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思想
虚拟DOM
虚拟DOM只保留了真实DOM节点的一些基本属性,和节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它相当于建立在javascript和DOM之间的一层“缓存”。 虚拟DOM其实就是用一个对象来描述DOM,通过对比前后两个对象的差异,最终只把变化的部分重新渲染,提高渲染的效率
diff算法
React用 三大策略 将O(n^3)复杂度 转化为 O(n)复杂度
策略一(tree diff): Web UI中DOM节点跨层级的移动操作特别少,可以忽略不计。
策略二(component diff): 拥有相同类的两个组件 生成相似的树形结构, 拥有不同类的两个组件 生成不同的树形结构。
策略三(element diff): 对于同一层级的一组子节点,通过唯一id区分
React需要同时维护两棵虚拟DOM树:一棵表示当前的DOM结构,另一棵在React状态变更将要重新渲染时生成。React通过比较这两棵树的差异,决定是否需要修改DOM结构,以及如何修改。
简单来说Diff算法在虚拟DOM上实现,是虚拟DOM的加速器,提升性能的法宝
Vue和React中diff算法区别
相同点:
vue和react的diff算法,都是忽略跨级比较,只做同级比较。
vue diff时调动patch函数,参数是vnode和oldVnode,分别代表新旧节点。
不同点:
1.vue对比节点。当节点元素相同,但是classname不同,认为是不同类型的元素,删除重建,而react认为是同类型节点,只是修改节点属性。
2.vue的列表对比,采用的是两端到中间比对的方式,而react采用的是从左到右依次对比的方式。当一个集合只是把最后一个节点移到了第一个,react会把前面的节点依次移动,而vue只会把最后一个节点移到第一个。总体上,vue的方式比较高效。
react/vue中的key作用
虚拟DOM中的key作用:
1、简单的说:key是虚拟dom对象的标识,在更新显示时key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详细的说:当状态中的数据发生变化时,react会根据【新数据】生成【新的虚拟DOM】,随后react进行【新虚拟DOM】与【旧虚拟DOM】的diff比较,比较规则如下:
a、旧虚拟DOM中找到了与新虚拟DOM的相同的key:
(1)若虚拟DOM中内容没变,直接使用之前的真是DOM
(2)若虚拟DOM中内容变了,则生成新的真实DOM替换页面中的真实DOM
b、旧虚拟DOM中未找到与新虚拟DOM相同的key
根据数据创建新的真实DOM,随后渲染到页面
用数据下标(索引)作为key可能会引发的问题:
1、若对数据进行:逆序添加、逆序删除等破坏顺序的操作:
会产生没有必要的真实DOM更新 => 界面效果没问题,单效率低
2、如果结构中还包含输入类的DOM:
会产生错误DOM更新 => 界面由问题
3、注意!如果不存在对数据的逆序添加,逆序删除等破坏顺序操作
仅用于渲染列表用于展示,使用index作为key是没有问题的
开发中如何选择key?
1、最好使用每条数据的唯一标识作为key,比如id,手机号,省份证号,学号等唯一值
2、如果确定只是简单的展示数据,用index(索引)也是可以的
状态管理
redux
是什么:是一个应用数据流框架,集中式管理
怎么用:view 调用 store 的 dispatch 接收 action 传入 store,reducer 进行 state 操作,view 通过 store 提供的 getState 获取最新的数据
缺点: state必须由父组件传过来,子组件相关数据更新,父组件会强渲
flux
单向数据流
- 用户访问 View
- View 发出用户的 Action
- Dispatcher 收到 Action,要求 Store 进行相应的更新
- Store 更新后,发出一个"change"事件
- View 收到"change"事件后,更新页面
vuex
vuex 仅仅是作为 vue 的一个插件而存在,不像 Redux,MobX 等库可以应用于所有框架,vuex 只能使用在 vue 上,很大的程度是因为其高度依赖于 vue 的 computed 依赖检测系统以及其插件系统,
vuex 整体思想诞生于 flux,可其的实现方式完完全全的使用了 vue 自身的响应式设计,依赖监听、依赖收集都属于 vue 对对象 Property set get 方法的代理劫持。最后一句话结束 vuex 工作,vuex 中的 store 本质就是没有 template 的隐藏着的 vue 组件;
使用:在 main.js 引入 store,注入。新建了一个目录 store,….. export
场景:单页应用中,组件之间的状态。音乐播放、登录状态、加入购物车
MVVM
MVVM 是 Model-View-ViewModel 的缩写。mvvm 是一种设计思想。Model 层代表数据模型,也可以在 Model 中定义数据修改和操作的业务逻辑;View 代表 UI 组件,它负责将数据模型转化成 UI 展现出来,ViewModel 是一个同步 View 和 Model 的对象。
在 MVVM 架构下,View 和 Model 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 ViewModel 进行交互,Model 和 ViewModel 之间的交互是双向的, 因此 View 数据的变化会同步到 Model 中,而 Model 数据的变化也会立即反应到 View 上。
ViewModel 通过双向数据绑定把 View 层和 Model 层连接了起来,而 View 和 Model 之间的同步工作完全是自动的,无需人为干涉,因此开发者只需关注业务逻辑,不需要手动操作 DOM, 不需要关注数据状态的同步问题,复杂的数据状态维护完全由 MVVM 来统一管理
mvc
mvc 和 mvvm 其实区别并不大。都是一种设计思想。主要就是 mvc 中 Controller 演变成 mvvm 中的 viewModel。mvvm 主要解决了 mvc 中大量的 DOM 操作使页面渲染性能降低,加载速度变慢,影响用户体验。和当 Model 频繁发生变化,开发者需要主动更新到 View
双向绑定
vue.js 是采用数据劫持结合发布者-订阅者模式的方式,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来劫持各个属性的 setter,getter,在数据变动时发布消息给订阅者,触发相应的监听回调。
第一步:需要 observe(被观察者) 的数据对象进行递归遍历,包括子属性对象的属性,都加上 setter 和 getter 这样的话,给这个对象的某个值赋值,就会触发 setter,那么就能监听到了数据变化
第二步:compile 解析模板指令,将模板中的变量替换成数据,然后初始化渲染页面视图,并将每个指令对应的节点绑定更新函数,添加监听数据的订阅者,一旦数据有变动,收到通知,更新视图
第三步:Watcher 订阅者是 Observer 和 Compile 之间通信的桥梁,主要做的事情是:
- 在自身实例化时往属性订阅器(dep)里面添加自己
- 自身必须有一个 update()方法
- 待属性变动 dep.notice()通知时,能调用自身的 update() 方法,并触发 Compile 中绑定的回调,则功成身退。
第四步:MVVM 作为数据绑定的入口,整合 Observer、Compile 和 Watcher 三者,通过 Observer 来监听自己的 model 数据变化,通过 Compile 来解析编译模板指令,最终利用 Watcher 搭起 Observer 和 Compile 之间的通信桥梁,达到数据变化 -> 视图更新;视图交互变化(input) -> 数据 model 变更的双向绑定效果
路由
hash模式:在浏览器中符号“#”,用window.location.hash读取
特点:hash虽然在URL中,但不被包括在HTTP请求中;用来指导浏览器动作,对服务端安全无用,hash不会重加载页面。仅 hash 符号之前的内容会被包含在请求中,如 www.xxx.com,因此对于后端来说,即使没有做到对路由的全覆盖,也不会返回 404 错误。
history模式:history采用HTML5的新特性;且提供了两个新方法:pushState(),replaceState()可以对浏览器历史记录栈进行修改,以及popState事件的监听到状态变更。
特点:前端的 URL 必须和实际向后端发起请求的 URL 一致,如 www.xxx.com/items/id。后端如果缺少对 /items/id 的路由处理,将返回 404 错误。你要在服务端增加一个覆盖所有情况的候选资源:如果 URL 匹配不到任何静态资源,则应该返回同一个 index.html 页面,这个页面就是你 app 依赖的页面。
框架处理事件
React 的事件是合成事件,React 在组件加载(mount)和更新(update)时,将事件通过 addEventListener 统一注册到 document 上,然后会有一个事件池存储了所有的事件,当事件触发的时候,通过 dispatchEvent 进行事件分发
高阶组件(higher order component)
高阶组件是一个以组件为参数并返回一个新组件的函数。HOC 运行你重用代码、逻辑和引导抽象。最常见的可能是 Redux 的 connect 函数。除了简单分享工具库和简单的组合,HOC 最好的方式是共享 React 组件之间的行为。如果你发现你在不同的地方写了大量代码来做同一件事时,就应该考虑将代码重构为可重用的 HOC。
纯函数
一个函数的返回结果只依赖于它的参数,并且在执行过程里面没有副作用,我们就把这个函数叫做纯函数。
-
函数的返回结果只依赖于它的参数。
-
函数执行过程里面没有副作用。
函数执行过程没有副作用 一个函数执行过程对产生了外部可观察的变化那么就说这个函数是有副作用的。
304的缓存
1.服务器首先产生Etag,服务器可在稍后使用它来判断页面是否被修改。本质上,客户端通过该记号传回服务器要求服务器验证(客户端)缓存)
2.304是 HTTP的状态码,服务器用来标识这个文件没有被修改,不返回内容,浏览器接受到这个状态码会去去找浏览器缓存的文件
3.流程:客户端请求一个页面A。服务器返回页面A,并在A上加一个Tage客服端渲染该页面,并把Tage也存储在缓存中。客户端再次请求页面A
并将上次请求的资源和ETage一起传递给服务器。服务器检查Tage.并且判断出该页面自上次客户端请求之后未被修改。直接返回304
last-modified: 客服端请求资源,同时有一个last-modified的属性标记此文件在服务器最后修改的时间
客服端第二次请求此url时,根据http协议。浏览器会向服务器发送一个If-Modified-Since报头,
询问该事件之后文件是否被修改,没修改返回304
有了Last-Modified,为什么还要用ETag?
1、因为如果在一秒钟之内对一个文件进行两次更改,Last-Modified就会不正确(Last—Modified不能识别秒单位的修改)
2、某些服务器不能精确的得到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
3、一些文件也行会周期新的更改,但是他的内容并不改变(仅仅改变修改的事件),这个时候我们并不希望客户端认为文件被修改,而重新Get
ETag,为什么还要用Last-Modified?
