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222 阅读17分钟

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 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批判性思维定义

在人格平等状态下,对自己和他人观点做谨慎多角度地思考和理解。

批判性思维是本书的一个术语,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更现实一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世界到底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他们为什么会说真话,又为什么会说假话……

  •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一. 为什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现代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合格的公民

image.png

每天都有人试图改变你的认识与信念

image.png 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别人思想生存,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但如何做到?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1.1 思维

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即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充分加以理解,记住作者说理论证的全部过程。 优点:第一:吸收的信息海量繁杂,但这些获取的知识将会为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被动接收,不需要思考。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提供不了方法。

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的读者会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常常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他在书本的页边写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他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的阅读材料互动,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可以理解为:“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什么忽略什么。做出决定和取舍,带着态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这种思维方式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对方在向我们细说原委,而要随时准备辩驳。这种互动方式称为淘金式思维

淘金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因为要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到底存在多少价值,需要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海绵式思维(知其然):只负责吸收信息,不负责取舍信息。被动接收作者观点及推理,但不能评价。

淘金式思维(知其所以然):带着问题主动思考,与信息提供者互动。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和观念并评价。

image.png

1.2 淘金式思维举例

美国有个久存的问题,牵涉到美国社会究竟需要 什么样的枪支管制法案。有篇文章是这样的,

有许多关于支持禁枪的说法多半是,:“针对持枪杀人的研究都显示,枪支持有者多数是些不学无术的 人,他们 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惯犯,这些人一生恶行、犯案不断。 一个典型的杀人犯在犯下谋杀罪行之前平均至少 有六年的犯罪史,其中四次是重罪被捕。”

但是,研究向来都显示:平均而言,持有者比没有的人受过更高的教育,从 事更有声望的工作。根据他们填写的持枪申请表来看,以 下这些人都是,或曾是枪支持有者:埃莉诺•罗斯福 (曾任总统-罗斯福的夫人)、琼• 里弗斯(著名影星)、唐纳德• 特朗普(曾任房产富翁)和大卫•洛克菲勒(银行家). 就算枪支管制法案真有可能减少涉枪的犯罪行为, 那么将现行法律真正一一付诸实施也就足够管用了。既 然法庭不止一次地证明这些法律根本不会得到执行,就 算制定再严的法律又有什么用呢?

若用通俗思维解读上面这篇文章,也许会花工夫记住我 们无须更严格的枪支管制的几点理由。但是对上述几点理由相信几分?如果利用淘金式思维来解读这篇文章,也就是提一些适当的问题,会发现上文的论述存在很多不足,无法客观评价这些理由。 比如,你可能对下面几点非常关心: (1)文中引用的几个研究到底有多大说服力?作者提供的 研究样本是不是很充分,是不是随机抽取的,是不是涵盖了不 同人群? (2)有没有什么枪支管制的潜在好处文中没有提及?有没有 和作者观点相左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略过不提? (3)每年有多少人死于枪击之下,而实行枪支管制的话这些 人可能根本就不会枉死? (4)“枪支持有者” 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主张枪支管制的人 ,竭力推动禁持某些特种枪支,而这一部分人持有的正是这些特种 枪支?

这种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参与和互动,即作者和读 者、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展开对话。

作为读者和听众你必须保持全神贯注,而保持精力集中的最好办 法就是不断提问题。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 方法。怡到好处的连珠发问有个强大的优势:它们能保证你打破 砂锅问到底,哪怕你对讨论的主题所知有限也不碍事。

1.3 使用场景”

请你批判有意义的问题:

image.png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应该以事实和真相为根据。不适合进行批判性思考

二. 如何寻找正确答案

能否找到问题的肯定答案,常取决于问题的类 型。 物质世界的科学难题最有可能找到准确的解答,因为物质世界较人类社会而言在某些方 面更加可靠或者说更能预测。 而一旦涉及人类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意义,情况就变得 不同。人类行为的动因太过复杂,某些行为为什么会发生, 或者在什么时间发生,我们常常只能做出些尽量的猜测,此外无 法前行一步。我们更热衷于相信那些和我们的期望值一致的解释和描述。这样,我们难免会把自己的喜好带入这些问题的讨论场合,而对那些与自己喜好不一致的说法一概加以排斥。故而有关人类行 为的很多问题我们能找到的最佳答案本身也就具有极大的或然性。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说明出来的观点,他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应该以事实和真相为根据。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一些主要价值观:

  1. 保持思考自主性
  2. 对世界有好奇心
  3. 别让情感胜理智
  4. 坚持交流非对抗
  5. 避免一厢情愿

关于价值观的一些常识:

image.png

一个批判性思考者在被说服之前,会要求辩论者能提供一些解释来说明:为什么我应该接受隐含在论据中的你的价值观假设。 也许这次讨论我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的价值观… … 也许下次讨论我不支持你的价值观,但我支持你的观点… …

学习大纲:

了解论题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分析逻辑

  1.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2.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3.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检验证据

  1.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多大?
  2.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3.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4.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2.2 我们是否问对了问题

一有什么问题浮现在脑海里马上就不加辨别的提出来,并 非有帮助。我们需要有所选择,就像《黑客帝国》 里的干探布朗提醒我们的那样: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论 题:会话或讨论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

论证大厦的基础是论题和结论,第一步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别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竭力改变你的看法或者信仰,为了保证客观,你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其中有争议的论题或者结论)

描述性论题:

判断: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

这是什么?--往往求精确

  • 疫情是否会结束?
  • 明年初房价到底是涨还是跌?
  • 离婚率上升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还是社会出现了问题?(中国的离婚率从80年代的0.1%提升到了2020年的45%,天津离婚率70.5%、北京离婚率55%、新疆离婚率33%。)

规定性论题:评价: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

应该是什么?--见解会多元

  • 面对体制性腐败应该怎样做?
  • 我国精英移民国外是否应该被谴责??
  • 我们真的有必要征收房产税?

