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前端,要学会用Github Action给自己的项目加上CICD

42,568 阅读21分钟

前言

这是一篇属于面向前端的关于CICDGithub Action的入门文章,其旨在:

  1. 入门掌握Github Action的用法
  2. 学习CICD的含义及其实现细节
  3. 基于Github Action展示如何给自己手上的项目添加CICD的流程
  4. 基于CICD流程去添加其他延伸机制,如回滚、端对端测试等

事不宜迟,直接开始本文的内容吧。

为什么要选择Github Action

本文选择Github Action不代表他是最好选择,但在我用过的CICD 工具中,他对开源项目的支持是最友好的(不过这个项目得放在Github,如果是放在Gitee就用不到了)。

公共仓库和自托管运行器免费使用 GitHub Actions。 对于私有仓库,每个 GitHub 帐户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免费记录和存储,具体取决于帐户所使用的产品。 超出包含金额的任何使用量都由支出限制控制。

Github Action开源项目是免费使用的,而在私有项目方面的计费会根据你购买的服务而不同,详细可看关于 GitHub Actions 的计费

而对于其他我用过的CICD 工具及其没被选为本文实现方式的原因如下所示:

  • Gitlab CI:与Gitlab高度绑定,项目放在Gitlab就谈不上开源了
  • Travic CI:限时免费,过后按进程收费
  • Drone CI:执行任务时,国内机器从Github拉取仓库代码时会偶尔超时,从而导致任务失败
  • Jenkins CI:除了存在与Drone CI一样的缺点外,自身比较重量,占用宿主机较多资源

Github Action初学入门(熟悉的可跳过此章节)

当我们想往自己的项目里接入Github Actions时,要在根项目目录里新建.github/workflows目录。然后通过编写yml格式文件定义Workflow(工作流程)去实现CI。在阅读yml文件之前,我们要先搞懂在Workflow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

  • Event(触发事件):指触发 Workflow(工作流程) 运行的事件。
  • Job(作业):一个工作流程中包含一个或多个Job,这些Job默认情况下并行运行,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设置让其按顺序执行。每个Job都在指定的环境(虚拟机或容器)里开启一个Runner(可以理解为一个进程)运行,包含多个Step(步骤)
  • Step(步骤)Job的组成部分,用于定义每一部的工作内容。每个Step在运行器环境中以其单独的进程运行,且可以访问工作区和文件系统。

以下图的Workflow作为例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懂EventJob以及Step两者的关系:

image.png

Github Action中, JobStep 以及 Workflow 都有资源占用以及时间限制,超出限制就会直接取消运行,关于这些限制可看Usage limits

下面我们用Github的官方教程中的一个Workflow例子来学习:

# 指定工作流程的名称
name: learn-github-actions
# 指定此工作流程的触发事件Event。 此示例使用 推送 事件,即执行push后,触发该流水线的执行
on: [push]
# 存放 learn-github-actions 工作流程中的所有Job
jobs:
  # 指定一个Job的名称为check-bats-version
  check-bats-version:
    # 指定该Job在最新版本的 Ubuntu Linux 的 Runner(运行器)上运行
    runs-on: ubuntu-latest
    # 存放 check-bats-version 作业中的所有Step
    steps:
      # step-no.1: 运行actions/checkout@v3操作,操作一般用uses来调用,
      # 一般用于处理一些复杂又频繁的操作例如拉取分支,安装插件
      # 此处 actions/checkout 操作是从仓库拉取代码到Runner里的操作
      - uses: actions/checkout@v3
      # step-no.2: actions/setup-node@v3 操作来安装指定版本的 Node.js,此处指定安装的版本为v14
      - uses: actions/setup-node@v3
        with:
          node-version: "14"
      # step-no.3: 运行命令行下载bats依赖到全局环境中
      - run: npm install -g bats
      # step-no.4: 运行命令行查看bats依赖的版本
      - run: bats -v

整个learn-github-actions工作流程弄成流程图可如下所示:

image.png

基础篇:来给一个项目添加CICD流程

初始化项目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专注于CICD的实现细节,这里我用Vite创建指令简单新建一个项目。通过yarn create vite cicd-study --template react-ts创建一个技术栈为ViteReactTypescript的前端项目,安装依赖后运行起来的页面效果如下所示:

vite-react-ts.gif

读者也可以通过stackblitz查看项目的目录结构和文件代码。

接下来会在这个项目上添加CICD流程。完整项目地址可看ciccd-study

添加CI流程

CI的概念

CI的全称是Continuous Integration,直译为可持续集成,而普遍对其的解释是频繁地(一天多次)将代码集成到主干。对于这个解释我们要搞懂其中的两个概念:

  1. 主干:是指包含多个已上和即将上线的特性的分支。
  2. 集成:是指把含新特性的分支合并(merge)到主干上的行为

我们借github flow分支管理策略作为例子来更加深入了解CI及上面的两个概念:

image.png

github flow在开发新特性的运行模式如下所示:

  1. 基于master创建新的分支feature进行开发。注意这需要保证master的代码和特性永远是最稳定的。
  2. 开发期间,定期提交更改(commit and push change)到远程仓库的feature分支
  3. 在编码以及自测完成后,通过创建pull request去对master发起合并feature的请求
  4. pull request在经过审核确认可行后合并到master分支
  5. 删除已合并的特性分支feature

更多详细细节可看GitHub flow

github Flow模型中,主干master分支,广义上是一个包含多个已上和即将上线的特性的分支;集成指的是在pull request通过后把特性分支merge合并到主干,也就是master分支上。

阮一峰老师的持续集成是什么?里说到过:

持续集成的目的,就是让产品可以快速迭代,同时还能保持高质量。它的核心措施是,代码集成到主干之前,必须通过自动化测试。只要有一个测试用例失败,就不能集成。

github flow模型保证高质量的核心措施是:在集成前通过pull request,从而触发审核(审核可以是一系列的自动化校验测试以及代码审核Code Review),在审核通过后再合并到主干,从而保证主干的稳定性。

下面我们就按照github flow模型的机制,在开头创建的项目上添加CI流程。

在项目中实现CI

根据上面所说的github flow模型保证高质量的核心措施可知,我们要定义的执行CIWorkflow(下称CI Workflow)的Eventmaster分支的pull request事件。而JobStep的话没具体说明,而我们可以把目前最普遍的 代码测试(Test)代码扫描(Lint) 加入其中。

其实现思路是,首先要借助一些第三方插件,在package.json中的scripts定义可以执行代码测试(Test)代码扫描(Lint)的命令,然后在把这些命令行加到CI WorkflowStep里。

具体流程图如下所示:

image.png

代码扫描命令实现

一般公司里都会通过类似Sonar这类代码质量管理插件来保证代码质量。不过我们也可以通过前端样式三剑侠:eslint+prettier+stylelint来简单保证。这里我直接使用本人比较喜好和经常使用的umi的代码规范:@umijs/fabric来规定三剑侠的规则了,使用方式如下所示:

.eslintrc.js

module.exports = {
  extends: [require.resolve("@umijs/fabric/dist/eslint")],
};

.prettierrc.js

const fabric = require("@umijs/fabric");

module.exports = {
  ...fabric.prettier,
};

.stylelintrc.js

const fabric = require("@umijs/fabric");

module.exports = {
  ...fabric.stylelint,
};

然后在package.jsonscript上加上对应的执行命令即可:

"scripts": {
  "dev": "vite",
  "build": "tsc && vite build",
  "preview": "vite preview",
  "lint": "npm run lint:js && npm run lint:style && npm run lint:prettier",
  "lint:js": "eslint --cache --ext .js,.jsx,.ts,.tsx ./src",
  "lint:prettier": "prettier --check \"src/**/*\" --end-of-line auto",
  "lint:style": "stylelint --fix 'src/**/*.{css,scss,less}' --cache"
}

这样子就完成了代码扫描部分了。通过yarn run lint执行后的效果如下所示:

image.png

自动化测试命令实现

前端测试主要有单元测试(Unit Test)集成测试(Integration Test)UI 测试(UI Test)。由于项目里只有一个页面组件,且本章节的重点是实现CI而不是前端自动化测试,因此这里用单元测试来实现一下:

为了多写点测试用例给测试代码加点内容,我给页面对应组件App.tsx加了个props,代码如下所示:

App.tsx

import type { FC } from "react";
import { useState } from "react";
import logo from "./logo.svg";
import "./App.css";

interface Props {
  value: string;
}

const App: FC<Props> = ({ value }) =>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return (
    <div className="App">
      <header className="App-header">
        <img src={logo} className="App-logo" alt="logo" />
        <p>Hello Vite + React!!!!!!!!</p>
        <p>
          {/*
            测试代码中需要获取的DOM元素用role属性标记,这里的role属性只会在测试代码中用到,
            这样子就可以避免代码因需求改动时,因DOM属性改变导致测试不通过。有利于TDD(测试驱动开发)开发的进行
          */}
          <button
            role="button"
            type="button"
            onClick={() => setCount((v) => v + 1)}
          >
            count is: {count}
          </button>
        </p>
        <p role="props">{value}</p>
      </header>
    </div>
  );
};

export default App;

这里采用ts-jest+@testing-library来编写测试代码(当然对于React还有别的选择,例如ts-jest+enzyme),测试代码如下所示:

App.test.tsx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render, screen, fireEvent } from "@testing-library/react";
import App from "./App";

test("props is avaliable", () => {
  const value = "123";
  // 为了多写点测试用例,我给App组件加了个prop
  render(<App value={value} />);
  expect(screen.getByRole("props")).toHaveTextContent(value);
});

test("click of button is avaliable", () => {
  render(<App value="123" />);
  fireEvent.click(screen.getByRole("button"));
  expect(screen.getByRole("button")).toHaveTextContent(`count is: 1`);
});

jest.config.js的配置比较复杂,可以从此处查看。配置好后运行yarn test后控制台输出如下所示:

image.png

配置CI Workflow

在项目根目录里的.github/workflows文件夹上新建ci.yml,代码如下所示:

ci.yml

name: CI
# Event设置为main分支的pull request事件,
# 这里的main分支相当于master分支,github项目新建是把main设置为默认分支,我懒得改了所以就保持这样吧
on:
  pull_request:
    branches: main
jobs:
  # 只需要定义一个job并命名为CI
  CI: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拉取项目代码
      - name: Checkout repository
        uses: actions/checkout@v2
      # 给当前环境下载node
      - name: Use Node.js
        uses: actions/setup-node@v3
        with:
          node-version: "16.x"
      # 检查缓存
      # 如果key命中缓存则直接将缓存的文件还原到 path 目录,从而减少流水线运行时间
      # 若 key 没命中缓存时,在当前Job成功完成时将自动创建一个新缓存
      - name: Cache
        # 缓存命中结果会存储在steps.[id].outputs.cache-hit里,该变量在继后的step中可读
        id: cache-dependencies
        uses: actions/cache@v3
        with:
          # 缓存文件目录的路径
          path: |
            **/node_modules
          # key中定义缓存标志位的生成方式。runner.OS指当前环境的系统。外加对yarn.lock内容生成哈希码作为key值,如果yarn.lock改变则代表依赖有变化。
          # 这里用yarn.lock而不是package.json是因为package.json中还有version和description之类的描述项目但和依赖无关的属性
          key: ${{runner.OS}}-${{hashFiles('**/yarn.lock')}}
      # 安装依赖
      - name: Installing Dependencies
        # 如果缓存标志位没命中,则执行该step。否则就跳过该step
        if: steps.cache-dependencies.outputs.cache-hit != 'true'
        run: yarn install
      # 运行代码扫描
      - name: Running Lint
        # 通过前面章节定义的命令行执行代码扫描
        run: yarn lint
      # 运行自动化测试
      - name: Running Test
        # 通过前面章节定义的命令行执行自动化测试
        run: yarn test

关于上面的Cahe步骤中,7 天内未被访问的任何缓存条目将会被删除。 可以存储的缓存数没有限制,但存储库中所有缓存的总大小限制为 10 GB。更多内容请看缓存依赖项以加快工作流程


当创建pull request合并到主干时,CI Workflow触发运行,此时可以看到下面的情况:

image.png

CI Workflow运行完成时,其效果如下所示:

image.png

我们可以通过点击Details查看执行详细信息,如下所示:

image.png

也可以点开每个step查看控制台输出信息:

image.png

确认代码安全可靠后就可以点击Merge pull request来把新代码集成主干上。从而基于CI完成一次bug 修复新特性迭代

image.png

合并成功后,可以点击Delete branch以删除已合并的特性分支。

补充

部分DevOps平台中的CI流程比上面我们实现的流程里多一个阶段:编译并整理产物,即基于当前版本的代码打包构建产物。在这篇文章中我把这个阶段放在CD流程里。

添加CD流程

CD的概念

CD指的是 持续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 或者 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 或者是两者的并集,我们借用AWS 中对持续交付说明来说明下这两者的解释,如下:

image.png 采用持续交付时,系统会构建并测试每一个代码变更,然后将其推送到非生产测试环境或临时环境中。生产部署前可能存在多个并行测试阶段。持续交付与持续部署之间的区别在于,需要手动批准才能更新到生产环境。对于持续部署,生产会在没有明确批准的情况下自动发生。

