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完成使命的 HTTP/1、正在向我们走来的 HTTP/2,以及未来的 HTTP/3

94 阅读10分钟

HTTP/1:HTTP性能优化

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0.9

HTTP/0.9 是于 1991 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学术交流,需求很简单——用来在网络之间传递 HTML 超文本的内容,所以被称为超文本传输协议。整体来看,它的实现也很简单,采用了基于请求响应的模式,从客户端发出请求,服务器返回数据。

特点

  • 第一个是只有一个请求行,并没有 HTTP 请求头和请求体,因为只需要一个请求行就可以完整表达客户端的需求了。

  • 第二个是服务器也没有返回头信息,这是因为服务器端并不需要告诉客户端太多信息,只需要返回数据就可以了。

  • 第三个是返回的文件内容是以 ASCII 字符流来传输的,因为都是 HTML 格式的文件,所以使用 ASCII 字节码来传输是最合适的。

被浏览器推动的 HTTP/1.0

HTTP/0.9 虽然简单,但是已经可以满足当时的需求了。不过变化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主旋律,1994 年底出现了拨号上网服务,同年网景又推出一款浏览器,从此万维网就不局限于学术交流了,而是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万维网联盟(W3C)和 HTTP 工作组(HTTP-WG)的创建,它们致力于 HTML 的发展和 HTTP 的改进。

万维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需求,而 HTTP/0.9 已经不能适用新兴网络的发展,所以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协议来支撑新兴网络,这就是 HTTP/1.0 诞生的原因。不过在详细分析 HTTP/1.0 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新兴网络都带来了哪些新需求。

首先在浏览器中展示的不单是 HTML 文件了,还包括了 JavaScript、CSS、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文件。因此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下载是 HTTP/1.0 的一个核心诉求,而且文件格式不仅仅局限于 ASCII 编码,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编码的文件。

那 HTTP/1.0 是怎么通过请求头和响应头来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呢?要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我们就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首先,浏览器需要知道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是什么类型的,然后浏览器才能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做针对性的处理。

  • 其次,由于万维网所支持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所以单个文件的数据量也变得越来越大。为了减轻传输性能,服务器会对数据进行压缩后再传输,所以浏览器需要知道服务器压缩的方法。

  • 再次,由于万维网是支持全球范围的,所以需要提供国际化的支持,服务器需要对不同的地区提供不同的语言版本,这就需要浏览器告诉服务器它想要什么语言版本的页面。

  • 最后,由于增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件,而每种文件的编码形式又可能不一样,为了能够准确地读取文件,浏览器需要知道文件的编码类型。

基于以上问题,HTTP/1.0 的方案是通过请求头和响应头来进行协商,在发起请求时候会通过 HTTP 请求头告诉服务器它期待服务器返回什么类型的文件、采取什么形式的压缩、提供什么语言的文件以及文件的具体编码。最终发送出来的请求头内容如下:

accept: text/html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
accept-Charset: ISO-8859-1,
utf-8accept-language: zh-CN,zh

其中第一行表示期望服务器返回 html 类型的文件,第二行表示期望服务器可以采用 gzip、deflate 或者 br 其中的一种压缩方式,第三行表示期望返回的文件编码是 UTF-8 或者 ISO-8859-1,第四行是表示期望页面的优先语言是中文。

缝缝补补的 HTTP/1.1

1. 改进持久连接

HTTP/1.1 中增加了持久连接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在一个 TCP 连接上可以传输多个 HTTP 请求,只要浏览器或者服务器没有明确断开连接,那么该 TCP 连接会一直保持。

2. 不成熟的 HTTP 管线化

HTTP/1.1 中试图通过管线化的技术来解决队头阻塞的问题。HTTP/1.1 中的管线化是指将多个 HTTP 请求整批提交给服务器的技术,虽然可以整批发送请求,不过服务器依然需要根据请求顺序来回复浏览器的请求。

3. 提供虚拟主机的支持

HTTP/1.1 的请求头中增加了 Host 字段,用来表示当前的域名地址,这样服务器就可以根据不同的 Host 值做不同的处理。

4. 对动态生成的内容提供了完美支持

HTTP/1.1 通过引入 Chunk transfer 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会将数据分割成若干个任意大小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发送时会附上上个数据块的长度,最后使用一个零长度的块作为发送数据完成的标志。这样就提供了对动态内容的支持。

5. 客户端 Cookie、安全机制

HTTP/2:如何提升网络速度

HTTP/1.1 的主要问题

虽然 HTTP/1.1 采取了很多优化资源加载速度的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HTTP/1.1对带宽的利用率却并不理想,这也是 HTTP/1.1 的一个核心问题。

