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睡到了大中午才醒来迷糊的刷着手机,突然看到一个视频,介绍了一本书《奇特的一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奇特的一生》内容简介——摘自豆瓣)
简而言之,书里介绍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方法,这是看起来十分无脑的时间管理方法,即记录时间,记录每一刻自己的时间消耗。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 简单地说,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介绍——摘自百度百科)
身为一个在各大网站收藏了无数时间管理方法的胸有大志青年,自然对这个看起来仅仅是机械记录方法嗤之以鼻,如果单单记录就能让我改变,那岂不是显得我的众多收藏都黯然失色?
话虽如此,相比其他复杂的时间管理方法,手写记录显得容易得多,所以我就随意的开始尝试了。
一张A4纸正反两面可以写大概6天的时间记录,弹指之间,不知不觉就有了厚厚一垒。经过大半年实践的我终于可以对当初的自己说:“我的乖乖,这个方法超级无敌适合你好吗”。
时间管理方法相关
不得不先介绍这个时间管理方法,毕竟这是我做时间管理小程序的一切基础。
关于方法的实践步骤
1、先记录
为什么一开始会觉得是笨方法呢,因为这个方法的起点,就是单纯的记录。
记录的方法很简单,事情开始前记录这个时间段打算做什么、开始时间点、预计要多久;完成后记录结束时间点、实际用了多久。然后再开始下一件事的记录,周而复始。
插播一个小细节,因为从另一本书《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上学习到,一般人的专注可持续时间为15/45/90分钟,实践之后发现果然如此(仅仅代表个人的尝试),且120分钟比2小时更能让我体会到时间的流逝,所以自认为用“分钟”为单位记录更理想,进而纸质记录和小程序里都主要以分钟为单位。(瞧瞧,俺可是琢磨过一些小细节的,太严谨了!)
2、一天下来的复盘
如果只是记录,是没啥技术含量的,但如果加上了一天下来的复盘,那可就有点意思了。
回顾一天的时间线,可能有不同状态。一种是真的充实了一天,这是最爽快的,因为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线清晰的看到,我这一天忙了什么事情,是什么事情让我饱满,很忙很喜欢,下次我还做。而另一种状态,是虚度了光阴,这也是常有的事情,感觉好像瞎忙,但是时间就没了,这时候回顾时间线,就能看到到底是哪个节点让自己沉浸在什么虚假忙碌里。
3、对第二天的计划
通过了时间线,明确的知道自己哪个时间点干活最带劲、基本能够掌握自己做某事的时长、自己的专注时间是多久等等,更了解自己(比如适合早睡早起/晚睡晚起),所以能够更明确的安排下尽量多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人云即云,说啥好就做啥。
4、长期的复盘与计划
简单来说,方法就是这样。但更长远来看,周复盘月计划,也就不过如此。
⑴ 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⑵ 切勿相信凭记忆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⑶ 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⑷ 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⑸ 坚持就是成功。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方法要点——摘自百度百科)
时间管理带来的好处
我能够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一天的精力最多能做多少事,不为别人焦虑。只要我做了相应量的事情,我就能够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觉自己是个被充满气的气球,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给自己安排巨长的任务清单,做不完就无比焦虑,怀疑自己是不是天下第一大笨蛋,超人能做完的事情,为啥我做不完。
更能够张弛有度。干活的时候认真干,玩闹的时候放肆玩。现在的我,干活的时候都会很认真,因为我知道这就是我自己的“干活时间”,这样回顾起来我就会感觉很充实;而到了特定的时间,我知道是我自己的“脑子空空时间”,与其逼自己低效率做事,不如开心的玩,看电影或者画画都行,那些所谓没屁用的事情,都能够让我快乐。
