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负,创作不停,本文正在参加2021年终总结征文大赛」
2021
回到前端
上学前,有过一段时间的前端开发工作,当年因为还要继续读书,也并没有对未来有很多的设想。毕业前的那个暑假,还是当了一段时间的产品实习生,虽然还是可以正式留用,但是心里还想着继续努力,搏一搏。
校招的时候为了稳定起见,选择了 FE 和 PM 两条路来走。PM 还是非常看学历和经历,要么你有不错的学历,要么你有不错的经历,否则很难进入比较理想的岗位去当 PM,总体来说,面试过程也会偏向于玄学。 PM 除非经历上非常对口,否则作为校招生,在面试过程中更加看面试官和你的沟通,面试官是否认同你说的话,内容上偏向于主观。
技术向则不同,只要你会,那么你就是会,别人也没办法挑出你的毛病。比起 PM 的面试,FE 的面试的过程中,心态趋于平和。校招的过程中,感觉还挺奇妙的。因为当时还一边在做产品方面的工作,每天提前 1 个小时到公司复习 js 大部头复习前端的知识,也有可能是因为上学前那段前端开发的经历,很多知识虽然忘了,但是底子还在,所以也没有复习的很吃力。
算法方面基本上就躺过去了,字节到了三面,面试官和我说还是要学习算法的,毕竟人太多了,这是筛选的过程。听着这句话,心凉了一半,不过想想算了。面试是个双向的过程,加之本来就没有准备算法,既然对方这么注重算法,说明我们之间不搭,不必强求。
可能是因为我对结果还算满意,亦或是本来也没有期待,面试上心态也比较平和。过程中甚至还和面试官主动唠嗑,问他关于工作上面的事情。也可能正因为自己对于面试上心态比较平和,感觉面试表现都还 ok,心目中两个比较想去的公司最后都过了,拿到了我心目中理想的结果。
入职至今
毕业入职至今,接手过大大小小的需求。感谢我 mentor 和组里的同事的照顾,组内的氛围很好,向他们咨询工作上,技术上的内容,他们真的很想教会我,生怕我不会,都能够很耐心的指导。毕竟快 3 年没有写过前端的需求, 正在一点一点盘活自己以前的记忆。入职之前,生怕自己太久没有写过前端需求,生疏了,怕被同事嘲笑,怕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拿了 offer 之后也一直没敢去实习。其实,实际入职之后这些都没有发生,反而大家会觉得你是校招生,对你也没有什么期待。
放下了包袱之后,就大胆向前走,不懂就问,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多沉淀文档,多问,多学,多看。发现自己和组里其他同事的差距,就在于这么几年的工作经验,慢慢熟悉即可。大家也会看到你的进步和努力,大家都是很平等的对话,再次感谢组内的同事。前阵子试用期答辩时,GM 叫我们要多发挥平台的力量,来到了这么一个平台,不要眼光局限于组内,多和其他部门,其他 bg 作交流。虽然是这么讲,我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碍不下面子,在一个几千人的大群问些小白的问题...
慢慢也熟悉了业务上面的内容,虽然还是对整体系统不甚了解,但是先对自己接手的内容盘起来再说吧。来的节点刚好是前后端重构分离的节点,接了很多重构的需求。以往的材料都没有留下来,都是做到哪算哪。
既然如此,发挥一下自己当过产品的手工艺能,自己花原型图,自己上手,摸清楚原来系统的一些功能内容,完美复刻原功能才能真正算是回归重构。倒逼自己熟悉系统的同时,别丢了自己以后可能吃饭的家伙。
有些时候自己给自己提了些改进功能,自己画原型图,被产品笑话说自己实现研发闭环。虽然是玩笑,但是我还是很希望自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做一个 π 字形的人。
砥砺前行
真正回到了前端大领域之后,突然回想起自己当时为什么自己最后会想做前端?
一是,团队里面没有做前端的人,转到了做前端;
二是,发现所见即所得,给你的那种正向反馈是很兴奋的;
三是,可能和做产品有一样的体会,真正看到别人使用你做的东西,很有个人成就感。
回想起自己曾经做前端的初衷,突然想起了大三的时候,一直在看前端的书的时候那种兴奋感,每天前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的感觉。面试的时候,和面试官唠嗑的时候,一直和我说,技术的底子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 html、css 和 js 真的很重要。
看到近两年前端的趋势,感觉有点复刻后台的路子,单测、微前端等等,太多东西了,框架层出不穷,但是万变不离 js。扎扎实实把 js 学完很重要。
其次,看到其他人写的 css,发现大家 js 很强,但是都忽略了前端另外两剑客,html、css,基本布局一塌糊涂。不过这也不能怪人家,毕竟整个前端大环境是这样的,大家很注重什么前端框架,node,webpack 各种工程化神奇的东西,往往对 css 却不甚注重,连 css 的样式书写顺序都是乱的。前端还是要把最基础的三件套的底子打好,基础扎实,万事不怕。
平衡 WLB
“内卷是产生不了新的价值的。” 坦白讲,我可以算是不卷的人了,早上 10.上班,晚上 7. 就下班。这可能是因为实习的时候,曾经被 leader diss 说加班是效率低下的表现,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毕竟可能是真的需求赶,需求忙,但是我把这句话深深记下来了,此后一旦搞定绝不久留。
其实每次,我组内的同事有些还整整齐齐坐着,我背起书包走的时候还是有点怂,毕竟刚来的校招生。这引发了我一个思考,何必在乎别人的想法呢? 当然,我这句话指的是,别人对于你完成工作就下班的行为的想法,不归我管,既然我工作完成了,于上有交代,那么我又何必庸人自扰去担心别人的看法呢?
今年最大的收益就是斯多葛的控制三分法:
- 对于我能完全控制的事物,努力将其纳入我的控制范围内
- 对于我无法完全控制的,努力做好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其他的随缘,努力就行。比赛输赢不归我控制,我能做到的就是努力训练自己,增强自己的能力。
- 对于我完全无法控制的,想那么多干嘛?都无法控制了,想太多也没用。明天出不出太阳,我能控制?
真的常看常新,时时回顾,必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寻找内心的安宁。
关于平衡还有一个点是,注意自己在做的事情高价值和低价值的平衡,这个价值关乎你自己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产生的价值。家人是第一位的,所以陪伴对我来说是高价值的事情;学习也是高价值的事情,以此类推。如何看待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这取决于你对对其价值定位是什么。高价值和低价值要把握好平衡。
最后
2021 年很快过去了,回想起 2020-2021:2020 年,我自己曾经十分坚信自己不会再做前端了;2021 年在一个我之前想去的公司里面做回了前端。
对于 2022 年,我只希望自己可能努力做到让自己内心平静安宁,努力精进自己的技术,扩展自己的视野。行动力、执行力 upup 对于其他的别无所求。
人生就是一趟非常神奇的际遇,不知道下一站会在哪里,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是回首过去,踏踏实实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对我未来人生的助益。如果当年读书前没有去实习前端,如果毕业前没有去实习产品,如果没有参加秋招,现在的际遇又会变得不一样。我很感谢过去的是自己,愿意去大胆尝试,愿意去做多一点点。希望现在的自己,也能多做一点,让未来的自己,也能感谢现在的自己。
再见,2021;你好,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