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读书笔记

377 阅读25分钟

摘录自刘润老师《底层逻辑》部分章节的观点,里面一些概念足够简单而又深刻,刘润老师从事企业咨询服务善于洞察商业本质,从“底层逻辑”看问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

一个人的表述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事实和观点。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细究起来,至少可以分为四种:事实(Fact)观点(Opinion)立场(Stand)信仰(Belief)

事实

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

“今天很热”是不是事实?这不是事实。“今天30摄氏度”才是事实。热,是你的观点。

总体来说,事实是最不容易产生争议的客观存在

观点

观点,是你对一个事实的看法。观点和你的关系,比它和事实的关系更加密切。

你觉得30摄氏度热,是因为你冷。你觉得30摄氏度冷,是因为你热。你的知识结构、你掌握的信息,以及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观点。

立场

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有人问你热不热,你觉得挺热的。但如果你在物业公司工作,你一旦承认热,别人就会要求你给大厦开空调。于是,你一边冒着汗,一边说:“我不热,我就是不热。”

除非你能和问你的人有相同的位置和利益,否则,你们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信仰

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

你信基督教,我信佛学,他信科学。信仰比立场更厉害。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立场,都觉得自己信的是“对”的东西。

信仰都是对的,因为你无法证明它是错的。这就是 “逻辑自洽”

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一个人如果有基本的逻辑思维,就会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遇到事情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不断地往下追溯,找到根本原因

学会“刨根问底”

比如:在位于赤道的城市,当地人可能会介绍赤道周长约为40076千米。

如果你有刨根问底的逻辑思维,你可能会想:咦?怎么赤道周长的数字这么“整”?如果你觉得可能只是一个巧合,那你就放弃了一个刨根问底的机会。

原来,最早是没有“米”这个度量单位的,后来人们跑到赤道上,用弧度仪测量出了赤道与北极之间的地表距离,再把这个长度的千万分之一定义为“米”。按照这个定义,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就是10000千米,是地球周长的四分之一,那么,地球的周长就是40000千米了。

所以,是先有了赤道到北极点的长度,才有了“米”,而不是先有了“米”再测量出赤道周长,这个逻辑是恰好相反的。

知道了“米”的定义之后,你可以接着刨根问底:这样定义出来的“米”太不靠谱了吧?万一地球稍微发生变化,导致这个距离变长或者变短,这“米”不就变形了吗?

这时,如果你继续刨根问底,你可以发现更多知识,直至把“米”的历史完全了解。

试试拿起刨根问底的“铲子”,用好奇心“刨”开这有趣的世界,也“刨”出你的逻辑思维吧。

四句话建立基本的逻辑素养

证有不证无

很多时候,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博弈和多样性。

证明一件事情“有”,很简单,举个例子就行。比如我看到过白乌鸦、黑天鹅,就证明它们是存在的。可是你要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天鹅都是白的”,靠举例是不行的。你举10000个例子,都不能证明没有黑天鹅,只能证明你没见到黑天鹅。

以偏不概全

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你做对了所有的事情,却依然错失城池。有人劝你:“你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我劝你踏踏实实做人,找份安稳工作得了。”你怎么回答?

你可以说:“我的不幸撒了谎。正确的事情重复做,才能大概率成功。虽然我今天倒霉,但是我相信明天我成功的概率比失败的大。”

证有靠举例

证“有”是相对简单的。只要有钢铁般的证据,就能证明一件事存在。

比如,这个世界上是有既聪明又勤奋的人的,比如雷军、库克、刘德华。

概全靠推理

所谓概全,就是得出一般性结论,只能靠证明,靠推理。

比如,所有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封建地租不是用来交换的,由此可以推论出,封建地租不是商品。

逻辑闭环的五个层次

逻辑思维也有高下之分。有一套判断标准,即这个人在谈论问题时,大概在哪个层次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

第一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你说A,他说B,两者之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但闭环的层次比较低。

一个人一旦在低层次形成了逻辑闭环,可能就无法前进了。因为所有的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之中,都是可以解释的。

第四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逻辑闭环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第四层次的逻辑闭环同样存在问题。他对新事物总是抱有怀疑、排斥的心理,旧时代的结构一旦发生变化,他的闭环可能就会出现漏洞。他不愿承认漏洞,希冀用过往的认知体系来填补这个漏洞。

第五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并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

在这一层次的人的思维闭环永远开放,永远没有死环。他的思维是一圈圈螺旋式的,可以无限地往下延伸到深不可测的海底,也可以无限地向宇宙最深处延伸。

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

“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现在市场上优秀的员工那么少”

“为什么胖的人相对比较懒?”

