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iOS 出海 App 中的多语言和 ASO 优化和雷区

421 阅读5分钟

关于主语言

除非是特别本土化的产品,不然一般来说开发者开发的 app 都会考虑多语言和出海,那么最好一开始就考虑清楚主语言的选择。

我个人比较偏向于主语言选用 美国-英语

从经验看(虽然不敢说绝对),主语言对产品上架到 App Store 的自然量和词汇热度有影响,也就是说,主语言的国家比非主语言国家获得自然展示到机会要多一些(前期尤其明显)。我就因为发布一款产品不小心主语言用了大陆中文,以至于海外的前期自然量迟迟起不来。

多语言的跨地区关键词影响

美国和英国都使用英语,假设我们提交两个语言,一个美国英语,一个英国英语,那么我们自然可以在两个地区分别使用两套关键词。

假设有个词汇叫 wind,只在美国地区写入关键词,在英国地区不写入,那么 wind 这个关键词在英国地区能形成搜索权重吗?实践证明是可以的。

所以有一些朋友就利用 App Store 这个特点,通过多语言大幅度覆盖关键词,这个做法是否有效?

以我的经验看,对词汇的覆盖量有效果,但是对词汇的权重效果非常微弱。因为如果设定了多语言,那么词汇权重依然是以本地区关键词作为高优先级,其他地区的关键词覆盖只是作为补充。如果某个产品对某个词关联度很高,却不填上去,反而为了争夺词汇覆盖率换用别的词,其实很得不偿失。

多语言的覆盖优势

多语言覆盖最大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本土性上,例如大陆中文简体,香港中文繁体,台湾中文繁体这三个语言来说,虽然都是中文,但是在关键词选取上非常需要差异化来比较好的获得 ASO 效果。因为普通话,粤语以及台湾地区一些词汇用法有很大差异,例如大陆的“计算机程序”,在台湾地区就称作“计算机程式”,“软件”在台湾叫“软体”。

另一个优势体现在竞品词和本土热点词上,例如 “鸡你太美” 这个词在大陆地区的蝉大师热度足足有 5800 多,但是在港台却毫无意义。

这也凸显出多语言优化需要结合本土文化的理解,对运营者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值得本土化的语言和地区

英语就不用说了,必备的主语言。

对于休闲游戏,韩语,法语和德语这些非英语的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比较有机会起量,且用户价值也较高。

如果对该地区不够熟悉,比较有效的做法是通过数据平台看该地区的 app 榜单,看看哪款应用和自己的契合度高(类型上,功能上,视觉上),然后把该应用名加入自己的关键词汇行列(不要放到标题,审核容易中 4.3)。

再参照若干竞品的热门关键词(数据平台有),选择合适热度的列入自己的关键词列表,这样一来很容易就把关键词列表填满。

多语言的审核风险

这是非常要注意的,语言越多,标题就越多,越容易踩雷。

尤其是非英语和中文的语言,因为不熟悉,踩雷的概率会大增。所以标题的选用要稍微慎重一点,最好通过数据平台搜索对应的词汇,看看有没有哪个词汇实际上是一个热度很高的产品名,如果是,那说明踩雷了。(当然了,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用了该名字苹果审核通过了,也没人找麻烦,那或者可以恭喜你,因为你成功“蹭了”个热词)。

另一个风险在于政治,色情或者文化层面的敏感词,这个话题可就大了,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政策。当然了,一般性的产品不太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大多数时候通过基本常识是足够做出判断的,如果还是不幸中招,只能说是自己运气不好,其实只要不存在主观恶意,或者能证明或解释自己不是主观恶意,出了问题还是可以挽救的。

产品多语言和 App Store 多语言是两件事

举个例子,你完全可以产品内部是英语,而 App Store 发布的语言是 8 个。这完全没问题,从前期成本角度看,这也是性价比最高的。

因为产品多语言的工作量更大,从产品名,内部文案,如果是内容型产品,还包括了服务器下发文本等,工作量随着语言数量等增加不断爆炸。

而 App Store 多语言的工作量却相对小很多,只有 标题,副标题,关键词和产品描述即可,但是他们带来的回报(反映到自然量)却更大。

对于大部分轻量级产品,例如小工具,休闲游戏等,用户是不介意它是英文版的。但问题是他在搜索的时候很可能选择的是本土语言搜索,从而没有机会看到你的产品,这也凸显出 App Store 多语言要比产品多语言要更重要的事实。

所以开发者完全应该优先处理 App Store,甚至在产品发布之初就这样做,然后再慢慢把产品多语言逐步跟上。

更多阅读

如何用备注文案有效引导苹果审核

开发者如何正确处理苹果App的侵权纠纷

苹果开发者防关联开新号自查清单

谈面对苹果的14天封号,开发者能做什么

移动开发者联盟加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