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工作七年安卓开发的 2022 总结

8,419 阅读22分钟

「回顾2022,展望2023,我正在参与2022年终总结征文大赛活动

大家好,我是 shixin。

一转眼到了 2022 的最后一天,今年发生了很多事,这篇文章来总结一下。

长短期目标达成情况

和去年一样,我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具备创业能力的人,包括商业思维和全栈技术能力。总的来说,今年是朝着这方面前进的:技术能力上按照“一专多能”的规划在提升;商业思维也有慢慢提升,暂时还没有成果。

去年买房时借了一些钱,所以今年的短期目标就是多还些债务。这个小目标今年达成的还可以,主要归功于老婆离职后自己干,其实她的这个选择我一开始是否定的,因为我觉得大环境不好单干很难赚钱,还好老婆有大智慧坚持了下来,最终的结果让我大受震撼,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眼界问题。

今年有什么有意义的事

今年基本保持了两个月总结一次,记录内容如下:

一年里大概有这些事值得被记住:

  1. 收到一笔小稿费
  2. 完成六年工作总结
  3. 尝试了三次直播
  4. 系统整理 Linux 编程
  5. 系统学习 Go 语言
  6. 隔离、封闭、阳性
  7. 亲人离世
  8. 换工作
  9. 完成书稿
  10. 在朋友帮助下补上求婚表白
  11. 国庆回内蒙古
  12. 黑客马拉松得奖
  13. 面试别人

收到一笔小稿费

今年初为某时间网站提供了两篇稿子,收到了一点报酬,高兴之余记录下了当时的想法:# 收入稿费后的一点思考

image.png

钱虽然不多,但意义很不一样,它代表了我能够靠其他能力获得报酬。写稿子虽是体力劳动,但等写作能力提升上来后,是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值得长期投入。

目前我擅长的领域只有 Android 技术和职业发展,希望 2023 可以多了解一些领域,增加写资。

完成六年工作总结

二月份花了些时间整理了这几年的 Android 开发经历:# 六年安卓开发的技术回顾和展望,在各个平台的阅读量和互动数据都还不错,很多人反馈看完有帮助,让我很高兴。

image.png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沉住气多思考多行动。移动开发的市场需求的确不如往年火热,在市场回归理智后,我们更要常常思考自己的优势、竞争力和价值,不断修炼内功。

同时也不必过于悲观,根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目前国内移动设备还是最大的流量入口(活跃设备量约 12 亿),每天还是有很多人在通过手机软件解决生活需求。我们需要清楚公司业务面对的挑战,在其中找到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具体的方向上不断深入,以此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image.png

尝试了三次直播

为了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今年尝试了几次直播,第一次是分享上面提到的六年开发经历和对技术价值的思考;第二次是和大家一起读英文版的《安卓传奇》(当时中文版还没有翻译完);第三次是实验性的直播学习。

image.png

总的来说这几次直播我都收获不少,一方面是表达的条理性、表情动作和互动方式,另一方面是在表达的同时会考虑到听众的感受,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说自话、无脑输出的坏习惯。

衡量自己对某话题的理解程度,很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分享,看看自己能讲多少。2022 我的技术直播比较少,希望 2023 能多一些。

系统整理 Linux 编程

工作里经常用到 Linux 相关,之前都是零碎的学习,二、三月系统性的整理了一下,输出了五篇文章(包括异常、进程等,还有几篇内存、文件的没写完😭):

image.png

要成为有深度的 Android 开发,必须掌握 Linux 编程。无论分析稳定性问题,还是做性能优化,都会用到 Linux 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等知识。

目前这方面知识我处于会用的程度,再往下内核的原理还需要结合源码研究,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短时间内工作里没有这方面需求),2023 暂时不会有这方面计划。

今年面试了不少人,还没有遇到一个懂 Linux 编程的,足以证明深度安卓的稀缺性。

系统学习 Go 语言

年初工作里使用 Go 开发了一些接口,花了些时间系统的学习了 Go 基础和 Go Web 编程,输出了四篇文章:

image.png

Go 除了可以开发接口,还可以开发工具、脚本什么的,编译后直接运行,效率很高。

今年勉强算是入了门,掌握了 Go 语言基础和 Go 常用的框架,开发的项目属于简单级别。2023 还需要通过多动手提升 Go Web 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技术熟练度。

