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Python是一种什么语言?
用任何编程语言来开发程序,都是为了让计算机干活,比如下载一个MP3,编写一个文档等等,而计算机干活的CPU只认识机器指令,所以,尽管不同的编程语言差异极大,最后都得“翻译”成CPU可以执行的机器指令。而不同的编程语言,干同一个活,编写的代码量,差距也很大。
比如,完成同一个任务,C语言要写1000行代码,Java只需要写100行,而Python可能只要20行。
所以Python是一种相当高级的语言。
你也许会问,代码少还不好?代码少的代价是运行速度慢,C程序运行1秒钟,Java程序可能需要2秒,而Python程序可能就需要10秒。
Python可以做什么
可以做日常任务,比如自动备份你的MP3;可以做网站,很多著名的网站包括YouTube就是Python写的;可以做网络游戏的后台,很多在线游戏的后台都是Python开发的
当然也有不能干的事情,比如写操作系统,只能用C语言写;写手机应用,只能用Swift/Objective-C/React Native(针对iPhone)和Java/React Native(针对Android);写3D游戏,最好用C或C++。
安装python
在Mac上安装Python
如果你正在使用Mac,系统是OS X>=10.9,那么系统自带的Python版本是2.7。要安装最新的Python 3.8,有两个方法:
方法一:从Python官网下载Python 3.8的安装程序,下载后双击运行并安装;
方法二:如果安装了Homebrew,直接通过命令brew install python3
安装即可。
在Windows上安装Python
首先,根据你的Windows版本(64位还是32位)从Python的官方网站下载Python 3.8对应的64位安装程序或32位安装程序,然后,运行下载的exe安装包:
然后点“Install Now”即可完成安装。
检验是否安装成功
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敲入python
你看到提示符>>>
就表示我们已经在Python交互式环境中了,可以输入任何Python代码,回车后会立刻得到执行结果。现在,输入exit()
并回车,就可以退出Python交互式环境(直接关掉命令行窗口也可以)。
Python解释器
由于整个Python语言从规范到解释器都是开源的,所以理论上,只要水平够高,任何人都可以编写Python解释器来执行Python代码(当然难度很大)。事实上,确实存在多种Python解释器,其中最常用的是CPython和Jython。
CPython
当我们从Python官方网站下载并安装好Python 3.x后,我们就直接获得了一个官方版本的解释器:CPython。这个解释器是用C语言开发的,所以叫CPython。在命令行下运行python
就是启动CPython解释器。
CPython是使用最广的Python解释器。教程的所有代码也都在CPython下执行。
Jython
Jython是运行在Java平台上的Python解释器,可以直接把Python代码编译成Java字节码执行。
Hello World
新建一个hello.py的文件
用记事本或者pycharm打开输入
print('hello, world')
复制代码
注意print
前面不要有任何空格
把当前目录切换到hello.py
所在目录,就可以运行这个程序了:
C:\work> python hello.py
hello, world
复制代码
或者用pycharm运行
输出和输入
print()
会依次打印每个字符串,遇到逗号“,”会输出一个空格,因此,输出的字符串是这样拼起来的:
>>> print('100 + 200 =', 100 + 200)
100 + 200 = 300
复制代码
现在,你已经可以用print()
输出你想要的结果了。但是,如果要让用户从电脑输入一些字符怎么办?Python提供了一个input()
,可以让用户输入字符串,并存放到一个变量里。比如输入用户的名字:
>>> name = input()
Michael
复制代码
数据类型和变量
数据类型
计算机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做数学计算的机器,因此,计算机程序理所当然地可以处理各种数值。但是,计算机能处理的远不止数值,还可以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网页等各种各样的数据,不同的数据,需要定义不同的数据类型。在Python中,能够直接处理的数据类型有以下几种:
整数
Python可以处理任意大小的整数,当然包括负整数,在程序中的表示方法和数学上的写法一模一样,例如:1
,100
,-8080
,0
,等等。
对于很大的数,例如10000000000
,很难数清楚0的个数。Python允许在数字中间以_
分隔,因此,写成10_000_000_000
和10000000000
是完全一样的。十六进制数也可以写成0xa1b2_c3d4
。
浮点数
浮点数也就是小数,之所以称为浮点数,是因为按照科学记数法表示时,一个浮点数的小数点位置是可变的,比如,1.23x109和12.3x108是完全相等的。浮点数可以用数学写法,如1.23
,3.14
,-9.01
。但是对于很大或很小的浮点数,就必须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把10用e替代,1.23x109就是1.23e9
,或者12.3e8
,0.000012可以写成1.2e-5
,等等。
字符串
字符串是以单引号'
或双引号"
括起来的任意文本,比如'abc'
,"xyz"
等等。请注意,''
或""
本身只是一种表示方式,不是字符串的一部分,因此,字符串'abc'
只有a
,b
,c
这3个字符。如果'
本身也是一个字符,那就可以用""
括起来,比如"I'm OK"
包含的字符是I
,'
,m
,空格,O
,K
这6个字符。
如果字符串内部既包含'
又包含"
怎么办?可以用转义字符\
来标识,比如:
'I\'m \"OK\"!'
复制代码
表示的字符串内容是:
I'm "OK"!
复制代码
转义字符\
可以转义很多字符,比如\n
表示换行,\t
表示制表符,字符\
本身也要转义,所以\\
表示的字符就是\
,可以在Python的交互式命令行用print()
打印字符串看看:
>>> print('I\'m ok.')
I'm ok.
>>> print('I\'m learning\nPython.')
I'm learning
Python.
>>> print('\\\n\\')
\
\
复制代码
如果不希望前置 \
的字符转义成特殊字符,可以使用 原始字符串,在引号前添加 r
即可:
>>> print('C:\some\name') # here \n means newline!
C:\some
ame
>>> print(r'C:\some\name') # note the r before the quote
C:\some\name
复制代码
字符串字面值可以实现跨行连续输入。实现方式是用三引号:"""..."""
或 '''...'''
,字符串行尾会自动加上回车换行,如果不需要回车换行,在行尾添加 `` 即可。示例如下:
print("""\
Usage: thingy [OPTIONS]
-h Display this usage message
-H hostname Hostname to connect to
""")
复制代码
输出如下(注意,第一行没有换行):
Usage: thingy [OPTIONS]
-h Display this usage message
-H hostname Hostname to connect to
复制代码
常见的字符串操作
-
find 检测 str 是否包含在 mystr中,如果是返回开始的索引值,否则返回-1,语法:
mystr.find(str)
-
index 跟find()方法一样,只不过如果str不在 mystr中会报一个异常,语法:
mystr.index(str)
-
count 返回 str在start和end之间 在 mystr里面出现的次数,语法:
mystr.count(str, start=0, end=len(mystr))
-
replace 把 mystr 中的 str1 替换成 str2,如果 count 指定,则替换不超过 count 次,语法:
mystr.replace(str1, str2, mystr.count(str1))
-
split 以 str 为分隔符切片 mystr,如果 maxsplit有指定值,则仅分隔 maxsplit 个子字符串,语
mystr.split(str=" ", 2)
-
capitalize 把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大写,其他的变成小写,语法:
mystr.capitalize()
-
title 把字符串的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其他的改成小写:
print(mystr.title())
-
startswith 检查字符串是否是以 obj 开头, 是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mystr.startswith(obj)
-
endswith 检查字符串是否以obj结束,如果是返回True,否则返回 False,用法同上:
mystr.endswith(obj)
-
lower 转换 mystr 中所有大写字符为小写
mystr.lower()
-
upper 转换 mystr 中的小写字母为大写,用法同上:
mystr.upper()
1 -
ljust 返回一个原字符串左对齐,并使用空格填充至长度 width 的新字符串
mystr.ljust(width)
-
rjust 返回一个原字符串右对齐,并使用空格填充至长度 width 的新字符串
mystr.rjust(width)
-
center 返回一个原字符串居中,并使用空格填充至长度 width 的新字符串,用法同上。
mystr.center(width)
-
lstrip 删除 mystr 左边的空白字符
mystr.lstrip()
-
rstrip 删除 mystr 字符串末尾的空白字符
mystr.rstrip()
-
strip 删除mystr字符串两端的空白字符
a.strip()
-
rfind 类似于 find()函数,不过是从右边开始查找
mystr.rfind(str, start=0,end=len(mystr) )
-
rindex 类似于 index(),不过是从右边开始.
mystr.rindex( str, start=0,end=len(mystr))
-
partition 把mystr以str分割成三部分,str前,str和str后
mystr.partition(str)
-
rpartition 类似于 partition()函数,不过是从右边开始.
mystr.rpartition(str)
-
splitlines 按照行分隔,返回一个包含各行作为元素的列表
mystr.splitlines()
-
isalpha 如果 mystr 所有字符都是字母 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mystr.isalpha()
-
isdigit 如果 mystr 只包含数字则返回 True 否则返回 False.
mystr.isdigit()
-
isalnum 如果 mystr 所有字符都是字母或数字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mystr.isalnum()
-
isspace 如果 mystr 中只包含空格,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mystr.isspace()
-
join mystr 中每个字符后面插入str,构造出一个新的字符串
mystr.join(str)
布尔运算
and
运算是与运算,只有所有都为True
,and
运算结果才是True
:
>>> True and True
True
>>> True and False
False
>>> False and False
False
>>> 5 > 3 and 3 > 1
True
复制代码
or
运算是或运算,只要其中有一个为True
,or
运算结果就是True
:
>>> True or True
True
>>> True or False
True
>>> False or False
False
>>> 5 > 3 or 1 > 3
True
复制代码
not
运算是非运算,它是一个单目运算符,把True
变成False
,False
变成True
:
>>> not True
False
>>> not False
True
>>> not 1 > 2
True
复制代码
布尔值经常用在条件判断中,比如:
if age >= 18:
print('adult')
else:
print('teenager')
复制代码
列表
Python 支持多种 复合 数据类型,可将不同值组合在一起。最常用的 列表 ,是用方括号标注,逗号分隔的一组值。列表 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元素,但一般情况下,各个元素的类型相同:
>>> squares = [1, 4, 9, 16, 25]
>>> squares[0] # indexing returns the item
1
>>> squares[-1]
25
>>> squares[-3:] # slicing returns a new list
[9, 16, 25]
复制代码
切片操作返回包含请求元素的新列表。以下切片操作会返回列表的 浅拷贝:
>>> squares[:]
[1, 4, 9, 16, 25]
复制代码
列表还支持合并操作:
>>> squares + [36, 49, 64, 81, 10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复制代码
与 immutable 字符串不同, 列表是 mutable 类型,其内容可以改变:
>>> cubes = [1, 8, 27, 65, 125] # something's wrong here
>>> 4 ** 3 # the cube of 4 is 64, not 65!
