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笔记 - 重新认知思考和写作

2,216 阅读21分钟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笔记 - 重新认知思考和写作

引言

​ 和《小狗钱钱》一样有些后悔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这本书很容易让读者以为是一种方法论的书,就好像《早起黄金一小时》的作者介绍自己的个人时间投资实践,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难以借鉴的,因为理解这种方法和知识可能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实际运用这样的方法和知识却需要反复的刻意练习才能实现,回到标题阅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重新认知阅读和写作,颠覆思维方式的书目前看来确实很少。

​ 另外前排提醒这本书的序有50页,个人感觉也是“毁书”的一个原因之一吧,建议直接看正文部分,不要被某些评论什么“一篇帖子就能讲清楚的话要写出一本书”,这样的评论几乎隔几本书就会看见一两条,个人认为如果保持这样的想法去学习并且藐视一切,那么最后只会变成一个铁锤人只会看到钉子,“一句话概括‘不是精华的表现,而是缺乏知识支撑的表现,小心不要成为一个只看到钉子的铁锤人。

资源地址

​ 链接: pan.baidu.com/s/1pol0Rv1l… 提取码: ne7a

如果资源失效,可以通过公众号“懒时小窝”回复:“卡片笔记写作法”进行获取,当然感兴趣也可以关注我,嘿嘿。

推荐语

​ 这本书是对于学以致用这一个概念的更深一层次的介绍和扩展,和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使用思维导图,康奈尔读书法或者各种笔记记录方法不同,卡片笔记读书法不注重笔记本身,而是专注于笔记之上的思考,传统的笔记记录方式常常会因为时间流逝而逐渐遗忘,人脑是不适用于线性知识,而卡片笔记法另辟蹊径,关注记录的内容和思考,摒弃“摘录”而重在“产出”,并且知识只有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才算是知识,否则应该一律放进垃圾箱,而中国人因为应试教育传统的思维习惯总是不自觉的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导致很多思考是单纯的搬运知识而不是产生自己的思考,而这本书的核心的切入点就在此处,我们可以学习用卡片笔记法来摆脱这种恶循环,十分推荐每一位深受应试毒害的读者静下心来看看这本书,相信肯定有不小的收获。

个人评价

​ 本书最大的不同是它不讲求教你做什么,使用什么方法,教你怎么做,而是介绍如何更好的思考以及强调让思考和知识之间产生关联,然后再让知识和知识之间产生关联,关联是学习写作和阅读思考的重点,当我们运用上卡片笔记的记录方式再辅以工具加深思考,当知识丰富并且知识卡片增多的时候,知识的网络也自然而然的形成,通过链接对于知识进行串联,行文写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由此看来卡片笔记读书法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一本好书,如果说大部分的书籍教你怎么活用技巧,那么这个就是教你如何锻炼思维力量。

好与坏

​ 这本书当然也不是一本完美的书,下面说一下个人对于这本书的优劣评价,总的来说依旧是一本瑕不掩瑜的好书,甚至可以颠覆读者对于写作阅读和记录的认知。

先说说坏处:

  1. 前面的序确实有点多并且多达50多页,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是一个烂书,序说白了就是在吹牛,在序中的很多作者思考也容易让读者对于书本的内容产生误解,比如认为是软广的书籍或者功利性书籍等等。
  2. 推荐了一些关于如何更好的应用卡片和知识链接的软件,个人认为略微有点软广的意思。

好处:

  1. 从多个角度来告诉你拥有独立思考的准备步骤以及如何实践卡片笔记法。
  2. 对比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卡片笔记的思维模式的本质区别。
  3. 为什么知识是网络和链接,我们的知识为什么不能像书架一样整整齐齐,规规矩矩以及人脑线性记忆的不可靠。

​ 可以看到,对于坏处基本是对于这本书商业性质的批评,这也难免也可以理解毕竟写书的本质还是为了恰饭赚钱,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本书最大的好处不是告诉你最优解,而是告诉你改如何练习和使用何种方式得出自己的最优解,这也是这本书个人认为的最大价值。