1、两者互补,ETag的判断的缺陷,比如一些图片等静态文件的修改
2、如果每次扫描内容都生成ETag比较,显然要比直接比较修改时间慢的多。
ETag是被请求变量的实体值(文件的索引节,大小和最后修改的时间的Hash值)
1、ETag的值服务器端对文件的索引节,大小和最后的修改的事件进行Hash后得到的。
浏览器渲染
流程:解析html以及构建dom树 -> 构建render树 -> 布局render树 -> 绘制render树
概念:1.构建DOM树: 渲染引擎解析HTML文档,首先将标签转换成DOM树中的DOM node(包括js生成的标签)生成内容树
2.构建渲染树: 解析对应的css样式文件信息(包括js生成的样式和外部的css)
3.布局渲染树:从根节点递归调用,计算每一个元素的大小,位置等。给出每个节点所在的屏幕的精准位置
4.绘制渲染树:遍历渲染树,使用UI后端层来绘制每一个节点
重绘:当盒子的位置、大小以及其他属性,例如颜色、字体大小等到确定下来之后,浏览器便把这些颜色都按照各自的特性绘制一遍,将内容呈现在页面上
触发重绘的条件:改变元素外观属性。如:color,background-color等
重绘是指一个元素外观的改变所触发的浏览器行为,浏览器会根据元素的新属性重新绘制,使元素呈现新的外观
注意:table及其内部元素需要多次计算才能确定好其在渲染树中节点的属性值,比同等元素要多发时间,要尽量避免使用table布局
重排(重构/回流/reflow): 当渲染书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因为元素的规模尺寸,布局,隐藏等改变而需要重新构建,这就是回流。
每个页面都需要一次回流,就是页面第一次渲染的时候
重排一定会影响重绘,但是重绘不一定会影响重排
babel
ES6、7
代码输入 ->babylon
进行解析 -> 得到AST
(抽象语法树)->plugin
用babel-traverse
对AST
树进行遍历转译 ->得到新的AST
树->用babel-generator
通过AST
树生成ES5
代码
SSR
app.js
作为客户端与服务端的公用入口,导出Vue
根实例,供客户端entry
与服务端entry
使用。客户端entry
主要作用挂载到DOM
上,服务端entry
除了创建和返回实例,还进行路由匹配与数据预获取。webpack
为客服端打包一个Client Bundle
,为服务端打包一个Server Bundle
。- 服务器接收请求时,会根据
url
,加载相应组件,获取和解析异步数据,创建一个读取Server Bundle
的BundleRenderer
,然后生成html
发送给客户端。 - 客户端混合,客户端收到从服务端传来的
DOM
与自己的生成的 DOM 进行对比,把不相同的DOM
激活,使其可以能够响应后续变化,这个过程称为客户端激活 。为确保混合成功,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需要共享同一套数据。在服务端,可以在渲染之前获取数据,填充到stroe
里,这样,在客户端挂载到DOM
之前,可以直接从store
里取数据。首屏的动态数据通过window.__INITIAL_STATE__
发送到客户端
Vue SSR
的实现,主要就是把Vue
的组件输出成一个完整HTML
,vue-server-renderer
就是干这事的
Vue SSR
需要做的事多点(输出完整 HTML),除了complier -> vnode
,还需如数据获取填充至HTML
、客户端混合(hydration
)、缓存等等。 相比于其他模板引擎(ejs
,jade
等),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一样的,性能上可能要差点
Vue computed
- 建立与其他属性(如:
data
、Store
)的联系; - 属性改变后,通知计算属性重新计算
实现时,主要如下
- 初始化
data
, 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把这些属性全部转为getter/setter
。 - 初始化
computed
, 遍历computed
里的每个属性,每个computed
属性都是一个watch
实例。每个属性提供的函数作为属性的getter
,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转化。 Object.defineProperty getter
依赖收集。用于依赖发生变化时,触发属性重新计算。- 若出现当前
computed
计算属性嵌套其他computed
计算属性时,先进行其他的依赖收集
Vue complier
- 模板解析这种事,本质是将数据转化为一段
html
,最开始出现在后端,经过各种处理吐给前端。随着各种mv*
的兴起,模板解析交由前端处理。 - 总的来说,
Vue complier
是将template
转化成一个render
字符串。
可以简单理解成以下步骤:
parse
过程,将template
利用正则转化成AST
抽象语法树。optimize
过程,标记静态节点,后diff
过程跳过静态节点,提升性能。generate
过程,生成render
字符串
离线储存
- 在线的情况下,浏览器发现
html
头部有manifest
属性,它会请求manifest
文件,如果是第一次访问app
,那么浏览器就会根据manifest文件的内容下载相应的资源并且进行离线存储。如果已经访问过app
并且资源已经离线存储了,那么浏览器就会使用离线的资源加载页面,然后浏览器会对比新的manifest
文件与旧的manifest
文件,如果文件没有发生改变,就不做任何操作,如果文件改变了,那么就会重新下载文件中的资源并进行离线存储。 - 离线的情况下,浏览器就直接使用离线存储的资源。
vue
聊聊对vue的理解
vue是一个渐进式的JS框架。他易用,灵活,高效; 可以把一个页面分隔成多个组件;当其他页面有类似功能时,直接让封装的组件进行复用; 他是构建用户界面的声明式框架,只关心图层;不关心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V-model的是什么?
Vue的双向数据绑定是由数据劫持结合发布者订阅者实现的。 数据劫持是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来劫持对象数据的setter和getter操作。 在数据变动时作你想做的事
- 通过Observer来监听自己的model数据变化,通过Compile来解析编译模板指令,最终利用Watcher搭起Observer和Compile之间的通信桥梁,达到数据变化->视图更新 在初始化vue实例时,遍历data这个对象,给每一个键值对利用Object.definedProperty对data的键值对新增get和set方法,利用了事件监听DOM的机制,让视图去改变数据
<input type="text" :value="str" @input="str = $event.target.value">
谈谈对生命周期的理解
- beforeCreate阶段:vue实例的挂载元素el和数据对象data都是undefined,还没有初始化。
- created阶段:vue实例的数据对象data有了,可以访问里面的数据和方法,未挂载到DOM,el还没有
- beforeMount阶段:vue实例的el和data都初始化了,但是挂载之前为虚拟的dom节点
- mounted阶段:vue实例挂载到真实DOM上,就可以通过DOM获取DOM节点
- beforeUpdate阶段:响应式数据更新时调用,发生在虚拟DOM打补丁之前,适合在更新之前访问现有的DOM,比如手动移除已添加的事件监听器
- updated阶段:虚拟DOM重新渲染和打补丁之后调用,组成新的DOM已经更新,避免在这个钩子函数中操作数据,防止死循环
- beforeDestroy阶段:实例销毁前调用,实例还可以用,this能获取到实例,常用于销毁定时器,解绑事件
- destroyed阶段:实例销毁后调用,调用后所有事件监听器会被移除,所有的子实例都会被销毁
VUE和REACT有什么区别?
react整体是函数式的思想,把组件设计成纯组件,状态和逻辑通过参数传入,所以在react中,是单向数据流;
vue的思想是响应式的,也就是基于是数据可变的,通过对每一个属性建立Watcher来监听,当属性变化的时候,响应式的更新对应的虚拟dom。
vuex的流程
页面通过mapAction异步提交事件到action。action通过commit把对应参数同步提交到mutation。
mutation会修改state中对应的值。 最后通过getter把对应值跑出去,在页面的计算属性中
通过mapGetter来动态获取state中的值
vuex有哪几种状态和属性
- state中保存着共有数据,数据是响应式的
- getter可以对state进行计算操作,主要用来过滤一些数据,可以在多组件之间复用
- mutations定义的方法动态修改state中的数据,通过commit提交方法,方法必须是同步的
- actions将mutations里面处理数据的方法变成异步的,就是异步操作数据,通store.dispatch来分发actions,把异步的方法写在actions中,通过commit提交mutations,进行修改数据。
- modules:模块化vuex
为什么data必须是函数
- Object是引用数据类型,如果不用function返回,每个组件的data都是内存的同一个地址,一个数据改变了其他也改变了
- JavaScript只有函数构成作用域(注意理解作用域,只有函数{}构成作用域,对象的{}以及if(){}都不构成作用域),data是一个函数时,每个组件实例都有自己的作用域,每个实例相互独立,不会相互影响。
vue路由的两种模式
- hash ——即地址栏URL中的#符号(此hsah 不是密码学里的散列运算) hash 虽然出现URL中,但不会被包含在HTTP请求中,对后端完全没有影响,因此改变hash不会重新加载页面。
- history ——利用了HTML5 History Interface 中新增的pushState() 和replaceState() 方法
这两个方法应用于浏览器的历史记录站,在当前已有的back、forward、go 的基础之上,它们提供了对历史记录进行修改的功能。只是当它们执行修改是,虽然改变了当前的URL,但你浏览器不会立即向后端发送请求。
vue中 key 值的作用
当 Vue.js 用v-for正在更新已渲染过的元素列表时,它默认用“就地复用”策略。 如果数据项的顺序被改变,Vue 将不会移动 DOM 元素来匹配数据项的顺序,而是简单复用此处每个元素,并且确保它在特定索引下显示已被渲染过的每个元素。
key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高效的更新虚拟DOM。
$route
和$router
的区别
- $route是“路由信息对象”,包括path,params,hash,query,fullPath,matched,name等路由信息参数。
- $router是“路由实例”对象包括了路由的跳转方法,钩子函数等。
vue-router守卫
- 导航守卫 router.beforeEach 全局前置守卫
- to: Route: 即将要进入的目标(路由对象)
- from: Route: 当前导航正要离开的路由
- next: Function: 一定要调用该方法来 resolve 这个钩子。(一定要用这个函数才能去到下一个路由,如果不用就拦截) 执行效果依赖 next 方法的调用参数。
- next(): 进行管道中的下一个钩子。如果全部钩子执行完了,则导航的状态就是 confirmed (确认的)。
- next(false): 取消进入路由,url地址重置为from路由地址(也就是将要离开的路由地址)。
// main.js 入口文件
import router from './router'; // 引入路由
router.beforeEach((to, from, next) => {
next();
});
router.beforeResolve((to, from, next) => {
next();
});
router.afterEach((to, from) => {
console.log('afterEach 全局后置钩子');
});
路由独享的守卫 你可以在路由配置上直接定义 beforeEnter 守卫
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routes: [
{
path: '/foo',
component: Foo,
beforeEnter: (to, from, next) => {
// ...
}
}
]
})
组件内的守卫 你可以在路由组件内直接定义以下路由导航守卫
const Foo = {
template: `...`,
beforeRouteEnter (to, from, next) {
// 在渲染该组件的对应路由被 confirm 前调用
// 不!能!获取组件实例 `this`
// 因为当守卫执行前,组件实例还没被创建
},
beforeRouteUpdate (to, from, next) {
// 在当前路由改变,但是该组件被复用时调用
//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带有动态参数的路径 /foo/:id,在 /foo/1 和 /foo/2 之间跳转的时候,
// 由于会渲染同样的 Foo 组件,因此组件实例会被复用。而这个钩子就会在这个情况下被调用。
// 可以访问组件实例 `this`
},
beforeRouteLeave (to, from, next) {
// 导航离开该组件的对应路由时调用,我们用它来禁止用户离开
// 可以访问组件实例 `this`
// 比如还未保存草稿,或者在用户离开前,
将setInterval销毁,防止离开之后,定时器还在调用。
}
}
axios是什么?怎么使用?描述使用它实现登录功能的流程?
请求后台资源的模块。
$ npm install axios -S装好
然后发送的是跨域,需在配置文件中config/index.js进行设置。后台如果是Tp5则定义一个资源路由。 js中使用import进来,然后.get或.post。返回在.then函数中如果成功,失败则是在.catch函数中
vue修饰符
- stop:阻止事件的冒泡
- prevent:阻止事件的默认行为
- once:只触发一次
- self:只触发自己的事件行为时,才会执行
vue项目中的性能优化
1.不要在模板里面写过多表达式
2.循环调用子组件时添加key
3.频繁切换的使用v-show,不频繁切换的使用v-if
4.尽量少用float,可以用flex
5.按需加载,可以用require或者import()按需加载需要的组件
6.路由懒加载
vue.extend和vue.component
- extend 是构造一个组件的语法器。 然后这个组件你可以作用到Vue.component这个全局注册方法里 还可以在任意vue模板里使用组件。 也可以作用到vue实例或者某个组件中的components属性中并在内部使用apple组件。
- Vue.component 你可以创建 ,也可以取组件。
Vue组件间的参数传递
父组件与子组件传值
父组件传给子组件:子组件通过
props
方法接受数据;
- 子组件传给父组件:
$emit
方法传递参数
非父子组件间的数据传递,兄弟组件传值
eventBus
,就是创建一个事件中心,相当于中转站,可以用它来传递事件和接收事件。项目比较小时,用这个比较合适(虽然也有不少人推荐直接用VUEX
,具体来说看需求)
Vue的路由实现:hash模式 和 history模式
hash
模式:在浏览器中符号“#”
,#以及#后面的字符称之为hash
,用window.location.hash
读取。特点:hash
虽然在URL
中,但不被包括在HTTP
请求中;用来指导浏览器动作,对服务端安全无用,hash
不会重加载页面。history
模式:history
采用HTML5
的新特性;且提供了两个新方法:pushState()
,replaceState()
可以对浏览器历史记录栈进行修改,以及popState
事件的监听到状态变更
v-if 和 v-show 区别
v-if
按照条件是否渲染,v-show
是display
的block
或none
keep-alive
的作用是什么
- 包裹动态组件时,会缓存不活动的组件实例,主要用于保留组件状态或避免重新渲染
比如有一个列表和一个详情,那么用户就会经常执行打开详情=>返回列表=>打开详情…这样的话列表和详情都是一个频率很高的页面,那么就可以对列表组件使用``进行缓存,这样用户每次返回列表的时候,都能从缓存中快速渲染,而不是重新渲染
在Vue中使用插件的步骤
- 采用
ES6
的import ... from ...
