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成平台的概念
企业信息集成是解决“孤岛“问题的需要,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集成架构等相关的研究。
企业集成平台的核心是企业集成架构,包括:信息、过程、应用集成的架构。
企业集成平台是一种今年来用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一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其目的是能够根据业务模型的变化快速的进行信息系统的配置和调整,保证不同系统、应用、服务或操作人员之间顺畅的交互操作,从而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企业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
企业集成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中各种数据、系统和过程等多种对象的协同运行提供公共服务以及运行时的支撑环境,从而降低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集成的复杂度,提高应用间集成的有效性,将信息系统实施规划中确定的企业中各种应用系统、服务、人员、信息资源及数字化设备的协同关系物化到集成化运行的可执行系统中。
实现企业集成的技术和手段多种多样。早起采用的是点到点的集成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直观,在企业应用数量少时容易实现。但是也存在问题:
- 工作量大
- 集成系统的维护费用高
- 系统升级和扩展困难
- 不易于标准化,由于接口数量多,给系统管理造成比较大的困难
- 一般仅能够解决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问题,难以用来支持过程集成和应用之间的协调。
为了克服点到点集成方式给企业应用系统集成和维护管理带来的困难,人们提出了采用集成平台的方式来实现企业集成。
企业集成平台是一个支持复杂信息环境下信息系统开发、集成和协同运行的软件支撑环境。它基于各种企业经营业务的信息特征,在异构分布环境下为应用提供一致的信息访问和交互手段,对其上运行的应用进行管理,为应用提供服务,并支持企业信息环境下特定领域的应用系统的集成。
集成平台的基本功能
- 通信服务
- 信息集成服务
- 应用集成服务
- 二次开发工具
- 平台运行管理工具
实现技术的发展趋势
集成的技术实现从2层到n层过度
传统的集成实现一般采用C/S或B/S结构,这样的系统将业务逻辑和应用表示逻辑封装在一起。
由于业务逻辑和应用表示逻辑的紧密捆绑,对系统的升级和扩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 未来的集成将采用n层系统集成的方式,将业务过程逻辑、业务表示逻辑等进行分离,将每层的功能集中在一个特定的角色上,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便于进行系统功能扩展、逻辑修改的应用集成框架,进而提高系统的柔性。
集成支持的方式从面向信息集成扩充到面向过程集成、服务集成
面向信息集成
主要是针对设计、制造和管理部门中大量存在的自动化孤岛和信息孤岛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内不同应用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集成。主要实现方法有:
- 数据复制
- 数据捆绑
- 基于接口的信息集成
面向过程集成
通过工作流引擎对企业内业务流程模型的执行来实现业务应用数据在不同应用、子过程或执行任务的人员之间流动。
采用工作流的管理方式,可以对业务过程逻辑和应用逻辑进行分离,实现过程建模和数据、功能的分离,从而可以在保持具体功能单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修改过程模型来改变系统功能,进而提高系统的柔性。
面向服务的集成
主要是为支持大方位内的公共业务过程集成提出的一种动态集成方式,可以较好的实现具有松耦合关系的不同应用之间的交互。
集成规范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数据描述的角度来看,数据结构的定义从原来各个应用专有数据类型、行业内的标准表达,逐渐过渡到具有自描述功能的机遇XML语言的数据表达与存储。
从应用间集成接口的实现与接口表现形式来看,已经从最初的自定义应用编程接口、基于IDL接口定义,发展到更通用的基于XML语言的Web服务接口定义语言WSDL的集成接口描述。
从业务过程定义方面来看,则有不同产品给出的自定义业务过程描述方式,工作流联盟为实现不同工作流产品间互操作而提出的工作流过程定义语言WPDL,到近年来出现的关于如何利用Web服务集成架构实现过程集成的基于XML语言的商业流程模型描述语言(如WSFL,BPEL等)。标准化技术的采用增强了集成平台的开放性和通用型,从而为企业集成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所支持的集成耦合度及集成的粒度的变化
随着编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平台采用的集成实现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应用集成的耦合度也在不断降低,集成范围不断扩大,而集成粒度也在不断缩小。
集成平台发展趋势
- 与商业工作流产品的融合发展
