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此之前我读过一两本相关介绍的书,也听过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但是好像对我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也没有明显看到有什么提高的地方。这就很像为什么我们明白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时我依稀记得之前老大对我讲话,那是一次在写文档的时候,当时文档内容写的比较简单,因为crud工程师嘛,首要解决的是完成任务,所以写文档的时候比较随意,写的比较乱的,没有什么思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确实没啥好写的,基本就那些内容。
老大跟我说:一般写文档先捋清思路,然后对于一些点,我一般会写3个以上,比如说问题会提3个以上,对于论述会写3个以上不同方面。其次对于没有内容写的话,是对项目、或者自己做的东西没有深入思考。
心中无谱,肚中无墨,难以书写出彩的内容
我们再回到刚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东西,但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我们把项目做好了,但是文档内容还是比较空,比较浅显呢?
原因就是:我们知道的东西,太浅了,太空了,没有深入的了解、探索,无法转化为我们的东西。这跟读书很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需要时间,读书需要咀嚼,读书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
最近在看冯唐老师的《金线》,其实之前看过他的《成事心法》,在职场中我用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一定的成绩。《成事心法》属于修心,空的,虚的,这里不是贬义词,空的理念是为了指引方向,就像企业愿景,《金线》是实心的,实的是具体的举措,就像员工每天的干活内容,不可能每个人跟老板一样一直画饼就有成果对吧。
结合以上的东西,一个是深入思考,一个聊到了《金线》,接下来我们聊聊结构化思考、结构化沟通。
what - 结构化思考、结构化表达
我们先谈下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金字塔,塔尖比较小,越往下越来越宽。这个在解决问题上,塔尖基本就是一个大的论点、结论,往下就是一层一层解析,导致的原因,下面的论点来支撑上面的理论,当下面地基越稳固,上面的论点也会坚不可摧。
从一些demo来看,基本是两个维度,纵向跟横向维度,纵向是属于归纳关系,就是上面一层是包括下面的观点,横向维度是不重不漏的原则,就是你要尽可能的去遍历这个观点的所有方面,穷尽它。这其实也好理解,之前读过《矛盾论》就指出,应该要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不能片面看待,要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对问题有全面的看法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入手解决。
生活中,我也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东西,比如说跟老一辈的人沟通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人只能听进去他自己认为的理论,自己觉得对的东西,对于自己不利的,或者没有面子的东西,一概否认,甚至会生气,哈哈。远离原生家庭影响是有道理的,年轻一代是有可塑性的,在我们思想没有定型之前,一定要优化优化再优化。当你年龄到了之后,很多思想,很多习惯就会固化。
生活中有个误区,觉得年龄大就很有经验,什么东西都要插两手,一个没有做过饭的人,不要给刚刚学做饭的小白意见,这是最好的建议。
why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结构化能力
1、上面《矛盾论》也有提过,对于问题只有全面的认识它,才不会有片面的观点,以及片面的结论,全面的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对于解决问题来讲,当论据越多,那么你得到的论点会更加稳固,一般是3-9个来支撑你的论点
3、深入了解事物,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道理,但是它们真的适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吗,当然不是,他们需要灵活转变,灵活变通。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结构化思考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路去展开,更加全面的去探索。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水在一个大气压下100度的时候会沸腾,现实是可能不止一个大气压,海拔不一样,水的类型不同,This is the real life。
道理我们从婴儿的时候就懂得很多,当饿的时候通过哭喊召唤大人帮忙解决问题。但是平时别人教我们的道理,或者我们学习到的道理,太空了,你对它的认识太浅了,所以无法比较好的运用它。
how to do it
在《金线》里面的看法是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其实说白了,就是对金字塔更深一层的见解,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金字塔原理,就是无法运用它,能做好的更是寥寥无几呢?原因还是你对东西了解比较浅,没有深入探索。
金字塔里面的观点、结论,首先是需要通过假设,还有自己的经验来得出的,比如说横向的内容,你需要根据过往的经验来把所有的内容罗列出来,其次这些理论需要跟现实是一致的,不能说自己yy出来了,这样得出的结果靠不住脚的,最后我们通过这个金字塔式的思考,得出了对应的结论,然后有一定次序地表达出来。
下面我们就来举个栗子,让大家更了解结构化,对于程序员来讲,能进大厂是一个比较大的目标,当然对于有些能力强的,学历比较好的同学那是轻而易举的,any way,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下如何进大厂?
在每个子的论点中,又能形成一个金字塔,比如说技术广是怎样的?这样我们可以对整体有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干活好,能相处得来,有自身规划的比较容易进大厂的,至于一些详细的细节,就可以一层一层往下描述。
这也很好的回答了,为什么写东西的时候一直空洞无物,因为你没有深入思考,从而导致观点比较浅,没有比较扎实的内容输出。
when 什么时候去用、什么时候不能用
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时机跟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有些人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没有什么成就,或者有些人感觉自己在某些事付出了很多但是没有结果。快跑者未必先达,力战者未必能胜。方向很重要,时机很重要,这就是势。
那什么时候去用呢?
在日常解决问题的时候,比如说思考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一些事情想清楚的时候,我们应该秉着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全面的去认识、解决它们。
那什么时候不去用?
《金线》里面说的很有意思,我很赞同。在中国式沟通中不要去用,在职场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会先说论点,然后展示说原因1,2,3。但是如果你在日常沟通这么搞就会出问题。比如说小明做了一件好事,然后大家不理解他,或者做的东西跟大家想要的不太一样。如果按照结构化表达来讲,小明有点傻,在做事前没有想清楚大家的需求点,导致好心做了坏事。
如果这样说的话,会找抽,人家听到有点傻,就不想往下去听你的论据了,对吧。正常的沟通是,这件事大家的需求是怎样的,但是小明却是往另一个方向去做,坑货,当然他也是好心,下次可能需要跟大家提前沟通一下~这是中国式能被接受的一种沟通方式。
读万卷书,需行万里路~
还有一种场景:平时有朋友会跟你吐槽生活、职场、朋友交际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作为理科生,上来就是寻找解决方案,跟他分析原因,要怎么做。实际上,其实人家只是为了把情绪倾诉出来,找个知心的哥哥姐姐,这时同情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倾听。
这让我想起曾老师的一句话:中国除非人家不断问你答案,否则不要去说,因为有些心里就已经有答案了,只是在试探你,或者找个人倾诉下,哈哈哈
总结
结构化思考、结构化表达是属于实的,就是术,具体行动,为了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切合实际,还要够全面。如果是思想上,像心法那些,是属于虚的,空的,是指引方向,比如积极向上的能量,指引你的行动,自然会影响结果。
当然这里面也有阶段,当你还是小兵,底层的时候,多干实的事,而不是整天专研虚的,可以少量的去看。当你变成大领导,或者ceo的时候,需要往虚的方向去修炼,找方向、找价值、找钱、找融资、找人。
人在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也有自己的精神面貌,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激情,有活力,有那些积极向上的能量,到了中年、老年,有那种胸怀,有那些心态,接受能力、精力已经跟不上,包容跟自己意见不一样的想法,这是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