语法或CommonJS
的require()
方法引入插件 - 使用全局方法
Vue.use( plugin )
使用插件,可以传入一个选项对象Vue.use(MyPlugin, { someOption: true })
vue的优点是什么?
- 低耦合。视图(
View
)可以独立于Model
变化和修改,一个ViewModel
可以绑定到不同的"View"
上,当View变化的时候Model可以不变,当Model
变化的时候View
也可以不变 - 可重用性。你可以把一些视图逻辑放在一个
ViewModel
里面,让很多view
重用这段视图逻辑 - 可测试。界面素来是比较难于测试的,而现在测试可以针对
ViewModel
来写
路由之间跳转?
声明式(标签跳转)
<router-link :to="index">
编程式( js跳转)
$router.push('index')
怎么快速定位哪个组件出现性能问题
用
timeline
工具。 大意是通过timeline
来查看每个函数的调用时常,定位出哪个函数的问题,从而能判断哪个组件出了问题
extend 能做什么
这个
API
很少用到,作用是扩展组件生成一个构造器,通常会与$mount
一起使用。
// 创建组件构造器
let Component = Vue.extend({
template: '<div>test</div>'
})
// 挂载到 #app 上
new Component().$mount('#app')
// 除了上面的方式,还可以用来扩展已有的组件
let SuperComponent = Vue.extend(Component)
new SuperComponent({
created() {
console.log(1)
}
})
new SuperComponent().$mount('#app')
mixin 和 mixins 区别
mixin
用于全局混入,会影响到每个组件实例,通常插件都是这样做初始化的
Vue.mixin({
beforeCreate() {
// ...逻辑
// 这种方式会影响到每个组件的 beforeCreate 钩子函数
}
})
- 虽然文档不建议我们在应用中直接使用
mixin
,但是如果不滥用的话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可以全局混入封装好的ajax
或者一些工具函数等等。 mixins
应该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扩展组件的方式了。如果多个组件中有相同的业务逻辑,就可以将这些逻辑剥离出来,通过mixins
混入代码,比如上拉下拉加载数据这种逻辑等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mixins
混入的钩子函数会先于组件内的钩子函数执行,并且在遇到同名选项的时候也会有选择性的进行合并,具体可以阅读 文档。
computed 和 watch 区别
computed
是计算属性,依赖其他属性计算值,并且computed
的值有缓存,只有当计算值变化才会返回内容。watch
监听到值的变化就会执行回调,在回调中可以进行一些逻辑操作。- 所以一般来说需要依赖别的属性来动态获得值的时候可以使用
computed
,对于监听到值的变化需要做一些复杂业务逻辑的情况可以使用watch
。 - 另外
computed
和watch
还都支持对象的写法,这种方式知道的人并不多。
vm.$watch('obj', {
// 深度遍历
deep: true,
// 首次运行
immediate: true,
// 执行的函数
handler: function(val, oldVal) {}
})
var vm = new Vue({
data: { a: 1 },
computed: {
aPlus: {
// this.aPlus 时触发
get: function () {
return this.a + 1
},
// this.aPlus = 1 时触发
set: function (v) {
this.a = v - 1
}
}
}
})
Proxy 相比于 defineProperty 的优势
- 数组变化也能监听到
- 不需要深度遍历监听
let data = { a: 1 }
let reactiveData = new Proxy(data, {
get: function(target, name){
// ...
},
// ...
})
react
给我介绍一下react
- 以前我们没有jquery的时候,我们大概的流程是从后端通过ajax获取到数据然后使用jquery生成dom结果然后更新到页面当中,但是随着业务发展,我们的项目可能会越来越复杂,我们每次请求到数据,或则数据有更改的时候,我们又需要重新组装一次dom结构,然后更新页面,这样我们手动同步dom和数据的成本就越来越高,而且频繁的操作dom,也使我我们页面的性能慢慢的降低。
- 这个时候mvvm出现了,mvvm的双向数据绑定可以让我们在数据修改的同时同步dom的更新,dom的更新也可以直接同步我们数据的更改,这个特定可以大大降低我们手动去维护dom更新的成本,mvvm为react的特性之一,虽然react属于单项数据流,需要我们手动实现双向数据绑定。
- 有了mvvm还不够,因为如果每次有数据做了更改,然后我们都全量更新dom结构的话,也没办法解决我们频繁操作dom结构(降低了页面性能)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act内部实现了一套虚拟dom结构,也就是用js实现的一套dom结构,他的作用是讲真实dom在js中做一套缓存,每次有数据更改的时候,react内部先使用算法,也就是鼎鼎有名的diff算法对dom结构进行对比,找到那些我们需要新增、更新、删除的dom节点,然后一次性对真实DOM进行更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操作dom的次数。 那么diff算法是怎么运作的呢,首先,diff针对类型不同的节点,会直接判定原来节点需要卸载并且用新的节点来装载卸载的节点的位置;针对于节点类型相同的节点,会对比这个节点的所有属性,如果节点的所有属性相同,那么判定这个节点不需要更新,如果节点属性不相同,那么会判定这个节点需要更新,react会更新并重渲染这个节点。
- react设计之初是主要负责UI层的渲染,虽然每个组件有自己的state,state表示组件的状态,当状态需要变化的时候,需要使用setState更新我们的组件,但是,我们想通过一个组件重渲染它的兄弟组件,我们就需要将组件的状态提升到父组件当中,让父组件的状态来控制这两个组件的重渲染,当我们组件的层次越来越深的时候,状态需要一直往下传,无疑加大了我们代码的复杂度,我们需要一个状态管理中心,来帮我们管理我们状态state。
- 这个时候,redux出现了,我们可以将所有的state交给redux去管理,当我们的某一个state有变化的时候,依赖到这个state的组件就会进行一次重渲染,这样就解决了我们的我们需要一直把state往下传的问题。redux有action、reducer的概念,action为唯一修改state的来源,reducer为唯一确定state如何变化的入口,这使得redux的数据流非常规范,同时也暴露出了redux代码的复杂,本来那么简单的功能,却需要完成那么多的代码。
- 后来,社区就出现了另外一套解决方案,也就是mobx,它推崇代码简约易懂,只需要定义一个可观测的对象,然后哪个组价使用到这个可观测的对象,并且这个对象的数据有更改,那么这个组件就会重渲染,而且mobx内部也做好了是否重渲染组件的生命周期shouldUpdateComponent,不建议开发者进行更改,这使得我们使用mobx开发项目的时候可以简单快速的完成很多功能,连redux的作者也推荐使用mobx进行项目开发。但是,随着项目的不断变大,mobx也不断暴露出了它的缺点,就是数据流太随意,出了bug之后不好追溯数据的流向,这个缺点正好体现出了redux的优点所在,所以针对于小项目来说,社区推荐使用mobx,对大项目推荐使用redux
react和vue的区别
=> 相同点:
1.数据驱动页面,提供响应式的视图组件
2.都有virtual DOM,组件化的开发,通过props参数进行父子之间组件传递数据,都实现了webComponents规范
3.数据流动单向,都支持服务器的渲染SSR
4.都有支持native的方法,react有React native, vue有wexx
=> 不同点:
1.数据绑定:Vue实现了双向的数据绑定,react数据流动是单向的
2.数据渲染:大规模的数据渲染,react更快
3.使用场景:React配合Redux架构适合大规模多人协作复杂项目,Vue适合小快的项目
4.开发风格:react推荐做法jsx + inline style把html和css都写在js了
vue是采用webpack + vue-loader单文件组件格式,html, js, css同一个文件
纯函数
Redux数据流里,reduces其实是根据之前的状态(previous state)和现有的action(current action)
更新state(这个state可以理解为上下累加器的结果)
每次redux reducer被执行时,state和action被传入,这个state根据action进行累加或者是'自身消减'(reduce),
进而返回最新的state,这也就是典型reduce函数的用法:state -> action -> state
react的refs
refs就想一个逃生窗,允许我们之间访问dom元素或者组件实例,可以向组件添加一个ref属性的值是一个回调函数,
它将接受地城dom元素或组件的已挂在实例,作为第一个参数
react中的keys
帮组我们跟踪哪些项目已更改、添加、从列表中删除,key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让我们高效的去定位元素,并且操作它
React的生命周期
三个状态:Mounting(已插入真实的DOM)
Updating(正在被重新渲染)
Unmounting(已移除真实的DOM)
componentDIdMount 在第一次渲染后调用,只在客服端。之后组件已经生成对应的DOM结构,
componentDidUpdate 在组件完成更新后立即调用,在出初始化是不会调用
React子组件向父组件传值
父组件通过props 给子组件传递数据,子组件则是通过调用父组件传给它的函数给父组件传递数据。
为什么虚拟DOM会提高性能
虚拟DOM相当于在js和真实dom中间加了一个缓存,利用dom diff算法避免了没有必要的doom操作,从而提高性能
具体实现步骤:
·用JavaScript对象结构表示DOM树的结构;然后用这个树构建一个真正的DOM树,插到文档中
·当状态变更的时候,重新构造一棵树的对象树,然后用新的树和旧的树进行对比,记录两棵树差异
·把2所记录的差异应用到步骤1所构建的真正的DOM树上,试图就更新了。
reac性能优化是哪个周期函
shouldComponentUpdate 这个方法用来判断是否需要调用render方法重新描绘dom.因为dom的描绘非常消耗性能,
如果我们在shouldComponentUpdate方法中能够写出更优化的dom diff算法,可以极大的提高性能
怎么划分业务组件和技术组件
根据组件的职责通常把组件分为UI组件和容器组件
UI组件负责UI的呈现,容器组件负责管理数据和逻辑
两者通过React-redux提供connect方法联系起来
setState
setState通过一个队列机制实现state更新,当执行setState时,会将需要更新的state很后放入状态队列
而不会立即更新this.state,队列机制可以高效地批量更新state。如果不通过setState而直接修改this.state的值
那么该state将不会被放入状态队列中。当下次调用setState并对状态队列进行合并时,就会忽略之前修改的state,造成不可预知的错误
同时,也利用了队列机制实现了setState的异步更新,避免了频繁的重复更新state
同步更新state:
setState 函数并不会阻塞等待状态更新完毕,因此 setNetworkActivityIndicatorVisible 有可能先于数据渲染完毕就执行。
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回调函数,在setState的异步操作结束并且组件已经重新渲染的时候执行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回调来拿到更新的state的值,实现代码的同步
例子:componentDidMount() {
fetch('https://test.com')
.then((res) => res.json())
.then(
(data) => {
this.setState({ data:data });