更能注意自己的健康。以前常常做事情无节制,比如写代码就坐下写一整天,屁股不疼不起来(夸张手法),一天下来眼睛瞪得像铜铃。现在不一样啦,每当一定时间量以后,我就会自己起来溜达溜达,泡杯茶或者滴个眼药水,我的器官都要给我颁发锦旗。
更能把控时间。以前总对时间没概念,反正上午没能做成的事情,就下午做,如果下午突然插进一个新的事情,那就第二天做咯,磨磨蹭蹭的把一件小事,拖成了一周的大事也不是没可能。而现在,因为是以“分钟”为时间单位,做件事实际消耗了多少分钟,都会给我带来一些冲击,比如“我做那么简单的事情,居然花了136分钟!”看看,如果说是两个小时,觉得正常,但变成了一百多分钟,就觉得太长了,就能激励自己下次搞快点。
总而言之,真的有用!只要真实的记录,再去回顾和做新计划,就是有用的,对自己坦诚的人就能无敌。
这个方法背后的小难点
经过大半年的实践,发现了这个优秀的方法背后,还是有一些不能忽略的小麻烦。
比如出门在外,其实就很不方便用纸笔记录,但如果一直用手机备忘录记录,很可能会出现“啊,我只是这几分钟想做这个事情,还要打那么多字,文字和数字输入还要切换来切换去的,好麻烦啊,不记了吧”。
又或在结束事件,推算实际使用时长,总是觉得有点麻烦。比如08:27-10:42,我就没法迅速的算出准确使用的分钟数,还得仰着头掐半天手指头。
复盘的时候,还得计算,一天下来做某事总共用了多少分钟,计算器也要摆弄好一会,如果有十件事想要总结,效率更是低了几倍,当一件事步骤变得繁多,很可能就难以坚持下来。
所以我想,如果柳比歇夫是用软件或小程序来记录,说不定他有更多是时间可以做更伟大的事情呢,毕竟当年的羽毛笔说不定也不太能好好出墨,这多难写的(俺乱说的,俺没用过羽毛笔)
为什么会想做一个时间管理小程序
其实自己一直有做一个独立小程序的想法,这对于大佬来说可能是so easy,但对我这个菜鸡前端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身为一个菜鸡前端,在公司一直都是甲方和产品说得算,而自己想做的尝试由于各种紧急上线的需求,只能一放再放,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莫得灵魂,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鼠标键盘。虽然很享受完成需求的喜悦,但也幻想过自己当主角。
而现在,我就是想要做一个没有收入、可能没几个人用、甚至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那么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这个小程序的世界里,我是甲方也是产品,我是程序员也是测试,戴上了耳机仿佛就能无敌。
以前的我像是农场主雇来的农夫,我在刨土、施肥、修枝,养护一整个花园的花,那些花都很美,但好像离我那么近又那么远;现在,我想在我自己的破旧小星球上,努力的种好一朵花,我不知道我能养出一朵玫瑰又或只是一朵牵牛,我只是想着,一朵就好了。
这可能就是年轻人的冲动吧(没有说非年轻人就不冲动的意思),明明一无所有,也不想考虑收支效益,一句“干他丫的”就开始了。
实践过程中的记忆犹新
整体的过程就像实践一个正儿八经的小程序,先是定设计稿,后做原型图,再写代码,对接联调,最后测试。说起来也不过如此,但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些时候让我记忆犹新。
1、难以踏出第一步的原型与设计
设计的依据,完全是结合了大半年的纸质记录实践来的,根据实践完全拿捏了甲方的需求。根据记录、复盘和计划确定需要什么数据,再结合“操作简单明了”的想法,设计出了第一版原型图。而原型只是开始,想要一个艳丽醒目却又简单明了的页面,也需要进一步的设计。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当自己被迫成为各个角色,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整个过程中我能深刻的体会到各个角色的区别和整个流程的走向。甲方只是有一个略带模糊的概念、产品尝试性的做出大致原型图、设计师大到整体颜色小到使用什么icon的具体细节、然后实践过程中可能才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只好再让程序员调整(个人体会不上升整个行业)。
这和以前单单从程序员视角写代码太不一样了,整个过程都能感觉到自己正在俯视这个小程序,各个身份从拉扯中获得动态平衡,太奇妙了。
2、为拖拽功能先做拖拽拼图游戏