知识链接

  1. 《学习之道》:本书提到的分散的注意力和专注的注意力,和这本书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专注模式就是专心于完成一件事的模式,而发散模式更容易
  2. 《穷查理宝典》:铁锤人思想,如果不具备多思维模型,看到任何事情都会认为是钉子。
  3. 《这样读书就够了》:在这本书中提到了拆书法,拆书法和卡片笔记写作法可以很好的结合,它分为阅读和理解书页内容,指导讲解和拆为己用,而卡片笔记讲求进行带有思考的记录。
  4. 《掌控习惯》和《微习惯》:掌控习惯提到了如何建立正向的反馈循环,任何从过程到结果的奖励机制刺激方式最终都是会失败的,而真正有效的反馈是从结果到过程,当改变了这一层的认知之后,我们可以利用微习惯的从一个俯卧撑开始让所有的目标都可以通过量化的形式去完成,改变行为习惯如此,改变思维习惯亦如此。

思考

​ 在介绍正式的内容之前,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思考的几个话题。

为什么思考?

​ 我们为什么会需要思考呢?对于这一个命题下面个人给出的一些答案:

  1. 思考(写作)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增强记忆,而是为了吸收获取更多的思维方式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单一的思维就好像拿着铁锤的人一样看什么问题都是钉子,比如去上海的交通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最快和最安全的永远是坐飞机而不是坐高铁,但是你在没有飞机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他的方法而不至于不会走路,这时候利用多思维模型就显得格外重要。
  2. 人们常常会坚信自己熟悉的事情是正确的,而逃避那些不熟悉和难以掌握的技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自己已经学会的错觉,这不是你没有理解,而是大脑在试图“逃课”。
  3. 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模型,让知识点之间产生关联是很有必要的,独立思考才不会随波逐流,听东想西。

​ 将这一段内容放到靠前的位置同样也是想提醒读者在看任何文章之前思考看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即使你是本着娱乐放松的心态阅读,也要尝试思考它带给了你什么快乐,而不是读完一了了之。

不要欺骗自己

人最容易欺骗的是自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学习和思考不仅是让自己保持理性思维,更多是让我们不要欺骗自己,有读者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我们看完了一本书却感觉毫无价值?读书之所以无用是因为很多人仅仅是把作者的思考搬到自己记忆里面,没想过消化和应用或者帮助自己做出改变,很明显他们骗了自己却误把这种欺骗归咎于书籍,因此常常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

​ 仔细想想就会明白书籍给人最大的好处是你不会因为心情不好书就告诉你错误的内容,也不会因为你开心告诉你更多的东西,它不会做出任何改变,你从中总结多少经验只会留在记忆而不会留在书本上,当然读书是一件投资很大的事情,因为按照你的时薪计算你看书的时间金钱的消耗是远远大于这本书的价格的,所以看到有思考性的好书和内容更不应该欺骗自己,更需要记录并且及时反思,读一遍还不够,需要反复的阅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思考。

日常写作的几个误区

​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提到了写作的几个误区:

  • 误以为看的内容越多就是越好,但是实际上由于看到越多越恐慌不知道如何下手。
  • 传统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赶鸭子的催稿写作,一种是面对白纸恐慌,总是认为写作是语文试卷的800字作文。
  • 阅读资料查阅文献的时间大于自我思考和写作校正的时间,这也是良好写作的强力阻碍。
  • 误把笔记当知识

​ 我们按照上下顺序看一下这四点:

​ 首先是第一点,写作是不可能凭空创造作品的,而是和过往的经历和认知有这密切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不学数学就能解开方程式,计算概率和微积分,但是不是说看的东西越多就能写的越多,过量的阅读和想法反而会阻碍写作,所以更多时候优秀和真实的写作更在于平日的积累而不是某一时刻面对白纸迸发灵感,我相信没有谁可以靠一张白纸脑补出一本书的,这与天赋无关。

​ 而第二点则是因为常见的写作方式都像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注重思考的过程,我们写作最初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自己,所以不欺骗自己的真实思考的写作是能真实产生共鸣的也更容易得到他人认可,为了受到关注促进思考和阅读,和用思考和阅读吸引别人关注是两码事

​ 第三点指出了日常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那就是查阅资料的时间很容易多余写作和思考的时间,我们会通过大量的是时间去核对写作和资料的契合度,却忘记了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甚至忘记自己在写什么。

