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彻底弄懂ConcurrentHashMap,轻松应对面试官!

11,703 阅读14分钟

前言

ConcurrentHashMap是HashMap的线程安全版本,内部也是使用(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的结构来存储元素。相比于同样线程安全的HashTable来说,效率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地提高。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如果对HashMap不是很了解,可以阅读这篇文章:深入理解HashMap源码; 先简单介绍一下各种锁,以便下文讲到相关概念时能有个印象。

相关锁

synchronized

java中的关键字,内部实现为监视器锁,主要是通过对象监视器在对象头中的字段来表明的。

synchronized从旧版本到现在已经做了很多优化了,在运行时会有三种存在方式:偏向锁,轻量级锁,重量级锁。

偏向锁:是指一段同步代码一直被一个线程访问,那么这个线程会自动获取锁,降低获取锁的代价。

轻量级锁:是指当锁是偏向锁时,被另一个线程所访问,偏向锁会升级为轻量级锁,这个线程会通过自旋的方式尝试获取锁,不会阻塞,提高性能。

重量级锁:是指当锁是轻量级锁时,当自旋的线程自旋了一定的次数后,还没有获取到锁,就会进入阻塞状态,该锁升级为重量级锁,重量级锁会使其他线程阻塞,性能降低。

CAS

CAS,Compare And Swap,它是一种乐观锁,认为对于同一个数据的并发操作不一定会发生修改,在更新数据的时候,尝试去更新数据,如果失败就不断尝试。

volatile(非锁)

java中的关键字,当多个线程访问同一个变量时,一个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其他线程能够立即看得到修改的值。

自旋锁

自旋锁,是指尝试获取锁的线程不会阻塞,而是循环的方式不断尝试,这样的好处是减少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带来的开锁,提高性能,缺点是循环会消耗CPU。

分段锁

分段锁,是一种锁的设计思路,它细化了锁的粒度,主要运用在ConcurrentHashMap中,实现高效的并发操作,当操作不需要更新整个数组时,就只锁数组中的一项就可以了。

ReentrantLock

可重入锁,是指一个线程获取锁之后再尝试获取锁时会自动获取锁,可重入锁的优点是避免死锁。其实,synchronized 也是可重入锁。

正文

在 Java 中,HashMap 是非线程安全的,如果想在多线程下安全的操作 map,有哪些解决方法呢?

  • 第一种方法,使用Hashtable线程安全类;
  • 第二种方法,使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方法,对方法进行加同步锁;
  • 第三种方法,使用并发包中的ConcurrentHashMap类;

Hashtable 是一个线程安全的类,Hashtable 几乎所有的添加、删除、查询方法都加了synchronized同步锁!

相当于给整个哈希表加了一把大锁,多线程访问时候,只要有一个线程访问或操作该对象,那其他线程只能阻塞等待需要的锁被释放,在竞争激烈的多线程场景中性能就会非常差,所以 Hashtable 不推荐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里面使用对象锁来保证多线程场景下,操作安全,本质也是对 HashMap 进行全表锁!

使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方法,在竞争激烈的多线程环境下性能依然也非常差,所以不推荐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类所采用的是分段锁的思想,将 HashMap 进行切割,把 HashMap 中的哈希数组切分成小数组,每个小数组有 n 个 HashEntry 组成,其中小数组继承自ReentrantLock(可重入锁),这个小数组名叫Segment, 如下图:

当然,JDK1.7 和 JDK1.8 对 ConcurrentHashMap 的实现有很大的不同!

JDK1.8 对 HashMap 做了改造,当冲突链表长度大于8时,会将链表转变成红黑树结构,上图是 ConcurrentHashMap 的整体结构,参考 JDK1.7!

