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的定义
在讲中台定义之前,我们要弄明白企业为什么要建中台?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得先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为什么需要平台化?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用户才是商业战场的中心,为了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借助平台化的力量可以事半功倍。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不断地快速响应、探索、挖掘、引领用户的需求,才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那些真正尊重用户,甚至不惜调整自己、颠覆自己来响应用户的企业,将在这场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战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反之,那些在过去的成就上故步自封,存在侥幸心理希望用户会像之前一样继续追随自己的企业,则会被用户淘汰。 很残酷,但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的企业生存法则。
而平台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在这场以用户为中心的现代商业战争中,它赋予或加强了企业最核心的能力:用户响应力。平台化思想(Platform Thinking)恰好鼓励企业不断抽象沉淀自己核心的底层能力,通过平台化包装,得以更好地赋能前台业务,用底层的确定性来帮助企业应对前台业务以及最终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
从结果来看,在不确定性当道的当今商业战场,真正的弄潮儿也大多是那些具备平台化思维并很早就开始发力平台建设的企业,这也在一定层面上佐证了平台化对于一家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为什么要建中台?--- 前后台之间的齿轮失速问题
传统的“前台 + 后台(或是平台)”的平台化架构为什么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呢?
企业在平台化的过程中,为了能不断地给前台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来支撑企业对于用户的持续响应,增加企业的用户响应力,企业需要构建自己的中台。 中台化是平台化的下一站,是平台不断对于自身治理演进、打破技术边界、逐渐拥抱业务、容纳业务、具备更强的业务属性的过程。中台关注为前台业务赋能,真正为前台而生。
前台与后台
前台:由各类前台系统组成的前端业务平台。每个前台系统都是一个用户触点,大多是企业最终用户直接使用的系统,是企业与最终用户的交点。例如用户直接使用的网站、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都属于前台范畴。
后台:由后台系统组成的后端支撑平台。每个后台系统一般管理了企业的一类核心资源(数据 + 计算),例如财务系统、产品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仓库物流管理系统等,这类系统构成了企业的后台。(在和很多互联网的朋友聊过之后,在互联网企业很多并没有后台的概念,更多直接使用平台的概念,例如分为前台层和平台层,但位置和作用与传统企业里的后台相似,我这里直接统一使用后台这个概念来代表。)
定义了前台和后台,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企业为什么要建中台这个问题。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后台,在创建之初的目标,并不是主要服务于前台系统的业务创新,而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后端资源的电子化管理,解决企业管理的效率问题。这类系统要不就是当年花大价钱采购的套装软件,需要每年支付大量的服务费,并且版本有的也已经非常老旧了,定制化困难;要不就是花大价钱自建,年久失修,一身的补丁,同样变更困难,基本改不动了,也是企业所谓的“遗留系统”的重灾区。
可以这么说,大多数企业已有的后台,要么前台根本就用不了,要么不好用,要么变更速度就根本跟不上前台业务发展的节奏。总结下来就两个字“慢”和“贵”,对业务的响应慢,动不动改个小功能就还要花一大笔钱。
有人会说了,你不能拿遗留系统说事儿啊,我们可以新建后台系统啊,整个 2.0,问题不就解决了? 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过就算是新建的后台系统,因为后台管理的往往是企业的关键核心数据,考虑到企业安全、审计、合规、法律等限制,这样的系统也往往无法被前台系统直接使用,或是受到各类限制⽆法快速变化,不能支持前台快速的业务创新需求。
前台 + 后台齿轮速率匹配失败问题
此时的前台和后台就像是两个不同转速的齿轮,前台由于要快速响应前端用户的需求,讲究的是快速迭代创新,所以要求转速越快越好;而后台由于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企业核心后端资源,而且往往系统陈旧复杂,甚至还受到法律法规、审计等相关合规约束,一般是追求稳定至上,越稳定越好, 转速也自然是越慢越安全。
最直白的解决方法 - 前台冗余
企业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后台修改的成本和风险越来越⾼,这就驱使我们尽量保持后台系统的稳定性,但同时还要响应用户持续不断的需求,怎么办?最自然的就是将大量的业务逻辑(业务能力)直接塞到前台系统中,因为前台离用户近,响应也相对快。
但是这样也是有代价的,这样的后果就是引入重复,同时还导致前台系统不断膨胀,变得臃肿,形成了一个个大泥球的“烟囱式单体应用”。这个局面的结果就是,前台系统的**“用户响应力”被渐渐拖垮,用户满意度逐渐降低,企业竞争力也随之不断下降**。
前中后台的理论雏形提出
对于这样的问题,Gatner 在 2016 年发布了一份报告 Pace-Layered Application Strategy。报告中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按照“步速”将企业的应用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正好契合前中后台的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采用完全不同的策略。
