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适配器模式(Adapter)的定义如下: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适配器模式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两种,前者类之间的耦合度比后者高,且要求程序员了解现有组件库中的相关组件的内部结构,所以应用相对较少些。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 客户端通过适配器可以透明地调用目标接口。
- 复用了现存的类,程序员不需要修改原有代码而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
- 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解决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接口不一致的问题。 其缺点是:对类适配器来说,更换适配器的实现过程比较复杂。
模式的结构与实现
模式的结构
适配器模式(Adapter)包含以下主要角色。
- 目标(Target)接口:当前系统业务所期待的接口,它可以是抽象类或接口。
- 适配者(Adaptee)类:它是被访问和适配的现存组件库中的组件接口。
- 适配器(Adapter)类:它是一个转换器,通过继承或引用适配者的对象,把适配者接口转换成目标接口,让客户按目标接口的格式访问适配者。
类适配器模式的结构图如图 所示
对象适配器模式的结构图如图所示
模式的实现
(1) 类适配器模式的代码如下。
package adapter;
//目标接口
interface Target
{
public void request();
}
//适配者接口
class Adaptee
{
public void specific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适配者中的业务代码被调用!");
}
}
//类适配器类
class ClassAdapter extends Adaptee implements Target
{
public void request()
{
specificRequest();
}
}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ClassAdapt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类适配器模式测试:");
Target target = new ClassAdapter();
target.request();
}
}
(2)对象适配器模式的代码如下。
package adapter;
//对象适配器类
class ObjectAdapter implements Target
{
private Adaptee adaptee;
public ObjectAdapter(Adaptee adaptee)
{
this.adaptee=adaptee;
}
public void request()
{
adaptee.specificRequest();
}
}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ObjectAdapt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对象适配器模式测试:");
Adaptee adaptee = new Adaptee();
Target target = new ObjectAdapter(adaptee);
target.request();
}
}
类适配器模式应用举例
以手机充电器为例讲解适配器,充电器本身相当于Adapter,220V交流电相当于src(即被试配者),我们的目的dst是5V交流电
- 类图
适配器类(VoltageAdapter)基础被试配者类(Voltage220V)同时实现目的接口(Voltage5V),客户端(Phone)依赖目的接口(Voltage5V)。
代码实现
类适配器模式注意事项和细节
- Java是单继承机制,所以适配器需要继承src类这一点算式一个缺点,因为这要求dst必须是接口,有一定局限性。
- src类的方法在Adapter中都会暴露出来,也增加了使用的成本。
- 由于其继承了src类,所以它可以根据需求重写src类的方法,使得Adapter的灵活性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