我们再来看看 JDK1.8 中 ConcurrentHashMap 的整体结构,内容如下:

JDK1.8 中 ConcurrentHashMap 类取消了 Segment 分段锁,采用 CAS + synchronized 来保证并发安全,数据结构跟 jdk1.8 中 HashMap 结构类似,都是数组 + 链表(当链表长度大于8时,链表结构转为红黑二叉树)结构。

ConcurrentHashMap 中 synchronized 只锁定当前链表或红黑二叉树的首节点,只要节点 hash 不冲突,就不会产生并发,相比 JDK1.7 的 ConcurrentHashMap 效率又提升了 N 倍!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ConcurrentHashMap 的源码实现。

JDK1.7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Segment是什么呢?

Segment本身就相当于一个HashMap对象。

同HashMap一样,Segment包含一个 HashEntry 数组,数组中的每一个 HashEntry 既是一个键值对,也是一个链表的头节点。

单一的Segment结构如下:

像这样的Segment对象,在ConcurrentHashMap集合中有多少个呢?有2的N次方个,共同保存在一个名为segments的数组当中。 因此整个ConcurrentHashMap的结构如下:

可以说,ConcurrentHashMap 是一个二级哈希表。在一个总的哈希表下面,有若干个子哈希表。

这样的二级结构,和数据库的水平拆分有些相似。

下面我们看看ConcurrentHashMap并发读写的几种情况?

Case1:不同Segment的并发写入(可以并发执行)

Case2:同一Segment的一写一读(可以并发执行)

Case3:同一Segment的并发写入

Segment的写入是需要上锁的,因此对同一Segment的并发写入会被阻塞。

由此可见,ConcurrentHashMap 中每个Segment各自持有一把锁。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同时降低了锁的粒度,让并发操作效率更高。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下ConcurrentHashMap读写的过程。

get方法

  1. 为输入的Key做Hash运算,得到hash值。
  2. 通过hash值,定位到对应的Segment对象
  3. 再次通过hash值,定位到Segment当中数组的具体位置。

put方法

  1. 为输入的Key做Hash运算,得到hash值。
  2. 通过hash值,定位到对应的Segment对象
  3. 获取可重入锁
  4. 再次通过hash值,定位到Segment当中数组的具体位置。
  5. 插入或覆盖HashEntry对象。
  6. 释放锁。

JDK1.8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虽然 JDK1.7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解决了 HashMap 并发的安全性,但是当冲突的链表过长时,在查询遍历的时候依然很慢!

在 JDK1.8 中,HashMap 引入了红黑二叉树设计,当冲突的链表长度大于8时,会将链表转化成红黑二叉树结构,红黑二叉树又被称为平衡二叉树,在查询效率方面,又大大的提高了不少。

JDK1.8 中的ConcurrentHashMap 相比 JDK1.7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它抛弃了原有的 Segment 分段锁实现,采用了 CAS + synchronized 来保证并发的安全性。

JDK1.8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对节点Node类中的共享变量,和 JDK1.7 一样,使用volatile关键字,保证多线程操作时,变量的可见性!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olatile V val;
        volatil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 = val;
            this.next = next;
        }
    ......
}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JDK1.8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源码。