64
>>> cubes[3] = 64 # replace the wrong value
>>> cubes
[1, 8, 27, 64, 125]
复制代码
为切片赋值可以改变列表大小,甚至清空整个列表:
>>> letters = ['a', 'b', 'c', 'd', 'e', 'f', 'g']
>>> letters
['a', 'b', 'c', 'd', 'e', 'f', 'g']
>>> # replace some values
>>> letters[2:5] = ['C', 'D', 'E']
>>> letters
['a', 'b', 'C', 'D', 'E', 'f', 'g']
>>> # now remove them
>>> letters[2:5] = []
>>> letters
['a', 'b', 'f', 'g']
>>> # clear the list by replacing all the elements with an empty list
>>> letters[:] = []
>>> letters
[]
复制代码
内置函数 len()
也支持列表:
>>> letters = ['a', 'b', 'c', 'd']
>>> len(letters)
4
复制代码
常用的列表操作
-
append()
方法 可以在列表结尾添加新元素 -
要删除列表末尾的元素,用
pop()
方法 -
要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用
pop(i)
方法,其中i
是索引位置 -
list.extend(iterable)
可迭代对象的元素扩展列表。相当于a[len(a):] = iterable
-
list.insert(i, x)
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第一个参数是插入元素的索引,因此,a.insert(0, x)
在列表开头插入元素,a.insert(len(a), x)
等同于a.append(x)
。 -
list.remove(x)
从列表中删除第一个值为 x 的元素。未找到指定元素时,触发ValueError
异常。 -
list.clear()
删除列表里的所有元素,相当于del a[:]
。 -
list.count(x)
返回列表中元素 x 出现的次数。 -
list.sort( * ,key=None, reverse=False)
就地排序列表中的元素要了解自定义排序参数,详见sorted()
。 -
list.index(x])
返回列表中第一个值为 x 的元素的零基索引。未找到指定元素时,触发ValueError
异常。 -
list.reverse()
反转列表中的元素。 -
list.copy()
返回列表的浅拷贝。相当于a[:]
。
tuple
另一种有序列表叫元组:tuple。tuple和list非常类似,但是tuple一旦初始化就不能修改,比如同样是列出同学的名字:
>>> classmates = ('Michael', 'Bob', 'Tracy')
复制代码
现在,classmates这个tuple不能变了,它也没有append(),insert()这样的方法。其他获取元素的方法和list是一样的,你可以正常地使用classmates[0]
,classmates[-1]
,但不能赋值成另外的元素。
不可变的tuple有什么意义?因为tuple不可变,所以代码更安全。如果可能,能用tuple代替list就尽量用tuple。
要定义一个只有1个元素的tuple,如果你这么定义:
>>> t = (1)
>>> t
1
复制代码
定义的不是tuple,是1
这个数!这是因为括号()
既可以表示tuple,又可以表示数学公式中的小括号,这就产生了歧义,因此,Python规定,这种情况下,按小括号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自然是1
。
所以,只有1个元素的tuple定义时必须加一个逗号,
,来消除歧义:
>>> t = (1,)
>>> t
(1,)
复制代码
空值
空值是Python里一个特殊的值,用None
表示。None
不能理解为0
,因为0
是有意义的,而None
是一个特殊的空值。
此外,Python还提供了列表、字典等多种数据类型,还允许创建自定义数据类型,我们后面会继续讲到。
常用的数据类型转换
函数 说明
int(x [,base ]) 将x转换为一个整数
long(x [,base ]) 将x转换为一个长整数
float(x ) 将x转换到一个浮点数
complex(real [,imag ]) 创建一个复数
str(x ) 将对象 x 转换为字符串
repr(x ) 将对象 x 转换为表达式字符串
eval(str ) 用来计算在字符串中的有效Python表达式,并返回一个对象
tuple(s ) 将序列 s 转换为一个元组
list(s ) 将序列 s 转换为一个列表
chr(x ) 将一个整数转换为一个字符
unichr(x ) 将一个整数转换为Unicode字符
ord(x ) 将一个字符转换为它的整数值
hex(x ) 将一个整数转换为一个十六进制字符串
oct(x ) 将一个整数转换为一个八进制字符串
复制代码
字符编码
字符串也是一种数据类型,但是,字符串比较特殊的是还有一个编码问题。
因为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如果要处理文本,就必须先把文本转换为数字才能处理。最早的计算机在设计时采用8个比特(bit)作为一个字节(byte),所以,一个字节能表示的最大的整数就是255(二进制11111111=十进制255),如果要表示更大的整数,就必须用更多的字节。
由于计算机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最早只有127个字符被编码到计算机里,也就是大小写英文字母、数字和一些符号,这个编码表被称为ASCII
编码,比如大写字母A
的编码是65
,小写字母z
的编码是122
。
你可以想得到的是,全世界有上百种语言,日本把日文编到Shift_JIS
里,韩国把韩文编到Euc-kr
里,各国有各国的标准,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结果就是,在多语言混合的文本中,显示出来会有乱码。
因此,Unicode字符集应运而生。Unicode把所有语言都统一到一套编码里,这样就不会再有乱码问题了。
Unicode标准也在不断发展,但最常用的是UCS-16编码,用两个字节表示一个字符(如果要用到非常偏僻的字符,就需要4个字节)。现代操作系统和大多数编程语言都直接支持Unicode。
你可以猜测,把ASCII编码的A
用Unicode编码,只需要在前面补0就可以,因此,A
的Unicode编码是00000000 01000001
。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统一成Unicode编码,乱码问题从此消失了。但是,如果你写的文本基本上全部是英文的话,用Unicode编码比ASCII编码需要多一倍的存储空间,在存储和传输上就十分不划算。
所以,本着节约的精神,又出现了把Unicode编码转化为“可变长编码”的UTF-8
编码。UTF-8编码把一个Unicode字符根据不同的数字大小编码成1-6个字节,常用的英文字母被编码成1个字节,汉字通常是3个字节,只有很生僻的字符才会被编码成4-6个字节。
搞清楚了ASCII、Unicode和UTF-8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总结一下现在计算机系统通用的字符编码工作方式:
在计算机内存中,统一使用Unicode编码,当需要保存到硬盘或者需要传输的时候,就转换为UTF-8编码。
用记事本编辑的时候,从文件读取的UTF-8字符被转换为Unicode字符到内存里,编辑完成后,保存的时候再把Unicode转换为UTF-8保存到文件:
浏览网页的时候,服务器会把动态生成的Unicode内容转换为UTF-8再传输到浏览器:
所以你看到很多网页的源码上会有类似<meta charset="UTF-8" />
的信息,表示该网页正是用的UTF-8编码。
Python的字符串
搞清楚了令人头疼的字符编码问题后,我们再来研究Python的字符串。
在最新的Python 3版本中,字符串是以Unicode编码的
对于单个字符的编码,Python提供了ord()
函数获取字符的整数表示,chr()
函数把编码转换为对应的字符:
>>> ord('A')
65
>>> ord('中')
20013
>>> chr(66)
'B'
>>> chr(25991)
'文'
复制代码
如果知道字符的整数编码,还可以用十六进制这么写str
:
>>> '\u4e2d\u6587'
'中文'
复制代码
由于Python的字符串类型是str
,在内存中以Unicode表示,一个字符对应若干个字节。如果要在网络上传输,或者保存到磁盘上,就需要把str
变为以字节为单位的bytes
。
Python对bytes
类型的数据用带b
前缀的单引号或双引号表示:
x = b'ABC'
复制代码
要注意区分'ABC'
和b'ABC'
,前者是str
,后者虽然内容显示得和前者一样,但bytes
的每个字符都只占用一个字节。
以Unicode表示的str
通过encode()
方法可以编码为指定的bytes
,例如:
>>> 'ABC'.encode('ascii')
b'ABC'
>>> '中文'.encode('utf-8')
b'\xe4\xb8\xad\xe6\x96\x87'
>>> '中文'.encode('ascii')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UnicodeEn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encode characters in position 0-1: ordinal not in range(128)
复制代码
反过来,如果我们从网络或磁盘上读取了字节流,那么读到的数据就是bytes
。要把bytes
变为str
,就需要用decode()
方法:
>>> b'ABC'.decode('ascii')
'ABC'
>>> b'\xe4\xb8\xad\xe6\x96\x87'.decode('utf-8')
'中文'
复制代码
如果bytes
中只有一小部分无效的字节,可以传入errors='ignore'
忽略错误的字节:
>>> b'\xe4\xb8\xad\xff'.decode('utf-8', errors='ignore')
'中'
复制代码
由于Python源代码也是一个文本文件,所以,当源代码中包含中文的时候,在保存源代码时,就需要务必指定保存为UTF-8编码。当Python解释器读取源代码时,为了让它按UTF-8编码读取,我们通常在文件开头写上这两行: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复制代码
格式化输出
在Python中,采用的格式化方式和C语言是一致的,用%
实现,举例如下:
>>> 'Hello, %s' % 'world'
'Hello, world'
>>> 'Hi, %s, you have $%d.' % ('Michael', 1000000)
'Hi, Michael, you have $1000000.'
复制代码
你可能猜到了,%
运算符就是用来格式化字符串的。在字符串内部,%s
表示用字符串替换,%d
表示用整数替换,有几个%?
占位符,后面就跟几个变量或者值,顺序要对应好。如果只有一个%?
,括号可以省略。
如果你不太确定应该用什么,%s
永远起作用,它会把任何数据类型转换为字符串:
>>> 'Age: %s. Gender: %s' % (25, True)
'Age: 25. Gender: True'
复制代码
有些时候,字符串里面的%
是一个普通字符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转义,用%%
来表示一个%
:
>>> 'growth rate: %d %%' % 7
'growth rate: 7 %'
复制代码
常见的占位符有:
占位符 | 替换内容 |
---|---|
%d | 整数 |
%f | 浮点数 |
%s | 字符串 |
%x | 十六进制整数 |
在python3.6版本中新增了f-string格式化方式,称之为字面量格式化字符串,是新的格式化字符串的语法。
>>>name = 'yuanyuan'
>>>print(f'Hello {name}') # 替换变量
'yuanyuan'
复制代码
f-string 格式化字符串以 f 开头,后面跟着字符串,字符串中的表达式用大括号 {} 包起来,它会将变量或表达式计算后的值替换进去,实例如下:
>>>dicPeople= {'name': 'y', 'Age': 111}
>>>print(f'{dicPeople["name"]}: {dicPeople["Age"]}')
y: 111
复制代码
用了这种方式明显更简单了,不用再去判断使用 %s,还是 %d。
在 Python 3.8 的版本中可以使用 = 符号来拼接运算表达式与结果:
>>>x=10
>>>print(f"{x+10=}")
x+10=20
复制代码
条件判断
计算机之所以能做很多自动化的任务,因为它可以自己做条件判断。
if 要判断的条件:
条件成立时,要做的事情
复制代码
比如
age = 20
if age >= 18:
print('your age is', age)
print('adult')
复制代码
也可以给if
添加一个else
语句,意思是,如果if
判断是False
,不要执行if
的内容,去把else
执行了:
age = 3
if age >= 18:
print('your age is', age)
print('adult')
else:
print('your age is', age)
print('teenager')
复制代码
注意不要少写了冒号:
。
当然上面的判断是很粗略的,完全可以用elif
做更细致的判断:
age = 3
if age >= 18:
print('adult')
elif age >= 6:
print('teenager')
else:
print('kid')
复制代码
最后看一个有问题的条件判断
birth = input('birth: ')
if birth < 2000:
print('00前')
else:
print('00后')
复制代码
这是因为input()
返回的数据类型是str
,str
不能直接和整数比较,必须先把str
转换成整数。Python提供了int()
函数来完成这件事情:
s = input('birth: ')
birth = int(s)
if birth < 2000:
print('00前')
else:
print('00后')
复制代码
循环、break和continue
while循环
while 条件:
条件满足时,做的事情1
条件满足时,做的事情2
...
复制代码
例:
i = 0
while i < 5:
print("当前是第%d次执行循环" % (i + 1))
print("i=%d" % i)
i += 1
复制代码
结果:
当前是第1次执行循环
i=0
当前是第2次执行循环
i=1
当前是第3次执行循环
i=2
当前是第4次执行循环
i=3
当前是第5次执行循环
i=4
复制代码
计算1~100之间偶数的累积和(包含1和100)
# encoding=utf-8
i = 1
sum = 0
while i <= 100:
if i % 2 == 0:
sum = sum + i
i += 1
print("1~100的偶数累积和为:%d" % sum)
# 2550
复制代码
while循环嵌套
while 条件1:
条件1满足时,做的事情1
条件1满足时,做的事情2
......
while 条件2:
条件2满足时,做的事情1
条件2满足时,做的事情2
条件2满足时,做的事情3
...(省略)...
复制代码
九九乘法表
i = 1
while i<=9:
j=1
while j<=i:
print("%d*%d=%-2d "%(j,i,i*j),end='')
j+=1
print('\n')
i+=1
复制代码
运行结果:
1*1=1
1*2=2 2*2=4
1*3=3 2*3=6 3*3=9
1*4=4 2*4=8 3*4=12 4*4=16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
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
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复制代码
for循环
在Python中 for循环可以遍历任何序列的项目:
for 临时变量 in 列表或者字符串等:
循环满足条件时执行的代码
else:
循环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代码
复制代码
例子:
names = ['Michael', 'Bob', 'Tracy']
for name in names:
print(name)
复制代码
执行这段代码,会依次打印names
的每一个元素:
Michael
Bob
Tracy
复制代码
所以for x in ...
循环就是把每个元素代入变量x
,然后执行缩进块的语句。
再比如我们想计算1-10的整数之和,可以用一个sum
变量做累加:
sum = 0
for x in [1, 2, 3, 4, 5, 6, 7, 8, 9, 10]:
sum = sum + x
print(sum)
复制代码
break
如果要提前结束循环,可以用break
语句:
n = 1
while n <= 100:
if n > 10: # 当n = 11时,条件满足,执行break语句
break # break语句会结束当前循环
print(n)
n = n + 1
print('END')
复制代码
执行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到,打印出1~10后,紧接着打印END
,程序结束。
可见break
的作用是提前结束循环。
continue
在循环过程中,也可以通过continue
语句,跳过当前的这次循环,直接开始下一次循环。
n = 0
while n < 10:
n = n + 1
if n % 2 == 0: # 如果n是偶数,执行continue语句
continue # continue语句会直接继续下一轮循环,后续的print()语句不会执行
print(n)
复制代码
执行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到,打印的不再是1~10,而是1,3,5,7,9。
可见continue
的作用是提前结束本轮循环,并直接开始下一轮循环。
range()
函数
内置函数 range()
常用于遍历数字序列,该函数可以生成算术级数:
>>> for i in range(5):
>>> print(i)
0
1
2
3
4
复制代码
生成的序列不包含给定的终止数值;range(10)
生成 10 个值,这是一个长度为 10 的序列,其中的元素索引都是合法的。range 可以不从 0 开始,还可以按指定幅度递增(递增幅度称为 '步进',支持负数):
>>> list(range(5, 10))
[5, 6, 7, 8, 9]
>>> list(range(0, 10, 3))
[0, 3, 6, 9]
>>> list(range(-10, -100, -30))
[-10, -40, -70]
复制代码
range()
和 len()
组合在一起,可以按索引迭代序列:
>>> a = ['Mary', 'had', 'a', 'little', 'lamb']
>>> for i in range(len(a)):
... print(i, a[i])
...
0 Mary
1 had
2 a
3 little
4 lamb
复制代码
sum()
是一种把可迭代对象作为参数的函数:
>>> sum(range(4)) # 0 + 1 + 2 + 3
6
复制代码
dict
Python内置了字典:dict的支持,dict全称dictionary,在其他语言中也称为map,使用键-值(key-value)存储,具有极快的查找速度。
如果用dict实现,只需要一个“名字”-“成绩”的对照表,直接根据名字查找成绩,无论这个表有多大,查找速度都不会变慢。用Python写一个dict如下:
>>> d = {'Michael': 95, 'Bob': 75, 'Tracy': 85}
>>> d['Michael']
95
复制代码
为什么dict查找速度这么快?因为dict的实现原理和查字典是一样的。假设字典包含了1万个汉字,我们要查某一个字,一个办法是把字典从第一页往后翻,直到找到我们想要的字为止,这种方法就是在list中查找元素的方法,list越大,查找越慢。
第二种方法是先在字典的索引表里(比如部首表)查这个字对应的页码,然后直接翻到该页,找到这个字。无论找哪个字,这种查找速度都非常快,不会随着字典大小的增加而变慢。 把数据放入dict的方法,除了初始化时指定外,还可以通过key放入:
>>> d['Adam'] = 67
>>> d['Adam']
67
复制代码
由于一个key只能对应一个value,所以,多次对一个key放入value,后面的值会把前面的值冲掉:
>>> d['Jack'] = 90
>>> d['Jack']
90
>>> d['Jack'] = 88
>>> d['Jack']
88
复制代码
如果key不存在,dict就会报错
要避免key不存在的错误,有两种办法,一是通过in
判断key是否存在:
>>> 'Thomas' in d
False
复制代码
二是通过dict提供的get()
方法,如果key不存在,可以返回None
,或者自己指定的value:
>>> d.get('Thomas')
>>> d.get('Thomas', -1)
-1
复制代码
要删除一个key,用pop(key)
或者del(key)
方法,对应的value也会从dict中删除:
>>> d.pop('Bob')
75
>>> d
{'Michael': 95, 'Tracy': 85}
复制代码
>>> del d['Bob']
>>> d
{'Michael': 95, 'Tracy': 85}
复制代码
-
del删除整个字典
del d
-
clear清空整个字典
d.clear()
-
字典的长度
len(d)
-
找出字典中的所有key
d.keys()
-
找出字典所有的value
d.value()
-
找出字典的(键,值)
d.items()
和list比较,dict有以下几个特点:
- 查找和插入的速度极快,不会随着key的增加而变慢。
- 占用大量的内存,内存浪费多。
set
set和dict类似,也是一组key的集合,但不存储value。由于key不能重复,所以,在set中,没有重复的key。
>>> s = set([1, 2, 3])
>>> s
{1, 2, 3}
复制代码
注意,传入的参数[1, 2, 3]
是一个list,而显示的{1, 2, 3}
只是告诉你这个set内部有1,2,3这3个元素,显示的顺序也不表示set是有序的
重复元素在set中自动被过滤:
>>> s = set([1, 1, 2, 2, 3, 3])
>>> s
{1, 2, 3}
复制代码
通过add(key)
方法可以添加元素到set中,可以重复添加,但不会有效果:
>>> s.add(4)
>>> s
{1, 2, 3, 4}
>>> s.add(4)
>>> s
{1, 2, 3, 4}
复制代码
通过remove(key)
方法可以删除元素:
>>> s.remove(4)
>>> s
{1, 2, 3}
复制代码
函数
定义函数
在Python中,定义一个函数要使用def
语句,依次写出函数名、括号、括号中的参数和冒号:
,然后,在缩进块中编写函数体,函数的返回值用return
语句返回。
def my_abs(x):
if x >= 0:
return x
else:
return -x
print(my_abs(-99))
# 99
复制代码
函数体内部的语句在执行时,一旦执行到return
时,函数就执行完毕,并将结果返回
在Python交互环境中定义函数时,注意Python会出现...