StatusBar.setNetworkActivityIndicatorVisible(false);
}
shouldComponentUpdate
shouldComponentUpdate 这个方法用来判断是否需要调用 render 方法重新描绘 dom。因为 dom 的描绘非常消耗性能,如果我们能在 shouldComponentUpdate 方法中能够写出更优化的 dom diff 算法,可以极大的提高性能。
展示组件(Presentational component)和容器组件(Container component)之间有何不同
- 展示组件关心组件看起来是什么。展示专门通过 props 接受数据和回调,并且几乎不会有自身的状态,但当展示组件拥有自身的状态时,通常也只关心 UI 状态而不是数据的状态。
- 容器组件则更关心组件是如何运作的。容器组件会为展示组件或者其它容器组件提供数据和行为(behavior),它们会调用 Flux actions,并将其作为回调提供给展示组件。容器组件经常是有状态的,因为它们是(其它组件的)数据源。
类组件(Class component)和函数式组件(Functional component)之间有何不同
- 类组件不仅允许你使用更多额外的功能,如组件自身的状态和生命周期钩子,也能使组件直接访问 store 并维持状态
- 当组件仅是接收 props,并将组件自身渲染到页面时,该组件就是一个 '无状态组件(stateless component)',可以使用一个纯函数来创建这样的组件。这种组件也被称为哑组件(dumb components)或展示组件
状态(state)和属性(props)之间有何不同
- State 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组件挂载时所需数据的默认值。State 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突变,但多数时候是作为用户事件行为的结果。
- Props(properties 的简写)则是组件的配置。props 由父组件传递给子组件,并且就子组件而言,props 是不可变的(immutable)。组件不能改变自身的 props,但是可以把其子组件的 props 放在一起(统一管理)。Props 也不仅仅是数据--回调函数也可以通过 props 传递。
何为受控组件(controlled component)
在 HTML 中,类似 ,
和 `` 这样的表单元素会维护自身的状态,并基于用户的输入来更新。当用户提交表单时,前面提到的元素的值将随表单一起被发送。但在 React 中会有些不同,包含表单元素的组件将会在 state 中追踪输入的值,并且每次调用回调函数时,如 onChange 会更新 state,重新渲染组件。一个输入表单元素,它的值通过 React 的这种方式来控制,这样的元素就被称为"受控元素"。
何为高阶组件(higher order component)
高阶组件是一个以组件为参数并返回一个新组件的函数。HOC 运行你重用代码、逻辑和引导抽象。最常见的可能是 Redux 的 connect 函数。除了简单分享工具库和简单的组合,HOC 最好的方式是共享 React 组件之间的行为。如果你发现你在不同的地方写了大量代码来做同一件事时,就应该考虑将代码重构为可重用的 HOC。
为什么建议传递给 setState 的参数是一个 callback 而不是一个对象
因为 this.props 和 this.state 的更新可能是异步的,不能依赖它们的值去计算下一个 state。
除了在构造函数中绑定 this,还有其它方式吗
你可以使用属性初始值设定项(property initializers)来正确绑定回调,create-react-app 也是默认支持的。在回调中你可以使用箭头函数,但问题是每次组件渲染时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回调。
(在构造函数中)调用 super(props) 的目的是什么
在 super() 被调用之前,子类是不能使用 this 的,在 ES2015 中,子类必须在 constructor 中调用 super()。传递 props 给 super() 的原因则是便于(在子类中)能在 constructor 访问 this.props。
应该在 React 组件的何处发起 Ajax 请求
在 React 组件中,应该在 componentDidMount 中发起网络请求。这个方法会在组件第一次“挂载”(被添加到 DOM)时执行,在组件的生命周期中仅会执行一次。更重要的是,你不能保证在组件挂载之前 Ajax 请求已经完成,如果是这样,也就意味着你将尝试在一个未挂载的组件上调用 setState,这将不起作用。在 componentDidMount 中发起网络请求将保证这有一个组件可以更新了。
事件在 React 中的处理方式
为了解决跨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您的 React 中的事件处理程序将传递 SyntheticEvent 的实例,它是 React 的浏览器本机事件的跨浏览器包装器。
这些 SyntheticEvent 与您习惯的原生事件具有相同的接口,除了它们在所有浏览器中都兼容。有趣的是,React 实际上并没有将事件附加到子节点本身。React 将使用单个事件监听器监听顶层的所有事件。这对于性能是有好处的,这也意味着在更新 DOM 时,React 不需要担心跟踪事件监听器。
createElement 和 cloneElement 有什么区别
React.createElement():JSX 语法就是用 React.createElement()来构建 React 元素的。它接受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可以是一个标签名。如 div、span,或者 React 组件。第二个参数为传入的属性。第三个以及之后的参数,皆作为组件的子组件。
React.createElement(
type,
[props],
[...children]
)
React.cloneElement()与 React.createElement()相似,不同的是它传入的第一个参数是一个 React 元素,而不是标签名或组件。新添加的属性会并入原有的属性,传入到返回的新元素中,而就的子元素奖杯替换。
React.cloneElement(
element,
[props],
[...children]
)
React 中有三种构建组件的方式
React.createClass()、ES6 class 和无状态函数。
react 组件的划分业务组件技术组件
- 根据组件的职责通常把组件分为 UI 组件和容器组件。
- UI 组件负责 UI 的呈现,容器组件负责管理数据和逻辑。
- 两者通过 React-Redux 提供 connect 方法联系起来。
webpack
webpack打包文件体积过大
1.异步加载模块
2.提取第三库
3.代码压缩
4.去除不必要的插件
如何优化webpack构建的性能
一、减少代码体积 1.使用CommonsChunksPlugin 提取多个chunk之间的通用模块,减少总体代码体积
2.把部分依赖转移到CDN上,避免每次编译过程都由Webpack处理
3.对一些组件库采用按需加载,避免无用的代码
二、减少目录检索范围
·在使用loader的时候,通过制定exclude和include选项,减少loader遍历的目录范围,从而加快webpack编译速度
三、减少检索路经:resolve.alias可以配置webpack模块解析的别名,对于比较深的解析路经,可以对其配置alias
移动端的性能优化
1、首屏加载和按需加载,懒加载
2、资源预加载
3、图片压缩处理,使用base64内嵌图片
4、合理缓存dom对象
5、使用touchstart代替click(click 300毫秒的延迟)
6、利用transform:translateZ(0),开启硬件GUP加速
7、不滥用web字体,不滥用float(布局计算消耗性能),减少font-size声明
8、使用viewport固定屏幕渲染,加速页面渲染内容
9、尽量使用事件代理,避免直接事件绑定
优化打包速度
-
减少文件搜索范围
- 比如通过别名
loader
的test
,include & exclude
-
Webpack4
默认压缩并行 -
Happypack
并发调用 -
babel
也可以缓存编译
Babel
- 本质就是编译器,当代码转为字符串生成
AST
,对AST
进行转变最后再生成新的代码 - 分为三步:词法分析生成
Token
,语法分析生成AST
,遍历AST
,根据插件变换相应的节点,最后把AST
转换为代码
如何实现一个插件
- 调用插件
apply
函数传入compiler
对象 - 通过
compiler
对象监听事件
比如你想实现一个编译结束退出命令的插件
apply (compiler) {
const afterEmit = (compilation, cb) => {
cb()
setTimeout(function () {
process.exit(0)
}, 1000)
}
compiler.plugin('after-emit', afterEmit)
}
}
module.exports = BuildEndPlugin
打包效率
- 开发环境采用增量构建,启用热更新
- 开发环境不做无意义的工作如提取
css
计算文件hash等 - 配置
devtool
- 选择合适的
loader
- 个别
loader
开启cache
如babel-loader
- 第三方库采用引入方式
- 提取公共代码
- 优化构建时的搜索路径 指明需要构建目录及不需要构建目录
- 模块化引入需要的部分
Loader
编写一个loader
loader`就是一个`node`模块,它输出了一个函数。当某种资源需要用这个`loader`转换时,这个函数会被调用。并且,这个函数可以通过提供给它的`this`上下文访问`Loader API`。 `reverse-txt-loader
plugin优化
构建优化
- 减少编译体积
ContextReplacementPugin
、IgnorePlugin
、babel-plugin-import
、babel-plugin-transform-runtime
- 并行编译
happypack
、thread-loader
、uglifyjsWebpackPlugin
开启并行 - 缓存
cache-loader
、hard-source-webpack-plugin
、uglifyjsWebpackPlugin
开启缓存、babel-loader
开启缓存 - 预编译
dllWebpackPlugin && DllReferencePlugin
、auto-dll-webapck-plugin
性能优化
- 减少编译体积
Tree-shaking
、Scope Hositing
hash
缓存webpack-md5-plugin
- 拆包
splitChunksPlugin
、import()
、require.ensure
服务端&浏览器
状态码
2XX(成功处理了请求状态)
200 服务器已经成功处理请求,并提供了请求的网页
201 用户新建或修改数据成功
202 一个请求已经进入后台
204 用户删除成功
3XX(每次请求使用的重定向不要超过5次)
304 网页上次请求没有更新,节省带宽和开销
4XX(表示请求可能出错,妨碍了服务器的处理)
400 服务器不理解请求的语法
401 用户没有权限(用户名,密码输入错误)
403 用户得到授权(401相反),但是访问被禁止
404 服务器找不到请求的网页,
5XX(表示服务器在处理请求的时候发生内部错误)
500 服务器遇到错误,无法完成请求
503 服务器目前无法使用(超载或停机维护)
get/post的区别
1.get数据是存放在url之后,以?分割url和传输数据,参数之间以&相连; post方法是把提交的数据放在http包的Body中
2.get提交的数据大小有限制,(因为浏览器对url的长度有限制 2048字节),post的方法提交的数据没有限制
3.get需要request.queryString来获取变量的值,而post方式通过request.from来获取变量的值
4.get的方法提交数据,会带来安全问题,比如登录一个页面,通过get的方式提交数据,用户名和密码就会出现在url上
http协议的理解
1.超文本的传输协议,是用于从万维网服务器超文本传输到本地资源的传输协议
2.基于TCP/IP通信协议来传递数据(HTML,图片资源)
3.基于运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由于其简洁、快速的方法、适用于分布式超媒体信息系统
4.http请求信息request:
请求行(request line)、请求头部(header),空行和请求数据四部分构成
请求行,用来说明请求类型,要访问的资源以及所使用的HTTP版本.