put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key, value, false);
}

final V putVal(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 key和value都不能为null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计算hash值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
    int binCount = 0;
    for (Node<K,V>[] tab = table;;) {
        Node<K,V> f; int n, i, fh;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如果tab未初始化或者个数为0,则初始化node数组
            tab = initTable();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 - 1) & hash)) == null) {
            if (casTabAt(tab, i, null,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null)))
                // 如果使用CAS插入元素时,发现已经有元素了,则进入下一次循环,重新操作
                // 如果使用CAS插入元素成功,则break跳出循环,流程结束
                break;                   // no lock when adding to empty bin
        }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 如果要插入的元素所在的tab的第一个元素的hash是MOVED,则当前线程帮忙一起迁移元素
            tab = helpTransfer(tab, f);
        else {
            // 如果这个tab不为空且不在迁移元素,则锁住这个tab(分段锁)
            // 并查找要插入的元素是否在这个tab中
            // 存在,则替换值(onlyIfAbsent=false)
            // 不存在,则插入到链表结尾或插入树中
            V oldVal = null;
            synchronized (f) {
                // 再次检测第一个元素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则进入下一次循环,从头来过
                if (tabAt(tab, i) == f) {
                    // 如果第一个元素的hash值大于等于0(说明不是在迁移,也不是树)
                    // 那就是tab中的元素使用的是链表方式存储
                    if (fh >= 0) {
                        // tab中元素个数赋值为1
                        binCount = 1;
                        // 遍历整个tab,每次结束binCount加1
                        for (Node<K,V> e = f;; ++binCount) {
                            K ek;
                            if (e.hash == has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
                                // 如果找到了这个元素,则赋值了新值(onlyIfAbsent=false)
                                // 并退出循环
                                oldVal = e.val;
                                if (!onlyIfAbsent)
                                    e.val = value;
                                break;
                            }
                            Node<K,V> pred = e;
                            if ((e = e.next) == null) {
                                // 如果到链表尾部还没有找到元素
                                // 就把它插入到链表结尾并退出循环
                                pred.next =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null);
                                break;
                            }
                        }
                    }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 如果第一个元素是树节点
                        Node<K,V> p;
                        // tab中元素个数赋值为2
                        binCount = 2;
                        // 调用红黑树的插入方法插入元素
                        // 如果成功插入则返回null
                        // 否则返回寻找到的节点
                        if ((p = ((TreeBin<K,V>)f).putTreeVal(hash, key,
                                value)) != null) {
                            // 如果找到了这个元素,则赋值了新值(onlyIfAbsent=false)
                            // 并退出循环
                            oldVal = p.val;
                            if (!onlyIfAbsent)
                                p.val = value;
                        }
                    }
                }
            }
            // 如果binCount不为0,说明成功插入了元素或者寻找到了元素
            if (binCount != 0) {
                // 如果链表元素个数达到了8,则尝试树化
                // 因为上面把元素插入到树中时,binCount只赋值了2,并没有计算整个树中元素的个数
                // 所以不会重复树化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treeifyBin(tab, i);
                // 如果要插入的元素已经存在,则返回旧值
                if (oldVal != null)
                    return oldVal;
                // 退出外层大循环,流程结束
                break;
            }
        }
        }
        // 成功插入元素,元素个数加1(是否要扩容在这个里面)
        addCount(1L, binCount);
        // 成功插入元素返回null
        return null;
    }

当进行 put 操作时,流程大概可以分如下几个步骤:

  • 首先会判断 key、value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就抛异常;
  • 接着会判断容器数组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就初始化数组;
  • 进一步判断,要插入的元素f,在当前数组下标是否第一次插入,如果是就通过 CAS 方式插入;
  • 在接着判断f.hash == -1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说明当前fForwardingNode节点,表示有其它线程正在扩容,则一起进行扩容操作;
  • 其他的情况,就是把新的Node节点按链表或红黑树的方式插入到合适的位置;
  • 节点插入完成之后,接着判断链表长度是否超过8,如果超过8个,就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结构;
  • 最后,插入完成之后,进行扩容判断。

initTable 初始化数组

private final Node<K,V>[] initTable() {
    Node<K,V>[] tab; int sc;
    while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if ((sc = sizeCtl) < 0)
            // 如果sizeCtl<0说明正在初始化或者扩容,让出CPU
            Thread.yield(); // lost initialization race; just spin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1)) {
            // 如果把sizeCtl原子更新为-1成功,则当前线程进入初始化
            // 如果原子更新失败则说明有其它线程先一步进入初始化了,则进入下一次循环
            // 如果下一次循环时还没初始化完毕,则sizeCtl<0进入上面if的逻辑让出CPU
            // 如果下一次循环更新完毕了,则table.length!=0,退出循环
            try {
                // 再次检查table是否为空,防止ABA问题
                if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 如果sc为0则使用默认值16
                    int n = (sc > 0) ? sc : DEFAULT_CAPACITY;
                    // 新建数组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Node<K,V>[] nt = (Node<K,V>[])new Node<?,?>[n];
                    // 把tab数组赋值给table 
                    table = tab = nt;
                    // 设置sc为数组长度的0.75倍
                    // n - (n >>> 2) = n - n/4 = 0.75n
                    // 可见这里装载因子和扩容门槛都是写死了的
                    // 这也正是没有threshold和loadFactor属性的原因
                    sc = n - (n >>> 2);
                }
            } finally {
                // 把sc赋值给sizeCtl,这时存储的是扩容门槛
                sizeCtl = sc;
            }
            break;
        }
    }
    return tab;
}
  • 使用CAS锁控制只有一个线程初始化tab数组;
  • sizeCtl在初始化后存储的是扩容门槛;
  • 扩容门槛写死的是tab数组大小的0.75倍,tab数组大小即map的容量,也就是最多存储多少个元素。

