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位技术前辈在 36 岁时所写的:我的 2015

19,071 阅读24分钟

本文转载自:www.iteye.com/blog/zwchen…

作者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技术前辈,这篇文章是他在 36 岁时候写下的,那时候是 2015 年,如今他已经是成都云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 CEO,开发的跨境的 Saas 软件已经是行业头把交椅,在事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过程其实相当困难,这篇文章就写在他创业的早期,而此时,他做技术已经做了 12 年了,这是他的微博,大家也可以去关注,上面有很多干货的思考:weibo.com/u/154741685…

我是是在 2020 年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当时我 31 岁,我在 31 岁的时候看到了这位前辈 5 年前所写的他 36 岁的思考,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也是在 2020 年开始创业做前端早早聊,办前端的技术会议,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这位前辈的经历,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帮助我更能压住自己的浮躁,以更大的战略耐心来把前端早早聊一点一点的办起来。

我在 2020 年至少阅读了 10 遍本文,每次读来都受益匪浅,还特意加了前辈的微信,做了交流,并把原文转载于此,帮助更多的童鞋能提前 5 年,提前 10 年,看到自己的职业可能性,更提前的预判到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为此提前做准备,笨鸟早飞,用时间差打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由于前辈能带给我这么大的启发,除了转载本文,让大家也看到,我也找到了行业里面,原本就是做前端的许多前辈,通过在线的直播,也能带给大家更多更垂直的分享和启发,也就是 36 届早早聊大会前端工程师职业路,全天直播 大家可以戳这里报名链接

image.png

如下是前辈的文章正文:

正文如下


2015,是我的本命年,36岁。

记得上一次本命年,2003,我在南开读研,一次我给我的大学导师电话,她说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还一直记得。

一晃12年了,一个轮回。 其实,也没什么忧伤和遗憾的,挺好。

2015,应该是我毕业10年来最顺的一年,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都很顺。

2015这一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和我的工作搭档,也就是公司的CEO关系很融洽,彼此信任、默契。

这些年,我一直想独立创业,最大的驱动力,其实不是想挣更多的钱,而是希望工作开心,不受束缚。现在,也就是我期望的工作状态。

2016,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还是回到主题,总结下这一年我最大的感触吧。

中年危机

再过三年,我就正式进入中年了:40岁。

但我的中年危机意识,似乎提前到来了。

今年3月下旬,一位上海的朋友,让我接待下几位来成都的伙伴。当我开车送其中一位返回酒店时,我和他聊起来了,关于中年危机,因为他刚过40岁(曾经是电台的英语主播,嗓音非常纯正)。

我说我发现我身边很多90后,我们公司的技术骨干是85后,我写代码已经写不过他们了。他当然会附和我了,会来事嘛,但他身上有一股40岁男人应有的乐观和自信,没有衰老的迹象。

后来,4月下旬,我做刷脸卡的技术顾问,协助我做事的,都是一群刚毕业的90后,92年为主,我发现,我和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他们礼貌、热情,勤奋,其实,他们受过的教育比我们那一代更优质,包括他们的父母。

但让我欣慰的是,当今这些互联网的主流人群,他们背后的公司,其实还是我们这些70后、80后主导。

有时候,我也会观察城市中的人群,挤公交、地铁、逛春熙的,已经很少有大叔了。

但我也发现,那些曾经的同龄人,是否很多已经快到事业的天花板,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血气方刚,注定了这辈子碌碌无为。

一次,我突然想起我在东软的领导,东软基础事业部总监,我入职时他和我谈话,说自己快奔四了,现在,应该奔五了吧。公司大boss刘积仁,几个月前电视上看到他,已经满头白发了。

其实,我危机的,不是社会竞争力,而是岁月流逝的无情。

责任

我说的责任,是对家的责任。

今年,我把父母都接来成都。父母今年63岁,去年还在农田里起早摸黑干活。

我请他们过来,有两个原因,第一,不想他们到这个年龄还这么劳累(想起20年前那农忙时场景我就有一种恐惧:40度烈阳下抱水稻,凌晨4点起来插秧);第二,帮我照顾孩子。

其实,在30岁以前,我都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的,我填高考志愿,最大的打算,就是离家远远的。因为小时候我是一个很叛逆的孩子,打架偷菜坏事做绝,天天挨父母打。

