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2022接近尾声,过去一年来,似乎经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事情,很想把这些事情与感受一字一句记录下来,但再大的苦难与欢喜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忘却。
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放在任何时刻都颇有道理🤔
其实这篇文章我一直想要在几个月前的时候就开始写。但奈何因为工作较忙一直被暂且搁置(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懒),直至今天(12月27日)才开始动手一字一句地书写。
在写这篇文章前,想过用很多种方式跟2022告个别,回忆今年,总结当下,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去年至今,陆陆续续也看过一些掘友们的年终亦或是其它类型的一些总结,有不少文章看完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但是自己却又懒于花时间去写这样一份“年报”来自我总结。
直至毕业进入目前我所在的公司后,公司及部门要求书写日报/周报/月报/季报,起初我自然是不理解这种要求的好处所在,认为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写给上级看的形式主义。但是随着不断地熟悉与深入工作,发现写报告/总结才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报告/总结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是写给自己看的” 。如果只会机械地重复每日的工作,而不会从当天的工作中总结沉淀出自己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那么就是在原地踏步。如果你自己每天都没有进步,只是在等待被人垂青或机遇的话,十年后的你与今天也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你老了十岁,与思考诀别的日子更长了一些而已。其实人生就像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我们所做的总结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前行。
年终总结也是如此,并不是工作才需要总结,生活也需要。因为是年终总结,个人希望更多地是从更加“宏观”一点的角度去思考总结,而不是针对于具体的内容。那么接下来就开始吧~
结束了一段实习
一月份的时候,我还在去年年底入职的公司实习着,实习期间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难忘的事情,唯一记忆深刻就是期间早六晚十二的生活。但实习期间似乎没有加过班,公司几乎是早十晚六点半的上下班时间,现在回忆起来,这上下班时间是真的舒服,并且几乎没有什么压力。
但是优点必然伴随着缺点。
所在的部门技术基础建设几乎是零。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相关的文档总结,甚至连CR系统也没有。并且前后端正编人员也就比我早入职几个月,整个小组的开发人员算下来就包括我、一个后端实习生,一个前端(我的mentor),一个后端,还有就是我的leader。
如果只依靠在公司的工作,个人进步实在太局限,乃至整个实习(两个月左右)结束后我发现自己似乎在公司什么也没有学会,感觉像是温水煮青蛙。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上文提到的即使公司早十晚六,我却过着早六晚十二的作息。期间我也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了学习外似乎没有其他事情,论生活丰富,我自然比不上其他人,论技术能力,我可能也比不上,但论努力程度,并不觉得自己有劣势。
如果下班回家后自己不去自主主动学习,那这两个月在当时的关键时间节点来说,属实是废了。
但是在公司这样安逸下去迟早会给自己带来危机,于是在年前我离职了。
记忆犹新的是,亲自找leader面对面在公司阳台上谈离职的事情时,聊了差不多近一小时,具体内容细节已经忘记了,但是记得是的leader一直想留我下来。时至今日我也没想明白,leader怎么会想留下这么菜的我。
此外,还记得leader也重复了实习期间一直跟我强调的一句话:“不要不好意思问问题,像你这个年龄和阶段,问到了就是赚到了”
即使在公司实习期间没有学习到太多的一些内容,但是从leader那里也学明白了一些重要的道理。此外,部门的同事也挺nice,氛围也很好。不管如何,对公司与部门的同事只有感恩❤期待以后能够再见
最后的校园时光
年后一星期,我立马投入到春招的备战过程中,尽管过程备尝艰苦,再加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压力,以及因为疫情不能回校的意外,但最终还是熬了过去。
有关春招过程的一些内容,我在三月份的时候总结了一篇文章,在这里就直接放链接不重复写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跳转查看: 一个双非非科班自学转码的一年历程
结束了春招之后,就继续准备着令人头疼的毕业设计与论文。
因为疫情不能回校,毕业论文在家写倒没什么问题,问题是毕业设计,对于电子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多设计都需要实现硬件实物,在家里并没有允许的条件提供。
