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方法论 . 降本增效 . 实现软件工业化

129 阅读9分钟

工业化生产具备批量化、自动化与产业链依赖等特点,工业化生产的主体是工厂,工厂基于标准化、规模化等方式通过生产线快速制造产品。那么,软件生产能够实现“工业化”吗?

工业发展经历了若干个世纪的历程,从人工到自动化机器、从手工作坊到工厂流水线,产品制造从由一己之力演化到社会化大分,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与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成就了今天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企业想生产一款产品,很少会考虑一切从原材料开始(反观我们的软件研发过程,经常会一切从0开始),工厂的生产思维往往是:将产品进行拆解,在产业链中寻找构成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围绕”组合式生产“设计工艺流程、打造产线。

但是,传统的工业制品与软件产品有很大的差异,软件产品往往是个性化的。虽然软件外包公司往往关注几类典型的业务场景,实现“一套解决方案多次复用”,总体上也是一个”批量化“的生产过程,但是不同的客户的需求还是会存在一些差异的。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工业4.0提到的柔性制造、面向用户生产、C2F(Customer to Factory)等概念逐渐成为热点,柔性制造要求产品是个性化的,为不同用户生产不同的产品。

工业制造也可以“个性化”

我们看一下海尔的例子,2013年,《失控》作者凯文·凯利曾经到访过海尔,并对海尔的模式大加赞赏,时至今天,海尔科技在推动数字化生产技术、工业互联网纵深发展方面在国内具备明显的领先地位。在海尔的柔性生产中,“模块化”定制逻辑是关键,在佛山互联工厂的生产线上,一台洗衣机从下单到下线,最快2个小时完成,这样的定制速度是在整合上游供应链、让零部件实现模块化的基础上完成的,以模块配置完成迅速智造。

在海尔互联工厂的体系里,供应商在海尔的体系中被称为模块商,负责生产组成产品的各种模块。这些模块是海尔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互联定制转型的制造业基础。制造模式的变化带来的是供应关系的升级,供应商需要具备把零件整合成模块的能力。一台定制洗衣机可以拆解为36个模块,用户在每个模块中可以有多个选择。模块商也可以通过海尔的“海达源”模块商资源平台,与用户、小微直接交互,根据用户需求调整设计,对模块分别进行升级。

海尔的愿景不止于此,通过”COSMOPlat“、“海达源”、”众创汇“等平台,海尔力图打造一个融合各类角色的生态系统。就像《失控》作者凯文·凯利预言的一样,海尔正在“编织起一张巨大的网,把雇员、供应商、监管人员和消费者都囊括进来,使他们都成为公司的集体性存在的一部分。当进入消费者主导的时代,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仅仅依靠工厂是不够的,海尔由”制造商“下沉为提供生态位的平台、孵化器,进一步优化生产关系,通过吸引更多的”小微“、”创客“加入,通过平台化、生态化的协同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

回到我们的话题,软件外包公司能否在制造业中得到启发?进一步,软件能否实现工业化生产?

软件的工业化生产

工业制造给我们的启示是:改变从”原材料“开始面向整体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立一种面向物料“组装”的新式生产方式,这对于企业提出了如下能力要求:

面向物料生产

转变生产研发思维,将 ”设计“ --> "研发" --> ”交付“,转化为 ”设计(产品拆解)“ --> “研发模块” --> “模块组装成产品” --> “交付”的生产过程。

生产流水线

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围绕模块的组装、测试验证等一系列过程应该有一定的自动化、流水线化的配套工具能力作为支撑。

以上生产模式我们称之为”生产力中台“,在后面的文章中有详细论述,并且对于能效(效率、成本)的改进情况通过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总体来讲,在物料复用率70%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效率上提升一倍,成本节约67%,在物料复用率进一步提升、生产线能力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效率与成本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

