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阅读笔记

302 阅读13分钟

简介

哈尔·格雷格森曾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为什么好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讨论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答案更重要,一个好问题往往引发一次团队的头脑风暴,使得大家陷入集体心流,在头脑风暴中思考问题本身,而非答案。

《学会提问》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一本经典书籍,在国内,受到李开复、潘石屹、俞敏洪等大力推荐。本书揭秘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并传授一套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的思考系统,帮助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独立思考和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关于作者

尼尔·布朗: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杰出经济学教授,是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近期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新加坡K2B国际公司、美国商学院联盟、美国空军研究院等众多机构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斯图尔特·基利:是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现在市面上讲批判性思维的书已经够多了,比如《超越感觉》,《清醒思考的艺术》,《明知行动的艺术》等一系列批判性思维的好书,但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对批判性思维既了解却又疏远,有很少人不知道“批判性思维这个词”,但是你要问别人,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又批判性思维的人吗?又没有多少人敢承认。问题的关键,不是批判性思维不好学,也不是我们不会用,而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自动启动的机制,遇到问题时会自动提醒你,现在该使用批判性思维了。

与其批判不如考察

谈到批判性思维,批判这个词,不得不提的是康德哲学对批判的解释。康德认为人用理性,知性,感性来理解世界,但是感性、理性都有自己的边界,人在做判断的时候往往会越界,那么就需要批判,这里的批判指的就是《纯粹理性批判》界定的批判,书中认为,批判的意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批评,指责,而是彻底的考察。康德想要彻底考察人的理性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里的批判是运用人的理性去批判人的理性,这本身就很矛盾。我想康德对观点对与深入理解本书中对批判很有帮助,也是一种界定,我们批判者是自己的理性,批判的对象也是自己的理性,理性是有局限的,人运用理性更是有局限的。作者想通过集体心流,限定规则等方式扩大人运用理性的范围,但我门不得不深刻认识到,理性本身的范畴。

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部分思想简介
人为自然立法

康德之前,不管是传统哲学,还是我们日常的看法,自然界,或者说世界就在那里,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科学知识的任务是去认识那些规律。

康德思想的革命性,就在于它反转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在他看来,人类的任务不是认识某些已经存在的规律,而是创造规律。比如说牛顿的运动定律,它不是客观地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人利用自己“先天”的观念,加工和整理世界给我们提供的“后天”的经验,然后得到的。这就好像我们是立法者,给自然颁布法律一样。这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意思。从这六个字里面,你应该也可以感觉到康德哲学的宏大气魄!

  • 感性:感觉能力,就是视觉,听觉,味觉等,感性经验就是知识等来源,是被动直观的
  • 知性:运用普遍概念,整理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形成判断。人靠知性获取知识。
  • 理性:对知识整合,让认知更加系统。理性具有僭越感性和知性界定的冲动

用知性范畴加工感性材料,形成知识,就是康德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人为自然立法”这句话的含义。

快思考和慢思考

书中序言介绍本书到:”本书吸收了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里的真知灼见,并将它们贯穿到全书当中。我们尤其强调“慢思考”的重要性“。这里的慢思考及卡尼曼教授所说的系统2。按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系统2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在人类的决策行为模式中,两个系统都会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系统2的懒惰,很多时候系统1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系统1的直觉式思考模式又存在种种缺陷,容易导致人类决策中的偏见和失误。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弥补这种缺陷,用系统2去弥补系统1,用慢思考去弥补快思考,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历史上第一位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在这本书里,卡尼曼提出了一个对传统经济学非常有颠覆性的观点,就是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理性的,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缺陷。传统经济学理论大都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之上的,作者颠覆性的观点因此获得了2002年经济学奖。

关于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讨论,不禁引发对康德提出理性的边界和理性僭越的冲动。对这两种观点的持续发展和争论,不禁想到康德所说的批判,人门正是运用这种不足的理性,不断的考察,或者是批判这种理性,在从中扩展人类的知识,这其中正是不断的僭越,不断的尝试。者获取就是批判的意义所在吧。

正确提问

上述我们借着康德,借着卡尼曼,界定了批判的主体、对象、边界等,为批判性思维做了部分理论基础,下面接着本书《学会提问》对批判性思维提供简单的实践基础。书中对与运用批判性思维提问,提供了不少案例和方法,对与提出一个好问题,引发集体心流,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可以将本书看作一个小的案例库,帮助我们有效提问,快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正确提问

如同古代说客常用的套路一样,作者先提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描述,引发人们的注意,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例如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嘈杂、混乱的”,很醒目的标题。