helpTransfer 协助扩容

final Node<K,V>[] helpTransfer(Node<K,V>[] tab, Node<K,V> f) {
    Node<K,V>[] nextTab; int sc;
    // 如果tab数组不为空,并且当前tab第一个元素为ForwardingNode类型,并且nextTab不为空
    // 说明当前tab已经迁移完毕了,才去帮忙迁移其它tab的元素
    // 扩容时会把旧tab的第一个元素置为ForwardingNode,并让其nextTab指向新tab数组
    if (tab != null && (f instanceof ForwardingNode) &&
            (nextTab = ((ForwardingNode<K,V>)f).nextTable) != null) {
        int rs = resizeStamp(tab.length);
        // sizeCtl<0,说明正在扩容
        while (nextTab == nextTable && table == tab &&
                (sc = sizeCtl) < 0) {
            if ((sc >>> RESIZE_STAMP_SHIFT) != rs || sc == rs + 1 ||
                    sc == rs + MAX_RESIZERS || transferIndex <= 0)
                break;
            // 扩容线程数加1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sc + 1)) {
                // 当前线程帮忙迁移元素
                transfer(tab, nextTab);
                break;
            }
        }
        return nextTab;
    }
    return table;
}

操作步骤如下:

  • 第1步,对 table、node 节点、node 节点的 nextTable,进行数据校验;
  • 第2步,根据数组的length得到一个标识符号;
  • 第3步,进一步校验 nextTab、tab、sizeCtl 值,如果 nextTab 没有被并发修改并且 tab 也没有被并发修改,同时 sizeCtl < 0,说明还在扩容;
  • 第4步,对 sizeCtl 参数值进行分析判断,如果不满足任何一个判断,将sizeCtl + 1, 增加了一个线程帮助其扩容。

addCount 扩容判断

private final void addCount(long x, int check) {
    CounterCell[] as; long b, s;
    // 先尝试把数量加到baseCount上,如果失败再加到分段的CounterCell上
    if ((as = counterCells) != null ||
            !U.compareAndSwapLong(this, BASECOUNT, b = baseCount, s = b + x)) {
        CounterCell a; long v; int m;
        boolean uncontended = true;
        if (as == null || (m = as.length - 1) < 0 ||
                (a = as[ThreadLocalRandom.getProbe() & m]) == null ||
                !(uncontended =
                        U.compareAndSwapLong(a, CELLVALUE, v = a.value, v + x))) {
            fullAddCount(x, uncontended);
            return;
        }
        if (check <= 1)
            return;
        // 计算元素个数
        s = sumCount();
    }
    //检查是否需要扩容,默认check=1,需要检查
    if (check >= 0) {
        Node<K,V>[] tab, nt; int n, sc;
        // 如果元素个数达到了扩容门槛,则进行扩容
        // 注意,正常情况下sizeCtl存储的是扩容门槛,即容量的0.75倍
        while (s >= (long)(sc = sizeCtl) &&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MAXIMUM_CAPACITY) {
            // rs是扩容时的一个标识
            int rs = resizeStamp(n);
            if (sc < 0) {
                // sc<0说明正在扩容中
                if ((sc >>> RESIZE_STAMP_SHIFT) != rs || sc == rs + 1 ||
                        sc == rs + MAX_RESIZERS || (nt = nextTable) == null ||
                        transferIndex <= 0)
                    // 扩容已经完成了,退出循环
                    break;
                // 扩容未完成,则当前线程加入迁移元素中
                // 并把扩容线程数加1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sc + 1))
                    transfer(tab, nt);
            }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2))
                // 进入迁移元素
                transfer(tab, null);
            // 重新计算元素个数
            s = sumCount();
        }
    }
}