可利用商业工作流产品的良好的用户交互能力
- 与底层集成服务器产品的融合发展
一方面可以增加集成平台产品内部各组件模块的无缝集成性,进而提高平台上各应用之间的互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商业构件对企业用户提供从底层服务支撑技术到上层应用、过程集成一体化的支持,以保证集成平台的成功实施。
- 兼容点到点集成和端到端集成。
分别适用于企业内部集成所需要的大流量数据交换模式和企业间协同所需要的灵活的小流量数据交换模式。
- 基于模型的集成与协调 通过采用统一定义和表示的模型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可以通过模型整个生命周期的不断演化来实现企业集成信息系统的演化。
企业集成平台的实现
数据集成
- 数据联邦
- 数据复制
- 基于接口的数据集成模式
应用集成
- 适配器集成模式
- 信使集成模式
- 面板集成模式
- 代理集成模式
企业集成
企业集成的关键应用技术
数据交换格式
EDI
EDI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商务处理的方法,它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的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通信息系统,供有关部门、公司与企业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业务过程。
XML
是国际组织 W3C 制定的一个面向各类信息的数据存储工具和客配置载体的开放式标准。提出XML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Web应用的需求,解决HTML在表达能力、可扩展能力和交互性等方面的缺陷。
STEP
是一个描述如何表达和交换数字化产品信息的ISO标准。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化模型和机制,并将其用来描述整个证明周期内的产品数据。
PDML
PDML 的技术目标是提供一种灵活的方法,使得不同应用软件系统中的产品数据能够进行交换。他是在STEP和XML基础上实现不同间产品数据交换和集成的一种新模式。
分布式应用集成基础框架
CORBA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是对象管理组织为解决分布式处理环境中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互联而提供的一种标准的面向对象应用程序的体系规范。
COM+
COM+ 是Microsoft 公司基于Windows平台的一个分布式企业应用模型,它与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结合。
J2EE
J2EE 是有Sun公司制定的基于Java技术的分布式组件计算平台规范。初衷是为了解决两层模式的弊端,即难与升级或改进、扩展性差,而且经常基于某种专有协议。使得重用业务逻辑和界面逻辑非常复杂。
J2EE将两层化系统模型中的不同层面切分为许多层,从而形成一个多层的端到端的分布式应用结构。
Web Service
Web Service 是指服务提供者将应用作为服务部署在Web上,通过使用Web服务描述语言来描述特定的Web服务提供的功能。服务请求者在需要一种Web服务时,可以通过Internet,在Web服务的注册机构中查找分布在Web站点上的Web服务,并自动实现与服务的绑定。
面向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模型
企业模型在整体解决方案中的作用
- 企业模型可以为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企业公共一致的、规范的表达和描述
- 建模和基于模型的分析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入手点和建立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
- 建模可以对信息系统规划方案进行评价
- 基于模型的工作流可以导航和监控各信息系统之间及信息系统与外界的交互
整体解决方案中的企业模型重用
将可以构成企业的所有要素分为3类,
- 通用的,可以适用于所有企业
- 一定范围内通用的,例如在一个行业内
- 某个企业专用的。
对应这种分类,集成化企业建模体系框架中定义了3个实现企业模型重用的通用型层次: 通用层、部分通用层和专用层。
企业模型可以采用从零开始的方法来建立,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周期长和建模质量低等特点。因此机遇参考模型建立企业具体的专用模型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其实现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参考模型的选择和参考模型的实例化。
其中参考模型的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确定企业建模的目标和基本需求。
- 划定企业建模的范围。
- 提出候选参考模型
- 确定最终使用的参考模型
参考模型的实例化,有以下步骤:
- 集成
- 裁剪
- 细化
- 扩充
- 修改
整体解决方案中的企业模型演化
- 需求分析阶段
- 系统设计阶段
- 系统实施阶段
- 运行维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