这一年,父母在我这儿过得很开心,婆媳关系也很融洽。

我每个月都会准备几千块钱,放在抽屉了,供他们零花,想买啥就买啥,想买任何东西我都支持。虽然他们花的不多,但心里踏实。

我在想,现在他们身体还硬朗,再过5年10年,估计就不这样了。所以,在经济上一定要有足够的储备。看到卖保险的,我就会问有没有针对父母老年人的,但遗憾的是都没有,而他们农村户口,社保并不健全。

还有,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些都是要经济支撑的。

还有父母那边亲戚,在亲戚眼中,也就我们家看起来有出息,以后那边老人大病,我不可能袖手旁观的。

当然,经济并不是我担心的,但5年后这种问题会愈发明显,衰老和疾病用钱也是解决不了的。但我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以及提前做好抗风险准备。

家庭

我像是很少谈及我的家庭,也就是夫妻关系。其实这么些年来,一直都还融洽,只是我这处女座男人,很刻板,不懂浪漫,也没有心思想着怎么去制造情趣。

以前在大连时,lp总在我面前唠叨,她某某同学,lg每天上下班都会电话关心几句。

不知她有没有想过,曾经有一年多,她每次加班,我都在她们办公楼下,在北方那刺骨的寒风中,经常一站就是一个小时,那时候可没有智能手机打发时间。

今年公司搬到龙泉经开区那边了,有点远,需要开车上班。下班前,一般会给她打电话,问她下班没有,没有我就去接她,虽然是不怎么顺路的。

以前她唠叨时,我都是保持沉默,我当时也不知咋做,现在我忽然明白了:我每天打电话给你说什么呀?我能做些什么呀?说处女座男人务实,不知道这算不算,过于理性了吧。

在路上的20来分钟,也就是我们真正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因为,回家吃饭后我会跑步、然后是学习到11点左右,她就在安抚小孩睡觉了。

这么多年像是一直这么平平淡淡过来的。

可能一年会吵1次架,吵架后我都得花几天时间主动去哄,然后吸取教训(拉下面子太别扭了),有火药味苗头就赶快平息。

之所以不怎么吵架,可能是因为我心思根本没有放在这些生活琐事上,记得以前等她下班,也不是干等,而是思考一些技术问题。

健康

我每次年终回顾时,都会把健康作为来年的第一目标。

健康无非就这四点: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平衡的心态。而每一项其实都是有条件的,饮食和运动,需要有很强的自律,心态需要经历过磨练,以及一份合适的工作。

这四点上,自认为比较满意了。

晚上我基本控制在一碗汤面或稀饭,虽然说运动后食量会增大;

运动我已经养成了习惯。今年年初64KG,几个月后通过跑步减到近57KG,减了6公斤,虽然后来反弹了一些,但保持住了。

我发现,过量的运动,会有一个较长的不应期,身体在反抗,会非常排斥运动。现在我保持在每周3次长跑(30分钟5公里),可以长久地坚持。而且,跑步、洗澡后,学习状态会非常好。

我每次发现自己情绪不对,就会跑步,这是比任何娱乐更有效的排解压力的方式。当然,这需要很强的自律,因为情绪低落时人最被动。

家里跑步机已经买三年了,当时lp 很反对,但我确信这是一笔最正确的投资。

现在家里有一副哑铃,近50KG,我每天早上都会举4组,热身后再吃饭,这期间一直不用穿外套的。

自我认知

今年我经常在想,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首先,我应该看起来像这类人。

有独立思想。所以,在主流意识形态前,我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对流行的鸡汤文应该有更深度的思考: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认同?它是否无懈可击?

羊群心理,如果在30岁前有还算正常,如果到我这个年龄还这样,就太low了。羊群效应背后,应该是一种安全感缺失。

从容。这是我在修炼的一种能力,和稳重、优雅有点相关。当然,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以及对名利的淡薄,很难具备该品质。但即使那样,在情绪当头,人还是会紧张、焦虑、粗鲁,所以还是要修炼。

上次和一位女司机发生严重擦挂,对方很粗鲁,跟着我的嗓门也大了,但过了几分钟后,我克制着平静了:这是我希望的形象吗?我是不是太失身份了?