操作步骤如下:

  • 第1步,利用CAS将方法更新baseCount的值
  • 第2步,检查是否需要扩容,默认check = 1,需要检查;
  • 第3步,如果满足扩容条件,判断当前是否正在扩容,如果是正在扩容就一起扩容;
  • 第4步,如果不在扩容,将sizeCtl更新为负数,并进行扩容处理。

以上就是整个put方法的流程,可以从中发现,里面大量的使用了CAS方法,CAS 表示比较与替换,里面有3个参数,分别是目标内存地址、旧值、新值,每次判断的时候,会将旧值与目标内存地址中的值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就将新值更新到内存地址里,如果不相等,就继续循环,直到操作成功为止!

get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e, p; int n, eh; K ek;
    // 计算hash
    int h = spread(key.hashCode());
    // 判断数组是否为空,通过key定位到数组下标是否为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e = tabAt(tab, (n - 1) & h)) != null) {
        // 如果第一个元素就是要找的元素,直接返回
        if ((eh = e.hash) == h) {
            if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return e.val;
        }
        else if (eh < 0)
            // hash小于0,说明是树或者正在扩容
            // 使用find寻找元素,find的寻找方式依据Node的不同子类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return (p = e.find(h, key)) != null ? p.val : null;
        // 遍历整个链表寻找元素
        while ((e = e.next) != null) {
            if (e.hash == 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return e.val;
        }
    }
    return null;
}

步骤如下:

  • 第1步,判断数组是否为空,通过key定位到数组下标是否为空;
  • 第2步,判断node节点第一个元素是不是要找到,如果是直接返回;
  • 第3步,如果是红黑树结构,就从红黑树里面查询;
  • 第4步,如果是链表结构,循环遍历判断。

reomve 方法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 调用替换节点方法
    return replaceNode(key, null, null);
}

final V replaceNode(Object key, V value, Object cv) {
    // 计算hash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
    // 循环遍历数组
    for (Node<K,V>[] tab = table;;) {
        Node<K,V> f; int n, i, fh;
        //校验参数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 = tabAt(tab, i = (n - 1) & hash)) == null)
            break;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 如果正在扩容中,协助扩容
            tab = helpTransfer(tab, f);
        else {
            V oldVal = null;
            // 标记是否处理过
            boolean validated = false;
            //用 synchronized 同步锁,保证并发时元素移除安全
            synchronized (f) {
                // 再次验证当前tab元素是否被修改过
                if (tabAt(tab, i) == f) {
                    if (fh >= 0) {
                        // fh>=0表示是链表节点
                        validated = true;
                        // 遍历链表寻找目标节点
                        for (Node<K,V> e = f, pred = null;;) {
                            K ek;
                            if (e.hash == has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
                                V ev = e.val;
                                if (cv == null || cv == ev ||
                                        (ev != null && cv.equals(ev))) {
                                    oldVal = ev;
                                    if (value != null)
                                        e.val = value;
                                    else if (pred != null)
                                        pred.next = e.next;
                                    else
                                        setTabAt(tab, i, e.next);
                                }
                                break;
                            }
                            pred = e;
                            // 遍历到链表尾部还没找到元素,跳出循环
                            if ((e = e.next) == null)
                                break;
                        }
                    }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 如果是树节点
                        validated = true;
                        TreeBin<K,V> t = (TreeBin<K,V>)f;
                        TreeNode<K,V> r, p;
                        // 遍历树找到了目标节点
                        if ((r = t.root) != null &&
                                (p = r.findTreeNode(hash, key, null)) != null) {
                            V pv = p.val;
                            if (cv == null || cv == pv ||
                                    (pv != null && cv.equals(pv))) {
                                oldVal = pv;
                                if (value != null)
                                    p.val = value;
                                else if (t.removeTreeNode(p))
                                    setTabAt(tab, i, untreeify(t.first));
                            }
                        }
                    }
                }
            }
            // 如果处理过,不管有没有找到元素都返回
            if (validated) {
                // 如果找到了元素,返回其旧值
                if (oldVal != null) {
                    // 如果要替换的值为空,元素个数减1
                    if (value == null)
                        addCount(-1L, -1);
                    return oldVal;
                }
                break;
            }
        }
    }
    // 没找到元素返回空
    return null;
}