请求头部,用来说明服务器要使用的附加信息
空行,请求头部后面的空行是必须的
请求数据也叫主体,可以添加任意的其他数据。
5.http相应信息Response
状态行、消息报头、空行和响应正文
状态行,由HTTP协议版本号, 状态码, 状态消息 三部分组成
消息报头,用来说明客户端要使用的一些附加信息
空行,消息报头后面的空行是必须的
响应正文,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的文本信息。
http和https
https:是以安全为目标的HTTP通道,简单讲是HTTP的安全版本,通过SSL加密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客服端和服务器端请求和应答的标准(tcp),使浏览器更加高效,使网络传输减少
http1.0 1.1 2.0的区别
长连接:HTTP1.0需要使用keep-alive参数来告知服务器建立一个长连接,而HTP1.1默认支持长连接
节约宽带:HTTP1.1支持只发送一个header信息(不带任何body信息)
host域(设置虚拟站点,也就是说,web server上的多个虚拟站点可以共享同一个ip端口):HTTP1.0没有host域
1.http2采用的二进制文本传输数据,而非http1文本格式,二进制在协议的解析和扩展更好
2.数据压缩:对信息头采用了HPACK进行压缩传输,节省了信息头带来的网络流量
3.多路复用:一个连接可以并发处理多个请求
4.服务器推送:我们对支持HTTP2.0的web server请求数据的时候,服务器会顺便把一些客户端需要的资源一起推送到客户端,免得客户端再次创建连接发送请求到服务器端获取。这种方式非常合适加载静态资源
web缓存
1.web缓存就是存在于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一个副本、当你第一个发出请求后,缓存根据请求保存输出内容的副本
2.缓存的好处
(1)减少不必要的请求
(2)降低服务器的压力,减少服务器的消耗
(3)降低网络延迟,加快页面打开速度(直接读取浏览器的数据)
web安全及防护
1.sql注入:是将sql代码伪装到输入参数中,传递到服务器解析并执行的一种攻击手法。也就是说,
在一些对server端发起的请求参数中植入一些sql代码,server端在执行sql操作时,会拼接对应参数,
同时也将一些sql注入攻击的“sql”拼接起来,导致会执行一些预期之外的操作。
防范:1.对用户输入进行校验
2.不适用动态拼接sql
2.XSS(跨站脚本攻击):往web页面插入恶意的html标签或者js代码。
举例子:在论坛放置一个看是安全的链接,窃取cookie中的用户信息
防范:1.尽量采用post而不使用get提交表单
2.避免cookie中泄漏用户的隐式
3.CSRF(跨站请求伪装):通过伪装来自受信任用户的请求
举例子:黄轶老师的webapp音乐请求数据就是利用CSRF跨站请求伪装来获取QQ音乐的数据
防范:在客服端页面增加伪随机数,通过验证码
XSS和CSRF的区别:
1.XSS是获取信息,不需要提前知道其他用户页面的代码和数据包
2.CSRF代替用户完成指定的动作,需要知道其他页面的代码和数据包
CDN
1.尽可能的避开互联网有可能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瓶颈和环节。使内容传输的更快更稳定。
2.关键技术:内容存储和分发技术中
3.基本:广泛采用各种缓存服务器,将这些缓存服务器分布到用户访问相对的地区或者网络中。当用户访问网络时利用全局负载技术
将用户的访问指向距离最近的缓存服务器,由缓存服务器直接相应用户的请求(全局负载技术)
TCP三次握手
客服端发c起请求连接服务器端s确认,服务器端也发起连接确认客服端确认。
第一次握手:客服端发送一个请求连接,服务器端只能确认自己可以接受客服端发送的报文段
第二次握手: 服务端向客服端发送一个链接,确认客服端收到自己发送的报文段
第三次握手: 服务器端确认客服端收到了自己发送的报文段
TCP四次挥手
- 客户端 -- FIN --> 服务端, FIN—WAIT
- 服务端 -- ACK --> 客户端, CLOSE-WAIT
- 服务端 -- ACK,FIN --> 客户端, LAST-ACK
- 客户端 -- ACK --> 服务端,CLOSED
从输入url到获取页面过程
1.查询NDS(域名解析),获取域名对应的IP地址 查询浏览器缓存
2.浏览器与服务器建立tcp链接(三次握手)
3.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请求和传输数据)
4.服务器接受到这个请求后,根据路经参数,经过后端的一些处理生成html代码返回给浏览器
5.浏览器拿到完整的html页面代码开始解析和渲染,如果遇到外部的css或者js,图片一样的步骤
6.浏览器根据拿到的资源对页面进行渲染,把一个完整的页面呈现出来
为什么css放在顶部而js写在后面
1.浏览器预先加载css后,可以不必等待HTML加载完毕就可以渲染页面了
2.其实HTML渲染并不会等到完全加载完在渲染页面,而是一边解析DOM一边渲染。
3.js写在尾部,主要是因为js主要扮演事件处理的功能,一方面很多操作是在页面渲染后才执行的。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加载时间,使页面能够更加的加载,提高用户的良好体验
但是随着JS技术的发展,JS也开始承担页面渲染的工作。比如我们的UI其实可以分被对待,把渲染页面的js放在前面,时间处理的js放在后面
存储方式与传输方式
1.indexBD: 是h5的本地存储库,把一些数据存储到浏览器中,没网络,浏览器可以从这里读取数据,离线运用。5m
2.Cookie: 通过浏览器记录信息确认用户身份,最大4kb,这也就限制了传输的数据,请求的性能会受到影响
3.Session: 服务器端使用的一种记录客户状态的机制(session_id存在set_cookie发送到客服端,保存为cookie)
4.localStroage: h5的本地存储,数据永久保存在客服端
cookie,sessionStorage,localStorage
1、cookie,sessionStorage,localStorage是存放在客户端,session对象数据是存放在服务器上 实际上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仅需传递session id即可,服务器根据session-id找到对应的用户session对象 session存储数据更安全一些,一般存放用户信息,浏览器只适合存储一般的数据 2、cookie数据始终在同源的http请求中携带,在浏览器和服务器来回传递,里面存放着session-id sessionStorage,localStorage仅在本地保存 3、大小限制区别,cookie数据不超过4kb,localStorage在谷歌浏览中2.6MB 4、数据有效期不同,cookie在设置的(服务器设置)有效期内有效,不管窗口和浏览器关闭 sessionStorage仅在当前浏览器窗口关闭前有效,关闭即销毁(临时存储) localStorage始终有效
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区别: 1.sessionStorage用于本地存储一个会话(session)中的数据,这些数据只有在用一个会话的页面中才能被访问(也就是说在第一次通信过程中) 并且在会话结束后数据也随之销毁,不是一个持久的本地存储,会话级别的储存 2.localStorage用于持久化的本地存储,除非主动删除数据,否则不会过期
token、cookie、session
1、token就是令牌,比如你授权(登录)一个程序时,他就是个依据,判断你是否已经授权该软件(最好的身份认证,安全性好,且是唯一的)
用户身份的验证方式
2、cookie是写在客户端一个txt文件,里面包括登录信息之类的,这样你下次在登录某个网站,就会自动调用cookie自动登录用户名
服务器生成,发送到浏览器、浏览器保存,下次请求再次发送给服务器(存放着登录信息)
3、session是一类用来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保存状态的解决方案,会话完成被销毁(代表的就是服务器和客户端的一次会话过程)
cookie中存放着sessionID,请求会发送这个id。sesion因为request对象而产生。
基于Token的身份验证
1、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发送请求
2、服务器端验证
3、服务器端返回一个带签名的token,给客户端
4、客户端储存token,并且每次用于发送请求
5、服务器验证token并且返回数据
每一次请求都需要token
cookie与session区别
1、cookie数据存放在客户的浏览器上,session数据放在服务器上。
2、cookie不是很安全,别人可以分析存放在本地的COOKIE并进行COOKIE欺骗考虑到安全应当使用session。
3、session会在一定时间内保存在服务器上。当访问增多,会比较占用你服务器的性能考虑到减轻服务器性能方面,应当使用COOKIE。
4、单个cookie保存的数据不能超过4K,很多浏览器都限制一个站点最多保存20个cookie。
session与token区别
1、session认证只是把简单的User的信息存储Session里面,sessionID不可预测,一种认证手段。只存在服务端,不能共享到其他的网站和第三方App
2、token是oAuth Token,提供的是认证和授权,认证针对用户,授权是针对App,目的就是让某APP有权访问某用户的的信息。Token是唯一的,
token不能转移到其他的App,也不能转到其他用户上。(适用于App)
3、session的状态是存在服务器端的,客户端只存在session id, Token状态是存储在客户端的
Cookie的弊端有哪些
1、数量和长度的限制。每个特定的域名下最多生成20个cookie(chorme和safari没有限制)
2、安全性问题。
怎么判断页面是否加载完成
Load
事件触发代表页面中的DOM
,CSS
,JS
,图片已经全部加载完毕。DOMContentLoaded
事件触发代表初始的HTML
被完全加载和解析,不需要等待CSS
,JS
,图片加载
Service worker
service worker
Service workers
本质上充当Web应用程序与浏览器之间的代理服务器,也可以在网络可用时作为浏览器和网络间的代理。它们旨在(除其他之外)使得能够创建有效的离线体验,拦截网络请求并基于网络是否可用以及更新的资源是否驻留在服务器上来采取适当的动作。他们还允许访问推送通知和后台同步API
目前该技术通常用来做缓存文件,提高首屏速度,可以试着来实现这个功能
// index.js
if (navigator.serviceWorker) {
navigator.serviceWorker
.register("sw.js")
.then(function(registration) {
console.log("service worker 注册成功");
})
.catch(function(err) {
console.log("servcie worker 注册失败");
});
}
// sw.js
// 监听 `install` 事件,回调中缓存所需文件
self.addEventListener("install", e => {
e.waitUntil(
caches.open("my-cache").then(function(cache) {
return cache.addAll(["./index.html", "./index.js"]);
})
);
});
// 拦截所有请求事件
// 如果缓存中已经有请求的数据就直接用缓存,否则去请求数据
self.addEventListener("fetch", e => {
e.respondWith(
caches.match(e.request).then(function(response) {
if (response) {
return response;
}
console.log("fetch source");
})
);
});
浏览器缓存
缓存对于前端性能优化来说是个很重要的点,良好的缓存策略可以降低资源的重复加载提高网页的整体加载速度。
- 通常浏览器缓存策略分为两种:强缓存和协商缓存。
强缓存
实现强缓存可以通过两种响应头实现:
Expires
和Cache-Control
。强缓存表示在缓存期间不需要请求,state code
为200
Expires: Wed, 22 Oct 2018 08:41:00 GMT
Expires
是HTTP / 1.0
的产物,表示资源会在Wed
,22 Oct 2018 08:41:00 GMT
后过期,需要再次请求。并且Expires
受限于本地时间,如果修改了本地时间,可能会造成缓存失效。
Cache-control: max-age=30
Cache-Control
出现于HTTP / 1.1
,优先级高于Expires
。该属性表示资源会在30
秒后过期,需要再次请求。
协商缓存
- 如果缓存过期了,我们就可以使用协商缓存来解决问题。协商缓存需要请求,如果缓存有效会返回
304
。 - 协商缓存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共同实现,和强缓存一样,也有两种实现方式
Last-Modified 和 If-Modified-Since
Last-Modified
表示本地文件最后修改日期,If-Modified-Since
会将Last-Modified
的值发送给服务器,询问服务器在该日期后资源是否有更新,有更新的话就会将新的资源发送回来。- 但是如果在本地打开缓存文件,就会造成
Last-Modified
被修改,所以在HTTP / 1.1
出现了ETag
ETag 和 If-None-Match
ETag
类似于文件指纹,If-None-Match
会将当前ETag
发送给服务器,询问该资源ETag
是否变动,有变动的话就将新的资源发送回来。并且ETag
优先级比Last-Modified
高
选择合适的缓存策略
对于大部分的场景都可以使用强缓存配合协商缓存解决,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可能需要选择特殊的缓存策略
- 对于某些不需要缓存的资源,可以使用
Cache-control: no-store
,表示该资源不需要缓存 - 对于频繁变动的资源,可以使用
Cache-Control: no-cache