最可气的是,学校和学院并没有针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与疫情封控冲突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让我们学生自行解决。一方面又封控不允许回校,一方面又要毕业生居家完成需要在学校实验室里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真的是要毕业了还不让毕业生安心😥
在三四月份期间,一边忙着准备春招,一边忙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春招hc少之又少,竞争强度大,历经了无数次的面试/笔试失败,以及无数次的简历被pass,对自己产生了无数次的怀疑。此外,由于大四已经没有课程,所以自从大三结束的暑假开始,就再也没有接触过专业的任何知识,加上本身对专业的厌倦度已达到峰值,导致在处理毕业设计的时候跟一个文盲一样,什么都看不懂。
期间的焦虑状态直线上升,乃至有好几个晚上连觉都睡不着,异常难受。
加之疫情封控导致的回校遥遥无期,就连大四最后一学期的在校时光也被疫情偷走了一大半。直至五月上旬才通知陆续回校,早在之前计划好的心心念念的毕业旅行由于疫情、毕业答辩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实现。
回校后,依旧忙着毕业的相关事宜。答辩结束之后,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开心,只是缓缓地松了口气,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就像18年刚高考完走在路上一样,心中只是想着,完成了最后一件事情,那么就意味着这一切就要结束了。
由于疫情,原本以为我们会连毕业照也没有,得知能拍毕业照后,这也算是最后校园时光里的唯一惊喜了吧。
拍完毕业照后,各自逐渐各奔东西,而我也因为公司的实习要求而不得不再次离开。再次回到学校时,已经是要匆匆忙忙收拾东西办理离校的时候。
四年的大学生活,只花了半天就全部收拾好了。
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就这样,我独自一人来到了广州。正式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场打工人转变。
尽管之前春招投递简历的时候,广深都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但其实优先投递的大多还是广州。在生活节奏上,广州更慢一些,更有生活的气息,而深圳生存下去的气息更浓烈一些。另外,广州物价和房租等也会比其它一线城市稍微低一些,当然薪资水平肯定也有所差异。
论工作岗位和机会,广州是被北上深碾压的,但是论教育医疗公共资源等方面,广州则可以碾压深圳,所以很多在深圳打拼多年的IT从业者选择去广州安家也是有原因的。
结合居住了近半年的情况来看,目前觉得广州的环境还是挺不错的。
在六月份公司实习以及七月份中上旬期间还是暂且住着公司的宿舍过渡。我所住的宿舍在离公司两三公里外的一个偏僻的地方,附近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住的不是单人间,而是四人间,住宿空间和条件比学校的略好一些,但是没有自己的隐私与空间,上了一天班下班回去后还不能想干啥就干啥,睡觉与起床时间也与舍友不合,住着特别憋屈。
于是就想搬离宿舍,踏上了艰辛的寻找房源之路。最终在地铁站附近的城中村(距离不到900米)找到了一个性价比不错50多平的一房一厅(1200)租了下来。采光和环境非常不错,楼下有一小餐馆,一诊所和一小超市,因为是在顶楼,对面的整个阳台几乎归自己用,洗衣机晾衣服什么的,直接在阳台解决,偶尔会有楼下的居民上来晒晒被子什么的。
缺点就是很多家用电器和家具都没有,所以刚搬进来的时候空荡荡的,很多东西需要自己从零购置,但是比起当时的其他房源,要么就是遮天蔽日终日不见阳光,环境偏僻,要么就是房子虽好,但房租都上一千五六去了,性价比明显不如现在这个,虽然很多东西需要自己买,但买到的都是自己的,到时不需要的时候挂闲鱼还能回点本。
还有就是房子在顶楼(七楼无电梯)但是对于我来说问题并不大,反而可以当做是日常的小锻炼。
找房子的过程非常坎坷,花费了将近两个周末的时间,打了无数个电话,看过无数的房子,地铁站方圆两公里内的房源几乎看了个遍。最后还是不得不感叹:宇宙的尽头不是互联网大厂,也不是考公,而是房东😭
总结一下相关经验:在广州租房,那些常用的租房app基本被中介垄断了,如果想找原房东,迈开腿,多跑一下你想要租房的大概位置,找那些楼下张贴房屋出租的公告,直接call过去询问,这种大概率是原房东,但是也存在是二手房东甚至是中介的可能...这种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去判断了。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房源,也没必要坚决抵触中介,量力而行,毕竟绝大多数房源都掌握在中介手里。
初入公司的训练营
公司对正式入职的校招生都有个两个月的训练营,不同岗位的训练营应该有所不同。像前端一般就是和后端、产品属同一个训练营。
成员都是提前分配好,一般差不多是产品、前端、后端组成一队,部分有移动或pc端需求的,可能还会有一些Android,IOS,PC软件前后端等。每个小组的不同岗位有一个项目导师作为指导。
前期主要是产品比较忙,需要调研,评估,整理需求,制作原型图,策划案等等,开发人员的话稍微比较闲,主要是预研项目中可能需要使用到的技术和方案。等策划案基本确定之后,就可以开始开发了。看似两个月的训练营时间,其实真正的开发时间其实也就只有一个月。后期的话主要就是修修bug,准备上线,给其他小组测评等。
