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类及分类能力的思考

277 阅读8分钟

引言: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认知力”一词的内涵,即认知能力到底包含哪些方面的能力,哪些习惯或思维会决定或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力。在我所想到的方面中,分类一直是我认为比较底层的一个方面,本文是对我关于分类所作思考和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

1 什么是分类

分类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例如对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对家居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对电脑文件进行分类存储,对微信好友进行分类打标签,等等等等。可以说一个正常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分类,我们终其一生都离不开分类。那么到底什么是分类呢?下面从汉语词汇含义和心理学概念两个角度对什么是分类做进一步说明。在汉语词义上,所谓分类,即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等某种依据,对认知事物进行分别和归类。在心理学上,分类被认为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的基本操作就是对外界事物的类别化和概念化。分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能力之一。

2 为什么要分类

回想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从小学开始便经常做有关分类的题目,如“找出ABCD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类选择题。再比如日本的小学教育,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说,日本小学生的一个学期,仅一个“分类”概念就要学好几周(见参考资料1)。由此可见,分类能力的培养何其重要。如引言所述,本文源于对认知力的思考,因此下面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分类的重要性做进一步阐述。

2.1 分类之于学习

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主要是类别化的信息加工,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分类的重要性得到布鲁纳的高度重视,并将它加以推广到学习领域,将学习过程看作分类或类别化活动。布鲁纳认为分类具有五种认知功能:

① 对表面不同的事物做出相同反应,简化复杂环境;

② 认识事物,若无分类则无法认识事物,也无法与人交流经验;

③ 减少重复学习,即不必重学便能认识同类对象;

④ 为工具性活动提供方向;

⑤ 有助于将事物相互关联。

上述5个功能,我个人理解是:正因为我们具备了分类能力,学习才得以成为可能;同时良好的分类能力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降低记忆的负担。

2.2 分类之于概念的形成

上世纪50年代,布鲁纳等对人工概念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这是当前最有影响的概念形成理论。假设考验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利用现在得到的和已存储的有关信息,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然后对这些假设进行不断地验证,直到获得某个正确的假设,便形成某个概念。根据这一理论,在认识复杂概念时,往往会有众多假设(假设库),人会选择不同的策略对假设库中的假设进行验证,在不同的策略中,要提高验证的效率,都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人的分类能力。由此可见,没有分类能力,我们连形成基本的概念都成了问题,而概念是我们理性思维的基础(参阅《关于概念及概念完整性的思考》)。

图片

2.3 科学一词的含义

自16至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知识以科学知识为主。而一个认知力强的人,通常意味着,他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呢?在汉语词汇中,科学一词的来源据说是由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翻译而来的。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从含义来说,science本是指系统知识,而在十九世纪科学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被分成了许多专业。从上述来源看,科学一词的本义似乎是指“知识的分类”的意思。事实上,香港创业学院的院长张世平就认为科学即分类的知识或学问。另外,从字面意思看,“科”也有分类或层次条理的意思。综上,根据“科学”一词的命名,足以说明分类是何其重要。

3 分类能力的培养

既然分类这么重要,那如何培养或训练我们的分类能力呢?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3.1 从小教育

分类能力要从娃娃抓起。本质上讲,分类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强化这种能力。除了学校的课本教育外,家长还应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分类意识和分类习惯。比如,教会孩子对自己玩具、衣物等物品进行分类收纳,跟孩子玩一些分类的小游戏,让孩子对不同的亲属进行分类等等。推荐大家阅读参考资料1,其中讲了日本小学通过让学生对猫咪进行分类,来训练分类思维的故事。

3.2 分类习惯

对于成人而言,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而且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生活。例如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要做总结汇报,一份良好的总结汇报一定是对所述内容进行明确分类的。在做家务时,对日常用品进行分类收纳整理,不仅能节省空间,还能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有时候看一个人是不是有良好的分类意识,只需看一看他的电脑桌面和磁盘目录就知道了。我们应刻意培养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运用分类能力、提高分类意识、善用分类工具(如思维脑图)等。

3.3 探究分类思路

对于一个已经做了分类描述的对象,我们要善于采用逆向思维,探究其分类的思路,找出分类的依据。例如,当看到一份汇报时,要去想作者是按什么思路进行分类总结的;当看到一个企业组织架构时,要去想公司领导是按什么去做部门划分的;当看到一本书时,要去想作者是按什么进行章节划分的。如此等等,当我们养成了分类思维的习惯后,可以让我们从身边的事物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3.4 分类的原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说一说分类的原则。凡是分类,必有依据。分类是否合理、分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类采取的依据,即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以及依据有多少。通常来说,分类依据越少越好,分类的依据应当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非表面属性。例如抖音上有个挺火的小视频:家长问小孩,在轿车、救护车、消防车和火车中,哪个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在这个视频中小朋友和家长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分类依据。

具体来说,推荐大家学习一下MECE,这是麦肯锡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提出的重要原则。MECE由Mutually、Exclusive、Collectively、Exhaustive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另外,分类一般具有层次性,层次越多意味着分类越细致、某一层的种类也相对越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层次越多分类就越好,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度的层次。例如在管理中,关于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就需要根据公司业务和文化选择合适的度。

总结一下,我认为分类的要点有三个:①明确分类依据,②遵循MECE原则,③适度的分类层次。

参考资料

  1. 日本学生如何用“分类”训练思维方式
  2. 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研究
  3.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