先别急着回答。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提问。这些问题背后,都藏着 “注射器” 。他们只是想把一个刚刚注射入自己大脑的观点,再注射入你的大脑。

“为什么”背后的注射器

“为什么”这三个字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会强行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为这个观点找原因上。

当你开始为它找原因的时候,这个观点就已经悄悄地被 “注射” 进你的大脑了。

你应该质疑:

“你真的懂得了很多道理吗?”

“谁说市场上优秀的员工少?哪里来的数据”

“谁说胖子就比较懒的?”

很多时候,不是为这个观点找原因,而是首先质疑这个观点的合理性。

“为什么+观点” ,是一只危险的“注射器”。

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优秀的人总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经验不靠谱

二战期间,盟军的轰炸机损失很大,少部分返回来的飞机机翼上也布满弹孔。

凭经验:既然机翼上满是弹孔,那最需要加强的部分应该是机翼。

看本质:你看到机翼中弹还能飞回来,也许正是因为它很坚固。机头和机尾没有中弹,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部分一旦中弹,飞机就飞不回来了。这是幸存者偏差。

普通人凭借飞回来的飞机的“经验”,决定加强机翼钢甲。但是优秀的人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知道那些被击落的飞机应该是由于机头或者机尾中弹。

凭“经验”,有时真的不靠谱。

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什么是“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就是在遇到问题时,先大胆假设,然后去验证,得出结论,最后根据结论做出调整。

回到上面的案例:

假设:应该给机翼增加钢甲。

验证:去看被击落的飞机是不是机翼上弹痕多。

得出结论:被击落的飞机头部和尾部中弹多,机翼不多,给机翼部分增加钢甲作用不大。

根据结论做出调整:增加飞机头部和尾部的钢甲。

这套方法论的本质就是,为了印证假设,而不辞辛苦、不嫌麻烦地去验证假设,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就事论事

使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方法论时,要注意一点:就事论事,不要被立场左右。

比如产品销售问题我们开会复盘,目标是解决公司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去这个问题,又不是一场追责大会得必须找出一个部门来承担责任。

所以,为了能真正解决问题,所有人都要秉持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来分析问题。

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洞察力,并不是上帝悄悄给某些人的礼物,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练习、精进的一种能力。

透过表象看系统

每一个表象背后,都有一个“黑盒子”。虽然我们看不见这个“黑盒子”,但它才是所有规律产生的原因。我们把这个“黑盒子”,叫作 系统

当系统运转正常的时候,我们可以遵循规律做事。可一旦系统出了问题,规律就失效了。如果你无法洞察表象背后的系统,你就不可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解决。

系统=要素×连接关系

什么是系统?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要素 连接关系

我们通常很容易看到“要素”,但常常忽略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问题的解决方案,常常就藏在这些“连接关系”里。

构成系统的五种模块: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其中,变量是“要素”;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是四种“连接关系”。

变量

变量,就是系统中变化的“要素”。变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你的体重,忽高忽低;比如公司财务,忽好忽坏;比如门店顾客,忽多忽少。

一旦加上时间轴,变量就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存量和流量。

举个🌰:因为一件小事,你的女朋友要和你分手。

她之所以和你分手,不是因为任何事情,而是因为一种叫作“不满”的情绪。

“不满”这种情绪,就像“浴缸”里的水一样,是一种“存量”。

那件导致你们吵架的小事,就像“浴缸”的水龙头,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增加“不满”的“流入量”。