的提示。函数定义结束后需要按两次回车重新回到>>>
提示符下:
>>> def my_abs(x):
... if x >= 0:
... return x
... else:
... return -x
...
>>> my_abs(-9)
9
复制代码
如果你已经把my_abs()
的函数定义保存为abstest.py
文件了,那么,可以在该文件的当前目录下启动Python解释器,用from abstest import my_abs
来导入my_abs()
函数,注意abstest
是文件名(不含.py
扩展名):
>>> from abstest import my_abs
>>> my_abs(-9)
9
复制代码
空函数
如果想定义一个什么事也不做的空函数,可以用pass
语句:
def nop():
pass
复制代码
pass
语句什么都不做,那有什么用?实际上pass
可以用来作为占位符,比如现在还没想好怎么写函数的代码,就可以先放一个pass
,让代码能运行起来。
pass
还可以用在其他语句里,比如:
if age >= 18:
pass
复制代码
缺少了pass
,代码运行就会有语法错误。
参数检查
当传入了不恰当的参数时,内置函数abs
会检查出参数错误,而我们定义的my_abs
没有参数检查,会导致if
语句出错,出错信息和abs
不一样。所以,这个函数定义不够完善。
让我们修改一下my_abs
的定义,对参数类型做检查,只允许整数和浮点数类型的参数。数据类型检查可以用内置函数isinstance()
实现:
def my_abs(x):
if not isinstance(x, (int, float)):
raise TypeError('bad operand type')
if x >= 0:
return x
else:
return -x
复制代码
添加了参数检查后,如果传入错误的参数类型,函数就可以抛出一个错误:
>>> my_abs('A')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File "<stdin>", line 3, in my_abs
TypeError: bad operand type
复制代码
调用函数
要调用一个函数,需要知道函数的名称和参数,比如求绝对值的函数abs
,只有一个参数。可以直接从Python的官方网站查看文档:docs.python.org/3/library/f…
>>> abs(100)
100
>>> abs(-20)
20
>>> abs(12.34)
12.34
复制代码
调用函数的时候,如果传入的参数数量不对,会报TypeError
的错误,并且Python会明确地告诉你:abs()
有且仅有1个参数,但给出了两个:
>>> abs(1, 2)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TypeError: abs() takes exactly one argument (2 given)
复制代码
而max
函数max()
可以接收任意多个参数,并返回最大的那个:
>>> max(1, 2)
2
>>> max(2, 3, 1, -5)
3
复制代码
函数的参数
定义函数的时候,我们把参数的名字和位置确定下来,函数的接口定义就完成了。对于函数的调用者来说,只需要知道如何传递正确的参数,以及函数将返回什么样的值就够了,函数内部的复杂逻辑被封装起来,调用者无需了解。
参数的定义
参数分形参、实参
形参:函数定义时括号内的参数
实参:函数调用时括号内的参数
形参相当于变量,实参相当于变量的值。
def add2num(a, b):
c = a + b
print(c)
add2num(11, 22)
复制代码
a,b为形参;11,12为实参
形参:
只在被调用时,才分配内存单元。调用结束,立刻释放所分配的内存。
只在函数内部有效。
实参:
可以是:常量、变量、表达式、函数。
进行函数调用时,实参必须是确定的值。
参数的分类
除了正常定义的必选参数外,还可以使用默认参数、可变参数和关键字参数,使得函数定义出来的接口,不但能处理复杂的参数,还可以简化调用者的代码。
位置参数
def power(x):
return x * x
复制代码
对于power(x)
函数,参数x
就是一个位置参数。
当我们调用power
函数时,必须传入有且仅有的一个参数x
:
>>> power(5)
25
复制代码
如果我们要计算x3怎么办?可以再定义一个power3
函数,但是如果要计算x4、x5……怎么办?我们不可能定义无限多个函数。
你也许想到了,可以把power(x)
修改为power(x, n)
,用来计算xn,说干就干:
def power(x, n):
s = 1
while n > 0:
n = n - 1
s = s * x
return s
复制代码
对于这个修改后的power(x, n)
函数,可以计算任意n次方:
>>> power(5, 2)
25
>>> power(5, 3)
125
复制代码
修改后的power(x, n)
函数有两个参数:x
和n
,这两个参数都是位置参数,调用函数时,传入的两个值按照位置顺序依次赋给参数x
和n
。
默认参数
在函数定义时,给参数名指定值的时候,这个参数叫做默认参数,调用时实参可以不写,形参的参数值是他的默认值。
def power(x, n=2):
s = 1
while n > 0:
n = n - 1
s = s * x
return s
复制代码
这样,当我们调用power(5)
时,相当于调用power(5, 2)
:
其他情况,就必须明确地传入n,比如power(5, 3)
。
动态参数 *args **kwargs
*args 可变参数和定义一个list或tuple参数相比,仅仅在参数前面加了一个
*
号。在函数内部,参数numbers
接收到的是一个tuple,因此,函数代码完全不变。但是,调用该函数时,可以传入任意个参数,包括0个参数:
def calc(*numbers):
sum = 0
for n in numbers:
sum = sum + n * n
return sum
复制代码
>>> calc(1, 2)
5
>>> calc()
0
复制代码
**kwargs 关键字参数允许你传入0个或任意个含参数名的参数,这些关键字参数在函数内部自动组装为一个dict。请看示例:
def person(name, age, **kw):
print('name:', name, 'age:', age, 'other:', kw)
复制代码
函数person
除了必选参数name
和age
外,还接受关键字参数kw
。在调用该函数时,可以只传入必选参数:
>>> person('Adam', 45, gender='M', job='Engineer')
name: Adam age: 45 other: {'gender': 'M', 'job': 'Engineer'}
复制代码
可以先组装出一个dict,然后,把该dict转换为关键字参数传进去:
>>> extra = {'city': 'Beijing', 'job': 'Engineer'}
>>> person('Jack', 24, city=extra['city'], job=extra['job'])
name: Jack age: 24 other: {'city': 'Beijing', 'job': 'Engineer'}
复制代码
当然,上面复杂的调用可以用简化的写法:
>>> extra = {'city': 'Beijing', 'job': 'Engineer'}
>>> person('Jack', 24, **extra)
name: Jack age: 24 other: {'city': 'Beijing', 'job': 'Engineer'}
复制代码
命名关键字参数
对于关键字参数,函数的调用者可以传入任意不受限制的关键字参数。至于到底传入了哪些,就需要在函数内部通过kw
检查:
def person(name, age, **kw):
if 'city' in kw:
# 有city参数
pass
if 'job' in kw:
# 有job参数
pass
print('name:', name, 'age:', age, 'other:', kw)
复制代码
但是调用者仍可以传入不受限制的关键字参数:
>>> person('Jack', 24, city='Beijing', addr='Chaoyang', zipcode=123456)
复制代码
如果要限制关键字参数的名字,就可以用命名关键字参数,例如,只接收city
和job
作为关键字参数。这种方式定义的函数如下:
def person(name, age, *, city, job):
print(name, age, city, job)
复制代码
和关键字参数**kw
不同,命名关键字参数需要一个特殊分隔符*
,*
后面的参数被视为命名关键字参数。
如果函数定义中已经有了一个可变参数,后面跟着的命名关键字参数就不再需要一个特殊分隔符*
了:
def person(name, age, *args, city, job):
print(name, age, args, city, job)
复制代码
命名关键字参数必须传入参数名,这和位置参数不同。如果没有传入参数名,调用将报错:
>>> person('Jack', 24, 'Beijing', 'Enginee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TypeError: person() missing 2 required keyword-only arguments: 'city' and 'job'
复制代码
命名关键字参数可以有缺省值,从而简化调用:
def person(name, age, *, city='Beijing', job):
print(name, age, city, job)
复制代码
由于命名关键字参数city
具有默认值,调用时,可不传入city
参数:
>>> person('Jack', 24, job='Engineer')
Jack 24 Beijing Engineer
复制代码
参数组合
在Python中定义函数,可以用必选参数、默认参数、可变参数、关键字参数和命名关键字参数,这5种参数都可以组合使用。但是请注意,参数定义的顺序必须是:必选参数、默认参数、可变参数、命名关键字参数和关键字参数。
函数的返回值
想要在函数中把结果返回给调用者,需要在函数中使用return
def addnum(a, b):
c = a + b
return c
print(addnum(1, 2))
复制代码
可以返回多个返回值
def divid(a, b):
aid = a // b
bid = a % b
return aid, bid
sid, yid = divid(5, 2)
复制代码
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
- 局部变量就是定义在一个函数体内部的变量
- 全局变量是定义在外面的变量
a = 1
def f():
b = 2
复制代码
其中a就是全局变量,而b是局部变量。局部变量只在函数体内部有效,出了函数体,外面是访问不到的,而全局变量则对下面的代码都有效。
global关键字
可以通过global关键字表示我在函数里面的这个变量是使用的全局那个
>>> g_b = 3
>>> def t1():
>>> global g_b
>>> g_b = 2
>>> t1()
>>> print(g_b)
2
复制代码
递归函数
在函数内部,可以调用其他函数。如果一个函数在内部调用自身本身,这个函数就是递归函数。
我们来计算阶乘n! = 1 x 2 x 3 x ... x n
用函数fact(n)
表示,可以看出:fact(n)=n!=1×2×3×⋅⋅⋅×(n−1)×n=(n−1)!×n=fact(n−1)×n
所以,fact(n)
可以表示为n x fact(n-1)
,只有n=1时需要特殊处理
def fact(n):
if n==1:
return 1
return n * fact(n - 1)
复制代码
>>> fact(5)
120
复制代码
在计算机中,函数调用是通过栈(stack)这种数据结构实现的,每当进入一个函数调用,栈就会加一层栈帧,每当函数返回,栈就会减一层栈帧。由于栈的大小不是无限的,所以,递归调用的次数过多,会导致栈溢出。可以试试fact(1000)
解决递归调用栈溢出的方法是通过尾递归优化
尾递归是指,在函数返回的时候,调用自身本身,并且,return语句不能包含表达式。这样,编译器或者解释器就可以把尾递归做优化,使递归本身无论调用多少次,都只占用一个栈帧,不会出现栈溢出的情况。
上面的fact(n)
函数由于return n * fact(n - 1)
引入了乘法表达式,所以就不是尾递归了。要改成尾递归方式,需要多一点代码,主要是要把每一步的乘积传入到递归函数中:
def fact(n):
return fact_iter(n, 1)
def fact_iter(num, product):
if num == 1:
return product
return fact_iter(num - 1, num * product)
复制代码
可以看到,return fact_iter(num - 1, num * product)
仅返回递归函数本身,num - 1
和num * product
在函数调用前就会被计算,不影响函数调用。
fact(5)
对应的fact_iter(5, 1)
的调用如下:
===> fact_iter(5, 1)
===> fact_iter(4, 5)
===> fact_iter(3, 20)
===> fact_iter(2, 60)
===> fact_iter(1, 120)
===> 120
复制代码
高级特性
迭代
如果给定一个list
或tuple
,我们可以通过for
循环来遍历这个list
或tuple
,这种遍历我们称为迭代
例如生成[1x1, 2x2, 3x3, ..., 10x10]
>>> L = []
>>> for x in range(1, 11):
... L.append(x * x)
...
>>> L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复制代码
但是循环太繁琐,而列表生成式则可以用一行语句代替循环生成上面的list:
>>> [x * x for x in range(1, 11)]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复制代码
写列表生成式时,把要生成的元素x * x
放到前面,后面跟for
循环,就可以把list创建出来,十分有用,多写几次,很快就可以熟悉这种语法。
for循环后面还可以加上if判断,这样我们就可以筛选出仅偶数的平方:
>>> [x * x for x in range(1, 11) if x % 2 == 0]
[4, 16, 36, 64, 100]
复制代码
还可以使用两层循环,可以生成全排列:
>>> [m + n for m in 'ABC' for n in 'XYZ']
['AX', 'AY', 'AZ', 'BX', 'BY', 'BZ', 'CX', 'CY', 'CZ']
复制代码
for
循环其实可以同时使用两个甚至多个变量,比如dict
的items()
可以同时迭代key和value:
>>> d = {'x': 'A', 'y': 'B', 'z': 'C' }
>>> for k, v in d.items():
... print(k, '=', v)
...
y = B
x = A
z = C
复制代码
因此,列表生成式也可以使用两个变量来生成list:
>>> d = {'x': 'A', 'y': 'B', 'z': 'C' }
>>> [k + '=' + v for k, v in d.items()]
['y=B', 'x=A', 'z=C']
复制代码
把一个list中所有的字符串变成小写:
>>> L = ['Hello', 'World', 'IBM', 'Apple']
>>> [s.lower() for s in L]
['hello', 'world', 'ibm', 'apple']
复制代码
最后看一个表达式:x if x % 2 == 0
,它无法根据x
计算出结果,因为缺少else
,必须加上else
:
>>> [x if x % 2 == 0 else -x for x in range(1,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复制代码
上述for
前面的表达式x if x % 2 == 0 else -x
才能根据x
计算出确定的结果。
可见,在一个列表生成式中,for
前面的if ... else
是表达式,而for
后面的if
是过滤条件,不能带else
。
生成器
通过列表生成式,我们可以直接创建一个列表。但是,受到内存限制,列表容量肯定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仅仅需要访问前面几个元素,那后面绝大多数元素占用的空间都白白浪费了。
如果列表元素可以按照某种算法推算出来,那我们是否可以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推算出后续的元素呢?这样就不必创建完整的list,从而节省大量的空间。在Python中,这种一边循环一边计算的机制,称为生成器:generator。
要创建一个generator,有很多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一个列表生成式的[]
改成()
,就创建了一个generator:
>>> L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L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g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1022ef630>
复制代码
创建L
和g
的区别仅在于最外层的[]
和()
,L
是一个list,而g
是一个generator。
可以通过next()
函数获得generator的下一个返回值:
>>> next(g)
0
>>> next(g)
1
>>> next(g)
4
>>> next(g)
9
...
复制代码
当然,上面这种不断调用next(g)
实在是太变态了,正确的方法是使用for
循环,因为generator也是可迭代对象:
>>>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for n in g:
... print(n)
...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复制代码
著名的斐波拉契数列(Fibonacci),除第一个和第二个数外,任意一个数都可由前两个数相加得到:
1, 1, 2, 3, 5, 8, 13, 21, 34, ...