为什么觉得 Go 值得长期投入呢?目前来看,Go 的技术生命周期还处在早期大众阶段,市场上有很多 Go 的需求,但同时会开发 Go 的人没那么多,所以还有红利。

image.png

隔离、封闭、阳性

今年亲身经历了 yiqing 管理的从松到严再到松。

三月由于公司有密接,在公司隔离了两天三夜。感谢字节行政,隔离的体验很好,有吃有喝有用,睡的也比较舒服。

image.png

三月多到五六月由于 shanghai 的政策,在家里封闭隔离了几个月,有了抢菜、团购、以物易物等难忘的经历,还好都结束了。多亏了老婆的照顾,我才得以顺利度过。

封闭在家这段时间,让我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长期用的东西一定要买好的,比如人体工学椅、显示器、洗碗机等等。

image.png

以前我总是舍不得买贵的,想的是能省则省,老婆的价值观和我完全不同,她的观念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在家办公几个月,幸亏我早内购了公司的好椅子,才让在家办公和公司体验一样,真香。

之前老婆一直要买洗碗机都被我婉拒掉,封闭期间每天洗碗把我洗吐了,脸都打肿了,于是封闭结束我们立马就买了洗碗机。

十二月突然宣布不再查验绿码,在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也迎来了病毒的泛滥。在照顾老婆两天后,我也不幸成为了“中队长”(两道杠),在咳嗽中度过了今年的尾巴。

image.png

阳了以后,最大的感受是觉得身体似乎没以前那么硬实。看到很多杨康后突然去世的小道消息,感觉自己心跳都变快了。再也不敢熬夜、剧烈活动了。2022 经常一两点睡七八点起,2023 可要好好休息才行,小命要紧。

亲戚离世

今年很难受的是有两个亲戚永远的离开了我,小时候没少受他们关照和陪伴,怎么突然一下就再也见不着了呢,唉。

年轻的时候似乎一直都在得到,不断的遇到新朋友、建立新的关系。年纪大了以后,新的关系建立的没那么多,老的关系却越来越少。

没想到我这么快就到了这个年纪,距离死亡感觉越来越近了。

2023 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在未来几年里做到时间自由,从而和家人、亲戚有更多的互动联系。

换工作

今年五月出于长期目标考虑,决定离开字节,回到喜马拉雅。

在字节的两年里我成长很多,技术深度和视野比之前开阔不少。做技术“见过猪跑”很重要,知道天花板在哪里成长的更快。在字节的时候我所在的团队技术水平可以说是国内一流,领导技术深不见底、团队里底层技术大牛云集、还有前谷歌/Facebook 大佬,随便选一个都吊打我哈哈。好在我脸皮厚也算努力,经过两年左右时间,个人感觉技术水平从团队的脚部前进到了腿部哈哈。

在这两年里我主要是在做性能优化和工具链,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填补了不少 ART/Linux 知识。做着做着,逐渐发现这个领域的水太深了,可能需要至少三五年才能达到真正的“精通”。我开始逐渐迷茫,究竟是继续在这个方向埋头努力,还是坚持我的长期目标:成为“全栈工程师”,具备独立负责复杂商业系统的技术能力和商业思维。换句话说,究竟是要做专还是做广。

image.png

结合一些朋友的建议和字节的客户端 Leader 招聘要求,我觉得对于工作七年左右的我来说,可能多一些管理经验和跨端/动态化经验路会更广一些,也有助于我达到长期目标。因此纠结再三后,还是决定选后者。

2022 后半年我在这两点有了一些实践,其中管理方面经验还很少,需要一边补充理论一边在实际工作中历练学习;跨端/动态化上实践比较多,主要围绕 DSL 和 ReactNative 进行了一些优化和需求开发,熟悉了公司内部的相关开发框架和发布流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 RN 的原理有了基本的认识。

完成书稿

我平时有记录的习惯,工作里遇到问题时会创建一个文档记录解决思路和结果、收获。在字节工作期间断断续续创建了数十个文档,有一天看着这些文档,突然生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它们整合起来出一本书呢?

考虑到这几年主要在做性能优化,市场上的安卓性能优化书又都比较老,感觉这是个不错的方向。正好有个朋友出过书,在人民邮电出版社有熟悉的编辑,一番沟通后对方对我的话题和内容比较看好,就签订了合同。

image.png

写书是场马拉松,除了开始时的振奋和期待,剩下的就是长期的忍耐和坚持。虽然之前有一些存货,但真正写的时候还是花了很多精力。一方面需要设计好书的大纲、章节、侧重点,另一方面还需要保证读者看完有收获,同时还得表达的逻辑清晰。完成书稿前前后后花了我两个多月的空余时间,中间几度想放弃,还好最终坚持了下来。

这段经历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以前写书对于我来说是件很难做到的事,今年通过亲身经历证明了再复杂的事只要合理拆解,还是可以实现的。我想这一定不会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受疫情影响,估计这本性能优化的书得 2023 年初出版,到时候再和大家详细介绍。