从上面的解释中可知其有三个步骤:

  1. 生成制品
  2. 自动部署到测试环境以校验其稳定性
  3. 部署到生产环境(自动的是持续部署,手动的是持续交付

基于本文是以入门为主,且很多读者也就只有一个服务器来直接部署自己的小项目,因此本章节的CD实现中,我们以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 且跳过上面第二步来实现,也就是生成制品后直接自动部署到生产环境。


其实对于持续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 ,不同DevOps平台有不同的解释,而不同的企业和项目也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但本质上不会有太大区别,而我们也没必要去花时间咬文嚼字,借用Red Hat CICD说明 里的一句话总结,如下:

CI/CD 既可能仅指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构成的关联环节,也可以指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这三项构成的关联环节。更为复杂的是,有时"持续交付"也包含了持续部署流程。

归根结底,我们没必要纠结于这些语义,您只需记得 CI/CD 其实就是一个流程(通常形象地表述为管道),用于实现应用开发中的高度持续自动化和持续监控。因案例而异,该术语的具体含义取决于 CI/CD 管道的自动化程度。许多企业最开始先添加 CI,然后逐步实现交付和部署的自动化(例如作为云原生应用的一部分)。

在项目中实现CD

这是我们在本章节要实现的CD机制的流程图:

image.png

先前准备

在编写CD Workflow前,我们要准备以下东西:

  1. 内置nginx的服务器一台:用于部署制品
  2. 服务器的密钥对:用于提供给流水线通过 ssh 免密登录到服务器进行部署
  3. Github里的Personal Access Token:用于提供给流水线免密登录github账号进行发布制品的操作
  4. 把步骤 2 和步骤 3 及其他关于机器的信息都放在对应仓库的Secret

下面对上述需要准备的东西逐一讲解:

  1. 准备一台服务器,在里面启动nginx服务。

    读者可以直接通过apt下载nginx到指定目录后启动。我个人习惯以docker启动容器以开启nginx服务。因此我直接通过下面的docker-compose.yml去创建启动nginx容器:

    # 指定docker-compose解析的版本
    version: "3"
    services:
      pure-nginx:
        image: nginx:latest
        # 指定容器名
        container_name: pure-nginx
        restart: always
        # 指定持久卷,格式为 宿主机目录路径:容器目录路径
        # CD Workflow会通过密钥登录该服务器,然后把生成的制品放在/data/www里,在此之后直接访问宿主机的ip即可访问到项目页面
        volumes:
          - /data/www:/usr/share/nginx/html
        ports:
          - 80:80
    
  2. 创建服务器的密钥对:用于提供给流水线通过 ssh 免密登录到服务器进行部署

    每个平台都有创建密钥的教程,例如我的机器是腾讯云的,因此参考这篇文章去创建密钥,密钥分公钥和私钥。公钥存放在服务器上,私钥我们自己下载保存。在配置CD Workflow的免密登录机器的步骤 step之前,大家也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使用密钥登录,使用VSCode中的Remote - SSH通过配置私钥尝试是否可以免密登录机器,如果成功后就可以放心交给流水线去登录。

  3. 创建Github里的 Personal Access Token :用于提供给流水线免密登录github账号进行发布制品的操作

    参考Github官方文档Creating a personal access token创建Personal Access Token

    在上述文档里的第 8 步 Select scopes 时直接点击repo即可,其余的可不选,如下所示:

    image.png

  4. 把步骤 2 和步骤 3 及其他关于机器的信息都放在github仓库的 Secret 里

    Secret是一些相对机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在 Workflow 里面需要用到,但又不能以明文的形式直接写在文件里以免泄露。此时我们可以放在Secret里,在 Workflow 运行时这些Secret会以环境变量的形式注入到Runner里,此时可以以${{ secrets.xxx }}的形式读取。