斐波拉契数列用列表生成式写不出来,但是,用函数把它打印出来却很容易: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print(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复制代码
上面的函数可以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个数:
>>> fib(6)
1
1
2
3
5
8
'done'
复制代码
上面的函数和generator仅一步之遥。要把fib
函数变成generator,只需要把print(b)
改为yield b
就可以了: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yield 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复制代码
这就是定义generator的另一种方法。如果一个函数定义中包含yield
关键字,那么这个函数就不再是一个普通函数,而是一个generator:
>>> f = fib(6)
>>> f
<generator object fib at 0x104feaaa0>
复制代码
用for
循环调用generator时,发现拿不到generator的return
语句的返回值。如果想要拿到返回值,必须捕获StopIteration
错误,返回值包含在StopIteration
的value
中:
>>> g = fib(6)
>>> while True:
... try:
... x = next(g)
... print('g:', x)
... except StopIteration as e:
... print('Generator return value:', e.value)
... break
...
g: 1
g: 1
g: 2
g: 3
g: 5
g: 8
Generator return value: done
复制代码
迭代器
生成器不但可以作用于for
循环,还可以被next()
函数不断调用并返回下一个值,直到最后抛出StopIteration
错误表示无法继续返回下一个值了。
可以被next()
函数调用并不断返回下一个值的对象称为迭代器:Iterator
。
可以使用isinstance()
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Iterator
对象:
>>> from collections.abc import Iterator
>>> 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 Iterator)
True
>>> isinstance([], Iterator)
False
>>> isinstance({}, Iterator)
False
>>> isinstance('abc', Iterator)
False
复制代码
把list
、dict
、str
等Iterable
变成Iterator
可以使用iter()
函数:
>>> isinstance(iter([]), Iterator)
True
>>> isinstance(iter('abc'), Iterator)
True
复制代码
Python的Iterator
对象表示的是一个数据流,Iterator对象可以被next()
函数调用并不断返回下一个数据,直到没有数据时抛出StopIteration
错误。可以把这个数据流看做是一个有序序列,但我们却不能提前知道序列的长度,只能不断通过next()
函数实现按需计算下一个数据,所以Iterator
的计算是惰性的,只有在需要返回下一个数据时它才会计算。
for x in [1, 2, 3, 4, 5]:
pass
复制代码
实际上完全等价于:
# 首先获得Iterator对象:
it = iter([1, 2, 3, 4, 5])
# 循环:
while True:
try:
# 获得下一个值:
x = next(it)
except StopIteration:
# 遇到StopIteration就退出循环
break
复制代码
高阶函数
map/reduce
如果你读过Google的那篇大名鼎鼎的论文“MapReduce: 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你就能大概明白map/reduce的概念。
我们先看map。map()
函数接收两个参数,一个是函数,一个是Iterable
,map
将传入的函数依次作用到序列的每个元素,并把结果作为新的Iterator
返回。
比如我们有一个函数f(x)=x2,要把这个函数作用在一个list [1, 2, 3, 4, 5, 6, 7, 8, 9]
上
f(x) = x *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
复制代码
我们用Python代码实现:
>>> def f(x):
... return x * x
...
>>> r = map(f, [1, 2, 3, 4, 5, 6, 7, 8, 9])
>>> list(r)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复制代码
map()
传入的第一个参数是f
,即函数对象本身。由于结果r
是一个Iterator
,Iterator
是惰性序列,因此通过list()
函数让它把整个序列都计算出来并返回一个list。
把list所有数字转为字符串:
>>> list(map(str,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复制代码
再看reduce
的用法。reduce
把一个函数作用在一个序列[x1, x2, x3, ...]
上,这个函数必须接收两个参数,reduce
把结果继续和序列的下一个元素做累积计算,其效果就是:
reduce(f, [x1, x2, x3, x4]) = f(f(f(x1, x2), x3), x4)
复制代码
比方说对一个序列求和,就可以用reduce
实现: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def add(x, y):
... return x + y
...
>>> reduce(add, [1, 3, 5, 7, 9])
25
复制代码
当然求和运算可以直接用Python内建函数sum()
,没必要动用reduce
。
但是如果要把序列[1, 3, 5, 7, 9]
变换成整数13579
,reduce
就可以派上用场: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def fn(x, y):
... return x * 10 + y
...
>>> reduce(fn, [1, 3, 5, 7, 9])
13579
复制代码
filter
和map()
类似,filter()
也接收一个函数和一个序列。和map()
不同的是,filter()
把传入的函数依次作用于每个元素,然后根据返回值是True
还是False
决定保留还是丢弃该元素。
在一个list中,只保留奇数,可以这么写:
def is_odd(n):
return n % 2 == 1
list(filter(is_odd, [1, 2, 4, 5, 6, 9, 10, 15]))
# 结果: [1, 5, 9, 15]
复制代码
把一个序列中的空字符串删掉,可以这么写:
def not_empty(s):
return s and s.strip()
list(filter(not_empty, ['A', '', 'B', None, 'C', ' ']))
# 结果: ['A', 'B', 'C']
复制代码
注意到filter()
函数返回的是一个Iterator
,也就是一个惰性序列,所以要强迫filter()
完成计算结果,需要用list()
函数获得所有结果并返回list。
排序算法
无论使用冒泡排序还是快速排序,排序的核心是比较两个元素的大小。如果是数字,我们可以直接比较,但如果是字符串或者两个dict呢?直接比较数学上的大小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比较的过程必须通过函数抽象出来。
>>> sorted([36, 5, -12, 9, -21])
[-21, -12, 5, 9, 36]
复制代码
sorted()
函数也是一个高阶函数,它还可以接收一个key
函数来实现自定义的排序,例如按绝对值大小排序:
>>> sorted([36, 5, -12, 9, -21], key=abs)
[5, 9, -12, -21, 36]
复制代码
key指定的函数将作用于list的每一个元素上,并根据key函数返回的结果进行排序。对比原始的list和经过key=abs
处理过的list:
list = [36, 5, -12, 9, -21]
keys = [36, 5, 12, 9, 21]
复制代码
我们再看一个字符串排序的例子:
>>> sorted(['bob', 'about', 'Zoo', 'Credit'])
['Credit', 'Zoo', 'about', 'bob']
复制代码
默认情况下,对字符串排序,是按照ASCII的大小比较的,由于'Z' < 'a'
,结果,大写字母Z
会排在小写字母a
的前面。
匿名函数
当我们在传入函数时,有些时候,不需要显式地定义函数,直接传入匿名函数更方便。
还是以map()
函数为例,计算f(x)=x2时,除了定义一个f(x)
的函数外,还可以直接传入匿名函数:
>>> list(map(lambda x: x * x, [1, 2, 3, 4, 5, 6, 7, 8, 9]))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复制代码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匿名函数lambda x: x * x
实际上就是:
def f(x):
return x * x
复制代码
关键字lambda
表示匿名函数,冒号前面的x
表示函数参数。
匿名函数有个限制,就是只能有一个表达式,不用写return
,返回值就是该表达式的结果。
装饰器
由于函数也是一个对象,而且函数对象可以被赋值给变量,所以,通过变量也能调用该函数。
>>> def now():
... print('2015-3-25')
...
>>> f = now
>>> f()
2015-3-25
复制代码
函数对象有一个__name__
属性,可以拿到函数的名字:
>>> now.__name__
'now'
>>> f.__name__
'now'
复制代码
现在,假设我们要增强now()
函数的功能,比如,在函数调用前后自动打印日志,但又不希望修改now()
函数的定义,这种在代码运行期间动态增加功能的方式,称之为“装饰器”(Decorator)。
本质上,decorator就是一个返回函数的高阶函数。所以,我们要定义一个能打印日志的decorator,可以定义如下:
def log(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复制代码
观察上面的log
,因为它是一个decorator,所以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函数。我们要借助Python的@语法,把decorator置于函数的定义处:
@log
def now():
print('2015-3-25')
复制代码
调用now()
函数,不仅会运行now()
函数本身,还会在运行now()
函数前打印一行日志:
>>> now()
call now():
2015-3-25
复制代码
把@log
放到now()
函数的定义处,相当于执行了语句:
now = log(now)
复制代码
由于log()
是一个decorator,返回一个函数,所以,原来的now()
函数仍然存在,只是现在同名的now
变量指向了新的函数,于是调用now()
将执行新函数,即在log()
函数中返回的wrapper()
函数。
wrapper()
函数的参数定义是(*args, **kw)
,因此,wrapper()
函数可以接受任意参数的调用。在wrapper()
函数内,首先打印日志,再紧接着调用原始函数。
decorator的定义没有问题,但还差最后一步。因为我们讲了函数也是对象,它有__name__
等属性,但你去看经过decorator装饰之后的函数,它们的__name__
已经从原来的'now'
变成了'wrapper'
:
>>> now.__name__
'wrapper'
复制代码
因为返回的那个wrapper()
函数名字就是'wrapper'
,所以,需要把原始函数的__name__
等属性复制到wrapper()
函数中,否则,有些依赖函数签名的代码执行就会出错。
不需要编写wrapper.__name__ = func.__name__
这样的代码,Python内置的functools.wraps
就是干这个事的,所以,一个完整的decorator的写法如下: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func):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复制代码
模块
在计算机程序的开发过程中,随着程序代码越写越多,在一个文件里代码就会越来越长,越来越不容易维护。
为了编写可维护的代码,我们把很多函数分组,分别放到不同的文件里,这样,每个文件包含的代码就相对较少,很多编程语言都采用这种组织代码的方式。在Python中,一个.py文件就称之为一个模块(Module)。
使用模块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好处是大大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其次,编写代码不必从零开始。当一个模块编写完毕,就可以被其他地方引用。我们在编写程序的时候,也经常引用其他模块,包括Python内置的模块和来自第三方的模块。
你也许还想到,如果不同的人编写的模块名相同怎么办?为了避免模块名冲突,Python又引入了按目录来组织模块的方法,称为包(Package)。
举个例子,一个abc.py
的文件就是一个名字叫abc
的模块,一个xyz.py
的文件就是一个名字叫xyz
的模块。
现在,假设我们的abc
和xyz
这两个模块名字与其他模块冲突了,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包来组织模块,避免冲突。方法是选择一个顶层包名,比如mycompany
,按照如下目录存放:
mycompany
├─ __init__.py
├─ abc.py
└─ xyz.py
复制代码
引入了包以后,只要顶层的包名不与别人冲突,那所有模块都不会与别人冲突。现在,abc.py
模块的名字就变成了mycompany.abc
,类似的,xyz.py
的模块名变成了mycompany.xyz
。
请注意,每一个包目录下面都会有一个__init__.py
的文件,这个文件是必须存在的,否则,Python就把这个目录当成普通目录,而不是一个包。__init__.py
可以是空文件,也可以有Python代码,因为__init__.py
本身就是一个模块,而它的模块名就是mycompany
。
mycompany
├─ web
│ ├─ __init__.py
│ ├─ utils.py
│ └─ www.py
├─ __init__.py
├─ abc.py
└─ utils.py
复制代码
文件www.py
的模块名就是mycompany.web.www
,两个文件utils.py
的模块名分别是mycompany.utils
和mycompany.web.utils
。
使用模块
Python本身就内置了很多非常有用的模块,只要安装完毕,这些模块就可以立刻使用。
我们以内建的sys
模块为例,编写一个hello
的模块: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 a test module '
__author__ = 'Michael Liao'
import sys
def test():
args = sys.argv
if len(args)==1:
print('Hello, world!')
elif len(args)==2:
print('Hello, %s!' % args[1])
else:
print('Too many arguments!')
if __name__=='__main__':
test()
复制代码
第1行和第2行是标准注释,第1行注释可以让这个hello.py
文件直接在Unix/Linux/Mac上运行,第2行注释表示.py文件本身使用标准UTF-8编码;
第4行是一个字符串,表示模块的文档注释,任何模块代码的第一个字符串都被视为模块的文档注释;
第6行使用__author__
变量把作者写进去,这样当你公开源代码后别人就可以瞻仰你的大名;
以上就是Python模块的标准文件模板,当然也可以全部删掉不写,但是,按标准办事肯定没错。
后面开始就是真正的代码部分。
你可能注意到了,使用sys
模块的第一步,就是导入该模块:
import sys
复制代码
导入sys
模块后,我们就有了变量sys
指向该模块,利用sys
这个变量,就可以访问sys
模块的所有功能。
sys
模块有一个argv
变量,用list存储了命令行的所有参数。argv
至少有一个元素,因为第一个参数永远是该.py文件的名称,例如:
运行python3 hello.py
获得的sys.argv
就是['hello.py']
;
运行python3 hello.py Michael
获得的sys.argv
就是['hello.py', 'Michael']
。
最后,注意到这两行代码:
if __name__=='__main__':
test()
复制代码
当我们在命令行运行hello
模块文件时,Python解释器把一个特殊变量__name__
置为__main__
,而如果在其他地方导入该hello
模块时,if
判断将失败,因此,这种if
测试可以让一个模块通过命令行运行时执行一些额外的代码,最常见的就是运行测试。
我们可以用命令行运行hello.py
看看效果:
$ python3 hello.py
Hello, world!
$ python hello.py Michael
Hello, Michael!
复制代码
如果启动Python交互环境,再导入hello
模块:
$ python3
Python 3.4.3 (v3.4.3:9b73f1c3e601, Feb 23 2015, 02:52:03)
[GCC 4.2.1 (Apple Inc. build 5666) (dot 3)] on darwin
Type "help",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 import hello
>>>
复制代码
导入时,没有打印Hello, word!
,因为没有执行test()
函数。
调用hello.test()
时,才能打印出Hello, word!
:
>>> hello.test()
Hello, world!