​ 最后一点指的是错误的把笔记当做知识,划线记录的方式可能适合需要考试或者过关的场景,但是这是绝对不适用于写作的,划线只是语言对我们的触动的一次想法,这个想法转瞬即逝,不记录是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考的,这种感觉就像是鼓掌却不知道自己觉得哪里好一样。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 发散模式:睡觉,开车,部分体育锻炼运动,比如跑步,游泳以及任何下意识就可以完成的动作等等。

  专注模式:打游戏,看电影,网上冲浪,看书,画画,写作等需要专注精神才能完成的操作,每次专注思考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 这两个模式对应了这本书中的专注注意力和漂浮的注意力,专注注意力指出你想要更好的阅读和吸收并且写下更加优质的内容,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次只做一件事,而如果想要创造性思维需要依靠漂浮注意力才能完成,人的注意力是有每日上限的,我们需要小心的利用专注和发散两种模式切换来提高效率,对于发散和专注模式的解释可以查阅《学习之道》书页前面的部分,里面有更丰富和科学的案例进行解释,由于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下面的链接下下来直接读一读这本书,比用我的话来解释更加好理解。

《学习之道》链接: pan.baidu.com/s/1fk-yKMXx… 提取码: hh6m

仓库还是网络

​ 看到这里请读者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人脑到底是由知识点的网络和知识点构成记忆更加牢固?还是通过线性记忆的仓库整理的方式记忆更牢靠?

​ 事实是对于网络和知识点形成的记忆是更加牢靠的,这也是这本书颠覆我对阅读和写作认知的原因之一,人的记忆其实就是错乱无章并且难以整理的,但是很多的笔记法比如康奈尔笔记法却强调如何更好的线性记录更好的记忆,线性记忆是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习惯,以高中为例比如我们靠历史只需要复习高一高二高三的历史书反复阅读就行了,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热点的信息,当然虽然其中可能难免夹杂着地理知识,但是总是万变不离其中,我们只需要把关键点记录和理解在考试中稍加应用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 线性记忆和网络知识点对比的最好案例是关于海运拆卸集装箱的理念,集装箱在我们眼中都是分类的整整齐齐的,我们常常认为一类集装箱只会装一类内容,实际他会装一个大类的内容,比如生活用品很有可能会被放到一个大的集装箱中,在一个大集装箱中分层叠放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其他分类,这样反而可以更加高效的管理,这也更加印证了人脑是很难用线性的记忆去进行回忆的,而是使用网络的知识点形式进行归类分离,比如牙刷和毛巾虽然是两个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东西,但是却和早起形成一种无形的关联。

另外关于网络知识点理解的一个良好案例是超市的分类,这个就作为作业留给读者去思考了。

卡片笔记法是什么?

​ 从书中的内容来看,卡片笔记法是一种使用多种思维模型对于知识进行链接分类,使用卡片的形式对知识进行串联,最终形成知识网络的思维和学习的方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用手反复大量的刻意练习才可以灵活运用,使用卡片笔记读书法的好处如下:

  • 聚焦产生燃点,如何利用有限的注意力以及人脑只能记住7件事以内的规律更高效的思考和产出自己的内容。
  • 如何重新对待笔记本身,我们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如果带来的是思考和技能提升,那就是有意义的内容,反之可以直接当做放进了垃圾箱因为你很难去回忆存档的知识。
  • 使用卡片笔记读书法,让写作变得像是整理笔记一样简单,任何内容都能手到擒来。
  • 及时记录和回顾知识是重点,人脑是非常靠不住的闪存,如果不马上记录灵感就会流失,记录本身甚至也会被遗忘。

​ 通读这本书也会发现其实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卡片收集的形式进行编撰的,段和段之间看似松散实则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就好像超市中的商品摆放是一种看似杂乱的整洁。

卡片笔记中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 闪念笔记指的我们日常看书中某一段内容突然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感悟,但是闪念笔记如果不能马上转为有用的内容,那么最好一开始就不要记录,给自己带来的灵感的思考需要马上兑现,唯一的方式就是记录,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当做垃圾看待,如果放到正确的位置能被合理二次利用,而丢在地上将和你毫无关系(也可能被别人捡走)。

​ 文献笔记针对理论和专业性知识,它比闪念笔记更加进一步,它是思考和知识的结合,也是精华所在,文献笔记是通过将杂乱的思考和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的。

