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发布!新浪数科助力“无诈校园”

102 阅读9分钟

互联网推动金融服务向大学校园下沉,也为金融诈骗带来可乘之机。

校园金融欺诈乱象频发,本质上是由于大学生反欺诈教育与金融数字化错配,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金融知识去识别形式多样的电信网络诈骗。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校园欺诈风险呈现扩散快、危害强、高隐蔽性等特点,大学生稍有不慎,便中了诈骗团伙的圈套。

从校园贷、刷单到理财投资骗局,金融欺诈一直盯着大学校园,此起彼伏,流毒遍地,严重扰乱校园秩序。更有甚者,大学生因金融诈骗背负债务压力,最终被逼向绝路。无数黑灰产团伙藏于校园金融诈骗背后,它们不仅手段多样,而且掌握了大量的学生隐私数据。

穿透校园诈骗现状,填补金融教育缺口,已成为监管和产业各方的共识。当前正值开学季,金融反欺诈教育尤为迫切,为了让大学生上好这堂必修课,近日,新浪数科、微博钱包联合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以全国高校2000多份学生问卷调研及访谈为样本,结合微博平台大学生金融欺诈数据,综合呈现了当代大学生金融行为理念和金融欺诈现状。新浪数科在调研报告中指出了 “网络诱导投资与赌博诈骗”、“注销校园贷”、“网购刷单”、“信用卡及网贷套现”四大典型金融诈骗场景,提醒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校园金融欺诈曾在互联网金融爆发时加速蔓延,与监管、警方长期博弈,而后于常态化的整顿中式微。不过,一些金融诈骗组织不断更新欺诈手段,频频更换马甲,“注销校园贷”等新型诈骗方式又开始浮出水面。这对于缺乏社会经验、防范意识弱的大学生来说,存在诸多风险和隐患。

校园是知识的圣地,无诈才是它该有的底色。

新欺诈骗局频现

高校市场相对开放,这为金融欺诈提供了获客和非法交易上的便利。「镭射财经」调查多所高校后发现,金融欺诈主要从线上和线下渗透大学校园,通过扫楼、广告派发、发展学生代理、创业交流会等线下方式,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线上电信诈骗则以理财、贷款、刷单为噱头,通过电话、社交渠道引诱大学生上当受骗。

多个行骗渠道打入校园,导致遭遇金融诈骗的大学生比例居高不下。报告显示,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68.7%的受访者称了解金融诈骗,47.4%的受访大学生称自己或同学遭遇过诈骗,其中约两成大学生金钱损失在5000元以上。

在欺诈手段上,诈骗团伙从当前主流的社交和网购平台下手,把诈骗入口嵌入到短视频、购物、交友等大学生日常生活娱乐中。随着大学生反诈意识增强,浏览信息和接受服务的介质发生变化时,一些新的欺诈骗局也开始滋生。

报告发现,51.0%的受害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遭遇诈骗,28.2%在短视频平台遇骗,31.4%在电商购物骗局中遭受资金损失。在诈骗场景方面,“诱导投资赌博”、“注销校园贷”、“网购刷单”类场景占比最高,分别占到54.7%、54.1%、50.2%。

有大学生向「镭射财经」反映,去年以来股市和基金市场经历了几波上涨,很多大学生听闻买基金能稳赚不赔,于是产生浓厚的投资需求。这时,一些金融诈骗团伙设置资金盘诱导大学生投资,让不少大学生生活费亏空,甚至背上了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发现在遭遇金融诈骗的大学生群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受骗比例分别为60%和59%,而在读本科生群体遭遇诈骗的比例为46%。本科以下学历(大专生、高职生为主)群体中,遭遇诈骗的比例为52%和36%。随着学历增加,被骗的比例反而更高,这说明大学生的反欺诈知识普遍薄弱。