直到最后一瓢“不满”倒入,“浴缸”终于满溢,这时,你再怎么道歉,都没用了。

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

因果链

增强的因果链就是“你强,我就强”。

比如工作时间和疲劳程度之间的关系。工作时间越长,疲劳程度就会越高,因此我们说工作时间增加是疲劳程度增加的一个原因。这就是增强的因果链。

减弱的因果链就是“你强,我就弱”。

比如疲劳程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疲劳程度越高,工作效率就会越低,因此我们说疲劳程度增加是工作效率降低的一个原因。这就是减弱的因果链。

增强回路

变量,是节点。因果链,是线段。但线段有头就有尾,能量从头传到尾,就结束了。如果我们把结尾和开头也用一条因果链连接起来,形成闭环呢?这就形成了一个“回路”。

“因”增强“果”,“果”又增强“因”的,叫正向增强回路;“因”减弱“果”,“果”又减弱“因”的,叫负向增强回路

比如,你越有知识,积累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积累新知识的能力越强,你就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就更能理解新知识。如此不断增强,这就是一条正向增强回路。

调节回路

“因”增强“果”,“果”增强“因”的回路,是增强回路。而“因”增强“果”,“果”减弱“因”的回路,就是调节回路

如果说增强回路的存在,是让这个世界走向极端。那么调节回路的存在,就是让这个世界回归平衡。

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坚信“没有管理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他们不设层级,没有流程,也不设定KPI。创业初期遇到什么问题,站起来一吼就解决了。果然,大家工作效率特别高,在“产品为王”的增强回路中获得了指数级成长。

随着公司规模越大,管理复杂度越高。而管理复杂度越高,问题就越多,导致成本增加、人员流失。这样一来,公司规模就越受制约。

这时,“产品为王”这个增强回路,遭遇了“管理复杂度”这个调节回路,导致公司业绩一直徘徊不前,再难突破。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层级,用流程,用KPI,来提高管理效率。切断“管理复杂度”这个调节回路,释放增长潜力。

很多时候,我们的增长并不需要猛踩油门,只要是松开刹车就好。

滞后效应

因果不是瞬间连接的,回路也不是瞬间闭合的,它们之间都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滞后效应。

滞后效应,让在空间维度上已经很复杂的系统,又增加了时间维度上的复杂性。它会让原因和结果在时空上远离,从而误导你的判断。

你开车堵在路上时,听交通广播说旁边有一条路很通畅,于是赶快开过去。可是等你到了那条路,发现其实也很堵。

你高考填志愿的时候,高考咨询机构告诉你“国际金融专业是热门”。于是,你报了国际金融专业。然而大学毕业时你才发现,最热门的是人工智能。

我们在试图洞察万物时,心里一定要装着滞后效应,懂得给万事万物加上时间轴。

流程、制度与系统

流程

什么是流程?流程就是基于时间线做完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流程是线性的、连贯的、客观的。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流程的,区别只不过是有些流程是被设计过的,有些流程是自发的,有些流程是被优化的,有些流程是低效率的。

比如,把大象装进冰箱的流程是什么?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冰箱;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凡事皆有流程,只是效率有高低之分。

制度

什么是制度?制度就是做一件事的行为准则,它可以是权力机构发布的规定,也可以是一种契约。

企业里的制度是什么?是要求,是规则,是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比如,很多公司规定不允许行贿、不能拿经销商和客户的回扣、家属不能在同一个部门,等等。这些都是制度,是刚性的。

企业之所以制定这些制度,不是因为它们能使公司获得成功,而是为了避免公司出现大事故。

所以,制度就是你开车时的红绿灯,是路边的护栏。

系统

系统就是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懂得从系统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站在未来看今天,站在高空俯视全局。

区别

制度,是规定,是契约,关注的是结果;

流程,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的过程,关注的是过程;

系统,是内部各个要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关注的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改变制度是改变结果,改变流程是改变原因,改变系统则是改变模型。

如果说改变流程、改变制度是管理,那么改变系统、改变模型就是治理。

复利思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算法”,把同样公平的机会,放在很多人面前,不同的人生算法,会导致全然不同的选择。