  • 第一个原因,TCP 的慢启动。

  • 第二个原因,同时开启了多条 TCP 连接,那么这些连接会竞争固定的带宽。

  • 第三个原因,HTTP/1.1 队头阻塞的问题。

HTTP/2 的多路复用

一个域名只使用一个 TCP 长连接和消除队头阻塞问题。

  • 首先,浏览器准备好请求数据,包括了请求行、请求头等信息,如果是 POST 方法,那么还要有请求体。

  • 这些数据经过二进制分帧层处理之后,会被转换为一个个带有请求 ID 编号的帧,通过协议栈将这些帧发送给服务器。

  • 服务器接收到所有帧之后,会将所有相同 ID 的帧合并为一条完整的请求信息。

  • 然后服务器处理该条请求,并将处理的响应行、响应头和响应体分别发送至二进制分帧层。

  • 同样,二进制分帧层会将这些响应数据转换为一个个带有请求 ID 编号的帧,经过协议栈发送给浏览器。

  • 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帧之后,会根据 ID 编号将帧的数据提交给对应的请求。

从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出,通过引入二进制分帧层,就实现了 HTTP 的多路复用技术。

HTTP/2 其他特性

1. 可以设置请求的优先级

2. 服务器推送

3. 头部压缩

HTTP/3:甩掉TCP、TLS 的包袱,构建高效网络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HTTP/2 似乎可以完美取代 HTTP/1 了,不过 HTTP/2 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于是就有了 HTTP/3。和通常一样,介绍 HTTP/3 之前,我们先来看看 HTTP/2 到底有什么缺陷。

TCP 的队头阻塞

如果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有一个数据因为网络故障或者其他原因而丢包了,那么整个 TCP 的连接就会处于暂停状态,需要等待丢失的数据包被重新传输过来。

我们就把在 TCP 传输过程中,由于单个数据包的丢失而造成的阻塞称为 TCP 上的队头阻塞。

我们知道在 HTTP/2 中,多个请求是跑在一个 TCP 管道中的,如果其中任意一路数据流中出现了丢包的情况,那么就会阻塞该 TCP 连接中的所有请求。这不同于 HTTP/1.1,使用 HTTP/1.1 时,浏览器为每个域名开启了 6 个 TCP 连接,如果其中的 1 个 TCP 连接发生了队头阻塞,那么其他的 5 个连接依然可以继续传输数据。

所以随着丢包率的增加,HTTP/2 的传输效率也会越来越差。有测试数据表明,当系统达到了 2% 的丢包率时,HTTP/1.1 的传输效率反而比 HTTP/2 表现得更好。

TCP 建立连接的延时

除了 TCP 队头阻塞之外,TCP 的握手过程也是影响传输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TCP 协议僵化

中间设备的僵化:如果我们在客户端升级了 TCP 协议,但是当新协议的数据包经过这些中间设备时,它们可能不理解包的内容,于是这些数据就会被丢弃掉。这就是中间设备僵化,它是阻碍 TCP 更新的一大障碍。

操作系统也是导致 TCP 协议僵化的另外一个原因:因为 TCP 协议都是通过操作系统内核来实现的,应用程序只能使用不能修改。通常操作系统的更新都滞后于软件的更新,因此要想自由地更新内核中的 TCP 协议也是非常困难的。

QUIC 协议

HTTP/3 选择了一个折衷的方法——UDP 协议,基于 UDP 实现了类似于 TCP 的多路数据流、传输可靠性等功能,我们把这套功能称为 QUIC 协议。

实现了类似 TCP 的流量控制、传输可靠性的功能。虽然 UDP 不提供可靠性的传输,但 QUIC 在 UDP 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层来保证数据可靠性传输。它提供了数据包重传、拥塞控制以及其他一些 TCP 中存在的特性。

集成了 TLS 加密功能。目前 QUIC 使用的是 TLS1.3,相较于早期版本 TLS1.3 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减少了握手所花费的 RTT 个数。

实现了 HTTP/2 中的多路复用功能。和 TCP 不同,QUIC 实现了在同一物理连接上可以有多个独立的逻辑数据流。实现了数据流的单独传输,就解决了 TCP 中队头阻塞的问题。

实现了快速握手功能。由于 QUIC 是基于 UDP 的,所以 QUIC 可以实现使用 0-RTT 或者 1-RTT 来建立连接,这意味着 QUIC 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发送和接收数据,这样可以大大提升首次打开页面的速度。

HTTP/3 的挑战

  • 第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服务器和浏览器端都没有对 HTTP/3 提供比较完整的支持。Chrome 虽然在数年前就开始支持 Google 版本的 QUIC,但是这个版本的 QUIC 和官方的 QUIC 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 第二,部署 HTTP/3 也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因为系统内核对 UDP 的优化远远没有达到 TCP 的优化程度,这也是阻碍 QUIC 的一个重要原因。

  • 第三,中间设备僵化的问题。这些设备对 UDP 的优化程度远远低于 TCP,据统计使用 QUIC 协议时,大约有 3%~7% 的丢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