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Harmony应用模型的构成要素

371 阅读4分钟

开启掘金成长之旅!这是我参与「掘金日新计划 · 12 月更文挑战」的第18天,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OpenHarmony应用模型的构成要素

应用模型是OpenHarmony为开发者提供的应用程序所需能力的抽象提炼,它提供了应用程序必备的组件和运行机制。有了应用模型,开发者可以基于一套统一的模型进行应用开发,使应用开发更简单、高效。

OpenHarmony应用模型的构成要素包括:

  1. 应用组件

    应用组件是应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应用的运行入口。用户启动、使用和退出应用过程中,应用组件会在不同的状态间切换,这些状态称为应用组件的生命周期。应用组件提供生命周期的回调函数,应用开发者在编写应用时,首先需要编写的就是应用组件,同时还需编写应用组件的生命周期回调函数,并在应用配置文件中配置相关信息。这样,操作系统在运行期间通过配置文件创建应用组件的实例,并调度它的生命周期回调函数,从而执行开发者的代码。

  2. 应用进程模型

    应用进程模型定义应用进程的创建和销毁方式,以及进程间的通信方式。

  3. 应用线程模型

    应用线程模型定义应用进程内线程的创建和销毁方式、主线程和UI线程的创建方式、线程间的通信方式。

  4. 应用任务管理模型

    应用任务管理模型定义任务(Mission)的创建和销毁方式,以及任务与组件间的关系。所谓任务,即用户使用一个应用组件实例的记录。每次用户启动一个新的应用组件实例,都会生成一个新的任务。例如,用户启动一个视频应用,此时在“最近任务”界面,将会看到视频应用这个任务,当用户点击这个任务时,系统会把该任务切换到前台,如果这个视频应用中的视频编辑功能也是通过应用组件编写的,那么在用户启动视频编辑功能时,会创建视频编辑的应用组件实例,在“最近任务”界面中,将会展示视频应用、视频编辑两个任务。

  5. 应用配置文件

    应用配置文件中包含应用配置信息、应用组件信息、权限信息、开发者自定义信息等,这些信息在编译构建、分发和运行阶段分别提供给编译工具、应用市场和操作系统使用。

Stage模型之所以成为主推模型,源于其设计思想。Stage模型的设计基于如下4个出发点。

  1. 为复杂应用而设计

    • 多个应用组件共享同一个ArkTS引擎(运行ArkTS语言的虚拟机)实例,应用组件之间可以方便的共享对象和状态,同时减少复杂应用运行对内存的占用。
    • 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使得复杂应用代码可读性高、易维护性好、可扩展性强。
  2. 原生支持应用组件级的跨端迁移和多端协同

    Stage模型实现了应用组件与UI解耦:

    • 在跨端迁移场景下,系统在多设备的应用组件之间迁移数据/状态后,UI便可利用ArkUI的声明式特点,通过应用组件中保存的数据/状态恢复用户界面,便捷实现跨端迁移。
    • 在多端协同场景下,应用组件具备组件间通信的RPC调用能力,天然支持跨设备应用组件的交互。
  3. 支持多设备和多窗口形态

    应用组件管理和窗口管理在架构层面解耦:

    • 便于系统对应用组件进行裁剪(无屏设备可裁剪窗口)。
    • 便于系统扩展窗口形态。
    • 在多设备(如桌面设备和移动设备)上,应用组件可使用同一套生命周期。
  4. 平衡应用能力和系统管控成本

    Stage模型重新定义应用能力的边界,平衡应用能力和系统管控成本。

    • 提供特定场景(如卡片、输入法)的应用组件,以便满足更多的使用场景。
    • 规范化后台进程管理:为保障用户体验,Stage模型对后台应用进程进行了有序治理,应用程序不能随意驻留在后台,同时应用后台行为受到严格管理,防止恶意应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