复制代码
作用域
在一个模块中,我们可能会定义很多函数和变量,但有的函数和变量我们希望给别人使用,有的函数和变量我们希望仅仅在模块内部使用。在Python中,是通过_
前缀来实现的。
正常的函数和变量名是公开的(public),可以被直接引用,比如:abc
,x123
,PI
等;
类似__xxx__
这样的变量是特殊变量,可以被直接引用,但是有特殊用途,比如上面的__author__
,__name__
就是特殊变量,hello
模块定义的文档注释也可以用特殊变量__doc__
访问,我们自己的变量一般不要用这种变量名;
private函数和变量“不应该”被直接引用,而不是“不能”被直接引用,是因为Python并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限制访问private函数或变量,但是,从编程习惯上不应该引用private函数或变量。
def _private_1(name):
return 'Hello, %s' % name
def _private_2(name):
return 'Hi, %s' % name
def greeting(name):
if len(name) > 3:
return _private_1(name)
else:
return _private_2(name)
复制代码
我们在模块里公开greeting()
函数,而把内部逻辑用private函数隐藏起来了,这样,调用greeting()
函数不用关心内部的private函数细节
安装第三方模块
在Python中,安装第三方模块,是通过包管理工具pip完成的。
如果你正在使用Mac或Linux,安装pip本身这个步骤就可以跳过了。
如果你正在使用Windows,请参考安装Python一节的内容,确保安装时勾选了pip
和Add python.exe to Path
。
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下尝试运行pip
,如果Windows提示未找到命令,可以重新运行安装程序添加pip
。
注意:Mac或Linux上有可能并存Python 3.x和Python 2.x,因此对应的pip命令是pip3
。
一般来说,第三方库都会在Python官方的pypi.python.org网站注册,要安装一个第三方库,必须先知道该库的名称,可以在官网或者pypi上搜索,比如Pillow的名称叫Pillow,因此,安装Pillow的命令就是:
pip install Pillow
复制代码
耐心等待下载并安装后,就可以使用Pillow了。
安装常用模块
在使用Python时,我们经常需要用到很多第三方库,例如,上面提到的Pillow,以及MySQL驱动程序,Web框架Flask,科学计算Numpy等。用pip一个一个安装费时费力,还需要考虑兼容性。我们推荐直接使用Anaconda,这是一个基于Python的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平台,它已经内置了许多非常有用的第三方库,我们装上Anaconda,就相当于把数十个第三方模块自动安装好了,非常简单易用。
可以从Anaconda官网下载GUI安装包,安装包有500~600M,所以需要耐心等待下载。下载后直接安装,Anaconda会把系统Path中的python指向自己自带的Python,并且,Anaconda安装的第三方模块会安装在Anaconda自己的路径下,不影响系统已安装的Python目录。
安装好Anaconda后,重新打开命令行窗口,输入python,可以看到Anaconda的信息:
┌────────────────────────────────────────────────────────┐
│Command Prompt - python - □ x │
├────────────────────────────────────────────────────────┤
│Microsoft Windows [Version 10.0.0] │
│(c) 20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 │
│C:> python │
│Python 3.6.3 |Anaconda, Inc.| ... on win32 │
│Type "help", ... for more information. │
│>>> import numpy │
│>>> _ │
│ │
│ │
│ │
└────────────────────────────────────────────────────────┘
复制代码
可以尝试直接import numpy
等已安装的第三方模块。
默认情况下,Python解释器会搜索当前目录、所有已安装的内置模块和第三方模块,搜索路径存放在sys
模块的path
变量中:
>>> import sys
>>> sys.path
['', '/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6/lib/python36.zip', '/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6/lib/python3.6', ..., '/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6/lib/python3.6/site-packages']
复制代码
面向对象编程
面向对象编程——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OOP,是一种程序设计思想。OOP把对象作为程序的基本单元,一个对象包含了数据和操作数据的函数。 假设我们要处理学生的成绩表,为了表示一个学生的成绩,面向过程的程序可以用一个dict表示:
std1 = { 'name': 'Michael', 'score': 98 }
std2 = { 'name': 'Bob', 'score': 81 }
复制代码
而处理学生成绩可以通过函数实现,比如打印学生的成绩:
def print_score(std):
print('%s: %s' % (std['name'], std['score']))
复制代码
如果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我们首选思考的不是程序的执行流程,而是Student
这种数据类型应该被视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拥有name
和score
这两个属性(Property)。如果要打印一个学生的成绩,首先必须创建出这个学生对应的对象,然后,给对象发一个print_score
消息,让对象自己把自己的数据打印出来。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self.name = name
self.score = score
def print_score(self):
print('%s: %s' % (self.name, self.score))
复制代码
给对象发消息实际上就是调用对象对应的关联函数,我们称之为对象的方法(Method)。面向对象的程序写出来就像这样:
bart = Student('Bart Simpson', 59)
lisa = Student('Lisa Simpson', 87)
bart.print_score()
lisa.print_score()
复制代码
类和实例
面向对象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类(Class)和实例(Instance),必须牢记类是抽象的模板,比如Student类,而实例是根据类创建出来的一个个具体的“对象”,每个对象都拥有相同的方法,但各自的数据可能不同。
class Student(object):
pass
复制代码
class
后面紧接着是类名,即Student
,类名通常是大写开头的单词,紧接着是(object)
,表示该类是从哪个类继承下来的,继承的概念我们后面再讲,通常,如果没有合适的继承类,就使用object
类,这是所有类最终都会继承的类。
定义好了Student
类,就可以根据Student
类创建出Student
的实例,创建实例是通过类名+()实现的:
>>> bart = Student()
>>> bart
<__main__.Student object at 0x10a67a590>
>>> Student
<class '__main__.Student'>
复制代码
可以看到,变量bart
指向的就是一个Student
的实例,后面的0x10a67a590
是内存地址,每个object的地址都不一样,而Student
本身则是一个类。
可以自由地给一个实例变量绑定属性,比如,给实例bart
绑定一个name
属性:
>>> bart.name = 'Bart Simpson'
>>> bart.name
'Bart Simpson'
复制代码
由于类可以起到模板的作用,因此,可以在创建实例的时候,把一些我们认为必须绑定的属性强制填写进去。通过定义一个特殊的__init__
方法,在创建实例的时候,就把name
,score
等属性绑上去: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self.name = name
self.score = score
复制代码
注意到__init__
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永远是self
,表示创建的实例本身,因此,在__init__
方法内部,就可以把各种属性绑定到self
,因为self
就指向创建的实例本身。
有了__init__
方法,在创建实例的时候,就不能传入空的参数了,必须传入与__init__
方法匹配的参数,但self
不需要传,Python解释器自己会把实例变量传进去:
>>> bart = Student('Bart Simpson', 59)
>>> bart.name
'Bart Simpson'
>>> bart.score
59
复制代码
和普通的函数相比,在类中定义的函数只有一点不同,就是第一个参数永远是实例变量self
,并且,调用时,不用传递该参数。除此之外,类的方法和普通函数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你仍然可以用默认参数、可变参数、关键字参数和命名关键字参数。
数据封装
面向对象编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数据封装。在上面的Student
类中,每个实例就拥有各自的name
和score
这些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函数来访问这些数据,比如打印一个学生的成绩: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self.name = name
self.score = score
def print_score(self):
print('%s: %s' % (self.name, self.score))
复制代码
定义一个方法,除了第一个参数是self
外,其他和普通函数一样。要调用一个方法,只需要在实例变量上直接调用,除了self
不用传递,其他参数正常传入:
>>> bart.print_score()
Bart Simpson: 59
复制代码
封装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给Student
类增加新的方法,比如get_grade
:
class Student(object):
...
def get_grade(self):
if self.score >= 90:
return 'A'
elif self.score >= 60:
return 'B'
else:
return 'C'
复制代码
访问限制
从前面Student类的定义来看,外部代码还是可以自由地修改一个实例的name
、score
属性
如果要让内部属性不被外部访问,可以把属性的名称前加上两个下划线__
,在Python中,实例的变量名如果以__
开头,就变成了一个私有变量(private),只有内部可以访问,外部不能访问,所以,我们把Student类改一改: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self.__name = name
self.__score = score
def print_score(self):
print('%s: %s' % (self.__name, self.__score))
复制代码
改完后,对于外部代码来说,没什么变动,但是已经无法从外部访问实例变量.__name
和实例变量.__score
了
但是如果外部代码要获取name和score怎么办?可以给Student类增加get_name
和get_score
这样的方法:
class Student(object):
...
def get_name(self):
return self.__name
def get_score(self):
return self.__score
复制代码
如果又要允许外部代码修改score怎么办?可以再给Student类增加set_score
方法:
class Student(object):
...
def set_score(self, score):
self.__score = score
复制代码
你也许会问,原先那种直接通过bart.score = 99
也可以修改啊,为什么要定义一个方法大费周折?因为在方法中,可以对参数做检查,避免传入无效的参数:
class Student(object):
...
def set_score(self, score):
if 0 <= score <= 100:
self.__score = score
else:
raise ValueError('bad score')
复制代码
继承和多态
在OOP程序设计中,当我们定义一个class的时候,可以从某个现有的class继承,新的class称为子类(Subclass),而被继承的class称为基类、父类或超类(Base class、Super class)。
比如,我们已经编写了一个名为Animal
的class,有一个run()
方法可以直接打印:
class Animal(object):
def run(self):
print('Animal is running...')
复制代码
当我们需要编写Dog
和Cat
类时,就可以直接从Animal
类继承:
class Dog(Animal):
pass
class Cat(Animal):
pass
复制代码
对于Dog
来说,Animal
就是它的父类,对于Animal
来说,Dog
就是它的子类。Cat
和Dog
类似。
继承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子类获得了父类的全部功能。由于Animial
实现了run()
方法,因此,Dog
和Cat
作为它的子类,什么事也没干,就自动拥有了run()
方法:
dog = Dog()
dog.run()
cat = Cat()
cat.run()
复制代码
运行结果如下:
Animal is running...
Animal is running...
复制代码
继承的第二个好处需要我们对代码做一点改进。你看到了,无论是Dog
还是Cat
,它们run()
的时候,显示的都是Animal is running...
,符合逻辑的做法是分别显示Dog is running...
和Cat is running...
,因此,对Dog
和Cat
类改进如下:
class Dog(Animal):
def run(self):
print('Dog is running...')
class Cat(Animal):
def run(self):
print('Cat is running...')
复制代码
再次运行,结果如下:
Dog is running...
Cat is running...
复制代码
当子类和父类都存在相同的run()
方法时,我们说,子类的run()
覆盖了父类的run()
,在代码运行的时候,总是会调用子类的run()
。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继承的另一个好处:多态。
判断一个变量是否是某个类型可以用isinstance()
判断:
a = list() # a是list类型
b = Animal() # b是Animal类型
c = Dog() # c是Dog类型
>>> isinstance(a, list)
True
>>> isinstance(b, Animal)
True
>>> isinstance(c, Dog)
True
复制代码
多继承
# 定义一个父类
class A:
def printA(self):
print('----A----')
# 定义一个父类
class B:
def printB(self):
print('----B----')
# 定义一个子类,继承自A、B
class C(A,B):
def printC(self):
print('----C----')
obj_C = C()
obj_C.printA()
obj_C.printB()
复制代码
运行结果:
----A----
----B----
复制代码
获取对象信息
使用type()
首先,我们来判断对象类型,使用type()
函数:
基本类型都可以用type()
判断:
>>> type(123)
<class 'int'>
>>> type('str')
<class 'str'>
>>> type(None)
<type(None) 'NoneType'>
复制代码
如果一个变量指向函数或者类,也可以用type()
判断:
>>> type(abs)
<class 'builtin_function_or_method'>
>>> type(a)
<class '__main__.Animal'>
复制代码
如果我们要在if
语句中判断,就需要比较两个变量的type类型是否相同:
>>> type(123)==type(456)
True
>>> type(123)==int
True
>>> type('abc')==type('123')
True
>>> type('abc')==str
True
>>> type('abc')==type(123)
False
复制代码
判断基本数据类型可以直接写int
,str
等,但如果要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函数怎么办?可以使用types
模块中定义的常量:
>>> import types
>>> def fn():
... pass
...
>>> type(fn)==types.FunctionType
True
>>> type(abs)==types.BuiltinFunctionType
True
>>> type(lambda x: x)==types.LambdaType
True
>>> type((x for x in range(10)))==types.GeneratorType
True
复制代码
使用isinstance()
对于class的继承关系来说,使用type()
就很不方便。我们要判断class的类型,可以使用isinstance()
函数。
先创建3种类型的对象:
>>> a = Animal()
>>> d = Dog()
>>> h = Husky()
复制代码
然后,判断:
>>> isinstance(h, Husky)
True
复制代码
能用type()
判断的基本类型也可以用isinstance()
判断:
>>> isinstance('a', str)
True
>>> isinstance(123, int)
True
>>> isinstance(b'a', bytes)
True
复制代码
并且还可以判断一个变量是否是某些类型中的一种,比如下面的代码就可以判断是否是list或者tuple:
>>> isinstance([1, 2, 3], (list, tuple))
True
复制代码
使用dir()
如果要获得一个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可以使用dir()
函数,它返回一个包含字符串的list,比如,获得一个str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 dir('ABC')
['__add__', '__class__',..., '__subclasshook__', 'capitalize', 'casefold',..., 'zfill']
复制代码
仅仅把属性和方法列出来是不够的,配合getattr()
、setattr()
以及hasattr()
,我们可以直接操作一个对象的状态:
>>> hasattr(obj, 'x') # 有属性'x'吗?
True
>>> obj.x
9
>>> hasattr(obj, 'y') # 有属性'y'吗?
False
>>> setattr(obj, 'y', 19) # 设置一个属性'y'
>>> hasattr(obj, 'y') # 有属性'y'吗?
True
>>> getattr(obj, 'y') # 获取属性'y'
19
>>> obj.y # 获取属性'y'
19
复制代码
也可以获得对象的方法:
>>> hasattr(obj, 'power') # 有属性'power'吗?
True
>>> getattr(obj, 'power') # 获取属性'power'
<bound method MyObject.power of <__main__.MyObject object at 0x10077a6a0>>
>>> fn = getattr(obj, 'power') # 获取属性'power'并赋值到变量fn
>>> fn # fn指向obj.power
<bound method MyObject.power of <__main__.MyObject object at 0x10077a6a0>>
>>> fn() # 调用fn()与调用obj.power()是一样的
81
复制代码
实例属性和类属性
由于Python是动态语言,根据类创建的实例可以任意绑定属性。
给实例绑定属性的方法是通过实例变量,或者通过self
变量: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s = Student('Bob')
s.score = 90
复制代码
但是,如果Student
类本身需要绑定一个属性呢?可以直接在class中定义属性,这种属性是类属性,归Student
类所有:
class Student(object):
name = 'Student'
复制代码
当我们定义了一个类属性后,这个属性虽然归类所有,但类的所有实例都可以访问到。来测试一下:
>>> class Student(object):
... name = 'Student'
...