其他这里之所以举软件外包公司的例子,是因为这类业务场景满足”产品批量化生产“的前提,在本章的”低代码成立的判定条件“一节中,会详细论述哪些业务场景适合低代码。

相对于其他行业,软件发展时间较短,但软件业一直在向其他产业借鉴学习,对于软件能否像工业制造那样批量化生产(复制拷贝的方式不在此列)业内早有分析。

软件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面对不同客户需求所表现的个性化差异,似乎没有”批量化生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因为软件一直以来存在着低成本错觉,软件的”廉价“形象一直挥之不去,软件付费也是近些年才成为普遍共识,早期在需求量不大的时候人们认为软件不应该成为商品,只是附加在硬件设备上的赠品,同时,软件属于虚拟商品,较难像实体行业那样实现各类标准定义。所以,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软件是不会也不应该实现工业化”批量制造“的。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软件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人们一直认为”自己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或者”组建一只研发团队“就可以开发自己需要的软件了。这种现象很像在交通业发展早期,车辆只被少数人所拥有,这些车辆都是个体制造、几乎没有行业分工、更没有标准可言,只有当车辆变成大众的需求,才逐渐形成了专门生产车辆的作坊,历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在动力能够成为标准模块参与组装后,大规模分工协作、批量生产才成为可能。

软件也是如此,当互联网加速进入下半场,随着物联网、新的通信技术进一步普及,以及元宇宙、Web3.0等彰显个性的时代到来,在数字化成为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普遍能力的时候,当大量的需求不断涌现的时候,从广泛的场景来看,软件作为数字化的重要应用载体一定会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呈现出相当比例的共性,这时候,软件的个体差异会缩小,批量化生产逐渐成为可能。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周期、疫情等黑天鹅等因素影响,上个阶段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正在被突出能效、追求价值、精细化的经营策略所取代,在未来,不断创新、降本增效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增长,企业逐渐会发现之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性价比在逐步降低,企业在软件的研发上或革新生产方式、或依赖云端的aPaaS平台定制化、甚至直接依赖SaaS会成为趋势。

实现上述”软件工业化生产“、打造”软件产品生产线“,低代码让这一切具备了可行性。

这条”软件产品生产线“,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面向物料的组装式生产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将 ”设计“ --> "研发" --> ”交付“,转化为 ”设计(产品拆解)“ --> “研发模块” --> “模块组装成产品” --> “交付”的生产过程。

这个转化过程用下图所示:

转变为

当需求到达,业务人员根据产品目标将其拆分为若干物料(模块),新需求出现的物料走研发流程,物料齐备后通过组装、测试、封装发布等完成最终产品交付。进一步,面向哪些需求、生产哪些产品都应该是”面向物料“的,这包括对物料仓库中可复用清单的情况、新物料的研发周期等进行综合评估。

作为配套,有一系列指标对以上生产方式进行量化指导,例如物料复用率、物料研发周期等等。

面向多角色的低门槛生产

我们在后面生产力中台一章中,提到了”圆桌式生产“的概念,一方面生产力中台为多角色赋能、提升生产力,同时变革此前串行化、接力赛式的过程,面向最终产品生产、整个过程更强调并行化与即时反馈。

同时,生产线上的生产者很多是业务人员、设计师等非工程师角色,这要求这套产线应该是便于操作、易扩展,具备场景化、工具化等特点。

以上各方面,都指向了低代码,低代码天然是面向物料的、与生产关系优化相伴生、以及低门槛化的,低代码概念的出现正式源于现有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激增的数字化需求,解决这个供需矛盾需要一整套新的思维方式、指导原则、工具方法、解决方案。关于低代码是如何实现这一切的,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中逐一展开。

感谢阅读,下一篇我们讲述低代码方法论中判定哪些场景适合使用低代码。

欢迎访问免费、通用的无代码开发平台Mybricks ,体验图形化编程的乐趣

👉 使用MyBricks引擎,打造您自己的低代码开发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