优雅。有一次,出办公室门,背后有一位女生也正好出去,我开门后,习惯性的并没有为她拉住门,后来我懊悔了好一段时间。我在想,我怎么锻炼自己这种临场反应力,其实,我是有心给她把门的。

不是我想做给她看,而是我这样很不优雅,我怨愤自己的无能。

气场。至少在我们这近70人的公司里,我不是基层和中层吧,我的气场和行为不应该像一个普通员工。

我在气场修炼困惑时,忽然有一天悟出了一个道理:当你对公司、同事和下属有一种责任感,它会让你主动去创造一种阳光环境,让他人去支持配合你,这样压根儿就不会想到,面对一群人时那种怯场。

记得有人在知乎上提问:怎样才能演讲不怯场?有人回答:你把观众当成朋友就好了。真的有效,但你得虔诚。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你是合伙人,那你一开始就不应该有“气场不足”这种意识啊?问题是,我没有出资,只是技术入股。公司里,谁买单谁就是老大,对吧?

以上几点,对于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时就有这种觉悟,而我是在30岁后开始有意识。可能和我贫困的农村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一直疲于靠勤奋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城里长大的,在待人接物和人格独立方面似乎要早5年。

公司里的同事,经过几天的相处,我大概就知道他是来自大城市、小城镇,还是乡村。而程序员这个行业,干得好的基本上都来自农村,而且他们往往有农民身上那种优点:勤奋、朴实、守信,但小农意识也比较浓。

只有农村父母和孩子,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而长期处于这个圈子,对自己身份和形象就缺乏敏感,也失去了改变的动力。

直面困境

做iOS的都知道,AppStore上架需要7天时间,这确实很不爽,国内应用市场经常1小时就可以审核通过。如果出现一个严重bug,得等7天用户那边才能得到修复。

后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这要求你发布APP前,必须周密考虑发布后可能出现的bug,以及发布前严格测试,也就是说,AppStore这种限制会迫使你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不是好事吗?

记得沃尔玛被供应商批驳,有一个理由是:他们对采购价压得太低了,自己完全没有利润。但想想,如果该供应商改进自己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或者做出差异化产品,优于其它供应商,不就有议价能力了吗?自己太弱,怨得了别人?

在公司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App随便一个bug,就会有人在公司群里反映,所有人都知道,搞得像我们技术团队很弱的样子,我当然有压力。

其实,正常的产品运营流程,应该是业务人员往bug系统提交,我们确认后安排工期,不用群里即时广播。再说,App的bug一般不可能当即修复;他们在群里一吼,如果没有人记录在bug系统,很可能后面会忘掉,特别是周末反馈的bug。

后来我在公司推行钉钉-企业微信,也是想一定程度化解这种问题,因为业务部如果要点对点反馈问题,必须先加好友,他们也只能在群里广播,而钉钉不用。

后来我对技术团队说,这种事我都会给你们顶着,他们也不知道这种bug是谁犯的,但这是提升自己的机会,你们终将面对市场上其它开发人员的竞争,你们能力提升才是你们的唯一竞争力。

对于我,其实也一样,面子不重要,管理能力提升才是根本。

关系

这半年,我和CEO的配合一直挺默契的。虽然说,这立足于他对我技术管理的认可,我对他业务能力的认可,但这种关系还是需要经营。

比如有一次,app突然不能用,大家都急了,因为地推小组正在现场推广。我发现原因出在域名的DNS解析上,360的CDN出问题了。于是我马上回公司(当时周末),干掉CDN,重新配置域名服务器、域名解析。但问题最终还是无法当即解决,因为DNS生效需要时间。

也就是说,所有员工只能干等。

第二天早上,一切相安无事了,也证明了不是程序的Bug。

后来我和Boss说,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什么都不做,可能一个小时就会恢复。因为360那边的预警系统会提示有CDN节点故障,他们会尽快解决。

但问题是,他当时在那种焦虑情况下,一定是希望我尽快采取行动,我最好就是配合了。

关系是建立在彼此的利用价值之上,这种价值可能是能力互补、打发孤独、交换信息、寻找认同、抱团取暖等。关系的可靠度决定于自己的稀缺性、可替换成本和风险。

说得怎么这么功利呢?但仔细想想亲情、友情这种不容玷污的情感,难道不是这样的?高中最好的朋友,亲密感可能是基于打发孤独。

当一个人没有利用价值时,这种关系就走到了尽头。

和CEO相处,我时刻想到这点。

这个月技术部又有这么大开支,这个月的交付物是否值这个钱?

