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通过标题统领全文,然后根据文章中每个思想的抽象层次,逐级排列,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有向上、向下和横向三种关系。当前思想的同组思想是上层思想是解释和支持;当前的思想是下层同组思想的总结和概括;同一层次的同组思想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演绎推理关系和归纳推理关系。
演绎推理关系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重点是最后一步,由“因此”得出的结论。
归纳推理关系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
只有掌握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知道怎么组织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以及怎么组织文章的内部结构。
那么演绎推理和逻辑推理是什么?以及怎么把它们应用到文章写作中呢?
本文将详细介绍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使用一个写作案例来介绍怎么使用它们。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最符合人的思维习惯的逻辑关系。演绎推理就是线性的因果推理关系。通过陈述一些事实推理出最后的结论。其重点是最后一步,由“因此”得到的结论。
演绎推理的经典结构是三段论。
- 所有人都会死。
-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这个三段论只是对演绎推理的解释。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演绎推理都遵循这种关系。只要是符合逻辑推理关系就可以。比如:
- 出了某个问题X,问题的原因是Y,因此要通过Z来解决。
- 公司产品要符合标准X,但公司的产品不符合标准X,因此公司的产品不能投放市场。
在写文章时,经常会遇到连续演绎推理,但要注意:一般演绎推理的过程不要超过4个步骤;推导出的结论不要超过2个。否则会使文章的逻辑过于复杂,增加理解的难度。(逻辑关系较强的专业类文章除外,如物理的、化学的)
在使用演绎推理时,还要注意,演绎推理的过程不宜过长,比如几百个字才写出了前提,又几百字写出了现实的表述,最后再得出结论。这样对读者的记忆力要求较高,必须记住前面的表述,才能理解后面的结论。而现实中读者往往会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最后很难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实际比演绎推理要难一些,因为它需要一些总结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归纳推理需要总结事物的共同点,然后将其归类分组,最后说明其共性。
在使用归纳推理时,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
- 正确定义该组的思想,并找到可以概括该组思想的一个名词(如步骤、计划)。
- 准确识别并删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同(不属于同类、不具有共同点)的思想。
在使用归纳推理时,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够表示该组思想的名词,且必须是一个单一名词。比如:
多国正在对波兰进行军事行动。
- 德国的坦克正在开向波兰。
- 意大利的飞机正在飞向波兰。
- 美国大兵正在游向波兰。
此例中的名词就是“军事行动”。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区别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演绎推理的前后思想是有因果逻辑关系的。
归纳推理的前后思想没有因果关系,只有共性。
写作案例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演绎推理符合大脑的思维习惯,但不能大段大段地演绎推理,对大脑的记忆力是个挑战。归纳推理逻辑关系不大,但能让大脑快速掌握文章的结构。
因此,文章中往往要使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结合的方式。
案例:必须要做改革。
使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是这样的:
你必须要做改革:
- 这是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
- 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原因一、原因二、原因三。
- 因此,要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措施二、措施三。
先看当前的问题,再看问题的原因,最后提成改革措施。这是一个大的演绎推理结构。当读者在阅读这个文章的时候,看完问题一、问题二和问题三,再看原因一、原因二和原因三,这时要将问题一和原因一对应上,问题二和原因二对应上,问题三和原因三对应上。最后看措施的时候,还要再对应一遍,问题一、原因一和措施一,问题二、原因二和措施二,问题三、原因三和措施三。这样读者变阅读变吃力地理解这里面的关系,会大大加大读者的理解难度。
为了降低文章的理解难度,让读者可以轻松地阅读。在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加上归纳推理就可以了。
加入归纳推理的结构为:
你必须要改革:
- 措施一,问题一,原因一。
- 措施二,问题二,原因二。
- 措施三,问题三,原因三。
这种结构在大的结构上是归纳推理,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要进行三项改革。在归纳推理中的每个子思想里,采用演绎推理,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要采取什么措施,措施背后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