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喜欢摄影的数据库程序员的 2022 年终总结

1,312 阅读13分钟

「回顾2022,展望2023,我正在参与2022年终总结征文大赛活动

不知道为何,今年朋友圈分享年终总结的朋友格外多。我挺喜欢这个形式,一来,我很爱看别人的年终总结,看故事之余还能看到一些不同路径;二来,每年定期回顾下,也确实能帮着梳理下思路,简单做下展望。

上古知识垄断的时代,只有帝王将相才能有纪传;而今信息爆炸的世代,人人皆可记之,为自己代言。于短期来说,年岁渐长,思虑日增,很多事不记下来,旬月便忘,通过年终回顾,日后回头追踪下自己思想变迁轨迹,也算三省吾身,冀有新得;于长期来说,我们终将作古,若借助互联网能留下个一鳞半爪,博后世一笑,也算雁过留声。

今年绕不开的主题必有疫情。疫情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仍不知道最后会以什么方式结束。这几年来,新冠病毒深刻的影响了这个星球上每一个人的生活。最初,病毒致死率高,真实的压迫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后来,病毒传染性变强,社会的混乱烦扰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现在,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病毒本身似乎没那么可怕,但经济承压对所带来的更为深层次的影响,可能才初现端倪。我们无从分辨,这到底是结束的开始,还仅仅是开始的结束。

虽然如此,还是和珊珊趁着几个假期出去玩了几次。包括去年元旦的北海,九月初的双乌(乌兰布统和乌兰察布),十一的内蒙古阿尔山。毕了业之后我变的相当宅,嫌麻烦,不爱出去玩。但一来拍照需要题材,二来珊珊推动力比较强,所以虽然去前总是各种磨蹭,去了之后变都成了“真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我,祖国山河真是壮阔。很多风景历史,真是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很多风俗人情,只有身处其中才会理解;这种多个感官的综合输入刺激,要远比读书的单维输入要直接和绚丽的多。而且,脑子特会偷懒,如果天天两点一线,规律重复,它就会给你压缩记忆;但如果你时不时去新的地方,它就总给你清晰的留着,也算变相延展了生命的有效长度。下面约略说说每次的感受。

北海涠洲岛。作为广西毗邻北部湾的一个滨海城市,北海给我的初印象是相当宜居。虽然调侃说是传销之都,但初步感觉并无特别之处,而且外地人非常多,光打的时就遇到两次东北大哥大姐。北海下属的离岸小岛——涠洲岛,给我们的感觉很奇特而深刻。在岛上盘桓了几日,永远不会忘记骑着小电驴,兜着海风,流连在高高低低的路上,穿梭在各种民宿、小村落、香蕉田、栈桥和神奇的火山岛中。那一抹沁蓝的海水,是 Lightroom 中调不出的色调,有一种特别抓人的魔力。

双乌之行。之前夏天的时候就去过一次乌兰布统,当时记忆最深的是——缎子式的山间草场。这次秋天再去,恰好处于景色青黄不接时节——夏草已收,冬雪未至。但好处就是,游人极少,可以独占茫茫天地。自驾在起伏的山路上,天高云淡,青黄色的山脊光影流转,各色的骏马三三两两,实是涤荡人心。行至半路,总觉意犹未尽,于是稍微纠结了一下后,便冲向了乌兰察布,去寻访下之前听过的察哈尔火山群。连夜赶了许久的路,翌日又爬了半天,在看到三号火山口的那一刹那,多少有点失望——火山口落差只有不到两米。以前一直以为火山口会很深,里面有树林天池什么的。但好在带了无人机,每个火山绕着飞过去,上帝视角过了一遍才让我们感觉不枉赶路。说到这里突然想起,赶路时两侧的景色其实非常棒,尤其是太阳落山时分的云彩,搭配心型的高压输电铁塔,简直绝了。