两个月后产品进入维护阶段,30%资源将会闲置,老板会觉得投入产出不高,我要想办法把闲置资源变现,降低成本;或者挖掘产品其它需求,提升工作饱和度。

还有,产品进入维护期,我的利用价值不大,不能支撑我更大的收益预期,我必须寻找新的创收点。我想挣更多的钱,不是Boss给的,而是我创造价值的抽成。

当然,我也可以这样想,现在技术市场人才这么贵,外包成本会更高,我们现在的技术支出是省钱的。

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也对,但无助于关系的维护。

同事关系。比如说加班,领导肯定是愿意看到的,勤奋、有责任感、忠诚嘛。但我对技术团队说:加班是无能的表现,是一种耻辱,要么是我管理能力问题,要么是你们技术能力问题。技术能力问题,要么你们自己想办法提升,要么我重新找人。

我说得确实很冷酷,但我认为提升他们能力才是对他们负责。

薪水上我达到他们期望值,下班还开车带他们回家,如果只是同事利益关系,我肯定不愿意下班路上还没有私人空间,一个人听听音乐多享受。

我和下属的关系,也是建立在彼此的利用价值之上的,而这种价值主要是他们的交付件,按时按质交付。我作为中间人,先满足Boss的利益,然后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我的纵容最后还是伤害他们,也伤害Boss,双输。

其实,我就是一个技术商人。

因为这种职场观,导致我不看重那种表面关系,比如忠诚、服从,靠不住的,也就没有加班文化、考勤文化、站队文化。

为什么我要把领导关系、下属关系搞得这么冷漠呢?其实,一点也不,我只是尊重自然法则。

打个比方,如果星光大道的选手,主要靠打感情牌赢得投票,那么这个节目估计也活不到现在。

如果主持人也被感动了,暗示观众投票,对哪些不打感情牌靠实力的选手是不公平的,对电视旁观众是伤害的(节目质量不高,都是作秀),最终损伤了星光大道这个品牌。

有时想,如果旁观我这样一个团队,其实也是挺苦逼的,因为无法靠品牌挣钱。就像拼功能的手机都是屌丝机,性价比高,但溢价很低。

富人发朋友圈,是在谈高尔夫、红酒、雪茄,屌丝都在谈励志、鸡汤文。

我现在的关注点,是否也暴露了我现在的生存状态?

当公司成长到参天大树,被别人关注时,就不用现在像小草一样,卑微的活着。到时候也可以像腾讯那样,大谈价值观、理想、办公环境、食堂。

听说8年前进阿里的,很大一批都是年薪百万,新进入的牛人,一年也可以套现价值上百万的股票。

说马云人品如何如何的,想想自己,有能力让员工过上富足的生活吗?

像是扯远了。

方向比努力重要

今年创业圈流行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方向比努力重要,也是一个意思。

方向本质上是一种决策。决策力,是一个管理者综合能力最终的体现,就像商品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价格上。

调整方向,是一种不确定的事情,需要冒险,而大多数人喜欢走确定的路。

和调整方向类似,比如一位技术人员走向管理,开始最不适应的,就是做计划。我大概花了一年才适应过来,因为我太喜欢埋头写代码了,那种沉浸式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让人不能自拔,效率多高啊。

2015,工作上我做了若干决策,基本上没有失手的。就这么说吧,每次都达成了决策之初给boss的承诺。

唯一一个错误的决策,就是在股市高点没有听一位前同事的忠告,亏得一塌糊涂。但怎么说,止损还是做得挺狠的-当即全部清仓,否则会亏得爬不起来。八月那次股灾后,我再也没有碰股票,专心工作。

虽然很多决策是靠直觉,但其实是靠背后若干年的经验积累。比如,取舍AB方案,不可能把决策的因素挨个打分,最后根据权重做一个总分来比较,看似很科学,其实很可笑。因为对任何一项的打分都是主观的,决定于你的直觉偏好。