​ 最后是永久笔记,永久笔记就是和实际方法论有关的东西了,传统的整理方式下每个人习惯都不一样无法评价,但是使用卡片笔记法可以放心的放到卡片中进行关联,整个过程是十分轻松愉快的,但是也要小心永久笔记因为他们很可能作为垃圾箱一直存放,所以按照计划根据人脑的遗忘曲线时常回顾永久笔记是必要的。

不写不会理解

​ 不写下来就永远不会理解,只有把知识打散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点,才能在此基础上产出自己的东西。虽然记忆力强的人可以记住大量的细枝末节,但是也会有很大的负担,过目不忘虽然是令人羡慕的,但是他会分散大量的注意力也会抹杀很多细节。所以如果想要通过构建文本之间的关联,用真正的理解知识去代替记忆才是上策,你会发现大脑的负担很轻,巧妙的利用工具给自己大脑减负是很重要的。

理解记忆的案例:动脉和静脉的区别?为什么动脉壁比静脉壁要厚?

卡片笔记写作是如何拆分人的注意力的

  • 在进行一件事情之前,不要按照TODO安排自己的顺序,无论迎合读者还是设置死线都是无法产生好文章的,因为写作需要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 分清楚一篇文章写作流程,写作需要定初稿,复核,审批,校对,翻译,引用等等,所以我们需要把写文章可以量化,这样就不会出现写到一半或者憋不出来的情况。这个过程就像画画一样,画画需要先画大致线条,然后勾勒模子,然后才是绘画,上色,景深等等一系列事情,最后完成作品
  • 用大脑太累,我们需要借助工具和外部的大脑,书中介绍把事情外化,其实这个外化就是写作量化的过程。

不必注重形式

​ 在这篇读书笔记的最后,我希望读者不要过度纠结卡片读书笔记本身,说白了这是有一个人长期思考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型和习惯,而思维习惯是人的习惯中最难改变的一环,另外对于任何来自外界的东西,除非是作者本人来给你解释,否则一律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选择性的吸收比全盘接受更重要。

​ 如何才能不注重形式呢?这里同样需要联系上文中提到的

好的工具

flomo

​ 这个软件的灵感直接来源就是这本卡片笔记读书法,所以从这本书看到各种广告也不奇怪了。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具体效果可以看下面提供的截图,相信感兴趣的读者会自己去搜索和了解。

wolai

​ 被名字耽误的一个好软件,目前个人也加入了这个群,软件迭代和更新的速度也十分令人羡慕。

独立思考

学富五车

卡片笔记写作让我联想到了学富五车这个概念,很多人在现实中确实用学富五车来充斥大脑,把书本的知识照搬到脑子理解消化,他就是自己的知识了,这样的想法毫无疑问是错的,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就和他的原故事一样。

​ 他的原故事讲的是什么?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文章够五辆马车之多,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他分析事物之一,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死亡转化。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连环可以解开。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

​ 这样看来学富五车是一个贬义词。

应用和实践

​ 最后说说个人是怎么实践的,其实也就是使用了flomo这个工具,如何使用软件和记录卡片不是我来讲的,去问书和软件的作者吧,我并不是专业的,这里说下个人的一些使用技巧(完全主观):

  • flomo的卡片最好在一个时间段内整理到永久笔记,个人不建议堆砌。
  • 千万不要把flomo当做一个笔记仓库,它只能作为闪念的一部分,他是辅助思考归纳知识的工具不是你的另一个记事本。
  • 千万不要依赖软件,锤头能钉钉子,木头也能钉钉子,实在不行拳头也能钉钉子。

为什么不聊作者?

​ 看过我的读书笔记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我好像从来不聊作者,这里统一解释一下:作者如何用它完成辉煌的事业与我无关,我这人比较理性和现实,对我有用的东西我才会记录。

写在最后

​ 新年期间各种走亲访友,通过碎片时间的思考和碎片化的阅读总结出这篇读书笔记,目的更多是让读者知道有这本书,这本书个人目前处于二刷阶段,因为对于一本好书来说读多少遍就有多少遍的收获,希望读者在看到能令自己顿悟的内容时候一定要记录,不管能理解多少,马上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发现你有很多想法可以写,久而久之的练习有朝一日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 最后,写下这本书的笔记也是希望读者有选择性的理解和进行思考,另外如果对于这本书有好的想法或者疑问建议等等可以通过公众号“懒时小窝”私信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