并配合ETag
使用,表示该资源已被缓存,但是每次都会发送请求询问资源是否更新。 - 对于代码文件来说,通常使用
Cache-Control: max-age=31536000
并配合策略缓存使用,然后对文件进行指纹处理,一旦文件名变动就会立刻下载新的文件
浏览器性能问题
重绘(Repaint)和回流(Reflow)
- 重绘和回流是渲染步骤中的一小节,但是这两个步骤对于性能影响很大。
- 重绘是当节点需要更改外观而不会影响布局的,比如改变
color
就叫称为重绘 - 回流是布局或者几何属性需要改变就称为回流。
- 回流必定会发生重绘,重绘不一定会引发回流。回流所需的成本比重绘高的多,改变深层次的节点很可能导致父节点的一系列回流。
所以以下几个动作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
- 改变
window
大小 - 改变字体
- 添加或删除样式
- 文字改变
- 定位或者浮动
- 盒模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重绘和回流其实和 Event loop 有关。
- 当
Event loop
执行完Microtasks
后,会判断document
是否需要更新。- 因为浏览器是60Hz
的刷新率,每16ms
才会更新一次。 - 然后判断是否有
resize
或者scroll
,有的话会去触发事件,所以resize
和scroll
事件也是至少 16ms 才会触发一次,并且自带节流功能。 - 判断是否触发了
media query
- 更新动画并且发送事件
- 判断是否有全屏操作事件
- 执行
requestAnimationFrame
回调 - 执行
IntersectionObserver
回调,该方法用于判断元素是否可见,可以用于懒加载上,但是兼容性不好 - 更新界面
- 以上就是一帧中可能会做的事情。如果在一帧中有空闲时间,就会去执行
requestIdleCallback
回调。
减少重绘和回流
使用
translate
替代top
<div class="test"></div>
<style>
.test {
position: absolute;
top: 10px;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 red;
}
</style>
<script>
setTimeout(() => {
// 引起回流
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top = '100px'
}, 1000)
</script>
- 使用
visibility
替换display: none
,因为前者只会引起重绘,后者会引发回流(改变了布局) - 把
DOM
离线后修改,比如:先把DOM
给display:none
(有一次Reflow
),然后你修改100
次,然后再把它显示出来 - 不要把
DOM
结点的属性值放在一个循环里当成循环里的变量
for(let i = 0; i < 1000; i++) {
// 获取 offsetTop 会导致回流,因为需要去获取正确的值
console.log(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offsetTop)
}
- 不要使用
table
布局,可能很小的一个小改动会造成整个table
的重新布局 动画实现的速度的选择,动画速度越快,回流次数越多,也可以选择使用requestAnimationFrame
CSS
选择符从右往左匹配查找,避免DOM
深度过深- 将频繁运行的动画变为图层,图层能够阻止该节点回流影响别的元素。比如对于
video
标签,浏览器会自动将该节点变为图层。
负载均衡
多台服务器共同协作,不让其中某一台或几台超额工作,发挥服务器的最大作用
http
重定向负载均衡:调度者根据策略选择服务器以302响应请求,缺点只有第一次有效果,后续操作维持在该服务器 dns负载均衡:解析域名时,访问多个ip
服务器中的一个(可监控性较弱)- 反向代理负载均衡:访问统一的服务器,由服务器进行调度访问实际的某个服务器,对统一的服务器要求大,性能受到 服务器群的数量
浏览器 Eventloop 和 Node 中的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 JS 是门非阻塞单线程语言,因为在最初 JS 就是为了和浏览器交互而诞生的。如果 JS 是门多线程的语言话,我们在多个线程中处理 DOM 就可能会发生问题(一个线程中新加节点,另一个线程中删除节点),当然可以引入读写锁解决这个问题。
JS
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产生执行环境,这些执行环境会被顺序的加入到执行栈中。如果遇到异步的代码,会被挂起并加入到Task
(有多种task
) 队列中。一旦执行栈为空,Event Loop
就会从Task
队列中拿出需要执行的代码并放入执行栈中执行,所以本质上来说JS
中的异步还是同步行为
console.log('script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console.log('script end');
- 以上代码虽然
setTimeout
延时为0
,其实还是异步。这是因为HTML5
标准规定这个函数第二个参数不得小于4
毫秒,不足会自动增加。所以setTimeout
还是会在script end
之后打印。 - 不同的任务源会被分配到不同的
Task
队列中,任务源可以分为 微任务(microtask
) 和 宏任务(macrotask
)。在 ES6 规范中,microtask
称为 jobs,macrotask
称为task
。
console.log('script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Promise')
resolve()
}).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2');
});
console.log('script end');
// script start => Promise => script end => promise1 => promise2 => setTimeout
- 以上代码虽然
setTimeout
写在Promise
之前,但是因为Promise
属于微任务而setTimeout
属于宏任务,所以会有以上的打印。 - 微任务包括
process.nextTick
,promise
,Object.observe
,MutationObserver
- 宏任务包括
script
,setTimeout
,setInterval
,setImmediate
,I/O
,UI renderin
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微任务快于宏任务,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宏任务中包括了
script
,浏览器会先执行一个宏任务,接下来有异步代码的话就先执行微任务
所以正确的一次 Event loop 顺序是这样的
- 执行同步代码,这属于宏任务
- 执行栈为空,查询是否有微任务需要执行
- 执行所有微任务
- 必要的话渲染
UI
- 然后开始下一轮
Event loop
,执行宏任务中的异步代码
通过上述的
Event loop
顺序可知,如果宏任务中的异步代码有大量的计算并且需要操作DOM
的话,为了更快的 界面响应,我们可以把操作DOM
放入微任务中
重绘与回流
当元素的样式发生变化时,浏览器需要触发更新,重新绘制元素。这个过程中,有两种类型的操作,即重绘与回流。
- 重绘(repaint): 当元素样式的改变不影响布局时,浏览器将使用重绘对元素进行更新,此时由于只需要UI层面的重新像素绘制,因此 损耗较少
- 回流(reflow): 当元素的尺寸、结构或触发某些属性时,浏览器会重新渲染页面,称为回流。此时,浏览器需要重新经过计算,计算后还需要重新页面布局,因此是较重的操作。会触发回流的操作:
-
页面初次渲染
-
浏览器窗口大小改变
-
元素尺寸、位置、内容发生改变
-
元素字体大小变化
-
添加或者删除可见的
dom
元素 -
激活
CSS
伪类(例如::hover
) -
查询某些属性或调用某些方法
clientWidth、clientHeight、clientTop、clientLeft
offsetWidth、offsetHeight、offsetTop、offsetLeft
scrollWidth、scrollHeight、scrollTop、scrollLeft
getComputedStyle()
getBoundingClientRect()
scrollTo()
回流必定触发重绘,重绘不一定触发回流。重绘的开销较小,回流的代价较高。
最佳实践:
css
- 避免使用
table
布局 - 将动画效果应用到
position
属性为absolute
或fixed
的元素上
javascript
- 避免频繁操作样式,可汇总后统一 一次修改
- 尽量使用
class
进行样式修改 - 减少
dom
的增删次数,可使用 字符串 或者documentFragment
一次性插入 - 极限优化时,修改样式可将其
display: none
后修改 - 避免多次触发上面提到的那些会触发回流的方法,可以的话尽量用 变量存住
JavaScript
变量提升
当执行
JS
代码时,会生成执行环境,只要代码不是写在函数中的,就是在全局执行环境中,函数中的代码会产生函数执行环境,只此两种执行环境。
b() // call b
console.log(a) // undefined
var a = 'Hello world'
function b() {
console.log('call b')
}
想必以上的输出大家肯定都已经明白了,这是因为函数和变量提升的原因。通常提升的解释是说将声明的代码移动到了顶部,这其实没有什么错误,便于大家理解。但是更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在生成执行环境时,会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建的阶段,
JS
解释器会找出需要提升的变量和函数,并且给他们提前在内存中开辟好空间,函数的话会将整个函数存入内存中,变量只声明并且赋值为undefined
,所以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代码执行阶段,我们可以直接提前使用
- 在提升的过程中,相同的函数会覆盖上一个函数,并且函数优先于变量提升
b() // call b second
function b() {
console.log('call b fist')
}
function b() {
console.log('call b second')
}
var b = 'Hello world'
var
会产生很多错误,所以在 ES6中引入了let
。let
不能在声明前使用,但是这并不是常说的let
不会提升,let
提升了,在第一阶段内存也已经为他开辟好了空间,但是因为这个声明的特性导致了并不能在声明前使用
bind、call、apply 区别
call
和apply
都是为了解决改变this
的指向。作用都是相同的,只是传参的方式不同。- 除了第一个参数外,
call
可以接收一个参数列表,apply
只接受一个参数数组
let a = {
value: 1
}
function getValue(name, age) {
console.log(name)
console.log(age)
console.log(this.value)
}
getValue.call(a, 'yck', '24')
getValue.apply(a, ['yck', '24'])
bind
和其他两个方法作用也是一致的,只是该方法会返回一个函数。并且我们可以通过bind
实现柯里化
实现一个 bind 函数
对于实现以下几个函数,可以从几个方面思考
- 不传入第一个参数,那么默认为
window
- 改变了
this
指向,让新的对象可以执行该函数。那么思路是否可以变成给新的对象添加一个函数,然后在执行完以后删除?
Function.prototype.myBind = function (context) {
if (typeof this !== 'function') {
throw new TypeError('Error')
}
var _this = this
var args = [...arguments].slice(1)
// 返回一个函数
return function F() {
// 因为返回了一个函数,我们可以 new F(),所以需要判断
if (this instanceof F) {
return new _this(...args, ...arguments)
}
return _this.apply(context, args.concat(...arguments))
}
}
实现一个 call 函数
Function.prototype.myCall = function (context) {
var context = context || window
// 给 context 添加一个属性
// getValue.call(a, 'yck', '24') => a.fn = getValue
context.fn = this
// 将 context 后面的参数取出来
var args = [...arguments].slice(1)
// getValue.call(a, 'yck', '24') => a.fn('yck', '24')
var result = context.fn(...args)
// 删除 fn
delete context.fn
return result
}
实现一个 apply 函数
Function.prototype.myApply = function (context) {
var context = context || window
context.fn = this
var result
// 需要判断是否存储第二个参数
// 如果存在,就将第二个参数展开
if (arguments[1]) {
result = context.fn(...arguments[1])
} else {
result = context.fn()
}
delete context.fn
return result
}
简单说下原型链?