>>> s = Student() # 创建实例s
>>> print(s.name) # 打印name属性,因为实例并没有name属性,所以会继续查找class的name属性
Student
>>> print(Student.name) # 打印类的name属性
Student
>>> s.name = 'Michael' # 给实例绑定name属性
>>> print(s.name) # 由于实例属性优先级比类属性高,因此,它会屏蔽掉类的name属性
Michael
>>> print(Student.name) # 但是类属性并未消失,用Student.name仍然可以访问
Student
>>> del s.name # 如果删除实例的name属性
>>> print(s.name) # 再次调用s.name,由于实例的name属性没有找到,类的name属性就显示出来了
Student
复制代码
使用__slots__
如果我们想要限制实例的属性怎么办?比如,只允许对Student实例添加name
和age
属性。
为了达到限制的目的,Python允许在定义class的时候,定义一个特殊的__slots__
变量,来限制该class实例能添加的属性:
class Student(object):
__slots__ = ('name', 'age') # 用tuple定义允许绑定的属性名称
复制代码
然后,我们试试:
>>> s = Student() # 创建新的实例
>>> s.name = 'Michael' # 绑定属性'name'
>>> s.age = 25 # 绑定属性'age'
>>> s.score = 99 # 绑定属性'score'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ttributeError: 'Studen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score'
复制代码
试图绑定score
将得到AttributeError
的错误。
使用@property
在绑定属性时,如果我们直接把属性暴露出去,虽然写起来很简单,但是,没办法检查参数,导致可以把成绩随便改:
s = Student()
s.score = 9999
复制代码
这显然不合逻辑。为了限制score的范围,可以通过一个set_score()
方法来设置成绩,再通过一个get_score()
来获取成绩,这样,在set_score()
方法里,就可以检查参数: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get_score(self):
return self._score
def set_score(self, value):
if not isinstance(value, int):
raise ValueError('score must be an integer!')
if value < 0 or value > 100:
raise ValueError('score must between 0 ~ 100!')
self._score = value
复制代码
但是,上面的调用方法又略显复杂,没有直接用属性这么直接简单。
Python内置的@property
装饰器就是负责把一个方法变成属性调用的:
class Student(object):
@property
def score(self):
return self._score
@score.setter
def score(self, value):
if not isinstance(value, int):
raise ValueError('score must be an integer!')
if value < 0 or value > 100:
raise ValueError('score must between 0 ~ 100!')
self._score = value
复制代码
此时,@property
本身又创建了另一个装饰器@score.setter
,负责把一个setter方法变成属性赋值,于是,我们就拥有一个可控的属性操作:
>>> s = Student()
>>> s.score = 60 # OK,实际转化为s.set_score(60)
>>> s.score # OK,实际转化为s.get_score()
60
>>> s.score = 9999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ValueError: score must between 0 ~ 100!
复制代码
注意到这个神奇的@property
,我们在对实例属性操作的时候,就知道该属性很可能不是直接暴露的,而是通过getter和setter方法来实现的。
还可以定义只读属性,只定义getter方法,不定义setter方法就是一个只读属性:
class Student(object):
@property
def birth(self):
return self._birth
@birth.setter
def birth(self, value):
self._birth = value
@property
def age(self):
return 2015 - self._birth
复制代码
上面的birth
是可读写属性,而age
就是一个只读属性,因为age
可以根据birth
和当前时间计算出来。
使用枚举类
当我们需要定义常量时,一个办法是用大写变量通过整数来定义,例如月份:
JAN = 1
FEB = 2
复制代码
好处是简单,缺点是类型是int
,并且仍然是变量。
更好的方法是为这样的枚举类型定义一个class类型,然后,每个常量都是class的一个唯一实例。Python提供了Enum
类来实现这个功能:
from enum import Enum
Month = Enum('Month',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复制代码
这样我们就获得了Month
类型的枚举类,可以直接使用Month.Jan
来引用一个常量,或者枚举它的所有成员:
for name, member in Month.__members__.items():
print(name, '=>', member, ',', member.value)
复制代码
value
属性则是自动赋给成员的int
常量,默认从1
开始计数。
如果需要更精确地控制枚举类型,可以从Enum
派生出自定义类:
from enum import Enum, unique
@unique
class Weekday(Enum):
Sun = 0 # Sun的value被设定为0
Mon = 1
Tue = 2
Wed = 3
Thu = 4
Fri = 5
Sat = 6
复制代码
访问这些枚举类型可以有若干种方法:
>>> day1 = Weekday.Mon
>>> print(day1)
Weekday.Mon
>>> print(Weekday.Tue)
Weekday.Tue
>>> print(Weekday['Tue'])
Weekday.Tue
>>> print(Weekday.Tue.value)
2
>>> print(day1 == Weekday.Mon)
True
>>> print(day1 == Weekday.Tue)
False
>>> print(Weekday(1))
Weekday.Mon
>>> print(day1 == Weekday(1))
True
>>> Weekday(7)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ValueError: 7 is not a valid Weekday
>>> for name, member in Weekday.__members__.items():
... print(name, '=>', member)
...
Sun => Weekday.Sun
Mon => Weekday.Mon
Tue => Weekday.Tue
Wed => Weekday.Wed
Thu => Weekday.Thu
Fri => Weekday.Fri
Sat => Weekday.Sat
复制代码
错误、调试和测试
有的错误是程序编写有问题造成的,比如本来应该输出整数结果输出了字符串,这种错误我们通常称之为bug,bug是必须修复的。
Python内置了一套异常处理机制,来帮助我们进行错误处理。
错误处理
捕获异常 try…except
try:
print('try...')
r = 10 / 0
print('result:', r)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as e:
print('except:', e)
finally:
print('finally...')
print('END')
复制代码
当我们认为某些代码可能会出错时,就可以用try
来运行这段代码,如果执行出错,则后续代码不会继续执行,而是直接跳转至错误处理代码,即except
语句块,执行完except
后,如果有finally
语句块,则执行finally
语句块,至此,执行完毕。
上面的代码在计算10 / 0
时会产生一个除法运算错误:
try...
except: division by zero
finally...
END
复制代码
如果把除数0
改成2
,则执行结果如下:
try...
result: 5
finally...
END
复制代码
可以猜测,错误应该有很多种类,如果发生了不同类型的错误,应该由不同的except
语句块处理。没错,可以有多个except
来捕获不同类型的错误:
try:
print('try...')
r = 10 / int('a')
print('result:', r)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ValueError:', e)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as e:
print('ZeroDivisionError:', e)
finally:
print('finally...')
print('END')
复制代码
int()
函数可能会抛出ValueError
,所以我们用一个except
捕获ValueError
,用另一个except
捕获ZeroDivisionError
。
此外,如果没有错误发生,可以在except
语句块后面加一个else
,当没有错误发生时,会自动执行else
语句:
try:
print('try...')
r = 10 / int('2')
print('result:', r)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ValueError:', e)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as e:
print('ZeroDivisionError:', e)
else:
print('no error!')
finally:
print('finally...')
print('END')
复制代码
调用栈
如果错误没有被捕获,它就会一直往上抛,最后被Python解释器捕获,打印一个错误信息,然后程序退出。来看看err.py
:
def foo(s):
return 10 / int(s)
def bar(s):
return foo(s) * 2
def main():
bar('0')
main()
复制代码
执行,结果如下:
$ python3 err.py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err.py", line 11, in <module>
main()
File "err.py", line 9, in main
bar('0')
File "err.py", line 6, in bar
return foo(s) * 2
File "err.py", line 3, in foo
return 10 / int(s)
ZeroDivisionError: division by zero
复制代码
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哪里出错了。解读错误信息是定位错误的关键。
记录错误
如果不捕获错误,自然可以让Python解释器来打印出错误堆栈,但程序也被结束了。既然我们能捕获错误,就可以把错误堆栈打印出来,然后分析错误原因,同时,让程序继续执行下去。
Python内置的logging
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记录错误信息:
import logging
def foo(s):
return 10 / int(s)
def bar(s):
return foo(s) * 2
def main():
try:
bar('0')
except Exception as e:
logging.exception(e)
main()
print('END')
复制代码
同样是出错,但程序打印完错误信息后会继续执行,并正常退出:
$ python3 err_logging.py
ERROR:root:division by zero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err_logging.py", line 13, in main
bar('0')
File "err_logging.py", line 9, in bar
return foo(s) * 2
File "err_logging.py", line 6, in foo
return 10 / int(s)
ZeroDivisionError: division by zero
END
复制代码
抛出错误
因为错误是class,捕获一个错误就是捕获到该class的一个实例。因此,错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意创建并抛出的。Python的内置函数会抛出很多类型的错误,我们自己编写的函数也可以抛出错误。
如果要抛出错误,首先根据需要,可以定义一个错误的class,选择好继承关系,然后,用raise
语句抛出一个错误的实例:
class FooError(ValueError):
pass
def foo(s):
n = int(s)
if n==0:
raise FooError('invalid value: %s' % s)
return 10 / n
foo('0')
复制代码
执行,可以最后跟踪到我们自己定义的错误:
$ python3 err_raise.py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err_throw.py", line 11, in <module>
foo('0')
File "err_throw.py", line 8, in foo
raise FooError('invalid value: %s' % s)
__main__.FooError: invalid value: 0
复制代码
raise
语句如果不带参数,就会把当前错误原样抛出。此外,在except
中raise
一个Error,还可以把一种类型的错误转化成另一种类型:
try:
10 / 0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raise ValueError('input error!')
复制代码
调试
程序能一次写完并正常运行的概率很小,基本不超过1%。总会有各种各样的bug需要修正。因此,需要一整套调试程序的手段来修复bug。
第一种方法简单直接粗暴有效,就是用print()
把可能有问题的变量打印出来看看:
def foo(s):
n = int(s)
print('>>> n = %d' % n)
return 10 / n
def main():
foo('0')
main()
复制代码
执行后在输出中查找打印的变量值:
$ python err.py
>>> n = 0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ZeroDivisionError: integer division or modulo by zero
复制代码
断言
用print()
最大的坏处是将来还得删掉它,想想程序里到处都是print()
,运行结果也会包含很多垃圾信息。所以,我们又有第二种方法。
是用print()
来辅助查看的地方,都可以用断言(assert)来替代:
def foo(s):
n = int(s)
assert n != 0, 'n is zero!'
return 10 / n
def main():
foo('0')
复制代码
assert
的意思是,表达式n != 0
应该是True
,否则,根据程序运行的逻辑,后面的代码肯定会出错。
如果断言失败,assert
语句本身就会抛出AssertionError
:
$ python err.py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AssertionError: n is zero!
复制代码
程序中如果到处充斥着assert
,和print()
相比也好不到哪去。不过,启动Python解释器时可以用-O
参数来关闭assert
:
python -O err.py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ZeroDivisionError: division by zero
复制代码
关闭后,你可以把所有的assert
语句当成pass
来看。
logging
把print()
替换为logging
是第3种方式,和assert
比,logging
不会抛出错误,而且可以输出到文件:
import logging
s = '0'
n = int(s)
logging.info('n = %d' % n)
print(10 / n)
复制代码
logging.info()
就可以输出一段文本。运行,发现除了ZeroDivisionError
,没有任何信息。怎么回事?
别急,在import logging
之后添加一行配置再试试:
import logging
logging.basicConfig(level=logging.INFO)
复制代码
看到输出了:
$ python err.py
INFO:root:n = 0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err.py", line 8, in <module>
print(10 / n)
ZeroDivisionError: division by zero
复制代码
这就是logging
的好处,它允许你指定记录信息的级别,有debug
,info
,warning
,error
等几个级别,当我们指定level=INFO
时,logging.debug
就不起作用了。同理,指定level=WARNING
后,debug
和info
就不起作用了。这样一来,你可以放心地输出不同级别的信息,也不用删除,最后统一控制输出哪个级别的信息。
pdb
第4种方式是启动Python的调试器pdb,让程序以单步方式运行,可以随时查看运行状态。我们先准备好程序:
# err.py
s = '0'
n = int(s)
print(10 / n)
复制代码
然后启动:
$ python -m pdb err.py
> /Users/michael/Github/learn-python3/samples/debug/err.py(2)<module>()
-> s = '0'
复制代码
以参数-m pdb
启动后,pdb定位到下一步要执行的代码-> s = '0'
。输入命令l
来查看代码:
(Pdb) l
1 # err.py
2 -> s = '0'
3 n = int(s)
4 print(10 / n)
复制代码
输入命令n
可以单步执行代码:
(Pdb) n
> /Users/michael/Github/learn-python3/samples/debug/err.py(3)<module>()
-> n = int(s)
(Pdb) n
> /Users/michael/Github/learn-python3/samples/debug/err.py(4)<module>()
-> print(10 / n)
复制代码
任何时候都可以输入命令p 变量名
来查看变量:
(Pdb) p s
'0'
(Pdb) p n
0
复制代码
输入命令q
结束调试,退出程序:
(Pdb) q
复制代码
pdb.set_trace()
这个方法也是用pdb,但是不需要单步执行,我们只需要import pdb
,然后,在可能出错的地方放一个pdb.set_trace()
,就可以设置一个断点:
# err.py
import pdb
s = '0'
n = int(s)
pdb.set_trace() # 运行到这里会自动暂停
print(10 / n)
复制代码
运行代码,程序会自动在pdb.set_trace()
暂停并进入pdb调试环境,可以用命令p
查看变量,或者用命令c
继续运行:
$ python err.py
> /Users/michael/Github/learn-python3/samples/debug/err.py(7)<module>()
-> print(10 / n)
(Pdb) p n
0
(Pdb) c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err.py", line 7, in <module>
print(10 / n)
ZeroDivisionError: division by zero
复制代码
单元测试
对函数abs()
,我们可以编写出以下几个测试用例:
- 输入正数,比如
1
、1.2
、0.99
,期待返回值与输入相同; - 输入负数,比如
-1
、-1.2
、-0.99
,期待返回值与输入相反; - 输入
0
,期待返回0
; - 输入非数值类型,比如
None
、[]
、{}
,期待抛出TypeError
。
把上面的测试用例放到一个测试模块里,就是一个完整的单元测试。
我们来编写一个Dict
类
class Dict(dict):
def __init__(self, **kw):
super().__init__(**kw)
def __getattr__(self, key):
try:
return self[key]
except KeyError:
raise AttributeError(r"'Dic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s'" % key)
def __setattr__(self, key, value):
self[key] = value
复制代码
为了编写单元测试,我们需要引入Python自带的unittest
模块,编写mydict_test.py
如下:
import unittest
from mydict import Dict
class TestDict(unittest.TestCase):
def test_init(self):
d = Dict(a=1, b='test')
self.assertEqual(d.a, 1)
self.assertEqual(d.b, 'test')
self.assertTrue(isinstance(d, dict))
def test_key(self):
d = Dict()
d['key'] = 'value'
self.assertEqual(d.key, 'value')
def test_attr(self):
d = Dict()
d.key = 'value'
self.assertTrue('key' in d)
self.assertEqual(d['key'], 'value')
def test_keyerror(self):
d = Dict()
with self.assertRaises(KeyError):
value = d['empty']
def test_attrerror(self):
d = Dict()
with self.assertRaises(AttributeError):
value = d.empty
复制代码
编写单元测试时,我们需要编写一个测试类,从unittest.TestCase
继承。
以test
开头的方法就是测试方法,不以test
开头的方法不被认为是测试方法,测试的时候不会被执行。
对每一类测试都需要编写一个test_xxx()
方法。由于unittest.TestCase
提供了很多内置的条件判断,我们只需要调用这些方法就可以断言输出是否是我们所期望的。最常用的断言就是assertEqual()
:
self.assertEqual(abs(-1), 1) # 断言函数返回的结果与1相等
复制代码
另一种重要的断言就是期待抛出指定类型的Error,比如通过d['empty']
访问不存在的key时,断言会抛出KeyError
:
with self.assertRaises(KeyError):
value = d['empty']
复制代码
而通过d.empty
访问不存在的key时,我们期待抛出AttributeError
:
with self.assertRaises(AttributeError):
value = d.empty
复制代码
运行单元测试
最简单的运行方式是在mydict_test.py
的最后加上两行代码:
if __name__ == '__main__':
unittest.main()
复制代码
这样就可以把mydict_test.py
当做正常的python脚本运行:
$ python mydict_test.py
复制代码
另一种方法是在命令行通过参数-m unittest
直接运行单元测试:
$ python -m unittest mydict_test
.....
