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互联网产品的成败,研发能决定多少?

2,716 阅读4分钟

互联网产品主要经过三个大阶段:规划、开发、上线。对于研发这三个大阶段都会参与,并且会重点参与后面两个,所以研发对于产品成败的贡献可以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规划阶段可以提产品、用户体验建议;开发阶段要保证代码质量、保证线上Bug/崩溃最小;上线阶段保证准时上线,以及跟踪上线后的用户反馈与问题修复。下面拆分细说:

规划阶段

产品规划的主角应该是PM与老板们,这个过程研发能参与的只有产品细评阶段,但并不代表研发不参与或忽视。在这个大阶段,研发能参与的主要是:

  1. 站在第三人角度,分析产品功能的合理性;

  2. 站在技术实现角度,决定功能最终实现效果;

3.开发周期评估,保证按时上线;

在产品细评阶段,虽然产品形态与用户交互基本确定,但研发才是决定最终产品形态的关键。可以简单理解为:“你产品规划的再好、产品交互再优秀,在计划的时间内我做不完,那都是白搭”。当然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合作,也不能总是这么强势。

在产品细评时,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或第三人角度,对不合理的产品功能或交互提出自己的意见;对于复杂且对用户感知较弱的交互,可以根据ROI跟PM发起挑战,决定是否可简化或砍掉;对开发周期进行评估时,当严重超出预期上线时间时,与PM进行协商对功能点进行重要级排序,以及是否能分批交付上线。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可是研发的独角戏。在这个大阶段,研发能决定的主要有:

  1. 产品实现技术方案;

  2. 产品最终质量;

看似仅仅两条,但却真正掌握了产品生死命脉。产品技术方案,可以理解为项目架构,决定了产品最终实现效果,以及未来产品代码的维护性。尤其在产品初代开发,一个好的技术方案可以保证项目具有较高的可维护性与稳定性,降低重构代价,节省后期维护与开发成本。产品的最终质量是靠开发中的代码质量决定的,十行代码九个坑,这样的产品上线后,只有两种结果:用户使用中各种崩溃,索性直接卸载;用户各种反馈,修复各种Bug,频繁发布小版本,挑战用户忍耐极限。所以开发阶段是研发的重点关注阶段,开发中的每一个方案、每一行代码都会决定,到用户手里是否是最好用的产品。

上线阶段

上线阶段看似是最后一站了,上线完就大功告成,其实这才是一个产品的开始。就好比生孩子,上线后可以看做宝宝出生了,之后的抚养才是重头戏。这个阶段研发能决定的有:

  1. 按时保质量上线;

  2. 线上用户反馈、线上崩溃追踪与修复

  3. 持续优化项目;

上线的前夕是最紧张的时刻,可能会突然蹦出各种意外情况,所以在这之前一定要做好上线计划与模拟,提前预测部分异常情况,保证准时上线。在成功上线后还需要持续关注线上反馈与追踪线上崩溃,如果能最快反应,并且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修复严重问题,那就相当于对产品打了一针强心剂,相反用户发现了问题或者整天崩溃,而且持续了好久还没修复,用户的耐心也会逐渐消失,最终产品也就就此落寞了。在上面两点都做到了,那可以再考虑优化下项目。在需求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排期问题,对代码质量与性能进行一些取舍,所以在上线完成后有空余时间了,可以考虑进行一些优化,提升项目的稳定性和降低性能消耗。虽然这些可能不会对用户有直接影响,但只有地基足够扎实,才能盖得摩天大楼。

总结

一个产品的成败,产品经理决定了产品有哪些功能可以吸引用户,而研发则能决定最终用户能用到哪些功能、能用到怎样的一个产品。简单理解就是研发决定产品的最终形态与用户体验。上面三大阶段都是笼统的,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只要你想去了解,想为这个产品付出,研发其实都是可以全程参与的,所以不要局限自己,也不要怕付出越多责任越大,正所谓"不去试错,永远都不会成长",记住要让自己不仅仅是一颗“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