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不是最求自由,而是追寻自我

1,255 阅读11分钟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 5.9% ,分不同年龄就业人群看,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 18.4% ,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

某机构发布的《2021年应届生求职就业与薪酬调研报告》显示,近三年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正在持续飙升,其中在2020年入职一年就离职的应届生高达25%。

虽然工作不好找,但是年轻人对上班的排斥并没有减少。 ——“上班如同上坟。” ——“每个月总有那么30几天不想上班。”

一边工作不好找,一边不想上班,成为数字游民好像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2022上海疫情后,不知道对经历了3个月远程工作的上海朋友来说,是否还适应早九晚五去公司坐班的节奏,反正我是不太适应了。

居家办公这段时间,数字游民概念毫不意外的火了,无数的知名自媒体争相报道。看了几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在讲述这种生活方式的自由自在。

不过仔细观察了一下评论区,除了人们表达对这种工作方式的向往外,最多的还是问到底怎么才能成为数字游民?

显而易见的是没人能给出答案,因为成为数字游民不是简单的选择坐班 or 远程的问题。

数字游民的火爆表面是大众对于“舒适”工作方式的向往,是对早九晚五工作的反抗,在这个经济下行,失业率不断提高的新时期,成为了被推崇的精神向往和新的职业选择。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上班了?爆火的数字游民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作为一个已经上了近3年班的95后,同样不想按部就班,在和数字游民朋友深入交流以及看了几本相关概念的书后收获颇丰。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为什么大家都想做数字游民”,“做数字游民前更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数字游民需要锚点”。

对数字游民的追求背后是无意义上班导致的迷茫

如果你想改变行为,那么必须改变动机.

上班的动机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上班?这不是屁话吗,不上班怎么挣钱?

没错,上班的动机就是为了赚钱谋生。幸运的话,它也许还能给你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感;不幸的话,你就单纯是在做一笔拿时间换金钱的交易。

上班=挣钱,很多人就是这么理解的。

但经济学最基础的理论是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才能换成财富。

“上班”实际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事情。

你能从公司获得薪水,不是因为你去上了班,而是因为你的劳动创造了价值。

大部分人是说自己不想上班,实际只是没有感受到工作带来的价值感,从而对上班产生了排斥感。

上班≠挣钱,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但是却容易被混淆。

引用知乎一名网友对上班和工作的定义。

【上班】= 带有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的“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混日子”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态,因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没有这份收入,所以“焦虑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对高一些,这在狼多肉少与攀比心较重的国家里最为明显。当然,也有一些人因惯性使然(上着上着就习惯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对他们而然就是最好的日子。

【工作】= 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

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那些整天嚷嚷着不想上班的人,可能只是不想上班,而非不想工作。工作有很强的驱动力,著名艺术家陈丹青说,他也不喜欢上班,却可以像虫子一样醒来就工作,一直到深夜。

引用一句陈丹青说的话:“不是工作让人绝望,而是上班让人绝望”。

特别对于那些家境一般又不顾父母反对,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来说,衣食住行的生存压力与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都让他们在许多个“不想上班”的时刻犹豫不决。既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没有承担风险的经济实力,在这个新时代看似选择更多的年轻人实则根本没有选择。

图片

每个人是不同的,差异的,有自己的特性,经历,积累。

我们在成长的时候,怎么能够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儿,找到自己发挥创造性的地方,这是最重要的,但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找到过。所以往往一个人年轻时候就以挣钱为目的,这样的工作肯定是迷茫的。

其实,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寻找,寻找那些最需要我们的人,寻找那些最需要我们的事情。

这个世界有价值,有大量的问题,我们适合去做什么,去满足、对接什么东西,这个就是我们这一生的焦点,只要找到这个焦点就够了。

数字游民的“自由”和“自我”

数字游民之所以火爆,离不开它的两个核心概念,地理自由和时间自由。

地理自由可以简单理解为赚一线城市的钱,过三线城市的生活。

除了可以省钱之外,地理位置自由更可以让数字游民选择去那些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生活。一些资深的数字游民会选择一年四季在路上,夏天的大理,冬天的海南,秋天的新疆都是美丽的地方,更有甚者全球旅行,享受各个地方的地理优势。