    在如图所示的页面下点击右上角的New repository secret去创建secret,在接下来要创建的CD Workflow中需要用到如图红字标记所示的四个Secret

    image.png

配置CD Workflow

这里我们把执行CDWorkflow(下称CD Workflow)的Event定义为master分支的push事件,因为CD Workflow的执行是在Merge pull request完成后的,而合并行为会触发主干push事件。

接下来在.github/workflows里新建cd.yml来定义CD Workflow,代码如下所示:

name: CD
on:
  # 以主干的push事件作为触发条件
  push:
    branches: main
jobs:
  CD: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拉取代码
      - name: Checkout repository
        uses: actions/checkout@v2
      # 下载Node
      - name: Use Node.js
        uses: actions/setup-node@v3
        with:
          node-version: "16.x"
      # 添加缓存,逻辑和CI Workflow里的一样
      - name: Cache
        id: cache-dependencies
        uses: actions/cache@v3
        with:
          path: |
            **/node_modules
          key: ${{runner.OS}}-${{hashFiles('**/yarn.lock')}}
      # 安装依赖。命中缓存则跳过此步
      - name: Installing Dependencies
        if: steps.cache-dependencies.outputs.cache-hit != 'true'
        run: yarn install
      # 从package.json里获取version属性的值
      # 在CD Workflow中会给每个生成的制品打上标签,而标签取值于version值
      - name: Read Version
        # 读取出来的值会放在steps.[id].outputs.value供其他步骤step读取
        id: version
        uses: ashley-taylor/read-json-property-action@v1.0
        with:
          path: ./package.json
          property: version
      # 打包生成制品,且把制品压缩到assets.zip压缩包里
      - name: Building
        run: |
          yarn build
          zip -r assets ./dist/**
      # 基于当前commit进行版本发布(Create a release),tag_name是v前缀加上package.json的version值
      - name: Create GitHub Release
        # 此步骤中,版本发布后会返回对应的url,以供下面上传制品的步骤中读取使用
        id: create_release
        uses: actions/create-release@v1
        env:
          # GITHUB_TOKEN是准备工作步骤三申请的Personal Access Token
          GITHUB_TOKEN: ${{ secrets.PROJECT_ACCESS_TOKEN }}
        with:
          tag_name: v${{steps.version.outputs.value}}
          release_name: v${{steps.version.outputs.value}}
          draft: false
          prerelease: false
      # 把assets.zip上传到仓库对应的发布版本Release上
      - name: Update Release Asset
        id: upload-release-asset
        uses: actions/upload-release-asset@v1
        env:
          GITHUB_TOKEN: ${{ secrets.PROJECT_ACCESS_TOKEN }}
        with:
          upload_url: ${{ steps.create_release.outputs.upload_url }}
          asset_path: ./assets.zip
          asset_name: assets.zip
          asset_content_type: application/zip
      # 把制品上传到部署机器
      - name: Upload to Deploy Server
        uses: easingthemes/ssh-deploy@v2.0.7
        env:
          # SSH_PRIVATE_KEY为准备工作步骤三中生成密钥对里的私钥
          SSH_PRIVATE_KEY: ${{ secrets.DEPLOY_TOKEN }}
          # 指定当前目录中要上传的内容
          SOURCE: "dist/"
          # 指定上传到部署机器的哪个目录下
          TARGET: "/data/www"
          # 上传前指令,此处用于清空TARGET下的文件
          ARGS: "-avzr --delete"
          # REMOTE_HOST为机器的公网IP
          REMOTE_HOST: ${{ secrets.REMOTE_HOST }}
          # REMOTE_USER为登录机器时用到账号名
          REMOTE_USER: ${{secrets.REMOTE_USER}}

这样子就完成了CD Workflow的流程了,运行效果如下所示:

image.png

CD Workflow运行完成后,可以输入自己机器的公网 IP 查看部署的项目。注意:每次提 pr 时要确保 package.json 中的 version 值有变化,不然 CD Workflow 会在 Create GitHub Release 的步骤里报已存在 Tag 的错误。

关于 CD Workflow 细节补充:

  1. 为什么要获取package.jsonversion值,有什么作用?

    version值在CD Workflow主要用于版本发布,此过程需要填写指定的tag_name。发布的版本如下所示:

    image.png

    点进去后可以看到当前项目的所有版本,如下所示:

    image.png

    我们也可以在通过VSCode GitGraph 插件来看到自己发布的版本标签(commit 写的有点随便,不要介意),如下所示:

    image.png

    在每次主干更新后进行版本发布不仅符合开源项目的更新流程,而且利于我们之后部署特定发布版本的制品(可看下面深入章节的回滚流程)。

  2. 为什么要有 Update Release Asset 这个步骤?

