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腾讯的第六年

9,472 阅读17分钟

写在腾讯的第六年

7月刚刚过去,深圳的天气还是让人感觉到一些燥热。

距离我毕业入职也已经过去了整整6年,回想起来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尤其是在2022年经历了不少事情,我觉得是时候写一些东西了。

这个公众号记录一下我个人的当前想法和沉淀,包括技术和非技术的,基于我当前认知的输出。

风云变幻的2022

2022年,真的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环境内外都发生了太多事情,而且都是比较负面的。

具体的事情就不细说了,大家应该都能感同身受。

最近和小伙伴组了KTV局,我意识到这大概是最后一次的欢聚了,有很多人可能以后没有机会再相见了,不免有些感伤。

记得第一次收到裁员通知的时候,还是刚刚团建完,心情经历了一天的大起大落,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再后来的进一步扩大,本以为心里已经麻木,但是收到消息后,那天晚上破天荒点了一杯长岛冰茶,想要借着酒精沉沉睡去,却未能如愿。

记得有一次的剧本杀,我拿到的角色是地府的崔判官,没想到在现实中真的需要书写生死簿,除了冰冷的名单数字之外,无力再做其他。这种内心的煎熬,大概是管理之路所必须承受的。

2022发生了太多事情,宏观微观上都有不少的影响,也算是被迫负重前行,磨砺成长了。

择业与成长

最近与小伙伴们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面试和找工作。其实这次的变化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会,无论主动或是被动,都能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新的机会往往也伴随着新的机遇,所谓“选择大于努力”的论调,大抵就是如此。

与大家聊下来,目前选择的考虑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 钱多不多
  • 人卷不卷

当然还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先能拿到Offer,否则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可以说是求职最难的时期,各大公司相继冻结HC,裁员不断,前端目前的面试都已经卷到“接雨水”的程度了。面试和人才选拔是另一个大的话题,在这里我先不想展开。

回到上面的两个主要考虑因素,也是脉脉这类平台发帖讨论最多的话题了。这是两个十分现实的因素,往往是互斥的,当然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一些外企、央企、国企也有可能使两者达到一个平衡点。

回顾一下我的职业生涯,我大概会比上述因素再多两个考虑因素,基于我当前的情况,我把4个因素进行了大致的配比:

  • 成长 2
  • 金钱 1.5
  • 轻松 1
  • 稳定 1

这个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以前的我会在成长这一项给更高的权重,其他三项都不是特别高,以后也有可能后面的几项权重会相应的增加。

这几个因素其实并不是独立的,通常来说第一项是后三项的资本,当成长到一定阶段,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这里的成长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提升和职级的增长,还代表着个人的向上发展空间、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业务能力、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等等,在软硬实力方面的综合提升。

很多人在找工作时并没有理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总是幻想着能找到一个乌托邦,想全都要,事实上它根本不存在。当我们选择互联网这个行业时,其实就失去了“稳定”这个因素,当你觉得稳定权重最大,那一开始就应该选择宇宙的尽头,义无反顾。

理论上我们的人生是不确定的,你不知道哪天会发生天灾人祸,无法精准预测未来的任何东西,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是我们安全所属需要,是我们内在的人性。但从客观来看,并没有一个绝对稳定的工作和既定的人生,看清楚自己当前想要什么更加重要。

跳槽的本质就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理想的乌托邦并不存在现实中,当你能够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在其他的地方相应也需要做到一些妥协。

最近看到一篇非常资深的总结文章中提到,目前很多人只按金钱高低来择业,这种选择就相当于把自己“贱卖”了。我觉得这个描述稍微有点过,不过对于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选择,确实是一件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事情,要看在得到的同时,会失去什么,失去的东西是否是重要的。

做自己的CEO

如果要我说对职业、工作有什么看法,我觉得一个角度是非常好的:

做自己的CEO。

好巧不巧,这句话Mel在员工大会上也提过,不过我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

之前在互联网掀起的“躺平”思潮,原本是工薪阶级对抗资本的一种无奈举动,也是大家对996现象的一种抗议。但现在的语义在不断地被引申,“内卷”这个词的边界也被无限放大和滥用,只要稍微积极一些都有可能被贴上“卷“的标签。

基于现在这种扩大化思想,我们不应该被资本家无情地压迫和剥削,在工作中尽可能摸鱼,才能最大化自己的时薪。最近我加入了一个企微群,真的扩大了我对这方面的认知,那个群里仿佛10分钟不看就能产生成百上千条消息,我严重怀疑那些人是不是天天都不用工作,论划水真的是自愧不如,时薪确实远远比不上。