经过整整两个月的训练营,收获与成长都得到了不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如何与其他人开展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放在以前既做不到独立完成,也没办法开展团队合作。在团队合作前可能会觉得这不是一件难事,而当真正参与其中时,会发现自己必须去不断学习并克服一些困难。
例如在开发过程中,习惯性地埋头开发,却忘记或者不主动地及时反馈进度状态,这在越多人参与的项目中显现的弊端越大,当在一个需要多端合作开发的项目迭代周期里,其他人包括产品自然是不知道你当前的工作进度是什么情况,例如当你遇到了卡点,或是遇到了意外的情况,又或者临时被leader安排了其他加急的任务,这时如果没有把信息及时反馈更新出去,就造成了一个信息不同步的情况,轻则导致大家工作效率降低,重则导致进度不能按照排期表进行,最终导致延期。
人们总是惰性的,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也是如此,你没有主动找我反馈,那我也不会找你。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总归需要有一个人主动出来解决问题。不要总想着等别人来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职场上的绝大多数事情,都需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去解决,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坐等别人帮我解决。
其实这一点我至今仍然不能做的很好,经常还是被leader反馈到这方面的问题。
此外,在训练营期间,我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非科班的劣势所在。在训练营小组里另外两个前端都是科班出身,其中一个坐我旁边,平时在旁边看他与后端讨论接口数据结构的时候,他甚至都可以帮后端制定技术方案,而我在一旁却连什么是数据库都不明白。那时候让我再次意识到了非科班与科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自己需要额外地抽时间去学习来弥补这个差距,虽然懂后端不是前端er的必备技能,但也算是一个提高协作与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技能了。
在临近训练营结束的最后一次小组会议上,三位项目导师都对我们给出了总结与建议。讲述的内容很多,唯一还记得就是产品的项目导师对我们说的:其实硬技能往往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软技能才是决定是否能够提升自己的关键所在。不管是什么岗位,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与总结,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要学会成为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
正式进入新项目组
结束训练营后,在九月初,正式进入了新的项目组,认识了新的导师,新的同事,以及新的leader。正式开始自己的搬砖生涯。
在进组一天后,导师就给我安排了一个项目的优化工作。我寻思让一个校招新人来接手一个项目的优化工作,不担心我越优化越烂吗...
果不其然,当我提交代码上去时,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来了——代码审查。几乎每次提交代码,都会被导师及同事们审出一堆问题,标记出一堆担忧点。最夸张的时候,点开链接一看,评论内容比修改的代码还要多。
主要还是在代码规范以及代码简洁方面的问题较多。在训练营期间虽然也有项目导师代码审查,但是审查的频率与次数非常少,再加上之前实习的公司更加没有CR系统,导致一直以来不好的代码习惯带到了现在。
刚进组的一两个月,虽然工作内容不多,但是凭着这代码审查却让我压力骤增,似乎每次提交的代码,同事与导师一眼就能看出一大堆问题:代码不规范,代码繁杂,复用性差,重复性高,不易理解,方案有问题...有时候很多问题自己看了之后也恍然大悟,心想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这样解决,但最难受的是看了之后仍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或是不知道如何解决,有时候会问一下导师,有时候就自己在那捣鼓到很晚。
所幸导师待我也算不错,每次询问问题时都能耐心讲解,甚至帮我排查具体的业务问题,偶尔也会关心一下我的工作状况。导师其实也就是才工作两年的20届毕业的学生,但是能力很强,对他抱有一定的敬仰,希望自己在两年后也能够达到接近他的水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后,现在正式开发前都会先简单构思一下方案,思考如何去完成这个需求更加简洁与合适,而不是只是为了完成需求与功能去写代码。当然目前这方面自身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还在不断地摸索进步中。