因为需求中有很多任务类型,为了使用的便捷合理且能够让用户自主排序,所以甲方决定使用拖拽功能。正好菜鸡前端也想造一个没用过的拖拽轮子,所以为了先做拖拽功能的测试,我先写了一个独立的拖拽拼图游戏小程序。相比单纯测试拖拽,这还加上切割图片、计算拖拽方位、找沙雕祝贺动画等等。好像绕了远路,但想想也觉得怪有意思的。
当拖拽拼图完成后,拖拽的方法自定义排序任务类型,也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
3、把书城白嫖到关门(不是)
甲方提了需要显示倒计时的图表功能,这让菜鸡前端很犹豫——她可以简单的依葫芦画瓢用canvas,但却还没有正儿八经的深入学习过。这其实也能理解,钱不到位只能请到菜鸡啦(甲方和前端都哭了)。
菜鸡前端决定先放放需求,花时间先沉下心了解canvas。看书是一个奇妙的感觉,一旦完全陷进书里,就会时不时的在内心发出惊叹“哇靠,原来是这样”,所以菜鸡前端想去看看书里的系统讲解。但菜鸡前端是个裸辞穷人,所以决定去白嫖,她选择了上海书城。
在上海书城白嫖是一个很奇妙的感觉,特别喜欢坐在厚实的大木桌旁,而身后人来人往,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不能说的秘密》里弹着琴穿越的周杰伦。
当看完了《从0到1 HTML5 Canvas动画开发》这本自认为超级好的书之后,感觉自己就像被点通脉络的《功夫》里的周星驰,畅快淋漓。
但让菜鸡前端有点内疚的是,不知是不是自己的白嫖,让开了23年的书城不得不亏本到需要闭店重装(乱讲!)。所以她后来买下来这本武林秘籍,也算是感谢书城吧。
4、甲方与码农间的“需求对撞”
有时候身为程序员很不能理解一些需求,搞得花里胡哨,明明有更简单的方式,又不是不能用。
比如一个日历的主要功能是查看日期,但是从一个使用大半年纸质记录的甲方视角看,特别想要一个能够直观回顾自己状态的日历显示。后来骂骂咧咧的菜鸡前端还是实现了这个功能——从日历中的日期下方,就能直观的查看一个月的自身状态(x 是该日期未记录,否则为未评分或给自己一天状态的自评分数)。
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却能让我体会到了甲方或产品和程序员之间的“需求对撞”,能够明白“用户为上”的产品设计,但也能理解写代码时一些弯弯绕绕让人郁闷,也算是一种上帝视角带来的全新体验。
5、小程序授权登录的“文字游戏”
身为一个菜鸡前端,以前接手小程序时,登录与授权这些功能,早早就被完成了,自己更需要注重的是更为具体的功能开发,也没注意这自然而然就是能用的功能。所以当我查阅资料时,我还是挺惊讶的,自我怀疑是不是不理解中文,“授权登录”这一直在我心里默认连起来读的字眼,没想到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深入了解后,菜鸡前端感叹起微信小程序的“静默登录”做法,这的确是会让用户舒服不少,看来教张小龙做产品还需要些时日。
6、对接文档怎么搞
以前的我是不写对接文档的(菜鸡前端叉腰),很多时候和同事对接都是口头商议或私下发接口和字段。但由于这一次,干啥都是我,而我又没有小号可以发,所以想搞一下。因为没有写文档的经验,一开始用文本文档,后来进一步的使用了Apifox软件。
过程中,也许是没经验吧,导致写得也不是很好。一开始写得特别的烦闷,感觉啰里吧嗦,有时候敲错字更暴躁,但是没想到后来文档用起来是真的香。每当忘了具体的字段或是遇到什么问题,只需要查看文档就能看得七七八八,又或是时间长了忘了具体的接口内容,不需要在代码里跳来跳去,只需要看请求的那个节点与文档进行比较即可。
以后我就是对接文档的拥护者(菜鸡前端内心呐喊)。
7、巴拉巴拉汇总一下
其实除了上述几个内容,还有很多记忆犹新的时刻,也能理解,这就像有人生小孩,不止肉肉的可爱脸蛋想常常夸夸,甚至几根稀疏的小呆毛都想拿出来唠唠。但是想到这枯燥无味的文章也没几个人会看,哈,算啦,这些啰里巴嗦就记到这吧。
时间管理小程序粗略介绍
引导页与启动页
俺还为可能只有一个用户的小程序做了引导页,也算是菜鸡前端的练习,还花里胡哨加了动画哈哈。此外,身为emo大使,怕自己撑不下去,还添加了启动页来展示自定义的鸡汤,每天给自己打个气。
对任务类型的增删查
可以对任务类型,即要做的事情进行增删查和排序,这排序的背后还有拖拽拼图撑腰呢(奇奇怪怪的骄傲)。
开始记录与结束记录
直接选择任务类型并选择/填写预计用时,就能开始记录。记录页面会显示各种对应数据。若事情完成直接点击停止即可。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任务类型、开始与结束时间、预计用时,此外还能写下自己的一些任务实践过程中的记录或想法,以便复盘。(再大声的喊一次,对自己坦诚的人最无敌!)