在朋友帮助下补上求婚表白

今年七月份,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补上了求婚表白。为什么说是“补上”呢?是因为去年领证前老婆一直说想要一个仪式感,但我因为种种原因没做到,心里一直觉得过意不去。今年趁周年纪念日补上了,虽然中间有些小缺陷,但心意到了老婆开心最重要。

image.png

说起“仪式感”,岁数越大越觉得重要,每一天平凡也是过,有仪式的过也是过,为什么不留一些美好的回忆呢。

国庆回内蒙古

今年过年没回内蒙古,始终很想家,终于在国庆放假的时候回去了一趟。

image.png

我的成长途径了内蒙古、西安和上海,如果说西安是我培养独立能力的地方、上海是我靠能力谋生的地方,那内蒙古就是我意识懵懂快乐成长的地方。

内蒙老家有很多亲人和朋友,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这些人和事是我内心最底层的力量来源,在心烦意乱走不动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到他们,然后就有了力量。

内蒙古最让我牵挂的就是父母。养了儿子二三十年,到现在每年只能见几次,唉。有的时候真的很矛盾,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陪伴父母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马上到了要孩子的年纪,说实在的我更想让孩子在上海读书,而不是在内蒙古老家,这样的结果就是老人只能过来投奔我,那以前的社交圈子都没了,唉。

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钱的问题,或许钱多些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还得更加努力才行啊!

黑客马拉松得奖

今年偶然报名参加了公司的黑客马拉松比赛,然后很偶然的就拿到了第一名,整个过程都很神奇,# 具体来龙去脉记录在了这里。

image.png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是:要保持尝试的勇气,要具备完成的坚持。

或许是“无知者无畏”吧,我对一些尝试的机会总会有意识的抓住,大多时候这些选择并没有什么代价,反而会给平凡的生活里添一些色彩。比如大学里做生意、公司年会表演舞蹈,这些我都是零基础,但怀着“好像挺好玩的,试试看吧”的想法就去做了,最后结果也还不错。

用“因果论”来说,当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因,果随后就会来。积极的选择越多,最终善果就越多。

除了要勇于开始,更重要的是坚持做完。这点我是缺乏的,经常在一件事开始时豪气凌云,但做一段时间没有成果后,就开始泄气了,心里就开始纠结要不要放弃。好在今年的比赛、写书这几件事我都坚持了下来,内心的韧性有所提升,2023 还需要做更多长久的事磨炼韧劲!

面试别人

十一十二月面试了不少人,从三四年经验到十来年经验的都有,面试下来有这些感受:

  1. 简历上的技术点不求多,只求精
  2. 写博客的真的很少,能写的说明有技术好奇心,技术不会很差
  3. 频繁跳槽又没中大厂经验的,基础都不太扎实
  4. 很多人的问题是项目经历太简单(都是界面操作),没有做过更复杂的事
  5. 工作越久越要思考一个问题:我比刚毕业的有什么优势

面试是一个双方不断了解的过程。在一个小时左右的面试中,面试官需要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否满足岗位要求、在当前团队的位置、引入团队后会让团队更好还是更差。而面试者需要尽可能地多提供信息,让对方有更多判断依据。

在拿到一个简历后,我会先看工作年限,从而唤起对应的期待值;然后看工作经历,如果有知名公司/产品的经历会加分不少;然后看项目经历里提到什么技术和复杂点;最后看专业技能里提到的知识点;工作不久的再看看学历。

好的简历该是怎样的?在我看来,好的简历可以让别人知道你究竟做过什么。看着好像很简单,但很多简历其实都没达到这个要求,能写清楚在各个公司的项目里担任过什么角色、用了什么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思考,就很好了。有的简历里不写自己的事,光介绍项目功能介绍半页纸,让人看着着急;还有的简历里有很多牛逼哄哄的数字但和技术没什么关系,比如“XXX 项目提升日活 XX 万”,一问怎么做到的,回答“产品设计的好”😓。这种我建议干脆就别写了。

面试时,即使已经看过简历,我还是会先让面试者先自我介绍一下,通过这段介绍看看他的表达,也看看有没有说到简历以外的东西。

好的自我介绍该是怎样的?在我看来,好的介绍应该说清楚自己处理过的复杂问题,激起面试官的好奇心。比如说清楚在某段工作经历里花了很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难。有的人自我介绍就是读一遍简历,为什么不抓住机会多展现下自己呢?还有的人说着说着就进入了细节,不打断的话可能要说十几分钟。

剩下的就是聊项目经历和技术点。一般项目经历比较复杂的会有很多话题可以展开,这种的就不会问八股文。但有时候项目经历过于简单,只能问一些基本问题看看你基础如何。以前面试我很害怕对方问我“你最擅长的是什么”,现在明白了,问这个问题说明你的简历和自我介绍里没说出什么复杂点,面试官是为了挖掘你的优势才这样问。

有什么收获

今年有不少零碎的总结和收获,汇总起来,主要在这几个方面收获较多:

  1. 为什么要没事找事
  2. 学习方法还有问题
  3. 人生商业模式

为什么要没事找事

回顾今年发生的这些事,现在让我觉得有价值的事,在当时都让我很头疼,这些事其实不做也可以,何必呢。

# 六年安卓开发的技术回顾和展望 从构思到写完大概花了两周,其中花时间最多的是集中精力坐下来思考“技术的价值”这个话题。一开始我也是比较迷茫的,技术的价值是什么,不就是完成产品的需求吗?但这是全部吗?这是优秀的技术人的价值吗?我带着问题去查了很多前辈的分享,结合自己工作里遇到的优秀人的行为,最后总算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做直播也是一样。在生出直播的想法,有无数个坏的想法冒出来打击我,万一说的磕磕巴巴怎么办,万一没人看怎么办,万一被同事看到怎么办...... 好在我把这些负面情绪遏制住,抱着最差被人喷的态度,做好了大纲和排练,最后结果也还不错。

写书的过程真的痛苦。和写博客不一样,写书既要有体系又要严谨,要写清楚一个知识点,需要作者对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都非常清楚,非常耗费心力和精力。在有天写到凌晨三点左右的时候,我突然迷茫了,我这是何必呢,为什么要这样苦自己。

image.png

现在我可以回答当时的这些疑问了,为什么要折腾自己,为什么要没事找事?

就像肯尼迪的登月计划演讲里说的那样,之所以做这些事,不是因为它们简单,而是因为它们难。这些困难可以让我变得更强大,可以让我多思考技术的意义,可以让我多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可以让我磨练自己的心境。我想要取得超人的成就,那就必须不断在困难的事上练自己,每次耐下性子做一件没那么容易的事,都是在成长。这样长此以往,等到将来那个机会到来的时候,我可以坦然的说:我,准备好了。

学习方法还有问题

2022 虽然有一些输出,但距离我内心的要求还有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这几点问题:

  1. 兴趣太泛滥,没有体系化学习
  2. 看的多,做的少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前几天数了下淘宝、京东的购物记录,发现我 2022 年居然买了四十多本书!买了这么多,看完的只有不到十本,真的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为什么会买这么多书呢?这是因为我的兴趣太广泛,对前端、后端、哲学、小说、经管、心理这些话题都很有兴趣,加上现在书价这么便宜,看到不错的书就想拥有。买的时候脑子里会想象自己看完了会有怎样的收获,兴奋的下了单。等快递到了我的热情可能已经消去了一大半,翻开封面看几眼,就丢在一边打开了手机。今年发现这个问题后,已经囤了很多书,2023 年要选取其中某个方向系统化的学习,限制购买频率,看完一本才能再买一本。

除了兴趣泛滥,还有一个学习方法问题是输出过少。以前的学习方式中,用来输入的时间远远大于输出。比如学习前端,2018 年就通过视频、百度前端技术学院和 w3cschool 学过一波 HTML/CSS/JS,但因为学完没有及时整理输出,导致没多久就忘差不多了。学后端也是,2019 年看了一本 SpringMVC 的书,看完跟着书敲了一个简单的管理系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导致现在脑子里只有些 Mybatis 配置,其他都忘差不多了。2022 从书上、极客时间和其他平台也看了不少内容,但基本只停留在看的阶段,没有做什么项目。2023 年要改掉这个问题,改成输出为主的方式,跟着书籍、课程学完后要花两倍以上的时间实践、整理输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避免东学一点西学一点,样样稀松。

人生商业模式

《原则》说一个人就是一个系统,值得不断的去迭代、优化。我花了很多时间记录自己的计划、行动和结果,试图通过这些记录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进行纠正。

除了当作系统,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一生当做一个商业产品来经营,商业产品需要有自己的定位、价值和市场,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推广费用来增加销量。

image.png

对于没有资源的人来说,需要花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产品(也就是能提供的服务),当产品打造好(具备了特定的能力)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把自己产品提供给更多人使用。

工资是最稳定的一种,公司为你提供稳定的收入和工作环境,你为公司提供所需的技术服务。其他可选项有这些:1. 做独立产品,以产品提供服务 2. 做付费课程/出书,提供教育服务 3. 做职业咨询,提供职业成长服务。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借助杠杆的力量,把服务辐射给更多人。

2022 我还处在打造自己这个产品的阶段,正如上一点所说,效率还有一定问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提升生产效率。2023 年除了继续打磨自己,我还会努力做一些作品出来,创造更多价值。

总结

好了,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在这篇文章里我回顾了 2022 年发生的一些值得记忆的事,通过回顾,我发现自己还是做了一些事的,虽然周末总是贪玩,但好歹交出了一份及格的答卷。

明年我就要迈入三十岁了,希望在三十岁时的这年,可以有更多的成就,达成一些更难的事情。

感谢你的阅读,祝你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