似乎从进组以来,几乎每天都能在开发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排查问题花费了不少的时间,难免会心生抱怨,但是后来想了想,目前我处于刚工作的新手小白阶段,有很多无数的坑和待学习的内容等待着我,遇到问题是再正常不过了。于是我开始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问题:工作中遇到问题并不说明是自己笨,而是接触到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面对它,解决它,这样就有了应对该问题的经验,以后就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没有遇到问题才是问题所在,没有遇到问题意味着今天你的工作很顺利,但是也意味着你可能处于舒适区,今天根本没有进步。
“没有问题才是问题。” 似乎难以接受,但是一旦接受这个心态,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工作上还有一个个人觉得较难以把控的事情就是需求与工时评估。
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在需求与工时评估上做得合格,似乎每次的工时评估看似已经天衣无缝,但是每次正式开发之后却发现都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超出预估工时。在需求评估上,起初并不重视这一环节,但是随着开发的进行,发现最终痛苦的还是自己。
一个需求,一个功能,一个交互,其实产品并没有绝对的决定权,一个需求不是说做就做,而是要评估时间成本,评估成本效益比,评估开发难度,以及评估需求是否绝对必要等等。如果在需求评估阶段不重视,而是草草过一遍,到后续才发现问题并提出,这时候的成本是骤增的,最终收烂摊子的还得是自己。
需求评估可以看作是工时评估的前提。没有一个认真的需求评估,那么就对需求没有深入的理解,相应的工时评估自然也会有所失准。
总而言之,工作上似乎有着数不尽的知识等着去学习,更有着数不尽的问题等着去解决,正视这些问题,如果今天不面对的话,就会一直输下去。面对它,哪怕抱着必输的心态,也是重新翻盘的开始。
逃避,就一直是输家。唯有面对,才是要赢的第一步。
关于其它
(一)荒废了一年的博客
去年五月在掘金注册了账号,直至年底的时候才开始逐渐发布几篇博客,因为自学前端还没多久,写的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内容。但是看到评论区里有掘友反馈到博客对自己有所帮助时,会因自己的博客能够帮助到其他人而高兴上一天。
后来,从年后就一直在忙于春招和毕业的事情,紧接着是实习工作等等,没有再继续坚持产出博客(其实主要也是因为自己懒)直至今天,期间唯一发布的一篇博客就是前面提到的关于我自学前端一年历程的总结。可以说博客被我荒废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当我开始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打开掘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相关的数据,没想到涨了许多,自己的粉丝竟然也突破了三位数,要知道,在去年的时候我发布的博客还只是只有几十个阅读量,个位数点赞的水平,期间更是停更了将近一年。
回头看了一些以往遗漏的评论,从未想过自己写的简陋文章能够给其他人带来影响。看着别人评论到经历与自己相似时,感觉就像是看到曾经那个努力而又迷茫的自己,感慨万分。
于是就更加坚定了要在明年开始重拾我的掘金博客的flag😤
学习要有输入,更要有产出。理解一个知识点,与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知识点讲述给别人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在写每一篇博客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整理相关的知识体系,更能够发现一些之前无法发现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健身
说起健身,今年可谓是伏伏伏伏伏伏伏起起起伏。
从大二,也就是疫情爆发的时候开始逐渐坚持健身,直至去年国庆,踏上了去往广州找实习的路之后便没有再坚持,一直到今年的八月份。在七月中旬的时候开始搬出去自己租房住,到八月份的时候才逐渐安顿好,于是便买了哑铃,一个人从驿站搬到了七楼,将近一年没有健身的我,光是把这60斤的哑铃搬上七楼就已经让我虚脱一晚上了。
于是从八月份开始,终于捡起抛弃了近一年的健身习惯,重新开始健身。起初主要还是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减脂训练,毕竟当时因公司食堂伙食太好已经胖了不少......因为工作日一般都是晚上九点多才能回到家,所以并没有安排每天健身的计划。而是安排了每周三次的计划,分别是三五七三天。工作日的话回到家九点多就开始进行健身,进行到十点多,一般不超过十点半,尽量避免和睡觉时间挨得太近,保证12点前能够上床睡觉。
起初刚恢复训练的时候非常痛苦,不过一旦熬过第一个月,后面就好多了。就这样坚持了两三个月后,体型终于慢慢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但是从11月份开始,公司的工作变得繁重起来,经常每天加班到晚上十点才回到家,导致没有时间健身,变成了一周只有1-2次的健身频率。持续到12月,又碰上了疫情放开政策,随后便是不可避免地🐏了,导致不得不再次暂停健身。其实这篇文章便就是在阳了居家期间写的。
希望新的一年需要继续坚持努力😤早日恢复良好体型和健康状态。
(三)学习
对自己毕业工作之后的学习动力和状态感觉并不满意。
虽然前期周末的时候自己在家还能花上一大半的时间去学习,但是随着工作的进行,工作日的强度越来越大,整天疲于业务,一到周末时就想直接躺平,越是到后期,越是直接躺平,尤其是在十月十一月,刚好沉迷于美剧,导致周末根本没有规划好学习的时间。