步骤如下:

  • 第1步,循环遍历数组,接着校验参数;
  • 第2步,判断是否有别的线程正在扩容,如果是一起扩容;
  • 第3步,用 synchronized 同步锁,保证并发时元素移除安全;
  • 第4步,因为 check= -1,所以不会进行扩容操作,利用CAS操作修改baseCount值。

提问

ConcurrentHashMap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请看下面的例子:

private static final Map<Integer, Integer> 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

public void unsafeUpdate(Integer key, Integer value) {
    Integer oldValue = map.get(key);
    if (oldValue == null) {
        map.put(key, value);
    }
}

这里如果有多个线程同时调用unsafeUpdate()这个方法,ConcurrentHashMap还能保证线程安全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get()之后if之前可能有其它线程已经put()了这个元素,这时候再put()就把那个线程put()的元素覆盖了。

那怎么修改呢?

答案也很简单,使用putIfAbsent()方法,它会保证元素不存在时才插入元素,如下:

public void safeUpdate(Integer key, Integer value) {
    map.putIfAbsent(key, value);
}

那么,如果上面oldValue不是跟 null 比较,而是跟一个特定的值比如1进行比较怎么办?

也就是下面这样:

public void unsafeUpdate(Integer key, Integer value) {
    Integer oldValue = map.get(key);
    if (oldValue == 1) {
        map.put(key, value);
    }
}

这样的话就没办法使用putIfAbsent()方法了。

其实,ConcurrentHashMap还提供了另一个方法叫replace(K key, V oldValue, V newValue)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replace(K key, V oldValue, V newValue)这个方法可不能乱用,如果传入的newValue是null,则会删除元素。

public void safeUpdate(Integer key, Integer value) {
    map.replace(key, 1, value);
}

那么,如果if之后不是简单的put()操作,而是还有其它业务操作,之后才是put(),比如下面这样,这该怎么办呢?

public void unsafeUpdate(Integer key, Integer value) {
    Integer oldValue = map.get(key);
    if (oldValue == 1) {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其它业务操作
         */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map.put(key, value);
    }
}

这时候就没办法使用ConcurrentHashMap提供的方法了,只能业务自己来保证线程安全了,比如下面这样:

public void safeUpdate(Integer key, Integer value) {
    synchronized (map) {
        Integer oldValue = map.get(key);
        if (oldValue == null) {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其它业务操作
             */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map.put(key, value);
        }
    }
}

这样虽然不太友好,但是最起码能保证业务逻辑是正确的。

当然,这里使用ConcurrentHashMap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可以换成普通的HashMap了。

我们不能听说ConcurrentHashMap是线程安全的,就认为它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线程安全的。

总结

虽然 HashMap 在多线程环境下操作不安全,但是在 java.util.concurrent 包下,java 为我们提供了 ConcurrentHashMap 类,保证在多线程下 HashMap 操作安全!

在 JDK1.7 中,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分段锁策略,将一个 HashMap 切割成 Segment 数组,其中 Segment 可以看成一个 HashMap, 不同点是 Segment 继承自 ReentrantLock,在操作的时候给 Segment 赋予了一个对象锁,从而保证多线程环境下并发操作安全。

在 JDK1.8 中,ConcurrentHashMap 并没有采用分段锁的策略,而是在元素的节点上采用 CAS + synchronized 操作来保证并发的安全性,源码的实现比 JDK1.7 要复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