复盘与计划
根据自己的纸质记录经验,复盘与计划时想要看到的数据信息,都在小程序上进行了直观的渲染。
“日明细”短期复盘与计划
1、可以通过饼状图看到一天的各个任务记录的占比,看一看,是不是自己蹲坑就占了大半天(乱讲的)。
2、可以对自己的简单总评,看过一句话,要把难过写在沙滩,把开心刻在石头上,这样回顾起来就都是开心啦。
3、想法列表可以展示出,执行各个任务后的想法,比如明明选择了“干活”这个任务类型,却不知不觉玩手机去了,这岂不是就应该在复盘的时候好好反省一下。
4、记录明细能够展示出一整天具体的时间线记录,终于不用再拿着计算器哒哒哒的,一切都清晰明了有迹可循。
“月总结”长期复盘与计划
1、通过折线图能看到一个月以来各个任务类型的执行情况,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自己居然每天坚持拉粑粑,可喜可贺(乱举例的)。
2、特别关注功能让自己能专注“攻破”某一点任务,比如一个月定的运动目标时长是50个小时,都半个月过去了才一共执行了2个小时,这时候自己也都不好意思吧,还不今晚动一动胳膊老腿?
3、本月评分的饼状图能够直观的展示自己一个月来的状态,半夜emo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行的时候,看一眼发现大半个月都给自己打了5分,说明自己特别棒,只不过是需要休息放松一下了,这没啥好emo的!
4、总评列表根据日期/分数排序显示自评,说不定1号的时候吃了一个无敌美味的菜,自己都忘了,这不一下子就能看到了吗,瞬间相当于吃了两次,太赚了。
总而言之,通过复盘能够看到细节里的自己、更了解自己。这样的前提下做的新计划,不也就更能贴合自己咯。不要因为别人优秀就怀疑自己是不是走得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伐,管他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就有进一步的欢喜。
其他功能
其实还有一些杂七杂八,比如做了时间推算的小工具(因为还在纸质记录时期的我,真的太不喜欢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长了),但是上述功能或页面就是推动时间管理最主要的方法啦。
写在最后
技术层面
大佬眼里这可能是一个很简单的小程序,但菜鸡前端选择有意无意多绕远了些,做了很多想做的尝试,也有机会踏踏实实的深入一些内容,想想整个过程也是挺有意思的,不枉此行嘛。
小程序层面
现在小程序在测试服给自己用,还没正式上线。有在考虑是不是要正式上线让需要的人也用起来,但担心自己买的服务器不能支持大流量。转念一想,我何德何能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我到处宣传,拿着二维码在地铁上“帮忙一下,大学生创业”(乱讲的),最后一看数据也就俺自己在用哈哈哈哈哈。
时间管理方法层面
其实真的有超级多的方法能够管理时间(不信可以来看看俺的收藏夹),只是这个方法经过我的大半年实践,发现恰恰好适合我,所以我就为它写了一个更方便自己使用的小程序。话说回来,并没有什么鼓吹管理时间的想法,有的人想实践、有的人觉得这样很累,希望自己能够无拘无束想到什么就去做,都是很正常的啦,人间百态嘛。
心态层面
其实一开始是忐忑和犹豫的,这不得不提一个特别巧合的事情。
去年夏天,工作上我察觉到公司业务逐渐趋近统一,难以再进一步进行自我发展提升;看到有航空公司做随心飞活动;好不容易毕业后兢兢业业赚自己的小钱钱,还没见过祖国大好河山,就出现了疫情,去年夏天全国疫情终于得到了很好的管控,但谁都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反弹。
三个情况碰撞在了一起,犹豫许久,最后选择了裸辞买随心飞去了很多地方。一路上的风景或是心情真的都太太太美了,一切都让人难以后悔,到现在都在感叹一些地方的蓝天白云。
随心飞结束后,是时候该找工作了,但正好来到了文章开头的时刻。我很犹豫要不要做这么一个小程序,是带着原来的菜鸡前端技术水平找一份工作先保底,还是选择做那么一件好像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认真思索很久后,我做出了“绕弯路”的决定,所有的弯路不也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吗,谁知道这没人走过的路,是不是也会有小美好呢。
这一次的绕弯,给我带来最大的心理变化就是,现在的我不再惧怕了。还有很多未知,但我不再惧怕未知。感觉所有的问题都是能解决的,如果遇到问题,去查阅去学习去尝试又或换一条路到达目的地都可以,只要清晰了目的地,似乎我就能找到去那里的路。
最后的最后
摘录一段忘了在哪看到,自己也很喜欢的状态:
有时候做一件事,没开灯,从早上做到下午,天渐渐暗了下来,我没意识到,直到只有缕缕微光从窗户透过,却再也不能充满房间,我便抬头看看,把前面的灯打开,让桌面变得清晰。那时候房间里,只有桌面是清晰的,我也变得暗淡。
这篇文章用来纪念。纪念这一路的心理历程、纪念自己一句“干他丫的”就行动的冲动、纪念自己分身多角的体验、纪念自己圆了做独立小程序的想法、纪念自己推动自己的整个学习实践过程等等。
现在我要前往下一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