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总结 | 在二线城市做前端的这三年

8,873 阅读5分钟

「时光不负,创作不停,本文正在参加2022年中总结征文大赛

19年毕业至今,不知不觉已经快三年了。上学时,受够了每次去学校长达一天一夜的火车,一心一意想要离家近一点,倒不是说我有什么恋家情结,而是考虑到父亲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嘛,所以一毕业就选择回到了家乡的省会城市,郑州,一个新一线的二线小城市。

我对郑州这个城市总的来说是有一些亲切感的,因为小的时候,父母在这边打工,然后跟着在这边读完了小学。也有一些在通讯录长久不联系的小学同学,很多人都已经成家立业了。郑州从发展上来说,我的感触还是挺深的,小学时,住的农村自建房也已全都变成高楼大厦了,那个时候房价大约在 5k 左右,现在翻了三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那个时候买不起,现在还是买不起。😓

这份我干了三年的工作也是我人生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大概也是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从面试到入职体检到成为一名码农大概只用了三天。后来跟一位学姐聊起的入职经历时,不免被调侃一番,年少轻狂。

入职的这家公司是一家企事业单位,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着重强调了,公司未来几年有上市的计划,后来的几位小伙伴也被告知了同样的话。当然,计划只是计划。

公司是按事业部进行划分的,各个事业部有不同的业务,各负盈亏。我们部门主要的业务就是人资方面,开发上有一个拥有10几年经验的erp开发团队。服务于一个央企,因为有新的数字化需求,从而组件了我们现在的java开发团队。

当时我应该是这个团队中最早的一批成员之一了。入职的时候,还在需求确认阶段,没有什么开发任务,因此,我就被派去甲方爸爸那里,了解他们的具体业务,整理档案。在国网河南省公司待了大概有一个星期吧,导致我一度怀疑自己被骗了,这也不是开发的活呀。

最开始我面的职位是java开发工程师,项目开始运作的时候,团队还没招到合适的前端开发人员。因为我刚毕业,大学时,什么都学过一点,然后就对 leader 说,我觉得我可以走前端发展路线,当时也是踌躇满志,干劲十足,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领导正愁没人呢,一听到我这么说,便让我试一试。从此我便开始我的前端生涯了。

第一个项目开始了,请研发中心做了技术选型,架构设计。前端使用的是vue开发,当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框架,以前从来没用过,还是有点小慌的,但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

第一次进行企业级的项目开发,不懂的地方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也很多。接口,项目配置,项目结构,部署...都需要一一去摸索,很困难但是带来的收获也很丰厚,不得不说这也是对我带来成长最快的一个项目了。

当时有满满的热情,干劲十足,每天9点左右下班,然后就去看教程,啃文档,持续了小半年时间。不得不说在实际项目中去学习,遇到问题然后再去查文档解决,要比单纯的只是学习,没有实践要进步来的快的多。

上手之后,代码写起来就轻松多了。之后又做了几个项目,有h5的,原生js的,react的。项目多了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很多重复的业务逻辑,可以复用的,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组件库,都需要重写,浪费了很多时间。之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尽快建立团队的组件库。

在小团队做开发比较好的是没有那么多扯皮,有问题了大家都是想着怎么快速去解决,团队的成员也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你,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就是没有规范的流程,返工很多,需求不明确,一个功能有时需要来来回回改好多遍。

最后再来说说对工作上的感悟吧,刚开始的容易把代码当成自己的作品,当成展示自己的舞台。虽然说这样没有错,尽善尽美是好事嘛,但是难免会浪费很多时间在追求一些细节上完美,其实大多时候,上级或者甲方只关心功能实现了没,稳定性如何,他们才不管你代码写的美不美,缩进有没有按规范来,变量命名是否语义化。

工作上还是要先注重功能的完成,然后有时间再去追求能够提示代码质量的点。

人的一生很短,最重要的是就是多做能够让自己开心的事,所幸,这个行业正是我所爱的行业。

结尾分享一句泰戈尔 的名言,青春啊,难道你始终囚禁在狭小圈子里?你得撕破老年的蛊惑人心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