复利效应就是一种“人生算法”,社会流传一种说法:如果每天比之前进步1%,一年之后,他的能力会提升38倍。

太多人把复利当成一个快速致富的通道。

切记,复利效应不是暴富效应,相反,它恰恰是一个极度仰赖长期的概念。复利需要足够长的时间酝酿发酵,可能是一辈子,也可能是几代人的时间。

一些谬误

期数谬误

人们对“复利思维”最大的心理谬误,来自对“期数”的不合理预估。

这里所说的“不合理”,是指“每天比前一天进步1%”这件事情是极不合理的。

这个公式的最大谬误,是用“天”作单位,使人们产生对期数的过度高估。用“年”作单位后,你会发现,要达到365次方,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人碍于寿命的极限,要达到年复利的365次方,要靠10代人的传承,才能完成这项使命。

复利效果谬误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复利效应在短期之内是绝对无法体现的

把钱存银行,每年10%的收益,利滚利7年后你将获得100%的收益。但如果把本金存到银行,按单利算,7年的总收益率是10%×7=70%,和100%其实并没有差太多。

收益率谬误

复利公式的核心“高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

你只看到别人赢,却没有看到别人输;你只看到短期赢,却没有看到长期输。在复利效应要求的长期内,高收益率几乎无法实现。

打开复利效应的正确姿势

“财富自由”的公式:

本金(1+收益率时间欲望=财富自由本金(1+收益率)^{时间}-欲望=财富自由

降低个人欲望

人要学会降低欲望,从免费的资源,比如阳光、空气、与家人的交流中体会快乐与满足。

三生三世式长期主义

理论上,只要每期收益扣除通货膨胀后是正的,你的钱放的时间越长,最后获得的回报就越高。但是,这个时间的长度,可能要三生三世。

挣第一桶金

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复利

第一桶金,也就是复利公式里的本金,是财富自由的最大权重。

概率思维

我们大多数的决策,都是“不完全信息决策”,我们既要相信努力的必要性,也要明白,完全不受我们控制的概率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有多大。

什么是运气?运气就是概率,只不过加了一点感情色彩。对我们有利的概率,我们将其称为“走运”;对我们不利的概率,我们将其称为“倒霉”。所谓“创业靠运气”,去掉感情色彩,即创业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概率。

如何对冲概率

时代

时代是对冲运气的第一要素,我把它排在“千位”。

阿里巴巴双十一战绩的背后,是在线交易的时代

还有一些商业模式,比如卖域名,就不再是时代的趋势了,你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之前的高回报

战略

排在“百位”的是战略。

最考验人的时候,你要相信,你能赢不是靠消息,而是靠模型,靠战略,靠判断力。所以赔的时候也要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这是个概率游戏。

比如美团王兴自己也承认早期管理一塌糊涂,连有多少员工都没办法搞清楚,但他们为什么还能快速增长?正是因为战略选对了,极大地对冲了概率。在这个战略下,“快”比“好”来得重要。

跟随性战略:跟随领头羊、向好的学习,相当于别人帮我们排除了一定的失败可能性。

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会导致赢家通吃,最终形成“721”的格局。快鱼吃慢鱼,能最快形成网络效应的就是赢家。

治理

排在“十位”的是治理。

治理指的是董事会对整个公司管理层的结构化设计,比如股权制度、合伙人制度等。

我们经常说“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

举个例子,如果两个人合伙创业,各持50%的股份,那么他们的公司大概率很难获得发展。因为在创业路上有很多决策要做,而他们的股份相同,也就意味着谁也不会听谁的。而公司没有核心领导,大家就会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导致公司“死”在山脚下。

管理

排在“个位”的是管理。

你有没有找对人,有没有合适的奖金制度,有没有梳理好流程,有没有设计好员工的激励计划,有没有做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和团队建设工作,有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有没有进行员工跨组的调动和沟通等,这些都属于管理问题。

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不仅能让你站到更高的高度,开拓你的眼界,还能帮你了解一些正确的常识,让你少走弯路,并且让你在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都有更多的选择。