其实这种看法本质是将雇佣关系变成了对立面,自己作为一个打工的,没必要为资本家卖命。去脉脉这样的平台上看,就会发现在这种思想下,仿佛天下没有一块净土,哪里都是建议润。

但这样造成的是双输的局面,雇佣方无法获得人力成本支出换来的产出价值,而自己的工作也会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在商业逻辑上,最佳的策略应该是双赢,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视角:

诚然在现实情况中我们无法改变雇佣关系,本质上是在为公司打工,但我们的认知可以扭转一下:

做自己的CEO,把公司作为自己唯一的客户。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是纯粹被动的那一方,而是服务的提供方,我们提供的产品就是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我们作为CEO,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怎样打造出颇有竞争力的优势,能吸引”客户“持续买单。

其实这种关系非常常见,很多小公司、创业公司、自由职业者,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一个大客户,他们的生存之本就是如何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服务好大客户来获得收益。

在这种认知下,迫使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尤其是冰山之下的能力,这是个通用模型。所谓的跳槽,无非就是换了一家客户,我们自身的产品是不变的,产品能力越出色,优势越明显,才能产生更高的报价和收益,自由职业、创业的本质逻辑也是这样。再退一步,就算我们最终无法逃出35岁定律,无论是副业还是转行,它的本质不会变,我们不断打磨的通用能力很重要。

这种认知带来的是双赢的局面,自己能够不断获取成长,最大化自己的价值和收益,客户(公司)也能获得优质的服务,给予正面的回报反馈。在职业生涯的思考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长线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仅限于短期内的一点得失。

未完全进化的“理智脑”

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莫过于思想与行动的差距,类似所谓的自控和自律,之前一直感到困惑的几个问题:

  • 周末或假期明明睡眠充足,但还是无法提起精神做事情,只想躺在床上刷手机,感觉很累;
  • 很多人总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大道理好像都懂,但行动上却迟迟不见成效;

在认知觉醒对脑科学研究阐述中,仿佛找到了一丝答案,我们的大脑大概分为三类:

  • 约3.6亿年前,地球进入了爬行动物的时代,这时候生物进化而来的”本能脑“,能够快速做出本能反应。
  • 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出现,进化出来的”情绪脑“,人类有了情感,让我们和蛇、鳄鱼、蜥蜴这类动物区别开来。
  • 约250万年前,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理智脑”的雏形,这个新皮层直到7~20万年前才真正成形。

理智脑才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根本,但不幸的是,它的进化时间太短,而且运行速度慢且十分耗能,本能脑情绪脑运行速度至少110,000,000次/秒,而理智脑最快运行速度40次/秒,这种差距导致了理智脑经常会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打败。

假想一下遥远的未来,如果人类的理智脑能够进化成和本能脑一样的运算性能,那么短视频平台绝对不会火,也不会有冲动消费,甚至躺平这个想法不会成为大众思潮,因为这些观念都是在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反应。

我们的原始祖先,那时人们面对食物匮乏、充满危险的环境,不得不依靠本能与情绪,对食物进行及时享受,对舒适抱有强烈渴望,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从而得以生存。

所以就算我们清楚刷短视频不会带来更好的放松和愉悦,但还是被本能地被吸引;哪怕知道我们需要实现人生价值,但能够享受当下,能够在舒服的环境,能够躺着赚大钱,谁不希望呢,这就是本能和情绪主导的大脑思想,让我们渴望得到即时满足,可惜这种满足感只能是短暂的。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目前我们的阶段是无法让理智脑完全打败本能和情绪的,不可能消耗所谓的意志力去战胜。实际上也完全不用打败,毕竟本能脑有着无与伦比的计算性能,潜意识才是目前我们所拥有最宝贵的财富。

在职业生涯,甚至是人生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认知来意识到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的存在,虽然无法时刻让理智脑驱使决策,但可以有意识地去锻炼理智脑。

目前来看,能够锻炼理智脑发挥作用的绝佳方式就是保持专注,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与专注

心流这个概念其实比较简单,相信大家都体会过,就是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常常小说里描写的”天人合一“,玄之又玄的境界,大抵就是类似的体验。

在拥有心流状态时,我们可以做到废寝忘食,达到一种巅峰体验,这种状态给我们内心带来一种无法替代的舒适感,保持了一种内心的秩序,从而获得幸福感,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石。

内心的秩序对我们影响是非常大的,实际上如果你一直放任自己的思想随波逐流,做事懒散拖沓,得不到正向的结果和激励,内心的秩序就会非常混乱,也就是精神熵增的过程,这种精神熵不断积累增加,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焦虑、烦躁、愤怒。

心流就是一个很好地维护内心秩序达到平衡,熵减的过程,所以心流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类似于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区别,多巴胺能够让我们享受短暂的快感,但无法带来内心真正的幸福,内啡肽却可以带来内心的安宁,从而产生幸福的感觉。