从学校里带来的几本技术书籍只看了一本不到,绝大部分书籍还停留在毕业前阅读的进度。另外本想每月都抽点时间看一本非技术类书籍,拓宽一下视野,但最终也只是看了一本书而已。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够调整规划好周末和节假日的安排,该学习的时候就认真学习。
(四)日常规划
不仅仅是工作需要有规划,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进行规划,也就是时间管理。
这个习惯也是我从工作中学习到并延伸到生活中的。工作中,每天早上开晨会讲述自己今天将会花多少工时处理什么任务等等。生活也可以如此。
其实无论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规划管理。这个习惯能让自己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时间消费与去处,使自己做出调整,做出更合理的安排规划,从而提高各方面的效率与质量。而不是浑浑噩噩,随机应变,得过且过。
例如,最常见的就是ToDoList,记录今天或本周需要完成什么事情。像我个人做了一个学习规划,健身规划,旅游规划,日常笔记记录等等。
像这些内容最好统一使用一个应用进行管理,至于使用什么应用就看个人的需求与喜好了。
我从去年开始一直用的是wolai觉得还是挺方便的,移动端、pc端、web网页一体化同步,方便管理。 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整理了一些面试题到wolai,前前后后大概也整理了20多万字吧。没有同步整理到掘金发布的原因是有关面试题的优秀帖子真的太多啦,而且个人整理的面试题并不适用每个人,每个人的基础能力、强项及薄弱部分都不一样,就像高中时个人整理的错题笔记,只能适用于个人。
wolai其实可以看做是本土化的notion,至于所谓抄袭notion,个人比较无感,只要不涉及法律问题,那么多的软件、游戏、系统,谁还不是“借鉴”过来的,关键在于本土化之后有没有让国内广大用户受益。可能有一些人觉得用notion就是有逼格,看不起用wolai的,个人觉得实在是没必要,喜欢哪个就用哪个,都是工具,就看你怎么使用,服务好自己,提高自己的效率才是根本。
这里就不打广告了,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可以记笔记和归纳管理的应用:Notion,语雀,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OneNote等等都可以去尝试使用,然后根据个人喜好与需求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即可。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学会享受独处的时间。
社交很累,不必勉强自己去迎合他人,待人尽量友善客气,凡事懂得适可而止,这样就足够了。
不必通过合群证明自己,与其与不喜欢的人做不喜欢的事,不如认真沉淀自己,认真生活。听歌,读书,都挺好。不必对每个人都假笑,不必对每个上级都阿谀奉承,不必对每个长辈都报以尊敬。人生的过客这么多,没必要在每个人身上花心思,不值得,也根本没这个时间。
人生中,我们似乎每一个阶段都在拥抱孤独,高考结束的失落、初入大学的陌生、毕业后的惶恐、工作时的迷茫……孤独是人生最大的秘密,关于孤独,只要记得:孤独没有不好,不接受孤独才不好。
总有人会因为你和他们不一样而不理解你,也总有人会因为怕和别人不一样而感到羞耻。
有一种孤独是想笑却不能笑,想哭却不能哭,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提醒着你:要克制,要坚强,要让他们觉得你不一样。你做到了,旁人投来艳羡和赞许的目光,你微微笑,微微发颤,微微地有一种只有自己知道的孤独感。
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21 岁大学毕业,你进入电视台工作。那时同期应聘进栏目组的大学生有近十位,工种类似,但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只有你和另一位男同事每天工作时间近15个小时,而其他人6个小时都不到。你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不公平”,觉得自己是个傻缺。你以为自己的雅典娜女神,时时刻刻都需要帮别人和自己去维护和平与正义,可看清现实之后,你才发现自己连美少女战士都不是。你觉得“社会不公平”——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你们就一直加班、拍摄、编辑、写策划,而其他人却那么清闲。
后来你对和你一样辛苦的男同事抱怨,企图在寒冷之中获得一些温暖的共鸣:“他们把我们俩当猪吗?为什么吃苦的都是我们,大家拿的工资还一样多?” 男同事看了你一眼,说:“他们才是猪。你想想,工作就只有那么 多,拿一天50个小时的工作量来算,咱俩就做了30个小时,剩下那么多人只做20个小时的工作,每个人才三四个小时。假使工作是升级打怪积累经验的话,我们俩比他们先获得更多的经验值不说,当我们犯了100 个行业错误的时候,他们或许才犯了不到10 个,年纪越大犯错误被原谅的可能性就越低,我们是抢了人家的机会,我们怎么可能会是二百五呢?”
立个flag吧
先给明年的自己定下几个目标吧😤
- 坚持每周三次健身运动
- 看完10本非技术类书籍
- 每天抽出十分钟背单词
- 一次旅行✈
- 每月1-2篇博客,掘金等级升到LV5
- 涨薪涨薪涨薪
2023寄语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2022写完了,时间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