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裁员潮下的程序员思辨

6,241 阅读8分钟

最近

最近的硅谷可以说是血雨腥风,不断的有公司裁员,小到各种创业的fintech公司,大到twitter,amazon,facebook(不好啥意思我真的还是不习惯叫它meta。。。), 都是按照百分比来裁人。连著名的划水养老厂谷歌也传闻要在明年一月裁员。

Screenshot 2022-11-19 at 2.51.06 PM.png

amazon甚至还放话出来说裁员还不不止一波,要延续到2023年初。。。。 十一月底到十二月是北美的节假日(感恩节,圣诞节)扎堆的时候,以往很多硅谷程序员都会趁这个时间段出去旅游,休假,很多组也会code freeze不发新版本。但是这个消息一出,注定硅谷的美国人民也过不了一个好年了。。。

我最近也是经常在忧虑自己的工作问题,明明到年末了应该稍微放松一点,却怎么也放松不起来。这一整周都是早上六点就醒,害怕自己也会成为失业大潮中的其中一员。上周一晚上回家本来想稍微测一下一个新开发的功能,结果到家发现公司的安全登录钥匙忘了带。按照以前的节奏我肯定就干脆打两把dota第二天早上再测,但是一想到自己懈怠了一次会不会被当成今后被裁的借口,就又开车半小时去办公室拿钥匙了。最搞笑的是到公司都晚上快十点了,我发现隔壁组还有三人在写代码。。。这在养老厂可不常见。以往六点之前人都走光了,再加上最近进入冬令时,五点基本就天黑了,以往这个时候人走的就更早了。

Please stop

这两天仔细的想了一轮,痛定思痛决定不能再这样下去。需要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也逐渐的想通了一些事情。这篇文章就想就着现在的形势,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许能在寒冬帮助大家找回内心的平静。同时也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硅谷程序员的一些迷思,和解开大家对硅谷程序员的一些误解。

某些硅谷程序员的误解

对于硅谷大厂的程序员来说,要想获得内心的平静,首先要了解自己。如果不能对自己和工作的环境有清晰的认知,那自然会因为一些外部的客观事实感到迷惑。

1. 公司福利好是因为公司文化重视员工

湾区的大厂很多事出了名的福利好,尤其是免费的食物,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等。甚至小红书上很多博主都会去各家的餐厅品鉴一番。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10.42 PM.png

还有就是弹性的工作时间。说实话,大部分湾区大厂的程序员一天是工作不到8小时的。我刚来公司的时候,我的直属老板就曾经和我说过,如果你发私信给某个人他没回,千万不要催他,dont except anyone working at any specific time (不要假设任何人会在任何时候工作)。因为他们可能在白天有很多自己的事情需要处理

此处cue一下万圣伟的名场面,看CBA的朋友可能知道这个梗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16.52 PM.png

但是问题来了,公司提供这些福利的本质原因真的是因为公司文化好么?

我们可以简单的对比一下中美的科技公司的市值和员工比

腾讯: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29.24 PM.png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20.14 PM.png

谷歌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29.27 PM.png Screenshot 2022-11-19 at 3.21.43 PM.png

一边是86 billion十一万员工, 一边是257 billion 养十五万员工,所以腾讯不可能开出和谷歌一样的员工福利。对比可想而知。说到底,还是因为谷歌有钱。因为有钱它可以负担的起更好的员工福利,本质也是希望更好的福利可以带动员工更积极的工作为公司赚钱,仅此而已。所以当大环境不好,公司盈利少了的时候,员工福利也会逐渐减少。

2. 把平台当能力 and 我比别人优秀?