内蒙阿尔山。本来想要先飞到哈尔滨,然后再租车过去。出发前临时发现哈尔滨有疫情,便改成了从北京直接自驾过去。也多亏这个决定,让我们回程时虽然辗转很久,但总算一次进了京。从北京到阿尔山甚至再北边的呼伦贝尔,单程就足足要两三天,还好们三个人轮换,但也免不了星夜兼程。去阿尔山时,运气非常棒,第一天看到了秋末的盛景,第二天恰又赶上第一场雪,见识了天气轮转间两个天池的不同身姿。阿尔山的森林以樟子松和白桦树为主,伴以火山喷发形成的天池和堰塞湖,再配上清冷干净的高山气候,让回忆也变得清冽起来。次日的漫山银装,微风后的簌簌落雪,露出黄色的发髻,真是不得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之后虽有呼伦贝尔的千里大草原,根河湿地的分分合合的河路和丛丛朵朵的灌木,黑山头的风车和日落,莫尔道嘎的深山密林,但比起初雪前后的阿尔山,都算添头。感兴趣的可以看 十一内蒙风光辑录

旅游之外,今年迷上了国漫,尤其是古风动漫。心情烦躁之时,找个架空背景的动漫来看,便总能跳脱当时思维桎梏,慢慢开朗起来。也不知为何动漫于我有这般魔力,但相比电视剧,动漫的画面表现更强、布景约束更少、剧情呈现更活。用来制作科幻和仙侠题材,尤为契合。好一点的,《少年歌行》的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画江湖不良人》的背负使命、家国情怀;《凡人修仙传》的谨小慎微、无利不起早;《灵笼》的末日抉择、物种延续、赛博修仙。差一些的,《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完美世界》,虽有一些高光,但制作水平飘忽,立意不高,细节欠佳,整体流于无脑爽文。但无论好坏,这种世界法则搭建、角色成长设定、背景打斗华丽,都让我很放空和解压。我常想,如果自己也有机会设计一个这样的体系,该从哪里获得灵感,山海经?历代政治得失?该如何补充细节,生活经验?百科全书?该如何推动故事发展、该如何制造冲突、该如何铺陈感情等等。就类似于一个代码项目,从头构建的掌控感总是令人心旷神怡。

今年囫囵地读了一些书,也非常认真的读了一本书。囫囵地开的书里面,有兰小欢《置身事内》,梳理了我国政府机制的一些职能和经济发展的一些内在脉络,对于我们这代人亲身经历的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可窥一斑;有李光耀的《李光耀观天下》,粗略的给出了一个在 2013 这个时间节点,他个人对于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扼要评述,比对他的预测和后来实际走向,十分有意思;有经典文集《古文观止》,古人在其时代下的一些际遇和思考,有的读来很偏颇、有的感觉很透彻,但不变的是,文字的凝练、语句的韵律和结构的精妙;有巴里·诺顿的《中国经济:适应与增长》,提供了不错的脉络和一些视角,但结合之前读过的温铁军的《八次危机》和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可以看出外国人书中对某几段特殊时期总有一些偏颇甚至刻板化的偏见。

认真读的一本书就是和工作相关的技术书 《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今年在上班之余总共花了上百个小时在这本书上,说出这个数字我也有些惊讶。一开始想法很简单,就是建了一个分布式系统和数据库的群,然后想给群里找个可日常维系的事情,便选了分享这本书。对于每章,我会先读一遍英文版,然后意译一遍,可能会结合我的经验塞一些私货,最后再在周末分享一遍。其中翻译文字稿最费时间,有些英语拿不准,得参考下其他人的翻译;有的含义拿不准,得去查一些资料。自己粗读时不觉得有什么,待写文字稿时,字斟句酌,颇为耗费精力。然即便如此,如果写完一遍不做校对,词句和含义,总会漏洞百出。当然,即便粗校一遍,仍然有诸多问题,所以索性放在了 github 上面,欢迎大家指正。这么一年下来,好处也相当明显:与很多同行朋友产生了不少连接、英语阅读水平提高了很多、繁杂的数据系统脉络变得清晰起来、即使准备的不充分分享时也不会太过怯场、B站和知乎都涨了好几千粉丝等等。虽然效率确实不高,但很多东西,就这么的慢慢的磨了出来。最后,附一下我将文字稿和往期录屏网站,希望能帮到对分布式系统和数据库感兴趣的同学。