    首先,把制品放在对应的发布版本上是很常见的开源行为,读者也可以把制品下载下来放到nginx直接查看页面效果。其次也是很重要的,是为了回滚(下面深入篇会写回滚机制的实现)的实现,回滚需要快速获取前一个发布版本的制品覆盖到部署机器上。因此需要我们把每个制品都存放在对应的发布版本以实现持久化。

  3. 为什么 Update Release Asset(上传制品) 阶段不使用actions/upload-artifact

    首先在Release中上传制品是很多开源项目中常见的操作,其次actions/upload-artifact中存在两个缺点:

    1. 上传的制品只能供同一个Workflow的不同Job中使用。换言之,不同Workflow是不能使用这个制品的,这样子我们就不利于我们在不同的流程去调用这个制品。例如回滚(下面深入篇会写回滚机制的实现),在当前部署机器上的项目存在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回滚迅速把前一个稳定的版本的制品覆盖到部署机器上。

    2. 上传的制品最多只存在 90 天,不能做到持久化。

    因此这里没选择actions/upload-artifact

添加状态徽章

image.png

我们可以在项目的README.md中加了CICD两个状态徽章来代表这个项目已成功实现了CICD的流程,如上图所示。这两个状态徽章是根据你指定的Workflow的名称和最近一次运行的结果动态变化的。如果对应的流水线并没有运行记录,则效果如图上的E2E-Test状态徽章所示。

徽章可以直接以下面的格式来插入到自己的README.md上:

![example workflow](https://github.com/<OWNER>/<REPOSITORY>/actions/workflows/<WORKFLOW_FILE>/badge.svg)

例如我的CICD徽章分别如下所示:

![CI](https://github.com/Hitotsubashi/cicd-study/actions/workflows/ci.yml/badge.svg)

![CD](https://github.com/Hitotsubashi/cicd-study/actions/workflows/cd.yml/badge.svg)

关于更多有关工作流程状态徽章的可看官方文档添加工作流程状态徽章

深入篇:完善流程

设置邮件通知

如果想要流水线在运行结束后把运行结果发送通知到邮件上,不必在流水线里修改,直接点击自己的头像,依次进入 Settings > Notifications 页面,如下所示:

image.png

此页面滚到下面有Actions通知设置,此处如果勾选,则只会在 Workflow 运行失败后发送通知到邮箱,取消勾选则在是 Workflow 在运行结束后无论成功失败都会发送通知到邮箱:

image.png

发送的邮箱是当前绑定你登录的github账号的邮箱,当然也可以自己在 Settings > Notifications添加新的邮箱如图所示:

image.png

添加回滚机制

在项目发布后,如果发现当前项目存在重大bug时,一般操作就是手动回滚到上一个版本。因此需要新增一个用于回滚workflow(下称Rollback Workflow)。

首先还是要确定Rollback Workflow的触发条件Event。这里我们选择workflow_dispatchworkflow_dispatch事件还能支持手动输入信息,然后把这个信息当作环境变量供整个Workflow读取。

为了先了解workflow_dispatch事件类型的效果,下面我截取Rollback Workflowon部分的代码如下所示:

on:
  workflow_dispatch:
    # inputs下面可以指定要手动输入的信息
    inputs:
      # 例如这里我指定了手动输入version信息
      version:
        # 这是对该信息的描述
        description: "choose a version to deploy"
        # 指定必须填写
        required: true