结论:只有找到结论我们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 值得批判的 理性判断:结论是由推理产生的,它起源于原因。
  • 不值得批判 非理性判断:观点仅仅是一些没有论据支持的言论。此处略过很多砖家的观点……

理由是什么

这些都是话题(断言),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

image.png 结论不是证据,因为他么都缺乏: 理由

论证的第三大基石,理由,也就是论据。 理由: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包括论据,隐喻,类比和其它陈述。

针对某个议题,通过理由达到结论的过程就是论证;所谓理由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先找到结论,然后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结

在论证过程中,要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理由特别重要,作者在写作前和写作中都要注意理由。理由或者论据的来源:百度,书刊等; 当你写作或者演说的时候,你一定要时时刻刻点记住自己的读者,让他们了解你的结论,你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尽量使用指示词便于读者找到这些东西 好的理由(论据),是那些与结论相关的那些论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自己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好奇心,通情达理等价值观。 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判断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者采取哪些行动。 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需要找出所有的假设,假设的特征: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欺骗 找假设:得出某一个结论往往有很多假设,关心的只是影响到论证结构质量的那些假设,限制自己寻找假设的范围,只在你已经学会怎样去寻找的论证结构中去找那些假设。什么是假设:假设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说明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分为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先检查理由,再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不同的人群价值观不一致,参照系不一样):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他列出的种种理由,因而会影响到他的结论。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推理中,他们的理由才能从逻辑上证实其结论。在价值观假设中,论证者会认为,某些相对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重要,当作者对于社会争论采取一种立场,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个价值观而排斥另一种价值观,有价值观优先倾向。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忠实–诚实,竞争–合作,媒体自由–国家安全,平等–个人自由,秩序–言论自由,理性–冲动)

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论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党派,是公司高管,工会领导,共和党官员,医生还是其他什么职业。

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假设,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注意他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然后判断哪些价值取向会导致作者认为这些理由比其它理由更可取。

任何一个想要进行论证的人都有必要提供一些线索,说明为什么要接受论证中接受的价值观。

描述性假设: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我们知道一个理由自身并不具备与结论之间的直接联系,理由必须通过特定的其他想法(常常是没有明说的想法)才能与结论相联系。这些想法如果真实可行,就证明可以将理由作为结论的一个支撑。因此,一个理由是否能证实结论,或者说是否与结论有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将理论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如果这些没有明说的理由是描述性的,我们就称之为捕述性假设。让我们为上述论证提供两个这样的假设。

结论:有了这辆汽车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理由:这种型号的车在各种情况下都功能良好。 假设一:年复一年,某个型号的汽车质量始终如一。 假设二:将要用新车进行的试驾是由推荐这辆车的新人亲自操作的,与他之前的试驾完全一样。

找出没有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是什么);规定性的或者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那些想法(怎么样)。一个理由是否能够证实结论,或者说是否与结论有关,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

找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提问: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到这个结论还需要哪些东西才能成立才行?) 寻找没有明说出来支撑起理由的那些想法 将自己置于作者或者演说者的立场 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为什么比人不认同这个假结论) 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做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谬误是指有缺陷的推理。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的大小 判断交流者的推理不是以错误的或者高度存疑的假设为基础,或是通过逻辑上的错误或者其他形式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来糊弄你。

谬误的推理过程诡计花招:推理中的欺骗手段

  1.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假设是错误的)
  2. 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假设或者证据与结论无关)
  3.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是结论本身是成立的(循环论证,窃取论题)
  4. 人身攻击谬误:对个人进行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证据或理由(稻草人谬误)

有可能假设是明显错误的:假设越可疑,推理和结论的相关程度也就越小

经典的推理错误有:

  1.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2.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因此采取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据就不应该采用;
  3. 推理理由谬误百出:证据是个错的;
  4. 偷换概念谬误;
  5. 诉诸公众谬误;
  6.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7. 诉诸情感: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我们应寻找有关这一项目的具体事实,而不是诉之感情,用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等进行反驳;
  8. 虚假两难选择谬误:显示中有多种选择,但再论证中只给出两种;
  9. 乱扣帽子谬误;
  10. 稻草人谬误;
  11.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12. 光环效应谬误;
  13. 转移话题谬误;
  14. 循环论证:结论自己证明自己,只不过错误有所改变;
  15. 错误类比谬误:一个类比中存在很多重要但又相关的不同点。
  16.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不考虑各种原因的复杂性,把原因单一化。
  17. 因果混淆谬误: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18. 事后归因谬误:很多时间紧随在其他事件后面发生,并不是有前面的事件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