----------------------------------------------------------------------
Ran 5 tests in 0.000s
OK
复制代码
文档测试
Python内置的“文档测试”(doctest)模块可以直接提取注释中的代码并执行测试。
doctest严格按照Python交互式命令行的输入和输出来判断测试结果是否正确。只有测试异常的时候,可以用...
表示中间一大段烦人的输出。
让我们用doctest来测试上次编写的Dict
类:
# mydict2.py
class Dict(dict):
'''
Simple dict but also support access as x.y style.
>>> d1 = Dict()
>>> d1['x'] = 100
>>> d1.x
100
>>> d1.y = 200
>>> d1['y']
200
>>> d2 = Dict(a=1, b=2, c='3')
>>> d2.c
'3'
>>> d2['empty']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KeyError: 'empty'
>>> d2.empty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AttributeError: 'Dic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empty'
'''
def __init__(self, **kw):
super(Dict, self).__init__(**kw)
def __getattr__(self, key):
try:
return self[key]
except KeyError:
raise AttributeError(r"'Dic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s'" % key)
def __setattr__(self, key, value):
self[key] = value
if __name__=='__main__':
import doctest
doctest.testmod()
复制代码
运行python mydict2.py
:
$ python mydict2.py
复制代码
什么输出也没有。这说明我们编写的doctest运行都是正确的。
注意到最后3行代码。当模块正常导入时,doctest不会被执行。只有在命令行直接运行时,才执行doctest。所以,不必担心doctest会在非测试环境下执行。
IO编程
文件读写
读文件
要以读文件的模式打开一个文件对象,使用Python内置的open()
函数,传入文件名和标示符:
>>> f = open('/Users/michael/test.txt', 'r')
复制代码
标示符'r'表示读,这样,我们就成功地打开了一个文件。
另外:
r+ | 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读写。文件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开头。 |
---|---|
rb+ | 以二进制格式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读写。文件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开头。 |
如果文件不存在,open()
函数就会抛出一个IOError
的错误
如果文件打开成功,接下来,调用read()
,使用read(num)可以从文件中读取数据,num表示要从文件中读取的数据的长度(单位是字节)如果没有传入num则读取文件的全部内容,Python把内容读到内存,用一个str
对象表示:
>>> f.read()
'Hello, world!'
复制代码
最后一步是调用close()
方法关闭文件。文件使用完毕后必须关闭,因为文件对象会占用操作系统的资源,并且操作系统同一时间能打开的文件数量也是有限的:
>>> f.close()
复制代码
由于文件读写时都有可能产生IOError
,一旦出错,后面的f.close()
就不会调用。所以,为了保证无论是否出错都能正确地关闭文件,我们可以使用try ... finally
来实现:
try:
f = open('/path/to/file', 'r')
print(f.read())
finally:
if f:
f.close()
复制代码
但是每次都这么写实在太繁琐,所以,Python引入了with
语句来自动帮我们调用close()
方法:
with open('/path/to/file', 'r') as f:
print(f.read())
复制代码
这和前面的try ... finally
是一样的,但是代码更佳简洁,并且不必调用f.close()
方法。
调用read()
会一次性读取文件的全部内容,如果文件有10G,内存就爆了,所以,要保险起见,可以反复调用read(size)
方法,每次最多读取size个字节的内容。另外,调用readline()
可以每次读取一行内容,调用readlines()
一次读取所有内容并按行返回list
。因此,要根据需要决定怎么调用。
如果文件很小,read()
一次性读取最方便;如果不能确定文件大小,反复调用read(size)
比较保险;如果是配置文件,调用readlines()
最方便:
for line in f.readlines():
print(line.strip()) # 把末尾的'\n'删掉
复制代码
二进制文件
前面讲的默认都是读取文本文件,并且是UTF-8编码的文本文件。要读取二进制文件,比如图片、视频等等,用'rb'
模式打开文件即可:
>>> f = open('/Users/michael/test.jpg', 'rb')
>>> f.read()
b'\xff\xd8\xff\xe1\x00\x18Exif\x00\x00...' # 十六进制表示的字节
复制代码
字符编码
要读取非UTF-8编码的文本文件,需要给open()
函数传入encoding
参数,例如,读取GBK编码的文件:
>>> f = open('/Users/michael/gbk.txt', 'r', encoding='gbk')
>>> f.read()
'测试'
复制代码
遇到有些编码不规范的文件,你可能会遇到UnicodeDecodeError
,因为在文本文件中可能夹杂了一些非法编码的字符。遇到这种情况,open()
函数还接收一个errors
参数,表示如果遇到编码错误后如何处理。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忽略:
>>> f = open('/Users/michael/gbk.txt', 'r', encoding='gbk', errors='ignore')
复制代码
写文件
写文件和读文件是一样的,唯一区别是调用open()
函数时,传入标识符'w'
或者'wb'
表示写文本文件或写二进制文件:
w | 打开一个文件只用于写入。如果该文件已存在则将其覆盖。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 |
---|---|
w+ | 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读写。如果该文件已存在则将其覆盖。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 |
所有模式的定义及含义可以参考Python的官方文档。
>>> f = open('/Users/michael/test.txt', 'w')
>>> f.write('Hello, world!')
>>> f.close()
复制代码
你可以反复调用write()
来写入文件,但是务必要调用f.close()
来关闭文件。当我们写文件时,操作系统往往不会立刻把数据写入磁盘,而是放到内存缓存起来,空闲的时候再慢慢写入。只有调用close()
方法时,操作系统才保证把没有写入的数据全部写入磁盘。忘记调用close()
的后果是数据可能只写了一部分到磁盘,剩下的丢失了。所以,还是用with
语句来得保险:
with open('/Users/michael/test.txt', 'w') as f:
f.write('Hello, world!')
复制代码
要写入特定编码的文本文件,请给open()
函数传入encoding
参数,将字符串自动转换成指定编码。
细心的童鞋会发现,以'w'
模式写入文件时,如果文件已存在,会直接覆盖(相当于删掉后新写入一个文件)。如果我们希望追加到文件末尾怎么办?可以传入'a'
以追加(append)模式写入。
StringIO和BytesIO
StringIO
很多时候,数据读写不一定是文件,也可以在内存中读写。
要把str写入StringIO,我们需要先创建一个StringIO,然后,像文件一样写入即可:
>>> from io import StringIO
>>> f = StringIO()
>>> f.write('hello')
5
>>> f.write(' ')
1
>>> f.write('world!')
6
>>> print(f.getvalue())
hello world!
复制代码
要读取StringIO,可以用一个str初始化StringIO,然后,像读文件一样读取:
>>> from io import StringIO
>>> f = StringIO('Hello!\nHi!\nGoodbye!')
>>> while True:
... s = f.readline()
... if s == '':
... break
... print(s.strip())
...
Hello!
Hi!
Goodbye!
复制代码
BytesIO
StringIO操作的只能是str,如果要操作二进制数据,就需要使用BytesIO。
>>> from io import BytesIO
>>> f = BytesIO()
>>> f.write('中文'.encode('utf-8'))
6
>>> print(f.getvalue())
b'\xe4\xb8\xad\xe6\x96\x87'
复制代码
请注意,写入的不是str,而是经过UTF-8编码的bytes。
和StringIO类似,可以用一个bytes初始化BytesIO,然后,像读文件一样读取:
>>> from io import BytesIO
>>> f = BytesIO(b'\xe4\xb8\xad\xe6\x96\x87')
>>> f.read()
b'\xe4\xb8\xad\xe6\x96\x87'
复制代码
操作文件和目录
如果我们要操作文件、目录,可以在命令行下面输入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命令来完成。比如dir
、cp
等命令。
打开Python交互式命令行,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os
模块的基本功能:
>>> import os
>>> os.name # 操作系统类型
'posix'
复制代码
如果是posix
,说明系统是Linux
、Unix
或Mac OS X
,如果是nt
,就是Windows
系统。
要获取详细的系统信息,可以调用uname()
函数,注意uname()
函数在Windows上不提供,也就是说,os
模块的某些函数是跟操作系统相关的。
环境变量
在操作系统中定义的环境变量,全部保存在os.environ
这个变量中,可以直接查看:
>>> os.environ
environ({'VERSIONER_PYTHON_PREFER_32_BIT': 'no', 'TERM_PROGRAM_VERSION': '326', 'LOGNAME': 'michael', 'USER': 'michael', 'PATH': '/usr/bin:/bin:/usr/sbin:/sbin:/usr/local/bin:/opt/X11/bin:/usr/local/mysql/bin', ...})
复制代码
要获取某个环境变量的值,可以调用os.environ.get('key')
操作文件和目录
操作文件和目录的函数一部分放在os
模块中,一部分放在os.path
模块中,这一点要注意一下。
# 查看当前目录的绝对路径:
>>> os.path.abspath('.')
'/Users/michael'
# 在某个目录下创建一个新目录,首先把新目录的完整路径表示出来:
>>> os.path.join('/Users/michael', 'testdir')
'/Users/michael/testdir'
# 然后创建一个目录:
>>> os.mkdir('/Users/michael/testdir')
# 删掉一个目录:
>>> os.rmdir('/Users/michael/testdir')
复制代码
把两个路径合成一个时,不要直接拼字符串,而要通过os.path.join()
函数,这样可以正确处理不同操作系统的路径分隔符。在Linux/Unix/Mac下,os.path.join()
返回这样的字符串:
part-1/part-2
复制代码
而Windows下会返回这样的字符串:
part-1\part-2
复制代码
要拆分路径时,也不要直接去拆字符串,而要通过os.path.split()
函数,这样可以把一个路径拆分为两部分,后一部分总是最后级别的目录或文件名:
>>> os.path.split('/Users/michael/testdir/file.txt')
('/Users/michael/testdir', 'file.txt')
复制代码
最后看看如何利用Python的特性来过滤文件。比如我们要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所有目录,只需要一行代码:
>>> [x for x in os.listdir('.') if os.path.isdir(x)]
['.lein', '.local', '.m2', '.npm', '.ssh', '.Trash', '.vim', 'Applications', 'Desktop', ...]
复制代码
要列出所有的.py
文件,也只需一行代码:
>>> [x for x in os.listdir('.') if os.path.isfile(x) and os.path.splitext(x)[1]=='.py']
['apis.py', 'config.py', 'models.py', 'pymonitor.py', 'test_db.py', 'urls.py', 'wsgiapp.py']
复制代码
os.path.splitext()
可以直接让你得到文件扩展名,很多时候非常方便:
>>> os.path.splitext('/path/to/file.txt')
('/path/to/file', '.txt')
复制代码
文件操作使用下面的函数。假定当前目录下有一个test.txt
文件:
# 对文件重命名:
>>> os.rename('test.txt', 'test.py')
# 删掉文件:
>>> os.remove('test.py')
复制代码
shutil
模块提供了copyfile()
的函数,你还可以在shutil
模块中找到很多实用函数,它们可以看做是os
模块的补充。
序列化
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所有的变量都是在内存中,比如,定义一个dict:
d = dict(name='Bob', age=20, score=88)
复制代码
可以随时修改变量,比如把name
改成'Bill'
,但是一旦程序结束,变量所占用的内存就被操作系统全部回收。如果没有把修改后的'Bill'
存储到磁盘上,下次重新运行程序,变量又被初始化为'Bob'
。
我们把变量从内存中变成可存储或传输的过程称之为序列化,在Python中叫pickling
Python提供了pickle
模块来实现序列化。
首先,我们尝试把一个对象序列化并写入文件:
>>> import pickle
>>> d = dict(name='Bob', age=20, score=88)
>>> pickle.dumps(d)
b'\x80\x03}q\x00(X\x03\x00\x00\x00ageq\x01K\x14X\x05\x00\x00\x00scoreq\x02KXX\x04\x00\x00\x00nameq\x03X\x03\x00\x00\x00Bobq\x04u.'
复制代码
pickle.dumps()
方法把任意对象序列化成一个bytes
,然后,就可以把这个bytes
写入文件。或者用另一个方法pickle.dump()
直接把对象序列化后写入一个file-like Object:
>>> f = open('dump.txt', 'wb')
>>> pickle.dump(d, f)
>>> f.close()
复制代码
看看写入的dump.txt
文件,一堆乱七八糟的内容,这些都是Python保存的对象内部信息。
当我们要把对象从磁盘读到内存时,可以先把内容读到一个bytes
,然后用pickle.loads()
方法反序列化出对象,也可以直接用pickle.load()
方法从一个file-like Object
中直接反序列化出对象。我们打开另一个Python命令行来反序列化刚才保存的对象:
>>> f = open('dump.txt', 'rb')
>>> d = pickle.load(f)
>>> f.close()
>>> d
{'age': 20, 'score': 88, 'name': 'Bob'}
复制代码
变量的内容又回来了!