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正确的事情,要重复做”,这其实就是概率论的通俗表述。

假如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是20%,如果我们把95%的概率定义为成功,那么,这件20%成功概率的事,你需要重复做14次,才能成功。

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从努力到能力,到成绩,到赏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一个积分的效应。

牛顿就发明了微分,用“无穷小”这种概念来帮助我们把握瞬间的规律。而积分与微分正好相反,它反映的是瞬间变量的积累效应。

什么是微积分

一个物体静止不动,你推它一把,产生了一个加速度,加速度累积后才会产生速度,速度累积后就会产生位移。

宏观上,我们看到了这个位移,这个位移就是积分的结果。

微观上,位移的产生是加速度->速度->位移的过程,速度是位移的微分、加速度是速度的微分。

努力的时候,都希望大家瞬间认可,而出了问题后,却不去想几个月之前的懈怠。这是很多人都容易走进的思维误区。

微积分的本质

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一件事情的结果,并不是瞬间产生的,而是长期以来的积累效应造成的。出了问题,不要只看当时那个瞬间,你只有从宏观一直追溯(求导)到微观,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公理体系

公理,是具有自明性并且被公认的命题。在欧氏几何中,其他所有的定理(或者说命题),都是以这五条公理为出发点,利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来的。

不同的公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

在几何学中,一旦制定了不同的公理,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公理体系”思维。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或者说是公司的基因、文化。因为愿景、使命、价值观不同,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行为和决策差异就会很大。

公理体系,一定是完全自洽的

一家公司一旦有了完备的公理体系,其实就不需要老板来做决定了,因为公理能推导出所有的定理。不管公司以后会怎么发展,会遇到什么情况,只要有公理存在,就会演绎出一套能够解决问题的新的法则(定理)。

公理没有对错,不需要被证明,公理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共识,是一种基准原则。

数字的方向性

数这个东西,除了大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方向。在数学上,我们把有方向的数叫作向量。

数,其实是有方向的

这就像在公司里做事,两个人都很有能力,合作的时候,如果他们的能力都能往一个方向使,形成合力,那么这是最好的结果。

最终事情的走向,会是那个相对正确的方向

做同一件事情,有的人想往东走,有的人想往西走,有的人想往北走,而你并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这时,你想要的,不是合力的大小,而是方向的相对正确性。你就让他们都去干这件事吧。

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

在零和博弈中,你要一直保持清醒:你要的是全局的最优解,而不是局部的最优解。

非零和博弈讲究共赢。共赢的前提,是建立信任,但建立信任,其实特别不容易。

博弈论

涉及别人的决策逻辑,我们把它叫作博弈论。

比如,下围棋就是典型的博弈。每走一步棋,我的所得就是你的所失,我的所失就是你的所得。这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零和博弈。

系统思维

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被规律作用着,以一种叫作“系统”的方式存在着。我们身处时代这个大系统之中,如果没有一种全局的系统观,很容易就会和机遇失之交臂。

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在写字楼上班的白领们提供午餐的生意,你把餐厅开在写字楼旁边,本质上写字楼餐厅与顾客的交易结构是:用租金买流量。

看不清交易结构的变化,再完美的产品思维都白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手机外卖市场成熟后,这些外卖平台,让写字楼里的白领们不再需要走出写字楼,在办公室里就把午餐问题解决了。这时的交易结构变了。

这时,如果你依然「用租金买流量」,你再有用户思维(全心全意为顾客着想),再有产品思维(做最好吃、性价比最高的饭菜),顾客也会越来越少。

戴上系统思维的眼镜才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

拥有系统思维,也就是能够理解“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的人,这时可能马上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只有戴上系统思维的眼镜,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到餐厅、产品、用户、地段等要素在系统中的交易结构变化,才能够及时认清当下的处境,挽救自己于困境之中。

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被规律作用着,以一种叫作“系统”的方式存在着

要素,是系统中你看得见的东西;关系,是系统中你看不见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要看到要素,看到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看到这些关系背后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