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眼中的跨端技术

66 阅读4分钟

我正在参加跨端技术专题征文活动,详情查看:juejin.cn/post/710123…

起初,移动互联网浪潮起来时候,iOS和Android智能手机普及,这两个平台上开发用到技术同一称为Native,就是通过平台提供的工具包进行应用的开发。我们知道,应用是需要更新才可以用到新功能,感谢产品经理没日没夜的加班,让我越来越觉得第一个版本是最好的。但是为了让最新的更新触达你手中的APP,技术人员被迫无所不用其极。然后就有了H5,weex,小程序,Flutter等等。

这些技术的特点主要是磨平了平台属性,让你不管是Android或者iOS,技术人员写的代码都照样运行。总而言之,是技术人员为了偷懒觉卷出来的技术。

主要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你繁琐的进行更新(虽然现在手机自动静默就帮忙干了,一点也不繁琐),就能用到产品经理想你用到的,看到产品经理想你看到的功能。

从研发效率(动态性)来看,H5>Hybrid>小程序>ReactNative/Weex>Flutter>Native 从性能体验来看,恰恰相反。

作为一群有追求的群体,技术人员没日没夜的加班就是为了满足既要研发效率又要性能体验的解决方案,然后创造出H5和Native中间的无数个技术,让其他人没日没夜的跟着学习。

H5基础是web技术,web技术不是移动互联网才出来的东西,应该是互联网诞生时期就有了,个人觉得web技术推动了互联网繁荣发展,毕竟,无论什么电脑,只要有个浏览器输入网址就能访问到任意一个网站的背后,就是web技术。

那还是一定要坐在电脑前面,拿住鼠标,敲打着键盘才可以的上古时代,而iOS和Android的腾空出世,让每个人随时随到的动动手指就能做到,甚至远超过电脑能做到的,毕竟没人认真愿意在电脑前坐那么久,但是人们很愿意一直刷手机,甚至愿意不睡觉刷。为了报答大家的热爱,技术人员们没日没夜的卷出来多快好爽(应用功能多,使用过程速度快,使用起来爽)极致体验背后的就是Native技术。

H5的动态性和Native性能,鱼和熊掌都要,就开始了不断的卷呀卷,

先从效率是第一生产力出发,毕竟技术人员终极追求就是偷懒。

Naive上加个浏览器引擎,就成了Hybrid;

加载太慢,用起来总是慢半拍,不爽,然后就中间加一层,通过V8引擎连接web生态和Native组件,就成了ReactNative和Weex;

还是不够Native体验好,继续没日没夜卷,提高性能体验,然后就有了小程序;

还是不够Native体验好,发现浏览器渲染引擎不够快,继续没日没夜卷,提高性能体验,然后就有了Flutter等各类自己的渲染引擎;

H5和Native之间每卷出一个新的中间态,必定配套出各种研发工具,发布平台,监控工具,手脚架,框架,组件库等等配套设施和基础支持,不想搞成生态的中间态都中奖消亡,虽然一开始每个小团队立志的PPT上都是在OnePiece中成为海贼王,更多是做了船没做好就挂了。少部分出海了遇上风浪也沉了,也不乏从一开始就为了汇报,弄完立志的PPT,汇报完拿到结果就结束的。

好了,现在我也想立志去OnePiece加入到争夺海贼王宝藏的游戏当中。也要在H5和Native之间加一个,也要立志成为生态服务技术人员,实现终极追求。

需要怎么做?

需要一艘船,一个容器,提供统一的标准的API能力,CSS标准,WebApi标准,桥通道标准;

饼足够大才能吸引到船员,然后健全更新及时的文档,让慕名而来的船员知道如何掌握使用;

还有统一的研发流程,让上船的成员能够紧密配合,不至于乱成一团,让船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还有一致的工具库,让使用的人尝到甜头。

至于最终能否到达,能否找到海贼王宝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毕竟,万物之中,希望最美,而主动或者被动被灌输了希望前提下,又能好好的过完一天跟接下来的一天,各得其所,好像,大家都觉得挺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