时间自由讲的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由,不需要将环游世界的梦想放到退休以后。

著名科技评论家 Kevin Kelly 在一档播客节目 The Tim Ferriss Show 上说过:

译:许多人一生勤恳的工作,赚钱,存钱,期待退休之后能有足够的钱去旅行。我决定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在自己年轻还没有钱的时候去穷游,这些在穷游过程中获得的人生体验可能以后十亿美元也买不来。

我们对数字游民的探索,在今天其实最缺的还不是资金,技术,最缺的就是一种自由精神。就是不畏惧,能够大胆的,能够充分的有勇气地打开新生活的这么一种激情。

数字游民有个特别宝贵的部分,就是激发人的创造性,但是能激发创造的环境是一定是不稳定的,所以对于不稳定性,失败,荒诞是我们首先要跨过的东西。

这个观点是我从复旦大学梁永安老师对自由职业的看法中感悟到的。

图片

对于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担忧,我们有很多理由,然后不管是沉溺于上班的待遇尚可,或是身边乱语的阻力,背后真正折射的原因,是我们对未知的恐惧。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在新的环境中活得更好,这才是我们千方百计找出一堆理由说服自己,阻止改变的根因。

数字游民的自由实际上是对自我的认同,认识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付诸行动,这才是数字游民真正的精神所在。

想清楚想要什么,认清自我,比成为数字游民更加重要。

数字游民需要自由,但也需要锚点

一枚硬币总有两面。

天下没有毫无代价的自由生活。数字游民只不过选择了另一幅更轻的枷锁而已。

成为“数字游民”,虽然表面上看来摆脱了各种恼人的“办公室政治”和繁琐的规则,但真的可以无拘无束吗?或者说,看似挣脱了某种束缚,但我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处理那些新出现的问题?

在不同地区文化环境中不仅存在沟通障碍,也面临文化差异的问题;游离的办公和居住地点,每一次搬家都要重新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一直在路上,是否可以保证有稳定的网络支撑远程工作?对于天性懒惰的人来说,没有近距离的监督,自身的自律性如何保证?

旅行作者 Matthew Karsten 坚持了七年数字游民的生活,他一边旅行一边撰写博客维持生计,但在走过了50多个国家后,他终于感到了厌倦,“需要不断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就像‘流浪汉’一样。”

这种长期变动的生活也让他被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笼罩,虽然可以不断认识新人,但同时也错过了无数的朋友聚会,跟家人更是很难碰面,短时间内构建出的人际关系也未必经得起考验。

人是社会性的,因为人需要与他人交流。

人也是孤独的,因为人需要与他人交流。

数字游民不仅可能会面临没有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志同道合的同伴相互支撑,缓解没有稳定社交圈带来的孤独感。

不上班不代表就要和外界隔离,不上班不代表就不能合作,不能有公司和团队。

数字游民需要一个锚点,帮助我们一起在“普世的价值观”中争渡,无论身处天南海北,我们总会知道有那么一群人是同行的。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你迟早会失去它。

你的生活,从来就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不要因囿于经验的言论,断了念想,终了目标。

不要因无根无据的非议,凉了热情,扰了心境。

那些不被左右的人生,才最高级。”

...

以上是我对数字游民背后的思考,这个话题很大,问题也很多,似乎都可以展开成一篇文章进行专门分析。

我也打算成立一个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者社群,为想成为数字游民或者已经是数字游民的朋友增加一个锚点,在这里会分享远程工作信息,邀请资深数字游民分享他们的经历,最终希望发展成为一个立足于远程工作求职,涵盖职业成长、数字游民保险、税务、共享办公等模块的全方位服务数字游民的社区。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将专注于此,如果你想加入,获得锚点,欢迎和我联系。

同时如果你是一个不上班的年轻人,或者已经是数字游民,想和我分享你的故事,我非常乐意与之一聊。

部分引用:《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每周工作4小时,只工作不上班,成为「数字游民」是种怎样的体验?》

微信公众号:RW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