金融乱象作祟

拆解大学生金融欺诈,可以发现它背后藏着高利贷、套路贷、数据泄露、洗钱、套现等金融乱象,这些乱象自互联网金融兴起后长期存在于校园金融市场。

从发展脉络来看,大学生金融市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商业银行阶段,主要面向大学生提供信用卡服务,由于无法承受套现和逾期压力,银行纷纷退出校园市场,最终未能打开局面。由于早期的金融服务渗透率较低,校园金融欺诈的形式相对单一。

第二个阶段为互联网金融阶段,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网贷平台选择以校园贷起家,大举布局高校市场,在众多互联网贷款产品渗透下,高校金融市场空间被彻底打开。第三个阶段为严监管阶段,2016年至今,监管逐渐收紧校园金融政策,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当互联网金融涌入大学校园时,供需两端高度膨胀,金融乱象出现爆发式蔓延。一方面,非持牌机构的消费分期和现金贷产品大量向校园投放,激起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欲望,为一些套现、贷款类电信诈骗创造空间。另一方面,大学生收入有限,经不起金融诈骗的高利诱惑,一步步走向诈骗团伙的圈套。

报告指出,具有超前或高消费行为的学生,更易掉入金融诈骗陷阱。有过分期购物经历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金融诈骗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每月购物消费金额越多的大学生,被骗的比例越高。

以校园贷为例,从非法校园贷到“注销校园贷”诈骗,都属于互联网金融诈骗范畴。校园贷被监管整顿后,诈骗团伙便设计了“注销校园贷”骗局,目前“注销校园贷”诈骗通过两种方式行骗。

其一,针对有网络贷款经历的大学生,诈骗团伙以国家要求注销校园贷、影响征信为由,骗取大学生个人信息和财产;其二,对未使用过校园贷的大学生,诈骗团伙谎称其信息被人盗用申请了网络贷款并逾期,必须还清逾期款项,否则影响征信。

在“注销校园贷”诈骗乱象中,还涉及信息泄露和诱导贷款问题。诈骗团伙能精准地找到受害者个人信息资料,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当受害者表示资金不足时,诈骗团伙还推荐其他贷款平台诱导受害者借贷,完整的诈骗链条让受害者深陷债务泥潭。

此外,刷单在大学生市场中也属于较为常见的诈骗形式,诈骗者通过QQ群、微信群及派发传单的方式宣传,以灵活、兼职、高返的名义吸引大学生加入。在刷单前期,会连本带息返给大学生,但随后以账户被冻结为由,连续骗取大学生投入资金。当大学生资金不足时,诈骗团伙还向大学生推荐高利贷平台,谎称是自己的贷款平台,相当于用平台的钱刷单,还能收获返佣。

共建“无诈校园”

“无诈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这就要求校园金融服务必须回归理性,从根源上铲除金融乱象带来的欺诈隐患。

新浪数科调研发现,七成以上大学生被骗后会选择收集证据报警维权,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较高。大学生普遍希望建设“无诈校园”,八成以上大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接受金融知识和反欺诈相关培训。

报告显示,在反诈知识获取和培训方面,学校老师是反诈知识的第一信息获取渠道,其次为媒体报道、网络图文宣传以及公益广告。约五成受访者认为,亲朋好友和网络短视频传播相关知识,以及金融机构、公益机构线下宣传也能起到作用。

从现阶段的校园金融反欺诈教育来看,监管、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行业协会正在与校方合力共建“无诈校园”。监管层面,经过连续的校园贷整顿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国家网信办自9月起,联合开展2021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强调了对“一老一少、在校学生”等重点群体的知识普及和风险提示,帮助他们加强防诈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协会方面,针对注销校园贷的新骗局,中消协此前发布消费警示,提示广大青年学生警惕“注销校园贷”骗局,不向陌生账户转账。相关部门、业内并没有推出所谓的“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大学生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也投身校园反欺诈教育,通过进校园、发布调研报告等系列活动,为大学生普及反欺诈知识。作为《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发起方之一,微博钱包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社交媒体平台优势,持续进行大学生反欺诈教育。同时,微博钱包也提示大学生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在校生活时,务必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转账多核实,信息信官方,交友更要谨慎。

上课铃声响起,产业各方将一同捍卫“无诈校园”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