- 每个函数都有
prototype
属性,除了Function.prototype.bind()
,该属性指向原型。 - 每个对象都有
__proto__
属性,指向了创建该对象的构造函数的原型。其实这个属性指向了[[prototype]]
,但是[[prototype]]
是内部属性,我们并不能访问到,所以使用_proto_
来访问。 - 对象可以通过
__proto__
来寻找不属于该对象的属性,__proto__
将对象连接起来组成了原型链。
怎么判断对象类型
- 可以通过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xx)
。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类似[object Type]
的字符串。 instanceof
可以正确的判断对象的类型,因为内部机制是通过判断对象的原型链中是不是能找到类型的prototype
箭头函数的特点
function a() {
return () => {
return () => {
console.log(this)
}
}
}
console.log(a()()())
箭头函数其实是没有
this
的,这个函数中的this
只取决于他外面的第一个不是箭头函数的函数的this
。在这个例子中,因为调用a
符合前面代码中的第一个情况,所以this
是window
。并且this
一旦绑定了上下文,就不会被任何代码改变
This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this.a)
}
var a = 1
foo()
var obj = {
a: 2,
foo: foo
}
obj.foo()
// 以上两者情况 `this` 只依赖于调用函数前的对象,优先级是第二个情况大于第一个情况
// 以下情况是优先级最高的,`this` 只会绑定在 `c` 上,不会被任何方式修改 `this` 指向
var c = new foo()
c.a = 3
console.log(c.a)
// 还有种就是利用 call,apply,bind 改变 this,这个优先级仅次于 new
async、await 优缺点
async
和await
相比直接使用Promise
来说,优势在于处理 then 的调用链,能够更清晰准确的写出代码。缺点在于滥用await
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因为await
会阻塞代码,也许之后的异步代码并不依赖于前者,但仍然需要等待前者完成,导致代码失去了并发性
下面来看一个使用 await
的代码。
var a = 0
var b = async () => {
a = a + await 10
console.log('2', a) // -> '2' 10
a = (await 10) + a
console.log('3', a) // -> '3' 20
}
b()
a++
console.log('1', a) // -> '1' 1
- 首先函数
b
先执行,在执行到await 10
之前变量a
还是0
,因为在await
内部实现了generators
,generators
会保留堆栈中东西,所以这时候a = 0
被保存了下来 - 因为
await
是异步操作,遇到await
就会立即返回一个pending
状态的Promise
对象,暂时返回执行代码的控制权,使得函数外的代码得以继续执行,所以会先执行console.log('1', a)
- 这时候同步代码执行完毕,开始执行异步代码,将保存下来的值拿出来使用,这时候
a = 10
- 然后后面就是常规执行代码了
generator 原理
Generator
是ES6
中新增的语法,和Promise
一样,都可以用来异步编程
// 使用 * 表示这是一个 Generator 函数
// 内部可以通过 yield 暂停代码
// 通过调用 next 恢复执行
function* test() {
let a = 1 + 2;
yield 2;
yield 3;
}
let b = test();
console.log(b.next()); // > { value: 2, done: false }
console.log(b.next()); // > { value: 3, done: false }
console.log(b.next()); //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从以上代码可以发现,加上
*
的函数执行后拥有了next
函数,也就是说函数执行后返回了一个对象。每次调用next
函数可以继续执行被暂停的代码。以下是Generator
函数的简单实现
// cb 也就是编译过的 test 函数
function generator(cb) {
return (function() {
var object = {
next: 0,
stop: function() {}
};
return {
next: function() {
var ret = cb(object);
if (ret === undefined) return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return {
value: ret,
done: false
};
}
};
})();
}
// 如果你使用 babel 编译后可以发现 test 函数变成了这样
function test() {
var a;
return generator(function(_context) {
while (1) {
switch ((_context.prev = _context.next)) {
// 可以发现通过 yield 将代码分割成几块
// 每次执行 next 函数就执行一块代码
// 并且表明下次需要执行哪块代码
case 0:
a = 1 + 2;
_context.next = 4;
return 2;
case 4:
_context.next = 6;
return 3;
// 执行完毕
case 6:
case "end":
return _context.stop();
}
}
});
}
Promise
Promise
是ES6
新增的语法,解决了回调地狱的问题。- 可以把
Promise
看成一个状态机。初始是pending
状态,可以通过函数resolve
和reject
,将状态转变为resolved
或者rejected
状态,状态一旦改变就不能再次变化。 then
函数会返回一个Promise
实例,并且该返回值是一个新的实例而不是之前的实例。因为Promise
规范规定除了pending
状态,其他状态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返回的是一个相同实例的话,多个then
调用就失去意义了。 对于then
来说,本质上可以把它看成是flatMap
实现一个 Promise
// 三种状态
const PENDING = "pending";
const RESOLVED = "resolved";
const REJECTED = "rejected";
// promise 接收一个函数参数,该函数会立即执行
function MyPromise(fn) {
let _this = this;
_this.currentState = PENDING;
_this.value = undefined;
// 用于保存 then 中的回调,只有当 promise
// 状态为 pending 时才会缓存,并且每个实例至多缓存一个
_this.resolvedCallbacks = [];
_this.rejectedCallbacks = [];
_this.resolve = function (value) {
if (value instanceof MyPromise) {
// 如果 value 是个 Promise,递归执行
return value.then(_this.resolve, _this.reject)
}
setTimeout(() => { // 异步执行,保证执行顺序
if (_this.currentState === PENDING) {
_this.currentState = RESOLVED;
_this.value = value;
_this.resolvedCallbacks.forEach(cb => cb());
}
})
};
_this.reject = function (reason) {
setTimeout(() => { // 异步执行,保证执行顺序
if (_this.currentState === PENDING) {
_this.currentState = REJECTED;
_this.value = reason;
_this.rejectedCallbacks.forEach(cb => cb());
}
})
}
// 用于解决以下问题
// new Promise(() => throw Error('error))
try {
fn(_this.resolve, _this.reject);
} catch (e) {
_this.reject(e);
}
}
MyPromise.prototype.then = function (onResolved, onRejected) {
var self = this;
// 规范 2.2.7,then 必须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var promise2;
// 规范 2.2.onResolved 和 onRejected 都为可选参数
// 如果类型不是函数需要忽略,同时也实现了透传
// Promise.resolve(4).then().then((value) => console.log(value))
onResolved = typeof onResolved === 'function' ? onResolved : v => v;
onRejected = typeof onRejected === 'function' ? onRejected : r => throw r;
if (self.currentState === RESOLVED) {
return (promise2 = new My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 规范 2.2.4,保证 onFulfilled,onRjected 异步执行
// 所以用了 setTimeout 包裹下
setTimeout(function () {
try {
var x = onResolved(self.value);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 (reason) {
reject(reason);
}
});
}));
}
if (self.currentState === REJECTED) {
return (promise2 = new My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setTimeout(function () {
// 异步执行onRejected
try {
var x = onRejected(self.value);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 (reason) {
reject(reason);
}
});
}));
}
if (self.currentState === PENDING) {
return (promise2 = new My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self.resolvedCallbacks.push(function () {
// 考虑到可能会有报错,所以使用 try/catch 包裹
try {
var x = onResolved(self.value);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 (r) {
reject(r);
}
});
self.rejectedCallbacks.push(function () {
try {
var x = onRejected(self.value);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 (r) {
reject(r);
}
});
}));
}
};
// 规范 2.3
function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 规范 2.3.1,x 不能和 promise2 相同,避免循环引用
if (promise2 === x) {
return reject(new TypeError("Error"));
}
// 规范 2.3.2
// 如果 x 为 Promise,状态为 pending 需要继续等待否则执行
if (x instanceof MyPromise) {
if (x.currentState === PENDING) {
x.then(function (value) {
// 再次调用该函数是为了确认 x resolve 的
// 参数是什么类型,如果是基本类型就再次 resolve
// 把值传给下个 then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value, resolve, reject);
}, reject);
} else {
x.then(resolve, reject);
}
return;
}
// 规范 2.3.3.3.3
// reject 或者 resolve 其中一个执行过得话,忽略其他的
let called = false;
// 规范 2.3.3,判断 x 是否为对象或者函数
if (x !== null && (typeof x === "object" || typeof x === "function")) {
// 规范 2.3.3.2,如果不能取出 then,就 reject
try {
// 规范 2.3.3.1
let then = x.then;
// 如果 then 是函数,调用 x.then
if (typeof then === "function") {
// 规范 2.3.3.3
then.call(
x,
y => {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 规范 2.3.3.3.1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y, resolve, reject);
},
e => {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reject(e);
}
);
} else {
// 规范 2.3.3.4
resolve(x);
}
} catch (e) {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reject(e);
}
} else {
// 规范 2.3.4,x 为基本类型
resolve(x);
}
}
== 和 === 区别,什么情况用 ==
这里来解析一道题目
[] == ![] // -> true
,下面是这个表达式为何为true
的步骤
// [] 转成 true,然后取反变成 false
[] == false
// 根据第 8 条得出
[] == ToNumber(false)
[] == 0
// 根据第 10 条得出
ToPrimitive([]) == 0
// [].toString() -> ''
'' == 0
// 根据第 6 条得出
0 == 0 // -> true
===
用于判断两者类型和值是否相同。 在开发中,对于后端返回的code
,可以通过==
去判断
基本数据类型和引⽤类型在存储上的差别
前者存储在栈上,后者存储在堆上
setTimeout 倒计时误差
JS
是单线程的,所以setTimeout
的误差其实是无法被完全解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回调中的,有可能是浏览器中的各种事件导致。这也是为什么页面开久了,定时器会不准的原因,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去减少这个误差。
// 以下是一个相对准备的倒计时实现
var period = 60 * 1000 * 60 * 2
var startTime = new Date().getTime();
var count = 0
var end = new Date().getTime() + period
var interval = 1000
var currentInterval = interval
function loop() {
count++
var offset = new Date().getTime() - (startTime + count * interval); // 代码执行所消耗的时间
var diff = end - new Date().getTime()
var h = Math.floor(diff / (60 * 1000 * 60))
var hdiff = diff % (60 * 1000 * 60)
var m = Math.floor(hdiff / (60 * 1000))
var mdiff = hdiff % (60 * 1000)
var s = mdiff / (1000)
var sCeil = Math.ceil(s)
var sFloor = Math.floor(s)
currentInterval = interval - offset // 得到下一次循环所消耗的时间
console.log('时:'+h, '分:'+m, '毫秒:'+s, '秒向上取整:'+sCeil, '代码执行时间:'+offset, '下次循环间隔'+currentInterval) // 打印 时 分 秒 代码执行时间 下次循环间隔
setTimeout(loop, currentInterval)
}
setTimeout(loop, currentInterval)
数组降维
[1, [2], 3].flatMap(v => v)
// -> [1, 2, 3]
如果想将一个多维数组彻底的降维,可以这样实现
const flattenDeep = (arr) => Array.isArray(arr)
? arr.reduce( (a, b) => [...a, ...flattenDeep(b)] , [])
: [arr]
flattenDeep([1, [[2], [3, [4]], 5]])
深拷贝
这个问题通常可以通过
JSON.parse(JSON.stringify(object))
来解决
let a = {
age: 1,
jobs: {
first: 'FE'
}
}
let b = JSON.parse(JSON.stringify(a))
a.jobs.first = 'native'
console.log(b.jobs.first) // FE
但是该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
- 会忽略
undefined
- 会忽略
symbol
- 不能序列化函数
- 不能解决循环引用的对象
let obj = {
a: 1,
b: {
c: 2,
d: 3,
},
}
obj.c = obj.b
obj.e = obj.a
obj.b.c = obj.c
obj.b.d = obj.b
obj.b.e = obj.b.c
let newObj = JSON.parse(JSON.stringify(obj))
console.log(newObj)
复
在遇到函数、
undefined
或者symbol
的时候,该对象也不能正常的序列化
let a = {
age: undefined,
sex: Symbol('male'),
jobs: function() {},
name: 'yck'
}
let b = JSON.parse(JSON.stringify(a))
console.log(b) // {name: "yck"}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复杂数据都是可以序列化的,所以这个函数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并且该函数是内置函数中处理深拷贝性能最快的。当然如果你的数据中含有以上三种情况下,可以使用
lodash
的深拷贝函数
typeof 于 instanceof 区别
typeof
对于基本类型,除了null
都可以显示正确的类型
typeof 1 // 'number'
typeof '1' // 'string'
typeof undefined // 'undefined'
typeof true // 'boolean'
typeof Symbol() // 'symbol'
typeof b // b 没有声明,但是还会显示 undefined
typeof` 对于对象,除了函数都会显示 `object
typeof [] // 'object'
typeof {} // 'object'
typeof console.log // 'function'
对于
null
来说,虽然它是基本类型,但是会显示object
,这是一个存在很久了的Bug
typeof null // 'object'
instanceof` 可以正确的判断对象的类型,因为内部机制是通过判断对象的原型链中是不是能找到类型的 `prototype
我们也可以试着实现一下 instanceof
