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组成原理基础杂记(上) - 掘金 (juejin.cn)
储存器
储存器扩展
- CS片选线,告诉CPU到哪个位置取指令
- WE读写控制信号
位扩展
- 用多个储存芯片扩展每个储存字的位数
例
: 用2
个1Kx4位储存芯片组成1Kx8位存储器- 1K存储单元数使用10根地址线,每个存储芯片都与10根地址线相连
- 8位存储单元位数使用8根数据线,前4根与后4根连在两个存储芯片上
字扩展
- 多个存储芯片扩展储存字的数量
例
:用2
个1Kx8位存储芯片组成2Kx8位存储器- 2K储存字数量使用11根地址线吗,且第十一跟地址线作为片选信号形成
- 输入原则为低电平有效,A10作为片选线,低电平CS0有效,高电平后CS1有效(门电路)
- 8位存储单元使用8根数据线
字位扩展
用8个1Kx4位存储芯片组成4Kx8位存储器
- 4K存储字数量使用12根地址线,其中两根做片选信号线
- 8位存储字长使用8根数据线,与每个芯片相连
- A10,A11作为片选信号线,通过片选译码器分为四根片选线,每根CS并联两个芯片(每两个4位一组组成八位)
通过138译码器
cache
- 命中率:cache访问次数/cache访问次数+主存访问次数
- 平均访问时间:cache访问时间*命中率+主存访问时间*(1-命中率)
- 效率:cache访问时间/平均访问时间
地址映射
直接映射
- 思想:(个人理解)哈希映射,除余映射号
i = j mod C
- 例:cache有64块,则cache的第五块映射主存中的第5,5+64,5+64*n块
- 主存地址
- t|主存字块标记:主存块数/cache块数(页数)
- c|cache字块地址:cache块内地址,由cache块数决定
- b|字块内地址:字块内地址,由字块容量决定 全相联映射
- 思想:主存任何一块可以映射到缓存中的任何一块
- 主存地址
- m|主存字块标记:主存块数决定
- b|字块内地址:字块容量决定 组相联映射
- 思想:哈希分组,但是这个分组可以对应cache中的任意一块,且cache可以将2^n块并为一组
- 主存地址
- t|主存字块标记:与直接映射相比,减去了分组合并n
- c|组地址:与直接映射相比,加上了组内块数n
- b|字块内地址:字块容量决定
硬盘/辅助储存器
容量大,速度慢,价格低,非易失性,不与CPU直接交换信息
技术指标
- 储存容量:盘面数x磁道数x扇区数x扇区字节数
- 柱面数:(外径-内径/2)x位密度
- 最高最低位密度:单磁道容量/最内最外磁道长度
- 传输速率:转速x单磁道容量
- 平均等待时间:(1s/转速)/2
- 每个磁道实际储存信息长度以最内道为标准
- 超过一个磁道容量的文件,扩展时记录在同一柱面道上,不需要重新找道
I/O系统
相关概念
- 接口:系统或两个部件之间的交接部分,可以是两种硬设备之间的连接电路,也可以是软件之间的共同逻辑边界。
- I/O接口:指主机与I/O设备之间设置的一个硬件电路及相应的软件控制。
IO设备的编址方式
- 统一编址:IO地址看作存储器地址的一部分。对CPU而言,对IO设备的访问所用指令与访存指令类似。
- 占用了存储空间,减少了主存容量,但是无需专用的IO指令
- 不统一编址:IO地址与存储器地址分开;对IO设备的访问需要要专门的IO指令。
- 不占用主存空间,不影响主存容量,但需I/O专用指令。
IO与主机的信息交换方式
- 程序查询方式-CPU工作效率较低
- 由CPU通过程序不断查询IO设备是否做好准备,从而控制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
- 需要IO接口内置状态标记反应本设备是否准备就绪。
- 程序中断方式-CPU工作效率较高
- CPU启动IO设备后,不查询设备是否就绪,继续自身程序。
- 当IO设备就绪并向CPU发送中断请求时CPU才予以相应。
- 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CPU工作效率更高
- 主存与IO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交换信息不会占用CPU,主存与IO交换信息时无需中断程序;
中断
相关概念
为了提高计算机整机效率,应对突发事件和实时控制需要,产生了中断技术
- 硬件中断:外设发出中断请求信号
- 软件中断:CPU响应中断,执行终端服务程序
中断流程
- 保护现场:进栈指令,并由中断隐指令进行程序断点,由中断服务程序完成通用、状态寄存器内容的保存
- 中断服务:对不同IO设备具有不同的设备服务
- 回复现场:出栈指令
- 中断返回:中断返回指令
- 单重中断不允许中断现行的中断服务程序(中断返回时开中断)
- 多重中断允许更高级别中断源中断现行的中断服务程序(现场保护结束后开中断)
进度标记:计算机运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