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学习——用户画像(1)

543 阅读4分钟

用户画像方法概览

一、User persona

1.产品定义阶段

(1)产品创意经过头脑风暴,进入目标用户调研,分析用户的需求:

  • 产品的典型用户有哪些(用户);
  • 他们在什么场景下会应用我们的产品(场景);
  • 如果没有我们的产品用户会遭遇什么问题(问题);
  • 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2)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用户的需求(如下图·小黄车用户需求分析):

在需求分析阶段,可利用“思维导图”穷举出所有可能的用户类别、场景、问题和用户目前的解决方案,考虑的越周到越好。

需求分析

(3) 针对每一个类别的用户,可虚拟出一个人物角色,一般3~7个画像即可。这个人物角色汇集了这类用户的典型特征(如下图·某外卖应用在调研阶段的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

2.产品设计阶段

  • 在原型和交互设计过程中,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可以从典型用户的画像中,用户的需求、场景,以及遇到的问题出发,进行流程和用户体验设计。
  • 当设计中出现分歧时,尤其涉及到功能点的增删时,重新聚焦到典型用户画像中,询问自己“这个功能是不是他(她)想要的”。如果与典型用户的需求/诉求点一致,功能点保留;否则不保留。(有的产品经理甚至会将用户画像打印出来贴到自己的工位上,时刻提醒自己在为这样的用户设计产品)
  • 总之,用户画像(user persona)更像是一个描述用户需求的方法论。通过一个集合了真实用户典型需求的虚拟角色,帮助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使用场景,始终围绕着典型用户的核心诉求点进行设计和开发。
  • 产品经过测试上线后,随着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和不断的对产品进行战略上的调整,用户的层级、类别都可能悄然发生着变化。设计之初拟定的典型用户画像可能已经不符合当下对用户的概括。就像“小红书”,刚开始只是想做一个香港导购手册的工具APP,后来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分享和海购APP,整个产品架构、用户类别、使用场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这时需要对目标用户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拿到目前产品用户的典型特征,为产品功能的迭代、用户体验的优化、数据挖掘和精准推送提供支持。User profile 就应运而生了。

二、User profile

1.目的

  • 为产品用户体验的优化提供方向;
  • 挖掘用户数据,进行个性化推送;
  • 衡量用户价值(ARUP值)。

2.如何获取用户的画像

如何获取用户画像

(1)信息:

① 信息收集:人口属性/社会关系/消费能力/行为特征

收集用户信息

  • 人口属性:例如,姓名、性别、年龄、星座、身高、职业、学历等维度;
  • 社会关系:例如,是否有孩子/兄弟姐妹/老公等维度; (以上两类可通过问卷调查获取)
  • 消费能力:例如,月收入、月消费、花呗/白条用户、有信用卡、有房贷/车贷、信用卡金卡用户等维度;
  • 行为特征(用户习惯性做什么事):例如,经常团购、经常使用聚划算、经常加班等维度; (以上两类可通过用户访谈、是实地观察等方法获取)

② 抽离信息

  • 将相同属性的信息进行聚类。
  • 例如,“经常团购”“经常上聚划算”属于同一属性的信息,“用户喜欢团购”。

③ 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

  • 结合“人口属性”“社会关系”“消费能力”,思考为什么用户会展现出这样的“行为特征”/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展现出这样的特征,从而得到“心理特征”。
  • 例如,用户经常团购、经常使用聚划算,有房贷要还,可得出:该用户可能对商品价格很敏感。

(2)标签:

  • 通过分析用户的信息,给这个用户打上标签。
  • 例如,“有孩子”“还房贷”“爱团购”“价格敏感”。

(3)方案:

  • 通过获取的标签,针对性的进行产品优化和制定运营策略。
  • 例如,针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在产品设计上可以添加【今日特惠】等相似版块;在运营上可以采用红包/返现/限时限价等策略激励用户消费。

3.总结

用户画像(user persona):

是产品设计人员在产品规划阶段,基于对用户的真实需求虚拟出的典型人物角色;

用户画像(user profile):

是基于大量用户积累下的数据,结合相应的需求和场景沉淀出的一系列标签,这些标签共同为提供更好的产品迭代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Jamie的产品设计学习笔记

链接:www.jianshu.com/p/bf503ad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