这也是老生常谈了。很多年轻人刚进入湾区大厂就开始膨胀,觉得自己比其他没进大厂的“优秀”。其实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软件工程之所以可以被称为是工程,就是在于每一块其实都可以被替换,每一块都可以由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替代,无论是Facebook也好,谷歌也罢。哪怕你是麻省理工毕业的,只要你进公司是软件工程师,那你一样是可以被随时替换的。甚至说哪怕你们组刚刚发布了一个巨牛的项目,你也只是参与的其中一员而已,这不全是你的功劳,所以也不能证明你就比别人优秀。

同时从面试的角度来说,硅谷大厂一般都只考算法,很少考岗位相关的内容。比如Meta,面试的时候可能有四轮。两轮算法,一轮行为面试,再加一轮系统设计。可能只有系统设计和该岗位有关联。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只靠刷leetcode就可以“上岸”。很多人也戏称这是硅谷的“八股文”。所以哪怕你面试进了湾区大厂,可能也只能证明你做题能力很强,仅此而已。

最后一个更加重要的限制,就是签证。

作为一个外国人,要在美国的科技公司工作,无外乎都是两种签证,H1b签证或者L1签证。后者一般也被称为transfer 签证,它要求申请人至少要在美国公司的海外分部至少工作一年以上,然后就可以申请这种调岗性质的签证来美国总部。据我所知以前很多微软苏州亚研院的朋友们就靠这个签证去西雅图总部工作的,虽然这几年听说名额越来越少,但是也不失为一种方式。

不过,这种调岗的方式毕竟还是少一些,H1b签证始终还是大多数人使用的签证。

但是残酷的是,H1b签证每年只会限制在8万左右的名额。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年H1b签证的申请人超过了这个数量,那就需要采用抓阄抽签的形式来决定谁能拿到这个签证了。

大家可以看看近几年的H1b抽签形式。

Screenshot 2022-11-19 at 5.19.51 PM.png

从13年开始,申请数量逐年递增。到今年已经快突破30w了,也造成了平均中签率不到30%的现状。也就是说,哪怕你足够优秀,湾区大厂给了你offer,你也不一定能去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湾区的大厂很少有直接去海外招人的原因,这样招人成本太高,而且还低效。

那为什么美国的科技公司可以招本土的留学生呢?这是因为每个在美国毕业的留学生毕业之后都会有1-2年的OPT时间。

Screenshot 2022-11-19 at 5.23.41 PM.png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留学生可以合法的工作实习,获得报酬。所以很多湾区大厂的策略就是把有OPT的学生招进来,然后连续2-3年为该员工申请H1b。大家也学过概率,连续三次抽不住H1b的概率还是相对较小,所以科技公司更愿意招本土的留学生,而不是美国本土之外的外国人,不管他们可能有多强,多有经验,签证问题永远都会挡在他们面前。

说句题外话,很多国家的公民不一定需要H1b,比如加拿大和新加坡公民,他们有单独的工作签证可以申请而且基本上没有名额限制。。。。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想强调的观点是。哪怕你在湾区大厂工作,也不代表你的技术和对软件开发的理解就比世界上其他角落的开发者强。你能在这个福利好收入高的地方工作,也仅仅可能是你的运气稍微好了一些,抽得中H1b而已。

So? what now?

以上几点都是我近期的思考,也是经过这些思考我才意识到,我们都并没有多么特别,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而已。千万不能因为自己所处的平台比较强,而产生一些诸如

  1. 我比别人都优秀
  2. 我在组里很重要,裁谁都不可能裁我

的错觉。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大平台,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比如说,在谷歌,安卓的项目到处都是。因为用户数和需求之大,很多项目的scope也很大,如果我是某一个项目的小开发,我需要尽量的往上看,不要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我是做打电话功能的软件工程师,我能不能找机会,接着蓝牙通话的项目多去了解一下蓝牙框架的开发趋势,多和这些项目的开发者聊聊,甚至拿他们的设计文档来观摩学习?知道的越多,你在组里才更有话语权,才更加可能多给自己争取机会,从而接触更大的项目锻炼自己。

利用好平台,从点到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才是身在大厂的人应该要抓住的。

在当自己放平心态接受自己没那么特殊,在湾区大厂工作并没有多么厉害的时候,才能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