然后在Github对应的Rollback Workflow页面中,点击Run workflow按钮后填写version后点击Run workflow就可以触发该流水线的执行:

image.png

下面来看看整个Rollback Workflow的代码:

name: Rollback
on:
  workflow_dispatch:
    inputs:
      # 这里的version指的是我们要部署的哪个发布版本的制品
      # 这里输入的信息会作为github.event.inputs.version供此Workflow下的job读取
      version:
        description: "choose a version to deploy"
        required: true
jobs:
  Rollback: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输出我们输入的version值
      - name: Echo Version
        env:
          VERSION: ${{ github.event.inputs.version }}
        run: |
          echo "Version: $VERSION"
      # 获取对应发布版本的制品
      - name: Download Artifact
        uses: dsaltares/fetch-gh-release-asset@master
        with:
          version: "tags/${{ github.event.inputs.version }}"
          # 指定存放制品的压缩包
          file: "assets.zip"
          # 这里需要CD Workflow中准备工作里的Github Personal Access Token
          token: ${{ secrets.GITHUB_TOKEN }}
      # 下载压缩包后解压
      - name: Unzip
        run: |
          unzip assets.zip
          ls -a ./dist
      # 把制品放到部署机器上
      - name: Upload to Deploy Server
        uses: easingthemes/ssh-deploy@v2.0.7
        env:
          SSH_PRIVATE_KEY: ${{ secrets.DEPLOY_TOKEN }}
          ARGS: "-avzr --delete"
          SOURCE: "dist/"
          REMOTE_HOST: ${{ secrets.REMOTE_HOST }}
          REMOTE_USER: ${{secrets.REMOTE_USER}}
          TARGET: "/data/www"

在触发Rollback Workflow后运行效果如下所示:

image.png

由于这里的项目比较小,因此整个回滚过程只需要 7 秒。

添加端对端测试

概念

端对端测试(E2E Test)指对部署在测试环境或正式环境的项目进行模拟真实用户操作的测试。一般会用如puppeteer这类能通过Devtools 协议控制浏览器的测试框架来实现。

我们在写前端测试的理想占比应如下所示:

image.png

因为端对端测试本质注定其需要投入的工作量比较多,因此,主要用于覆盖应用的核心特性。对于其余次要特性我们可以用集成测试单元测试去覆盖。

代码实现

下面我就通过puppeteerjest结合去简单写一个针对App.tsx的端对端测试,首先新建一个用于端对端测试jest配置文件jest.config.e2e.js,代码如下所示:

jest.config.e2e.js

module.exports = {
  preset: "jest-puppeteer",
  setupFilesAfterEnv: ["expect-puppeteer"],
  testTimeout: 100000,
  testMatch: ["<rootDir>/src/e2e/**/*.{spec,test}.{js,jsx,ts,tsx}"],
  globals: {
    "ts-jest": {
      tsConfig: "<rootDir>/tsconfig.json",
    },
  },
};

然后开始编写针对App.tsx的端对端测试代码:

src/e2e/App.test.tsx

const DEFAULT_URL = "http://localhost:3000/";

describe("Check Page", () => {
  // beforeAll函数会在所有测试用例运行前先运行
  beforeAll(async () => {
    // 此处会设计了一个根据命令行参数来指定测试网址的逻辑
    // 可通过npm run test:e2e -- --URL=*** 或 yarn test:e2e --URL=*** 来指定测试网址
    // 否则默认测试网址为 DEFAULT_URL
    let dynamicUrl = "";
    process.argv.forEach((item) => {
      const matches = item.match(/^\-\-URL\=(.*)$/);
      if (matches) {
        dynamicUrl = matches[1];
      }
    });
    await page.goto(dynamicUrl || DEFAULT_URL);
  });

  // 测试点击按钮是否有效,一般端对端测试是用快照来对比判断是否成功的,这里为了方便直接获取DOM元素的content值来判断
  it("click button", async () => {
    await page.click('[role="button"]');
    const content = await page.$eval('[role="button"]', (el) => el.textContent);
    await expect(content).toEqual("count is: 1");
  });
});

package.jsonscripts添加命令行:"test:e2e": "jest --config=jest.config.e2e.js"后运行,控制台输出如下所示:

image.png

关于puppeteer的更多用法请看官方文档

注意:运行前请确保测试网址上的应用可正常访问

添加流水线

实现端对端测试流水线

端对端测试是一项比较消耗资源的操作,因为每一个测试用例都需要开启一个无头浏览器(non-headless)来执行。所以一般会用一个单独的 Job 或者单独的 Workflow 来执行(这样可以开启一个单独的Runner,即进程来执行)。