function instanceof(left, right) {
// 获得类型的原型
let prototype = right.prototype
// 获得对象的原型
left = left.__proto__
// 判断对象的类型是否等于类型的原型
while (true) {
if (left === null)
return false
if (prototype === left)
return true
left = left.__proto__
}
}
AMD,CMD,CommonJs,ES6 Module
- AMD:
requirejs
在推广过程中对模块定义的规范化产出,提前执行,推崇依赖前置 - CMD:
seajs
在推广过程中对模块定义的规范化产出,延迟执行,推崇依赖就近 - CommonJs: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
copy
,运行时加载,加载的是一个对象(module.exports
属性),该对象只有在脚本运行完才会生成 - ES6 Module: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引用,编译时输出接口,
ES6
模块不是对象,它对外接口只是一种静态定义,在代码静态解析阶段就会生成。
防抖
你是否在日常开发中遇到一个问题,在滚动事件中需要做个复杂计算或者实现一个按钮的防二次点击操作。
- 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函数防抖动来实现。尤其是第一个需求,如果在频繁的事件回调中做复杂计算,很有可能导致页面卡顿,不如将多次计算合并为一次计算,只在一个精确点做操作
- PS:防抖和节流的作用都是防止函数多次调用。区别在于,假设一个用户一直触发这个函数,且每次触发函数的间隔小于
wait
,防抖的情况下只会调用一次,而节流的 情况会每隔一定时间(参数wait
)调用函数
// 这个是用来获取当前时间戳的
function now() {
return +new Date()
}
/**
* 防抖函数,返回函数连续调用时,空闲时间必须大于或等于 wait,func 才会执行
*
* @param {function} func 回调函数
* @param {number} wait 表示时间窗口的间隔
* @param {boolean} immediate 设置为ture时,是否立即调用函数
* @return {function} 返回客户调用函数
*/
function debounce (func, wait = 50, immediate = true) {
let timer, context, args
// 延迟执行函数
const later = () => setTimeout(() => {
// 延迟函数执行完毕,清空缓存的定时器序号
timer = null
// 延迟执行的情况下,函数会在延迟函数中执行
// 使用到之前缓存的参数和上下文
if (!immediate) {
func.apply(context, args)
context = args = null
}
}, wait)
// 这里返回的函数是每次实际调用的函数
return function(...params) {
// 如果没有创建延迟执行函数(later),就创建一个
if (!timer) {
timer = later()
// 如果是立即执行,调用函数
// 否则缓存参数和调用上下文
if (immediate) {
func.apply(this, params)
} else {
context = this
args = params
}
// 如果已有延迟执行函数(later),调用的时候清除原来的并重新设定一个
// 这样做延迟函数会重新计时
} else {
clearTimeout(timer)
timer = later()
}
}
}
- 对于按钮防点击来说的实现:如果函数是立即执行的,就立即调用,如果函数是延迟执行的,就缓存上下文和参数,放到延迟函数中去执行。一旦我开始一个定时器,只要我定时器还在,你每次点击我都重新计时。一旦你点累了,定时器时间到,定时器重置为
null
,就可以再次点击了。 - 对于延时执行函数来说的实现:清除定时器
ID
,如果是延迟调用就调用函数
节流
防抖动和节流本质是不一样的。防抖动是将多次执行变为最后一次执行,节流是将多次执行变成每隔一段时间执行
/**
* underscore 节流函数,返回函数连续调用时,func 执行频率限定为 次 / wait
*
* @param {function} func 回调函数
* @param {number} wait 表示时间窗口的间隔
* @param {object} options 如果想忽略开始函数的的调用,传入{leading: false}。
* 如果想忽略结尾函数的调用,传入{trailing: false}
* 两者不能共存,否则函数不能执行
* @return {function} 返回客户调用函数
*/
_.throttle = function(func, wait, options) {
var context, args, result;
var timeout = null;
// 之前的时间戳
var previous = 0;
// 如果 options 没传则设为空对象
if (!options) options = {};
// 定时器回调函数
var later = function() {
// 如果设置了 leading,就将 previous 设为 0
// 用于下面函数的第一个 if 判断
previous = options.leading === false ? 0 : _.now();
// 置空一是为了防止内存泄漏,二是为了下面的定时器判断
timeout = null;
result = func.apply(context, args);
if (!timeout) context = args = null;
};
return function() {
// 获得当前时间戳
var now = _.now();
// 首次进入前者肯定为 true
// 如果需要第一次不执行函数
// 就将上次时间戳设为当前的
// 这样在接下来计算 remaining 的值时会大于0
if (!previous && options.leading === false) previous = now;
// 计算剩余时间
var remaining = wait - (now - previous);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 如果当前调用已经大于上次调用时间 + wait
// 或者用户手动调了时间
// 如果设置了 trailing,只会进入这个条件
// 如果没有设置 leading,那么第一次会进入这个条件
// 还有一点,你可能会觉得开启了定时器那么应该不会进入这个 if 条件了
// 其实还是会进入的,因为定时器的延时
// 并不是准确的时间,很可能你设置了2秒
// 但是他需要2.2秒才触发,这时候就会进入这个条件
if (remaining <= 0 || remaining > wait) {
// 如果存在定时器就清理掉否则会调用二次回调
if (timeout) {
clearTimeout(timeout);
timeout = null;
}
previous = now;
result = func.apply(context, args);
if (!timeout) context = args = null;
} else if (!timeout && options.trailing !== false) {
// 判断是否设置了定时器和 trailing
// 没有的话就开启一个定时器
// 并且不能不能同时设置 leading 和 trailing
timeout = setTimeout(later, remaining);
}
return result;
};
};
继承
在 ES5 中,我们可以使用如下方式解决继承的问题
function Super() {}
Super.prototype.getNumber = function() {
return 1
}
function Sub() {}
let s = new Sub()
Sub.prototype = Object.create(Super.prototype, {
constructor: {
value: Sub,
enumerable: false,
writ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
})
- 以上继承实现思路就是将子类的原型设置为父类的原型
- 在
ES6
中,我们可以通过class
语法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class MyDate extends Date {
test() {
return this.getTime()
}
}
let myDate = new MyDate()
myDate.test()
- 但是
ES6
不是所有浏览器都兼容,所以我们需要使用Babel
来编译这段代码。 - 如果你使用编译过得代码调用
myDate.test()
你会惊奇地发现出现了报错
因为在
JS
底层有限制,如果不是由Date
构造出来的实例的话,是不能调用Date
里的函数的。所以这也侧面的说明了:ES6
中的class
继承与ES5
中的一般继承写法是不同的。
- 既然底层限制了实例必须由
Date
构造出来,那么我们可以改变下思路实现继承
function MyData() {
}
MyData.prototype.test = function () {
return this.getTime()
}
let d = new Date()
Object.setPrototypeOf(d, MyData.prototype)
Object.setPrototypeOf(MyData.prototype, Date.prototype)
- 以上继承实现思路:先创建父类实例 => 改变实例原先的
_proto__
转而连接到子类的prototype
=> 子类的prototype
的__proto__
改为父类的prototype
。 - 通过以上方法实现的继承就可以完美解决
JS
底层的这个限制
实现一个Generator
Generator
是ES6
中新增的语法,和Promise
一样,都可以用来异步编程
// 使用 * 表示这是一个 Generator 函数
// 内部可以通过 yield 暂停代码
// 通过调用 next 恢复执行
function* test() {
let a = 1 + 2;
yield 2;
yield 3;
}
let b = test();
console.log(b.next()); // > { value: 2, done: false }
console.log(b.next()); // > { value: 3, done: false }
console.log(b.next()); //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从以上代码可以发现,加上
*
的函数执行后拥有了next
函数,也就是说函数执行后返回了一个对象。每次调用next
函数可以继续执行被暂停的代码。以下是Generator
函数的简单实现
// cb 也就是编译过的 test 函数
function generator(cb) {
return (function() {
var object = {
next: 0,
stop: function() {}
};
return {
next: function() {
var ret = cb(object);
if (ret === undefined) return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return {
value: ret,
done: false
};
}
};
})();
}
// 如果你使用 babel 编译后可以发现 test 函数变成了这样
function test() {
var a;
return generator(function(_context) {
while (1) {
switch ((_context.prev = _context.next)) {
// 可以发现通过 yield 将代码分割成几块
// 每次执行 next 函数就执行一块代码
// 并且表明下次需要执行哪块代码
case 0:
a = 1 + 2;
_context.next = 4;
return 2;
case 4:
_context.next = 6;
return 3;
// 执行完毕
case 6:
case "end":
return _context.stop();
}
}
});
}
Proxy
Proxy
是ES6
中新增的功能,可以用来自定义对象中的操作
let p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 `target` 代表需要添加代理的对象
// `handler` 用来自定义对象中的操作
可以很方便的使用 Proxy 来实现一个数据绑定和监听
let onWatch = (obj, setBind, getLogger) => {
let handler = {
get(target, property, receiver) {
getLogger(target, property)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property, receiver);
},
set(target, property, value, receiver) {
setBind(value);
return Reflect.set(target, property, value);
}
};
return new Proxy(obj, handler);
};
let obj = { a: 1 }
let value
let p = onWatch(obj, (v) => {
value = v
}, (target, property) => {
console.log(`Get '${property}' = ${target[property]}`);
})
p.a = 2 // bind `value` to `2`
p.a // -> Get 'a' = 2
跨域
涉及面试题:什么是跨域?为什么浏览器要使用同源策略?你有几种方式可以解决跨域问题?了解预检请求嘛?
- 因为浏览器出于安全考虑,有同源策略。也就是说,如果协议、域名或者端口有一个不同就是跨域,
Ajax
请求会失败。 - 那么是出于什么安全考虑才会引入这种机制呢? 其实主要是用来防止
CSRF
攻击的。简单点说,CSRF
攻击是利用用户的登录态发起恶意请求。 - 也就是说,没有同源策略的情况下,
A
网站可以被任意其他来源的Ajax
访问到内容。如果你当前A
网站还存在登录态,那么对方就可以通过Ajax
获得你的任何信息。当然跨域并不能完全阻止CSRF
。
然后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请求跨域了,那么请求到底发出去没有? 请求必然是发出去了,但是浏览器拦截了响应。你可能会疑问明明通过表单的方式可以发起跨域请求,为什么
Ajax
就不会。因为归根结底,跨域是为了阻止用户读取到另一个域名下的内容,Ajax
可以获取响应,浏览器认为这不安全,所以拦截了响应。但是表单并不会获取新的内容,所以可以发起跨域请求。同时也说明了跨域并不能完全阻止CSRF
,因为请求毕竟是发出去了。
JSONP
JSONP
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标签没有跨域限制的漏洞。通过
标签指向一个需要访问的地址并提供一个回调函数来接收数据当需要通讯时
<script src="http://domain/api?param1=a¶m2=b&callback=jsonp"></script>
<script>
function jsonp(data) {
console.log(data)
}
</script>
JSONP
使用简单且兼容性不错,但是只限于get
请求。
在开发中可能会遇到多个
JSONP
请求的回调函数名是相同的,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封装一个JSONP
,以下是简单实现
function jsonp(url, jsonpCallback, success) {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url
script.async = true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window[jsonpCallback] = function(data) {
success && success(data)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jsonp('http://xxx', 'callback', function(value) {
console.log(value)
})
CORS
CORS
需要浏览器和后端同时支持。IE 8
和9
需要通过XDomainRequest
来实现。- 浏览器会自动进行
CORS
通信,实现CORS
通信的关键是后端。只要后端实现了CORS
,就实现了跨域。 - 服务端设置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就可以开启CORS
。 该属性表示哪些域名可以访问资源,如果设置通配符则表示所有网站都可以访问资源。 虽然设置CORS
和前端没什么关系,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跨域问题的话,会在发送请求时出现两种情况,分别为简单请求和复杂请求。
简单请求
以
Ajax
为例,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会触发简单请求
- 使用下列方法之一:
GET
HEAD
POST
Content-Type
的值仅限于下列三者之一:
- text/plain
multipart/form-data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请求中的任意
XMLHttpRequestUpload
对象均没有注册任何事件监听器;XMLHttpRequestUpload
对象可以使用XMLHttpRequest.upload
属性访问
复杂请求
对于复杂请求来说,首先会发起一个预检请求,该请求是
option
方法的,通过该请求来知道服务端是否允许跨域请求。
对于预检请求来说,如果你使用过 Node
来设置 CORS
的话,可能会遇到过这么一个坑。
以下以 express
框架举例
app.use((req, res, next) => {
res.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res.header('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PUT, GET, POST, DELETE, OPTIONS')
res.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Origin, X-Requested-With, Content-Type, Accept, Authorization,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
next()
})
- 该请求会验证你的
Authorization
字段,没有的话就会报错。 - 当前端发起了复杂请求后,你会发现就算你代码是正确的,返回结果也永远是报错的。因为预检请求也会进入回调中,也会触发
next
方法,因为预检请求并不包含Authorization
字段,所以服务端会报错。
想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要在回调中过滤
option
方法即可
res.statusCode = 204
res.setHeader('Content-Length', '0')
res.end()
document.domain
- 该方式只能用于主域名相同的情况下,比如
a.test.com
和b.test.com
适用于该方式。 - 只需要给页面添加
document.domain = 'test.com'
表示主域名都相同就可以实现跨域
postMessage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获取嵌入页面中的第三方页面数据。一个页面发送消息,另一个页面判断来源并接收消息
// 发送消息端
window.parent.postMessage('message', 'http://test.com')
// 接收消息端
var mc = new MessageChannel()
mc.addEventListener('message', event => {
var origin = event.origin || event.originalEvent.origin
if (origin === 'http://test.com') {
console.log('验证通过')
}
})
函数柯里化
通过函数调用继续返回函数的方式,实现多次接受参数,最后统一处理的函数编码形式
function sum(a){
return (b)=>{
return (c)=>{
return a+b+c
}
}
}
sum(1)(2)(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