日,各大应用商店还是不见 ChatGPT 相关的 APP。所以我准备抓住这个机会,通过视频的宣传牢牢占住第一个 ChatGPT Android App 这个"生态位"。

即使应用商店上线的比较晚,我也可以通过视频来发布这是第一款 ChatGPT Android App 的信息。多亏了"计算脑",开发很顺利,又是在当天晚上我已经将整个流程跑通了,ChatGPT 顺利的集成到了一个聊天 SDK 之中。

12月11日,我发布了第四个视频:ChatGPT安卓版,即将完成。此时有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你发视频也太勤了,这样有用吗?

其实是有用的,我们在生活中:火旺的时候再加一把木柴,那么它就会更旺。而在互联网上某个话题的热度正在不断上升时,我们频繁的多挑起类似的话题,这样就会导致相关的信息和讨论不断增加,就像海浪一样,热度(浪)会不断叠加上升。我将这种效应称为:"热度叠浪"。

叠浪.jpg

三、遇事而阻

1.关于风口上的"猪",深刻的了解到自己是一只"猪"的这件事情

风口上的"猪",这是雷军对处于热点话题下的事物的讽刺。12月12日的经历,让我深刻的理解了这个讽刺的含义。

现在让我们抛开前面讲的乱七八糟,什么计算脑、信息差、热度叠浪之类东西。我与各位在此次 ChatGPT 事件中,做的唯一一件不一样的事情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我想到了一个降低 ChatGPT 使用门槛的方式,并付诸了实践。

这件事情在各种互联网公司中,其实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不就是产品经理发现了一个用户需求,然后程序员去实现了而已吗?整个过程没有一丝一毫技术壁垒。

所以我在那个时间点就是一只风口上的"猪",可怕的是我还沉浸在一炮而红的美梦之中。所以,当12月12日凌晨,ChatGPT 上线 CloudFlare 验证时,我美梦轰然破碎。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 ChatGPT 上线时,所有国内代理和各种机器人的技术实现方案,让大家有个概念。

  • 首先 ChatGPT 的官方服务对于,ip 地址和注册账号的国家限制是非常严格的,国内用户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一个账号并登陆,然后才能使用。所以 12月12日以前,各种代理服务和机器人层出不穷。
  • 我们以当时使用量最高的国内 ChatGPT 代理为例子,技术方案入下图:
    • 经过对 ChatGPT 网页的逆向我们发现,只需要一个 Token 我们就能绕过网页,直接请求 ChatGPT 的接口服务。而 Token 的获取仅需要用户的账号和密码。
    • 所以为了实现对国内用户的免登陆、注册,开箱即用的功能。我们需要有一个用户池,然后通过自动化的方案,每隔24小时,让所有用户自动登陆一遍获取 Token, 然后刷新 Token 池。
    • 当用户使用的时候,我们从 Token 池里取一个 Token,将问题与 Token 通过代理服务器,发送给 ChatGPT 官方服务,此时就能得到答案,返回给用户了。
    • 在这种场景下,用户就只需要问问题就行了。

chatgpt技术.png

而 CloudFlare 的限制,让这个方案彻底无效了。限制的逻辑如下

  • Token 生成时的 ip 需要与用户请求问题时的 ip 一致,不然就会报错。这个限制彻底断绝了Token池的作用
  • Token 的时效从24小时,缩短至2-4小时,且每次登陆需要进行人机验证。这样就基本断绝了,使用自动化方案获取 Token 的可能。(当然后面还出现了基于 Chrome 的自动化方案,这里先不聊了)

这两个限制让国内的各种机器人、代理、插件全面崩溃,国内外一片哀嚎。

此时此刻,我才深刻的了解到自己就是一只"风口猪",我的"爆火"是建立在一个比"豆腐渣工程"还要脆弱的地基之上的,只需要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塌。

2.墨菲定律

当事情可能变得更糟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更糟——墨菲定律

12月13日,当我正在苦苦寻找 CloudFlare 的漏洞时。另外一个糟糕的事情向我袭来,我"阳"了,虽然我一直都居家办公,但是病毒还是没有放过我。

刚阳的时候,精神还不错,所以我紧急上线了一个"又不是不能用"版。这个版本正如名字写的那样,只能帮助用户构造问题,但是无法请求答案。

插件上线完毕之后,我就陷入了"新冠沉睡"之中,直到12月14日。

四、绕事而解

如果事物在你眼前发生了飞跃,那么它可能在其他地方已经飞跃好几轮了——蟑螂定理优雅版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当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撬开清朝的大门,迫使大清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时,全国上下震惊不已:蛮夷竟然能够击败我们的天朝上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这其实是忽略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当时英国已经工业革命82年了,工业国打农业国,那不是有手就行?

第一次鸦片战争.jpeg

在 ChatGPT 火爆全网这个事件中也是一样的。大家可能惊奇的发现,ChatGPT 一下子就要通过”图灵测试“并取代人类了。

但其实 ChatGPT 之前还有 GPT、GPT-2、GPT-3 等等模型,甚至 ChatGPT 还是只是基于 GPT-3.5,比 GPT-3 也只强了半代(经过实际体验ChatGPT 比 GPT-3确实聪明,但是程度有限)。

所以我完全可以在插件中集成已经提供了官方 API 的 GPT-3,让插件先能用,等 ChatGPT 的 API 正式发布时,我们再接入它。这样就完美的绕过了 CloudFlare 的限制,使得插件获得新生。

12月17日,接入了 GPT-3 的插件正式上线,相关视频的火爆程度也丝毫不逊于之前,这也印证了我的思路是正确的。

五、后事总结

以上就是到目前为止,整个"爆火"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我来简单做一下总结吧!

1.两个规律

首先这整件事情,让我深入体会了两个规律

  •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物发展的规律.jpeg
  • 十五分钟热门规律

15分钟热门规律.jpeg

2.底层逻辑、抓手、复刻和经验

再来回答一下我们最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

  • 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先进 AI 技术的需要和 AI 技术发展落后之间的矛盾,与 ChatGPT 这个先进 AI 技术碰撞之后产生的剧烈火花下的一次产品化实现(我自己都看不懂我在说什么:)。
  • 抓手是什么?是"计算脑"系统,整个事情中,我通过这个系统进行了灵感的快速上线、迭代和沉淀。
  • 如何复刻?机会很难复刻需要靠运气,但是抓住机会后的流程可以复刻。
  • 沉淀了那些经验?整篇文章各个章节的子标题就是我沉淀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