而 Pace-Layered Application Strategy 也为“中台”产生的必然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在这份报告中,Gatner 提出,企业构建的系统从 Pace-Layered 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三类:SOR(Systems of record ),SOD(Systems of differentiation)和 SOI(Systems of innovation)。每一类的系统都有着不同的变化速率,因此也会有不同的生命周期,适合不同的技术架构和不同的开发过程,甚至是采用不同的投资模式。
回到之前说的后台与前台的两层架构,如果映射到这个模型上其实就是只有 SOR(后台)与 SOI(前台)的两层应用架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要尽力保持后台(SOR)系统的稳定可靠,⼜要前台系统(SOI)能够⼩而美,快速迭代。因此就自然出现了上文提到的“齿轮匹配失衡”的问题,感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怎么办?Pace-Layered 中的 SOD 就是答案,它提供了比前台(SOI)更强的稳定性,以及比后台(SOR)更高的灵活性,在稳定与灵活之间寻找到了⼀种美妙的平衡。
中台就是 SOD。有了这层“中台”,我们既可以将早已臃肿不堪的前台系统中稳定通用的业务能力“沉降”到中台层,为前台减肥,恢复前台的响应力;又可以将后台系统中需要频繁变化或是需要被前台直接使用的业务能力“提取”到中台层,赋予这些业务能力更强的灵活度和更低的变更成本;或者干脆直接对于后台进行中台化改造,通过配置化、自助化、白屏化等形式为后台加速,从而为前台提供更强大、更迅捷、更易用的“能力炮火”支援。
中台就像是在前台与后台之间添加的⼀组“变速齿轮”,将前台与后台的速率进行匹配,是前台与后台的桥梁和润滑剂。它为前台而生,易于前台使用,将后台资源顺滑地通过前台导流向用户,支撑企业更好地响应用户。
明白了企业为什么要建中台,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中台?
用一句话概括,中台即是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
中台的解读
1. 企业级
企业级定义了中台的范围。
不是说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中台,也不代表一个中台就是只能包含一家企业,企业级更多代表的是中台处理的问题在企业级别,即至少包含多条业务线或服务多个前台产品(团队),如果一个中台只为了支持一条业务线或产品线,那就不是中台,即使它用了服务化或是大数据等技术。
企业级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它让人认识到中台建设的事情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要上升到企业架构的问题。做中台建设的时候,一定是跳出单条业务线、站在企业整体视角来审视业务全景。
2. 能力
能力定义了中台主要承载的对象。
能力的抽象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类中台的存在,也能解释为什么每家企业的中台都不一样,因为不同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同时存在,就是因为其核心能力不同,可以满足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异化竞争力。
3. 复用
复用定义了中台的核心价值,也承载了上面讲到的从平台化到中台化的演进过程。
传统的平台化对于“可复用性”和“易复用性”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消除掉重复的能力建设,既所谓的“去重”。
但中台的提出和兴起,体现出一种对于前台业务的使用体验更加关注的趋势。让人们通过对于“可复用性”和“易复用性”的关注,将目光更多地从平台内部的建设转换到平台对于前台业务的支撑上。这里有一个从治理到赋能的视角转换,既从“去重”到“复用”的关注上。
去重与复用的区别
“去重”与“复用”虽然经常一起出现,一起被提及,但是谈论的完全不是一件事情,目的不同,难度也不同。“去重”讲的更多是向后看,是技术驱动的;“复用”讲的更多是向前看,是业务驱动和用户驱动的。而正这个视角的转变,我认为是理解中台概念的关键,所以:
“复用”是中台更加关注的目标;
“可复用性”和“易复用性”是衡量中台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
“业务响应力”和“业务满意度”是考核中台建设进度的重要标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企业,将对于平台的治理,通过业务抽象以及可配置化和白屏化的改造升级,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对于平台的中台化改造过程。
4. 平台
平台定义了中台的主要形式。
区别于传统应用系统拼凑的方式,中台通过对于更细粒度能力的识别与平台化沉淀,实现企业能力的柔性复用,更好地支撑前台业务,来满足对于业务的快速响应和复用的需求。
总结
“企业级”定义了中台的范围,区分开了单系统的服务化与微服务;
“能力”定义了中台的主要承载对象,能力的抽象解释了各种各样中台的存在;
“复用”定义了中台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平台化对于易复用性和前台的用户体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中台的提出和兴起,让人们通过可复用性将目光更多的从平台内部设计转换到平台对于前台业务的支撑上;
“平台”定义了中台的主要形式,区别于传统的应用系统拼凑的方式,通过对于更细粒度能力的识别与平台化沉淀,实现企业能力的柔性复用,更好地支撑前台业务。
实际上,中台到底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如何想方设法持续提高企业对于用户的响应力才是最重要的。而平台化或是中台化,只是恰巧走在了这条正确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