首先要确定端对端测试运行时机

  1. CD 部署或者回滚后都可能调用端对端测试来测试刚部署的项目的稳定性
  2. 有时候也要手动触发端对端测试的运行,而由于端对端测试是对部署在测试环境或生产环境的项目上进行测试的,因此前端、后端、数据库同样会影响端对端测试的运行结果,因此在后端迭代发布或者数据库变更后,也要手动触发运行端对端测试以保证项目的稳定性。

针对此,我们把端对端测试设计为单独的流水线E2E Test Workflow,其触发条件Event设计为两个:

  • workflow_callworkflow_call可以使E2E Test Workflow成为可被调用的流水线,因此我们可以在CD WorkflowRollback Workflow里调用用到。对应上面运行时机的第 1 点

  • workflow_dispatchworkflow_dispatch可以让我们随时手动触发E2E Test Workflow运行,对应运行时机的第 2 点

接下新建e2e-test.yml来编写E2E Test Workflow,代码如下所示:

name: E2E-Test
# on设计为数组的模式,指定workflow_call 和 workflow_dispatch两种触发机制
on: [workflow_call, workflow_dispatch]
jobs:
  E2E-Test: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拉取代码
      - name: Checkout repository
        uses: actions/checkout@v2
      # 下载Node
      - name: Use Node.js
        uses: actions/setup-node@v3
        with:
          node-version: "16.x"
      # 添加缓存
      - name: Cache
        id: cache-dependencies
        uses: actions/cache@v3
        with:
          path: |
            **/node_modules
          key: ${{runner.OS}}-${{hashFiles('**/yarn.lock')}}
      # 安装依赖
      - name: Installing Dependencies
        # 在 if 条件下使用表达式时,可以省略表达式语法 (${{ }}),因为 GitHub 会自动将 if 条件作为表达式求值。
        if: steps.cache-dependencies.outputs.cache-hit != 'true'
        run: yarn install
      # 运行端对端测试,指定测试网址为部署机器的公网IP
      - name: Running E2E Test
        run: yarn test:e2e --URL=http://${{ secrets.REMOTE_HOST }}/

手动运行起来效果和Rollback Workflow的差不多,这里就不再重复展示了。

CD中调用端对端测试

我们要在CD Workflow里调用E2E Test Workflow,因此需要在CD Workflow对应的配置文件cd.yml里添加代码,如下所示:

name: CD
on: #...代码没变,省略
jobs:
  CD: # ...代码没变,省略
  # 添加名为E2E-Test的Job
  E2E-Test:
    # 指明要调用的流水线所在的路径
    uses: ./.github/workflows/e2e-test.yml
    # 指定该Job在Job CD 执行完后执行,不然Job会并行执行
    needs: [CD]
    # 指定调用的流水线集成当前流水线的secret
    secrets: inherit

在触发CD Workflow后运行如下效果所示:

image.png

同样的也可以点进去看每个步骤的控制台输出:

image.png

在回滚中选择性调用端对端测试

回滚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进行端对端测试,因此我们在原有的手动输入基础上加一个勾选框决定是否运行端对端测试即可,其余的逻辑与CD WorkflowE2E-Test Job类似。我们对Rollback Workflow对应的配置文件rollback.yml如下所示:

name: Rollback
on:
  workflow_dispatch:
    inputs:
      version: # ...代码没变,省略
      # 新增勾选框决定是否执行端对端测试
      E2ETest:
        description: "enable torun e2e test"
        # 类型为boolean时,控件会以勾选框的形式呈现
        type: boolean
        # 默认值设为true,代表默认勾选
        default: true
jobs:
  Rollback: # ...代码没变,省略
  E2E-Test:
    uses: ./.github/workflows/e2e-test.yml
    needs: [Rollback]
    # 条件判断 E2ETest勾选框 是否被勾选,勾选则执行,没勾选则跳过
    if: github.event.inputs.E2ETest == true
    # 指定调用的流水线集成当前流水线的secret
    secrets: inherit

手动执行时效果如下所示:

image.png

如果把E2E-Test勾选框取消勾选后运行,效果如下所示:

image.png

思考:完整的 CD 玩法(待补充)?

前面的CD 章节中,考虑到入门以及大多数读者只有一台服务器,因此在设计步骤中跳过了测试环境的部署与测试,使其有点瑕疵。在之后我会继续更新这篇文章来补充这部分的章节。

后记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觉得有用可以点赞收藏,如果有疑问可以直接在评论留言,欢迎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