2016,我会去做更多开拓性的事情,做一些最重要的决策,剩下的让团队执行就行。一个管理者,如果总是专注于执行细节,把自己搞得很累,时间排的满满的,没有时间思考方向问题,这对团队是很危险的。衡量一个管理者的绩效,是他的团队绩效,而不是个人绩效。

因为方向比努力重要,所以我不用上班表现得很忙碌,也不用按时上下班来证明自己的敬业。我认为提升下属绩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把精力投入到产出最高的任务中,而这决定于我的目标设定能力-决策力。

选择比努力重要

因为我从事的是IT行业,这个行业都是知识工作者,而知识工作者的绩效,最根本是决定于他的个人能力,而不是管理。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可能绩效是一个普通的3-5倍。

与其把精力花在管理上,不如花更多精力在选人。如果都是一批优秀的人,需要管理吗?

工作超过3年的,你根本不要指望你能够去改变他的工作习惯,提升他的技术热情,除非他原本就是这样的人。你能够做的,也就是让他遵守软件开发流程和项目规范,仅此而已,但这是最低要求。

继续扯远点。 我曾经抱着极大的热情,试着让员工养成阅读习惯,买了一堆技术书籍,后来我发现基本上没人看。

现在,我基本上不过问员工的职业规划,也不关心他们业余时间如何分配,只要把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就行。

虽然我一直在优化自己的时间利用率,比如阅读媒介的优化,闲散时间的分配,如上班路上时间、如厕时间。我绝不会投入大把时间去刷朋友圈,做这种产出很低效的事情。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这个的博客:《暗时间》。

如果有年轻朋友看到这篇文章,我真希望他们在最好的年龄,不要把太多精力投入到解决孤独和存在感的事情上,比如刷微信朋友圈。而是去阅读充电,然后去豆瓣知乎等社会化媒体分享,扩大交际圈,这是一种更有效的解决孤独和存在感的方式,如果持续5年,你的生活会有神奇的变化。

这个社会,其实有很多人想认识你,只是我们没有迈出的勇气,退缩在朋友圈那几张熟悉的面孔上。从人际关系本质讲,你总是在做老客户维系,而不是开拓新客户,会有多少回报呢?换句话说,你天天点赞,给这群老用户创造了多少价值呢?

如果你在朋友圈发:我下周六将去哪里哪里,如果有一群朋友想接待你,不是因为他们多友好,而是你的身价或者你曾经的给予,站在对方角度,前者是一种投资行为,后者是一种偿还行为,不要用一些肤浅的理解:因为对方比较热情、好客,我们比较熟...

回到正题。

选择比努力重要,还表现在选择合伙人,选择客户。

今年我准备做一些开拓性事情,而这件事成败一个关键点,就是在客户筛选上。

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三峡游轮售前客服,其中,30%客户会绝对成交,过来就问你有没有船票、多少钱,马上下单;还有40%,如果你表现得比较专业、态度诚恳,也很容易成交;另外30%很刁钻,问你是不是骗子网站,其实这个时候你不要去解释,这类客户交易成本非常高。如果你能够从营销上带来更多前面那70%客户,这30%客户直接放弃,不需要让所有客户满意,你只需服务好对你认可的客户。

我估计很多电商人士懂这个道理,在创业之初,没有那么多资源,干脆砍掉在线客服,只接受电话客户的咨询,只做这部分经过筛选、更有成交意愿的客户。

内部创业

2016,我准备在团队管理上创新,让组员成为合作伙伴,而不是下属。比如,在做项目前,让他选择是拿固定薪水-不承担风险,还是浮动薪水-承担风险。如果选择后者,我会将项目利润一个比例拿出来分成。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我只要求在某个时间节点交付什么、交付质量。

2016的目标

这一年,我将利用知乎这个渠道,打造个人影响力,方式当然是最苦逼的知识分享。

另外,我准备写至少10篇有深度的文章。

这一年,我准备服务于超过10家客户,给他们提供创业型项目的技术孵化。

当然,最基本的,还是要完成现有产品的开发任务。

这些年,我一直处在一种被动型积极:努力解决现有问题。

从2016开始,我会主动寻找机会,让我们技术部从成本部门转为利润部门,在薪资上掌握主动权,让他们获得比其它公司更高的收益。其实,背后的真正驱动力,是我想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