JSON
如果我们要在不同的编程语言之间传递对象,就必须把对象序列化为标准格式,比如XML,但更好的方法是序列化为JSON,因为JSON表示出来就是一个字符串,可以被所有语言读取,也可以方便地存储到磁盘或者通过网络传输。JSON不仅是标准格式,并且比XML更快,而且可以直接在Web页面中读取,非常方便。
JSON表示的对象就是标准的JavaScript语言的对象,JSON和Python内置的数据类型对应如下:
JSON类型 | Python类型 |
---|---|
{} | dict |
[] | list |
"string" | str |
1234.56 | int或float |
true/false | True/False |
null | None |
Python内置的json
模块提供了非常完善的Python对象到JSON格式的转换。我们先看看如何把Python对象变成一个JSON:
>>> import json
>>> d = dict(name='Bob', age=20, score=88)
>>> json.dumps(d)
'{"age": 20, "score": 88, "name": "Bob"}'
复制代码
dumps()
方法返回一个str
,内容就是标准的JSON。类似的,dump()
方法可以直接把JSON写入一个file-like Object
。
要把JSON反序列化为Python对象,用loads()
或者对应的load()
方法,前者把JSON的字符串反序列化,后者从file-like Object
中读取字符串并反序列化:
>>> json_str = '{"age": 20, "score": 88, "name": "Bob"}'
>>> json.loads(json_str)
{'age': 20, 'score': 88, 'name': 'Bob'}
复制代码
由于JSON标准规定JSON编码是UTF-8,所以我们总是能正确地在Python的str
与JSON的字符串之间转换。
Python的dict
对象可以直接序列化为JSON的{}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更喜欢用class
表示对象,比如定义Student
类,然后序列化:
import json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scor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self.score = score
s = Student('Bob', 20, 88)
print(json.dumps(s))
复制代码
运行代码,毫不留情地得到一个TypeError
: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TypeError: <__main__.Student object at 0x10603cc50> is not JSON serializable
复制代码
错误的原因是Student
对象不是一个可序列化为JSON的对象。
如果连class
的实例对象都无法序列化为JSON,这肯定不合理!
别急,我们仔细看看dumps()
方法的参数列表,可以发现,除了第一个必须的obj
参数外,dumps()
方法还提供了一大堆的可选参数:
这些可选参数就是让我们来定制JSON序列化。前面的代码之所以无法把Student
类实例序列化为JSON,是因为默认情况下,dumps()
方法不知道如何将Student
实例变为一个JSON的{}
对象。
可选参数default
就是把任意一个对象变成一个可序列为JSON的对象,我们只需要为Student
专门写一个转换函数,再把函数传进去即可:
def student2dict(std):
return {
'name': std.name,
'age': std.age,
'score': std.score
}
复制代码
这样,Student
实例首先被student2dict()
函数转换成dict
,然后再被顺利序列化为JSON:
>>> print(json.dumps(s, default=student2dict))
{"age": 20, "name": "Bob", "score": 88}
复制代码
不过,下次如果遇到一个Teacher
类的实例,照样无法序列化为JSON。我们可以偷个懒,把任意class
的实例变为dict
:
print(json.dumps(s, default=lambda obj: obj.__dict__))
复制代码
因为通常class
的实例都有一个__dict__
属性,它就是一个dict
,用来存储实例变量。也有少数例外,比如定义了__slots__
的class。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要把JSON反序列化为一个Student
对象实例,loads()
方法首先转换出一个dict
对象,然后,我们传入的object_hook
函数负责把dict
转换为Student
实例:
def dict2student(d):
return Student(d['name'], d['age'], d['score'])
复制代码
运行结果如下:
>>> json_str = '{"age": 20, "score": 88, "name": "Bob"}'
>>> print(json.loads(json_str, object_hook=dict2student))
<__main__.Student object at 0x10cd3c190>
复制代码
标准库简介
os
模块提供了许多与操作系统交互的函数:
>>> import os
>>> os.getcwd() # Return the current working directory
'C:\Python39'
>>> os.chdir('/server/accesslogs') # Change current working directory
>>> os.system('mkdir today') # Run the command mkdir in the system shell
0
复制代码
一定要使用 import os
而不是 from os import *
。这将避免内建的 open()
函数被 os.open()
隐式替换掉,因为它们的使用方式大不相同。
对于日常文件和目录管理任务,
shutil
模块提供了更易于使用的更高级别的接口:
>>> import shutil
>>> shutil.copyfile('data.db', 'archive.db')
'archive.db'
>>> shutil.move('/build/executables', 'installdir')
'installdir'
复制代码
glob
模块提供了一个在目录中使用通配符搜索创建文件列表的函数:
>>> import glob
>>> glob.glob('*.py')
['primes.py', 'random.py', 'quote.py']
复制代码
通用实用程序脚本通常需要处理命令行参数。这些参数作为列表存储在
sys
模块的 argv 属性中。例如,以下输出来自在命令行运行python demo.py one two three
>>> import sys
>>> print(sys.argv)
['demo.py', 'one', 'two', 'three']
复制代码
argparse
模块提供了一种更复杂的机制来处理命令行参数。 以下脚本可提取一个或多个文件名,并可选择要显示的行数:
import argparse
parser = argparse.ArgumentParser(prog = 'top',
description = 'Show top lines from each file')
parser.add_argument('filenames', nargs='+')
parser.add_argument('-l', '--lines', type=int, default=10)
args = parser.parse_args()
print(args)
复制代码
当在通过 python top.py --lines=5 alpha.txt beta.txt
在命令行运行时,该脚本会将 args.lines
设为 5
并将 args.filenames
设为 ['alpha.txt', 'beta.txt']
。
sys
模块还具有 stdin , stdout 和 stderr 的属性。后者对于发出警告和错误消息非常有用,即使在 stdout 被重定向后也可以看到它们:
>>> sys.stderr.write('Warning, log file not found starting a new one\n')
Warning, log file not found starting a new one
复制代码
终止脚本的最直接方法是使用 sys.exit()
。
re
模块为高级字符串处理提供正则表达式工具。对于复杂的匹配和操作,正则表达式提供简洁,优化的解决方案:
>>> import re
>>> re.findall(r'\bf[a-z]*', 'which foot or hand fell fastest')
['foot', 'fell', 'fastest']
>>> re.sub(r'(\b[a-z]+) \1', r'\1', 'cat in the the hat')
'cat in the hat'
复制代码
当只需要简单的功能时,首选字符串方法因为它们更容易阅读和调试:
>>> 'tea for too'.replace('too', 'two')
'tea for two'
复制代码
math
模块提供对浮点数学的底层C库函数的访问:
>>> import math
>>> math.cos(math.pi / 4)
0.70710678118654757
>>> math.log(1024, 2)
10.0
复制代码
random
模块提供了进行随机选择的工具:
>>> import random
>>> random.choice(['apple', 'pear', 'banana'])
'apple'
>>> random.sample(range(100), 10) # sampling without replacement
[30, 83, 16, 4, 8, 81, 41, 50, 18, 33]
>>> random.random() # random float
0.17970987693706186
>>> random.randrange(6) # random integer chosen from range(6)
4
复制代码
statistics
模块计算数值数据的基本统计属性(均值,中位数,方差等):
>>> import statistics
>>> data = [2.75, 1.75, 1.25, 0.25, 0.5, 1.25, 3.5]
>>> statistics.mean(data)
1.6071428571428572
>>> statistics.median(data)
1.25
>>> statistics.variance(data)
1.3720238095238095
复制代码
有许多模块可用于访问互联网和处理互联网协议。其中两个最简单的
urllib.request
用于从URL检索数据,以及smtplib
用于发送邮件:
>>> from urllib.request import urlopen
>>> with urlopen('http://tycho.usno.navy.mil/cgi-bin/timer.pl') as response:
... for line in response:
... line = line.decode('utf-8') # Decoding the binary data to text.
... if 'EST' in line or 'EDT' in line: # look for Eastern Time
... print(line)
<BR>Nov. 25, 09:43:32 PM EST
>>> import smtplib
>>> server = smtplib.SMTP('localhost')
>>> server.sendmail('soothsayer@example.org', 'jcaesar@example.org',
... """To: jcaesar@example.org
... From: soothsayer@example.org
...
... Beware the Ides of March.
... """)
>>> server.quit()
复制代码
(请注意,第二个示例需要在localhost上运行的邮件服务器。详情请看下章你以前就会的python进阶的内容)
datetime
模块提供了以简单和复杂的方式操作日期和时间的类。虽然支持日期和时间算法,但实现的重点是有效的成员提取以进行输出格式化和操作。该模块还支持可感知时区的对象。
>>> # dates are easily constructed and formatted
>>>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
>>> now = date.today()
>>> now
datetime.date(2003, 12, 2)
>>> now.strftime("%m-%d-%y. %d %b %Y is a %A on the %d day of %B.")
'12-02-03. 02 Dec 2003 is a Tuesday on the 02 day of December.'
>>> # dates support calendar arithmetic
>>> birthday = date(1964, 7, 31)
>>> age = now - birthday
>>> age.days
14368
复制代码
元组封包和拆包功能相比传统的交换参数可能更具吸引力。
timeit
模块可以快速演示在运行效率方面一定的优势:
>>> from timeit import Timer
>>> Timer('t=a; a=b; b=t', 'a=1; b=2').timeit()
0.57535828626024577
>>> Timer('a,b = b,a', 'a=1; b=2').timeit()
0.54962537085770791
复制代码
常见的数据存档和压缩格式由模块直接支持,包括:
zlib
,gzip
,bz2
,lzma
,zipfile
和tarfile
。:
>>> import zlib
>>> s = b'witch which has which witches wrist watch'
>>> len(s)
41
>>> t = zlib.compress(s)
>>> len(t)
37
>>> zlib.decompress(t)
b'witch which has which witches wrist watch'
>>> zlib.crc32(s)
226805979
复制代码
doctest
模块提供了一个工具,用于扫描模块并验证程序文档字符串中嵌入的测试。测试构造就像将典型调用及其结果剪切并粘贴到文档字符串一样简单。这通过向用户提供示例来改进文档,并且它允许doctest模块确保代码保持对文档的真实:
def average(values):
"""Computes the arithmetic mean of a list of numbers.
>>> print(average([20, 30, 70]))
40.0
"""
return sum(values) / len(values)
import doctest
doctest.testmod() # automatically validate the embedded tests
复制代码
import unittest
class TestStatisticalFunctions(unittest.TestCase):
def test_average(self):
self.assertEqual(average([20, 30, 70]), 40.0)
self.assertEqual(round(average([1, 5, 7]), 1), 4.3)
with self.assertRaises(ZeroDivisionError):
average([])
with self.assertRaises(TypeError):
average(20, 30, 70)
unittest.main() # Calling from the command line invokes all tests
复制代码
>>> import reprlib
>>> reprlib.repr(set('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a', 'c', 'd', 'e', 'f', 'g', ...}"
复制代码
pprint
模块提供了更加复杂的打印控制,其输出的内置对象和用户自定义对象能够被解释器直接读取。当输出结果过长而需要折行时,“美化输出机制”会添加换行符和缩进,以更清楚地展示数据结构:
>>> import pprint
>>> t = [[[['black', 'cyan'], 'white', ['green', 'red']], [['magenta',
... 'yellow'], 'blue']]]
...
>>> pprint.pprint(t, width=30)
[[[['black', 'cyan'],
'white',
['green', 'red']],
[['magenta', 'yellow'],
'blue']]]
复制代码
textwrap
模块能够格式化文本段落,以适应给定的屏幕宽度:
>>> import textwrap
>>> doc = """The wrap() method is just like fill() except that it returns
... a list of strings instead of one big string with newlines to separate
... the wrapped lines."""
...
>>> print(textwrap.fill(doc, width=40))
The wrap() method is just like fill()
except that it returns a list of strings
instead of one big string with newlines
to separate the wrapped lines.
复制代码
locale
模块处理与特定地域文化相关的数据格式。locale 模块的 format 函数包含一个 grouping 属性,可直接将数字格式化为带有组分隔符的样式:
>>> import locale
>>> locale.setlocale(locale.LC_ALL, 'English_United States.1252')
'English_United States.1252'
>>> conv = locale.localeconv() # get a mapping of conventions
>>> x = 1234567.8
>>> locale.format("%d", x, grouping=True)
'1,234,567'
>>> locale.format_string("%s%.*f", (conv['currency_symbol'],
... conv['frac_digits'], x), grouping=True)
'$1,234,567.80'
复制代码
struct
模块提供了pack()
和unpack()
函数,用于处理不定长度的二进制记录格式。下面的例子展示了在不使用zipfile
模块的情况下,如何循环遍历一个 ZIP 文件的所有头信息。Pack 代码"H"
和"I"
分别代表两字节和四字节无符号整数。"<"
代表它们是标准尺寸的小端字节序:
import struct
with open('myfile.zip', 'rb') as f:
data = f.read()
start = 0
for i in range(3): # show the first 3 file headers
start += 14
fields = struct.unpack('<IIIHH', data[start:start+16])
crc32, comp_size, uncomp_size, filenamesize, extra_size = fields
start += 16
filename = data[start:start+filenamesize]
start += filenamesize
extra = data[start:start+extra_size]
print(filename, hex(crc32), comp_size, uncomp_size)
start += extra_size + comp_size # skip to the next header
复制代码
string
模块包含一个通用的Template
类,具有适用于最终用户的简化语法。它允许用户在不更改应用逻辑的情况下定制自己的应用。
占位符由 $
加上合法的 Python 标识符(只能包含字母、数字和下划线)构成。一旦使用花括号将占位符括起来,就可以在后面直接跟上更多的字母和数字而无需空格分割。$$
将被转义成单个字符 $
:
>>> from string import Template
>>> t = Template('${village}folk send $$10 to $cause.')
>>> t.substitute(village='Nottingham', cause='the ditch fund')
'Nottinghamfolk send $10 to the ditch fund.'
复制代码
如果在字典或关键字参数中未提供某个占位符的值,那么 substitute()
方法将抛出 KeyError
。对于邮件合并类型的应用,用户提供的数据有可能是不完整的,此时使用 safe_substitute()
方法更加合适 —— 如果数据缺失,它会直接将占位符原样保留。
>>> t = Template('Return the $item to $owner.')
>>> d = dict(item='unladen swallow')
>>> t.substitute(d)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KeyError: 'owner'
>>> t.safe_substitute(d)
'Return the unladen swallow to $owner.'
复制代码
Template 的子类可以自定义分隔符。例如,以下是某个照片浏览器的批量重命名功能,采用了百分号作为日期、照片序号和照片格式的占位符:
>>> import time, os.path
>>> photofiles = ['img_1074.jpg', 'img_1076.jpg', 'img_1077.jpg']
>>> class BatchRename(Template):
... delimiter = '%'
>>> fmt = input('Enter rename style (%d-date %n-seqnum %f-format): ')
Enter rename style (%d-date %n-seqnum %f-format): Ashley_%n%f
>>> t = BatchRename(fmt)
>>> date = time.strftime('%d%b%y')
>>> for i, filename in enumerate(photofiles):
... base, ext = os.path.splitext(filename)
... newname = t.substitute(d=date, n=i, f=ext)
... print('{0} --> {1}'.format(filename, newname))
img_1074.jpg --> Ashley_0.jpg
img_1076.jpg --> Ashley_1.jpg
img_1077.jpg --> Ashley_2.jpg
复制代码
模板的另一个应用是将程序逻辑与多样的格式化输出细节分离开来。这使得对 XML 文件、纯文本报表和 HTML 网络报表使用自定义模板成为可能。
python进阶内容在下一章哦
文章参考
参考自 廖雪峰老师的python教程
参考 python官网