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对自己狠,都用了“倒逼学习法”

129 阅读9分钟

学习力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能力。但是,学习力不是学习能力的简称,我认为是将学习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我们身边不乏“爱学习”的人,他们手机上有各种学习软件,上班路上听,下班路上学,碎片时间拿出来看,参加各种培训班,他们成为了“学习狂人”。但这仅仅是信息的输入行为,如果信息不能转化成个人的成长,并没有对你的工作或生活带来帮助,这可能和刷抖音、看微博一样,仅仅是信息的输入,不能成为学习。

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阳明有言“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学习有三个步骤:知-行-思。我们不能用“知识获取的勤奋掩盖刻意练习的懒惰”。

那如何才能提升学习的效率, 今天向你介绍“倒逼学习法”。

倒逼学习法来源于“费曼学习法”,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RichardPhilips Feynman),美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之一,纳米技术之父,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费曼非常热爱自己的教师角色,他认为:要是不能把一个科学概念讲得让一个大学新生也能听懂,那就说明你自己这个概念也是一知半解的。

费曼的老师Wheeler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学会什么。(One can onlylearn by teaching.)一句话概括费曼学习法:就是学任何东西,如果你能用简单的话,用自己的话,不带行话术语,说给八十岁的老太太听,说给八岁的小孩听。当这些人都听懂了,你就把这个概念搞明白了。

我看到这个概念时的感受是,其实这是用 学习输出的成果来倒逼自己的输入。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输出的成果不仅仅是可以讲给别人听,还可以是应用这个知识解决问题,输出的成果就是应用后的成果。

Facebook总裁扎克伯格于每年年初,都会在Facebook上宣布一个年度的“个人挑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年度目标。

他的年度目标,大多聚焦于一件当下他认为最重要的事,并竭尽全力地完成它:

2010年,学习中文;

2011年,只吃自己亲手屠宰的动物;

2012年,每天写代码;

2013年,每天和不同的人见面;

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2015年,每两周读一本书;

2016年,开发一款私人专属人工智能助手,以及全年跑步587公里;

2017年,让自己走遍美国的每一个州,去见见这些地方的人;

2018年,专注于解决Facebook上的问题;

2019年,主持一系列公开讨论活动,探讨科技发展的未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机遇、挑战、希望和焦虑。

我们看到,他的好多目标都与学习有关。2010年学习中文,所以他在这一年, 用中文在清****华 大学演 ;2016年他在年底发布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开发过程、在这个项目上,他花了100个小时的时间,折算一下大概就是两周高强度的工作时间。他学习了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面部识别、强化学习等新技术。 他像黑客一****样 自家的音箱系 ,最 做出来一个勉 可用的作品。

你看到,小扎的学习很有特点,他会要求自己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 可以****交付的成果,集中一段时间击破这个目标。这也是“倒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

最近OKR很火,你也可以将这种学习方法称为“OKR学习法”。

O(Objectives):目标,它问我们想做什么,方向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K(Key Results):关键结果。那些关键结果证明你实现了目标,通过关键结果来衡量我们实现目标的情况。

其实,“倒逼学习法”就是用这里的“KR”来倒逼自己的学习。

比如:

O:提升英文水平

KR:用英文做一次工作经验分享。

但其实除了OKR外,还有一个Action,就是你的行动计划。也就是用这个KR倒逼你的行动,不要让你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学习的行为, 通过将KR的拆解实现从知识到落地的转化。

这就是“输出倒逼输入”。

其实这个KR(关键成果)是有层级的,我们根据这个层级来设计在日常中应用“倒逼学习法”的具体路径。

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中将教学目标分成了六个级别。你想想看,费曼学习法的要求是能够讲给一个新人,也能让对方听明白。这是哪个级别的要求?我认为是记忆和理解。而扎克伯格是可以做中文演讲,这是应用级别。

六个级别有点多,我可以分成4个级别:

第一层:记忆和理解层

可以输出的KR是,读书笔记、分享材料。费曼学习法的要求就是这个级别的要求,我有个朋友每次读完一本书,都会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读书笔记。我认为也是这个级别。

在工作中的应用场景是:

(1)读了一本书,你可以在简书或者公众号上分享读书笔记;

(2)你可以加入或者成立读书分享俱乐部,定期分享读书心得;

(3)公司或部门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员工做PPT分享;

(4)参加了一个培训,马上在部门内分享。

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层:应用层

我认为这是学习输出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无效学习的根本就是缺乏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应用。因此,这层的倒逼学习更为关键。

这层可以的输出是应用后的成果:

(1)工具类的学习要输出使用该工具后的成果,比如英语演讲、精彩的PPT、学习编程软件后作出的小程序;

(2)复杂技能的学习,要输出解决方案或落地成果。拉姆∙查兰的《领导梯队》很受欢迎,美团王兴读了好几遍,并在美团推行该书的理念。你尽管不是公司的创始人但你读了这本书,是否能结合所在组织的情况写出一个建议方案?

再比如,你读了一本“问题分析与解决”的书籍,那就可以将其中的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工作,输出一个案例。

(3)软技能类的学习要输出应用后的精彩案例和心得体会(要形成文本),或者是定期行为改变后的监测。比如你学习了拜访的课程,输出就是用这个课程里的知识点拜访客户的成功案例,以及自己复盘出的经验心得。

比如,你正在提升沟通能力,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是聆听,对于什么是良好的聆听有具体的行为描述。那就可以邀请团队中的同事定期给自己反馈。

第三层:分析评估层

这个层次的要求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知-行-思”的“思”。我的理解是要将行动后的成果进行反思,萃取出你认为更加有效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已经脱离了书本或课堂老师的内容,是结合你所在环境(组织)的特点构建出的可以落地推广的成果。

(1)操作手册。比如前面提到的拜访技巧,你在经过大量刻意练习后,总结出一套可以供新员工“照单操作”的方法论。再比如你学习和应用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后,自己总结出一套更适合贵公司特点的绩效管理流程和表单。

(2)课程。基于萃取出的方法论,可以设计培训课件,能够去训练其他同事,并不断迭代。

第四层:创造层

这个层面的要求对大部分人是可望不可及的,我认为的创造是指创造出一套自己的理论,著书立说,自成流派。

我们可以将此作为我们的长远目标,但如果在没有储备的情况下,短时内将此作为“倒逼输入法”的KR有些挑战。如果你对一个领域非常感兴趣,希望在该领域有自己的建树,可以设定一个较长远的目标,以此来 提升自己的学习专注度和学习效率。

比如,我在2011年的时候开始在微博上写“培训每日谈”,当时的目标是有朝一日可以写一本书,这个目标是在2016年实现的。这个目标也起到了“倒逼”作用,我将此拆整为零,激励着我能够更多的反思自己的工作,及时总结写成文章。

综合以上分析,其实倒逼学习法也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以终为始可以促进我们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和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击穿阈值,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

想想看,你如果是团队负责人,如何将倒逼学习法应用于团队能力的提升?

转: www.sohu.com/a/42565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