作者说到: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总有人坚称我们一定要按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因为他们最懂行,最知道我们该穿什么,该吃什么,该买什么,该相信什么。他们宣称自己掌握的是真理,我们必须要接受。他们口口声声说,他们想要帮助我们。为何他们就是不肯对我们放手,让我们独自琢磨出自己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总而言之就是总有人教你做事,而且他们的观点五花八门,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大脑做判断很难,很容易陷入到信息的洪流中,所以我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沟通,在沟通中获取你想要的信息。

关于讨论和沟通,脱不花老师说过,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我们需要吧对话进行下去。所以在讨论的时候我们要做正视一些障碍,并且避免掉,

  • 正确提问给人带来的不快
  • 思考过快
  • 刻板印象
  • 自我中心
  • 一厢情愿
  • 思维习惯

而要避免这些坑,就要学会提问。提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呢?事实上,我们是否接受一个观点、同意别人的意见或听专家的说法,是取决于我们是否相信别人的论证过程。而所谓的论证过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我想要告诉你的结论是什么,另一部分是支持这个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一个论证是由结论和理由组成的。

不断的提问

学会使用批判性思维提问的基础是明确论证的主题,尊重事实,抛出误导因素,直达本质的提出一个号问题,但这显然是不够的,这只是静态的提问,而不具备批判的意思。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批判性思维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再思考。为什么要对思考过程进行再思考呢?那是因为人在思考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合理。我们要处理的思考有两种,一种是别人的意见,是他们思考的结果,另一种是我们自己思考出来的意见和结论。对于别人的意见进行再思考,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很可能别人有自己的利益和动机裹胁在其中,所以我们要警惕在别人意见的背后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动机。而对自己的再思考,虽然我们没有了利益、动机方面的驱动,但是仍然存在着思考的大 bug 和漏洞,这样的 bug 不仅别人存在,我们也存在,只是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做出的才是正确的决定,但其实可能有非常大的风险。

使用批判性思维提问不是简单的提出一个问题,而是通过一个问题,不断的提出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在一次次的思考的过程就是批判的过程。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使用批判性思维实践的本质就是是不断提问题,询问整个论证的过程是否合理。你是不是觉得听起来好像批判性思维也蛮简单的嘛,只要对一个问题找它的结论、它的证据是否合理,慢慢地就可以掌握批判性思维了呢?这么做当然有帮助,但是就陷入到了一个更大的可能会存在的漏洞和误区中。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话题——在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重要误区,那就是忽略了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重要。

什么叫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重要呢?意思是在一个论证的过程中,有作者说出来的部分,还有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部分,而真正影响我们做出合理判断的往往是没有看见的部分。这就好比说,你作为一个大领导去下面视察的时候,如果你只看到的是别人精心安排和装饰过的场景,而以此来做决定的话,可能就会有很大的风险。同样的,如果我们仅仅是根据别人写出来的论证过程,就以此为基础来决定是否要听他的观点的话,那我们也存在很大的风险。那没看到的那部分是什么呢?作者可能隐藏或者遗漏的信息是什么呢?

有三方面的信息最容易被忽略和遗忘:

  • 第一个方面,容易忽略的是论证的理由并不是唯一的。
  • 第二个方面,容易忽略的是价值观假设。
  • 第三个方面,容易忽略的是描述性假设。

看见这些看不见的,才能找出更好的观点,才能做到更好的思考。

总结

《学会提问》这本书我们分享了三点:

  • 第一,学会提问。在信息爆炸的世界,当各种各样的人告诉你要做 A,要做 B,甚至 A 和 B 是相反的意见的时候,我们如何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做出自己的决策判断。这是第一,这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 第二,学习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对论证过程提问的过程,既包括对结论提问,也包括对证据进行提问。而掌握这个工具,就是用列清单的方式对不同的问题不断地去质询训练;
  • 第三,我们不仅要对看得到的问题和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质询,还要对看不见的其他可能原因、没有说出来的原因,那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价值观假设以及描述性假设,都要把它们分析之后,才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的质疑,

《学会提问》告诉我们每一个观点都是可以被质疑的,甚至教科书的作者的观点也是一样,提出一个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有能力提出问题来探寻,你才是真正的成长。所以我们关注的不是说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谁说的,而是关键在于它是不是一个好的观点。而批判性思维的真正价值是让我们有能力反驳一个观点,这样才能理解一个观点。关于这一点,我很喜欢查理·芒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能更好地反驳我自己拥有的观点的话,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最后借陈章鱼老师的话结尾:批判性思维就像那种先进的好用的手机APP,你心血来潮下载到手机里,想着什么时候我肯定能用上,但时间一长,这个先进的工具就被你遗忘,埋在一屏有一屏的图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