受 DDIA 分享的影响,这一年博客更新少了很多。但持续写东西所带来的好处是缓慢而悠长的。首先,输出能带动高效的输入。很多知识,只有用自己的话表述一遍,才能深深的嵌到你的知识树中。其次,写作能让迫使条理化的思考问题,并试图抓核心痛点。介绍概念时,总需要找一些关键切入点,这就势必让你层层剥开表面迷雾;组织段落时,也需要符合一些逻辑线索,这又要求你将不同的信息点进行勾连,合理呈现。最后,持续的输出能让你和其他人产生更多的连结。作为一个程序员,一味扎进工作细节里很容易缺乏社交,而通过持续的输出,能让不同的人通过文字找到你,认识你,产生更多的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想法,发现更多机会。下面是发在公众号上的一些文章链接:

如何实现一个数据库找数据库实习一定要刷公开课吗?Database Inside 系列 ——SQL 是如何执行的步步为营,剖析事务中最难的——隔离性数据库存储层都涉及到哪些工作?

好好写代码之素养篇——抽象和讲究

Meta 链式复制的对象存储——DeltaDynamoDB 的云原生之路 —— 流控策略的演进RethinkDB 为什么失败?Databricks 缘何成功?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下:Spark 中的 RDD 是什么

RocksDB 优化小解(一):Indexing SST

21 年入职了一家数据库创业公司,做存储层开发。相比以前纯存储架构,数据库的存储层侧重有诸多不同。比如对象存储更关注大数据量、高可用,但模型简单、一致性要求弱;而数据库的存储层,需要关心 schema,就要考虑编码、演化和兼容,需要考虑 DDL 和 DML 的并发,需要考虑分布式事务,需要考虑下推来的计算执行等等,复杂度上升了很多。此外,我们是做图数据库领域,又需要关注图数据模型的特殊性。需要考虑图查询中最常见的模式匹配和图遍历方式,需要考虑如何进行优化多跳查询,需要考虑如何进行异构数据的支持。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知识能拿来解决很多问题,但有一些痛点不进行创新难以高效解决,比如多跳查询。此外,图的引领者们,如 Neo4j、TigerGraph,已经开始在图计算和机器学习上发力,我们又怎么切入等等诸多问题。但总体来说,非常有意思,这一年算是慢慢切入了图数据库这个领域,也做的很开心。但国内数据库的商业化普遍很艰难,不独技术因素,还有市场因素、合规因素等等。而且就算开始商业化,也大概率会像旷视那样,能活下去,但很难维持像前些年互联网企业那样的市盈比。因为现在的商业化路子,人效比普遍不高,很难撑得起互联网逻辑的估值。

虽然喜欢这个领域,但日复一日上班的日子,总会感觉缺了点什么。时不时的还会生出黑客帝国中对 Matrix 产生排斥反应的一些人所具有不真实感——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中国人讲究三十而立,虽未必是三十,但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对比,到了哪个阶段,该有什么成就。眼睛盯着优秀的同龄人,便总会生出难以名状的焦虑。当然,更多的迫切感是内生的,总感觉难以找到能够投入百分之百热情的东西,也难以生出古贤人“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即,总是很难以预期的烈度来燃尽每日时光。倘若我满足现状,或许能更为豁达;倘若我在奔赴理想,或许能感觉十分充实;懂一点,又似懂非懂;踮起脚,打开窗户一角,透进来一点光,但总觉开的不够大;想开大,却又力不从心的迷茫。可能很多事情,只能再积累再发展再探索,才能事后串珠成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