心流看似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境界,实际上可以通过两点去锻炼达到:

  • 跳出舒适区,让自己处于成长区的状态
  • 保持专注的能力

感受心流状态的首要前提是跳出舒适区,因为你已经拥有的技能再去重复,收获的只能是单调无聊乏味的感觉,只有让自己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处于成长区的状态,才能获得相应的成就感。这就是所谓的”跳一跳,够得着“理论。

当然过犹不及,如果直接从舒适区跳到了困难区,那恐怕就不是获得心流的体验,而是从入门到放弃了,最佳的状态应该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舒适区边界上稍微向外扩展。

另一个大前提就是保持专注,专注的能力在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决定了是否能进入心流状态,还关乎你能否达成目标,能否获得成长收益,能否实现自我价值。

在我的实践中,最好提升专注和保持专注的方式就是番茄钟,在所有时间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番茄钟也是我受用价值最大的,25分钟的白噪声可以让我快速地进入专注模式当中。

番茄钟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任务到底花了多大精力,比如撰写当前文章,目前记录我已经用掉了10个番茄钟,至少在这篇文章上我花了4个小时左右的专注时间。

它还可以衡量一天的工作产出,目前我自己的实践中,平均1天大概是4个番茄钟左右,是比较舒适的,大概我的极限是8个左右,超过这个范围就很难再集中注意力了。这个结果看上去并不好,4个番茄钟加起来也就2个小时左右,也就是一天只有2小时在全身心投入工作,但实际上,就我的实践结果来看,4个番茄钟的全情投入,已经完全超越了团队的平均产出水平,让自己处于成长区间内,看似荒谬,实则合理。

其实每个人的可支配精力是有限的,我目前看过包括写书的专家在内,最大可维持的番茄钟大概是10个左右,超过10个以上其实很难集中注意力,即使可以在工作,效率肯定是无法比拟之前的,而且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的消耗。这个时候适合做一些不需要太专注的事情,比如开会、处理邮件、沟通等等。

提高专注力的上限,还可以使用冥想的方式锻炼,不过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后续打算实践一下。

人性的弱点

近一年我的个人精力至少有一半以上都花在管理上,在一年的实践经验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管事容易,管人难。

人是很复杂的情感动物,对于事务的推进和规划可以有很多方法论,但如何与人相处,与人沟通,需要不断地在实际中体悟感受,这是哲学层面的范畴。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面提到的观点其实非常有实用价值,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缺陷,只有能够做到包容,才能够得到彼此的认同。

从马斯诺的需求层次来说,人有尊重的需要,小到市井平民,大到国家总统,都是如此,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而非指责和批评。

这一点道理只有在产生过沟通的冲突,经历过一些办公室政治,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尤其是当你的领导也无法做到时,这个原则就变得更加考验自身的认知,保持真诚和包容是如此的困难。

我一直以为我是能够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直到有一次CR中,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做管理还需要突破自己的边界范畴,有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得不做,在我看来有很多争执、沟通、辩论,都是纯粹的浪费时间,但是涉及一群人的利益时,就不得不强迫自己参与其中。

管理的艺术于我而言,最本质的成长莫过于让自己心胸打开,学会接纳和包容,锻炼格局,突破自己内心的桎梏,有勇气面对自己本能想逃避的事情。

技术的广度与深度

按照3年和5年的规划,在腾讯的晋升体系中,我实现了3年T9,5年T11的梦想。从整个公司来看,这个晋升速度不算慢了,虽然整个通道晋级体系不代表技术的一切,但想要保持这样的高速成长也绝非易事。

近些年我的技术成长大多是在视野和广度方面,做研效天天在搞的是云原生,谈论的都是微服务、可观测、CICD、工作流、SRE;做监控去写golang,谈论的都是大数据,ELK、Flink、Grafana、ck,甚至还自己搭建过k8s集群;做D2C又开始搞Tensor、深度学习,又一头扎进了算法和AI的海洋中,仿佛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前端。

这些跨界的探索学习和实践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也扩展了自身的技术上限,对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但从T字型专业人才的角度,在Web本身技术的垂直方向的探索还有欠缺,”一专多长“的”专“并不够,从自身CEO的角度来说,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还没有明显打出来。

因此,在晋升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是时候做一些沉淀和输出,在技术的深度上回归Web本质,打造自己差异化的价值和能力,努力提升自我的认知,在外界的交流和碰撞中获得进步和成长。

于是,有了这个公众号的诞生,希望后续能够一直坚持写作和产出,保持思考和进步,我们一起进步和成长!

进一步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